书城小说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
6544600000025

第25章 李斯的仓鼠哲学(1)

秦修郑国渠:利在长远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

根据传统,先君去世的当年,仍然用先君年号。从次年的正月开始,才改用嗣君年号。

因此,嬴政正式即位为王,已经是公元前246年春季的事了。

那一年他十三岁,虽然只是个孩子,神情中却自有一股肃杀之气。

在他前十三年的人生岁月中,有九年是在赵国度过的。邯郸的冬天异常寒冷,造就了他坚忍的性格与冷峻的气质。仲父吕不韦的谆谆教诲,又让他学会了在众人面前隐藏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初看他的眼睛,是少年特有的清澈;再仔细看,则是深不见底的渊深。连吕不韦看见他,都感到一丝战栗。

“大王的眼神深不可测啊!”

吕不韦发出这样的感叹,心里既高兴又忐忑不安。

为了庆祝嬴政登基,天下各国都派来了使臣。其中韩国的使团中,有一位特别的成员,他的名字叫郑国,职业是水工。

所谓水工,不是送水的工人,也不是水管工,而是水利工程师。

郑国给吕不韦提了一个建议:“关中平原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但是单位粮食产量相比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雨水稀少,灌溉不到位。如果开凿一条水渠,将泾水引至栎阳,与洛水连通起来,则整个关中地区的农作物都可以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郑国在一张布帛上画出了他的设想——水渠以仲山(今陕西省泾阳)为起点,引泾水向西到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势,流经向东,经三原、富平等地,从大荔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可灌溉面积约为四万余顷。

吕不韦认真地听着郑国的介绍,心里想,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计划!但是,如果这个计划得到实施的话,对秦国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个年代,农业增产或减产,主要取决于老天爷的脸色。而老天爷的脸色往往是不太好的,他不想下雨的时候,就算你求爷爷告奶奶,也得不到一滴水。好好的庄稼地,因为旱灾而颗粒无收,这样的悲剧过不了几年就上演一次,甚至是连年上演。如果挖一条人工水渠,将泾水和洛水连通起来,那两条河中间的广大地区,就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即便是干旱之年,对农业生产也不会有大的影响了。

“根据下臣在韩国的经验,水渠修好之后,每亩地的年产量可以提高一钟(六石四斗)左右。”郑国说。

吕不韦卖过粮食,跟农民打过交道,知道郑国所言不虚。他在心里盘算,四百万亩土地,亩产增加一钟,总共就是四百万钟,这件事情大有可为!

于是,吕不韦将郑国留了下来,让他组织实施这一引泾入洛工程,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郑国渠。

工程全面铺开,进行了一年之后,吕不韦才发现不对劲——相对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就算秦国将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投入进去,没有个三五年是完成不了的。而且那还只是主体工程。要想水渠完全发挥灌溉作用,还要继续修建大大小小的分渠,这又得花个三五年时间。

根据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一国的经济总量和资源是有限的,加大生产黄油的投入,势必减少大炮的产出。秦国分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水渠,自然在短期内不能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山东各国至少可以安生几年,特别是饱受秦军侵略之苦的韩国可以松一口气了。

很显然,这是韩国人的阴谋。

吕不韦十分生气,命人将郑国抓起来,准备以间谍之罪处以死刑。

郑国说:“我确实是韩王派来的间谍,您要杀死我,我没有任何怨言。但我能不能说一句话?”

这个要求当然获得了批准。

郑国说:“韩王因为害怕秦国进攻韩国,才想出这个计谋。可是,这项工程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修好之后,对秦国的利益是长远的。我作为一个水工,不过是让韩国多存活了几年,却为秦国建立了泽被万世的功勋,您难道就不能等着水渠修好之后再杀我吗?”

吕不韦听了,犹豫不决。

一直在堂上不说话的嬴政却突然说了一句:“寡人免你死罪,继续为寡人把水渠修好吧!”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郑国赶紧下拜称谢。吕不韦也就顺水推舟,没有发表异议。

嬴政的表态,正好是吕不韦心里所想,二人可谓心意相通。然而,当吕不韦想到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就敢如此果断地自作主张时,心里的忧虑隐隐多于喜悦。

仓鼠哲学

郑国渠前后修了将近十年才彻底完工。修好之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将秦国的综合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郑国最终也没被斩首,反而受到秦国的重用,一直在秦国的朝廷中为官,直至去世。

然而,因为郑国这件事,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秦国宗室的诸位大臣纷纷上书,说:“但凡外国人到秦国来谋求官职,多是诸侯派来的间谍,请将他们统统驱逐出境!”

这是典型的借题发挥。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就以广纳天下贤士而闻名。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也与那些外籍人士分不开。如果将为秦国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名罗列起来,将是一份令人炫目的名单:百里奚、蹇叔、由余、公孙枝、商鞅、张仪、甘茂、范雎、蔡泽……当然,还有吕不韦。

问题也许就出在吕不韦身上。

自从这个卫国商人到了秦国,就以极其强势的手段将国家大权抓在自己手中,连当年权倾一时的商鞅、范雎都望尘莫及。他不但当了相国,还号称仲父;他不但控制了军政外交,还在编撰《吕氏春秋》,企图控制秦国人的头脑;他不但在各个重要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人员,还豢养食客三千,形成了只效忠于他一人的小团体;最为严重的,他不但和太后有一腿(这是众所周知的),还很有可能是大王的生父(这只是猜测)。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如何能让以守护社稷为己任的宗室大臣们不感到寝食难安?

所谓“外国人到秦国来谋求官职”,表面上是说郑国这样的外籍人士,暗中遥指的就是当朝相国吕不韦,大有逼宫之意。

他们预料吕不韦会有强烈的反攻,也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骤雨。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嬴政就这件事征询吕不韦的意见的时候,吕不韦很平静地说道:“既然诸位宗亲都有此议,那就下一道逐客令,让那些在秦国为官的外国人都卷铺盖走人呗!”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老臣我不在被驱逐的范围之内吧?”

嬴政没有回答,在场的宗室大臣们赶紧将头低下,齐声说:“不敢!”

他们心想,就这样赶走吕不韦显然不太现实,可是如果能够清除他在朝中的党羽,下一步就好办了。这个结果应该说很不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嬴政果然下了一道逐客令,命外籍官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离开秦国,自谋出路。

被驱逐的人员当中,有一位客卿李斯。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年少的时候,在上蔡担任了一名管理粮仓的小吏。

在后人看来,管粮仓是一项肥差。进粮的时候,秤上面做做手脚,一百斤粮食当作八十斤进仓,多出来的二十斤就可以带回家。纳粮的老百姓还得想方设法讨好你,否则的话,一百斤粮食就不是八十斤,而是六十斤了。平时再动动脑筋,时不时拿点官粮回家,一家老小吃喝都有着落。遇到工作组来检查,一方面拿钱打点,一方面拆东墙补西墙,摆出一副粮食满仓的样子,也就蒙混过关了。碰到软硬不吃的工作组,那也没关系,一把火烧掉几十座粮仓,推说是风高物燥,认个看管不力之罪,大不了撤职回家,前些年贪的钱粮也够安度余生了。

可是,在李斯所处的那个年代,此风还不至于如此盛行。作为一名小吏,他只能老老实实靠着一份工资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个月三十天,倒有二十天要在管理所全天候值班,还不敢玩游戏聊QQ,生怕被上司看到丢了饭碗。

无聊的时候,李斯就给自己找点乐子——看老鼠。

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别人看老鼠就是老鼠,李斯看老鼠却发现了一种生存的哲学。

小吏宿舍和厕所里的老鼠,只能吃点残渣剩饭,个个饥瘦如柴。听到人的脚步声或是狗叫,就吓得魂不附体,赶紧缩到洞里躲起来。

可是粮仓里的老鼠呢,吃着白花花的粮食,上无风雨之忧,下无人犬之扰,个个肥肥壮壮,过得甭提多惬意了。

李斯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所谓人有贤能或是不肖,其实和老鼠差不多,就看他是处在什么环境中。

这句话乍一听,挺没志气的,可是仔细一想,又很有道理。否则的话,为什么有的小孩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各种社会福利,享受着蓝天白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过得无忧无虑;而有的小孩一出生就要呼吸雾霾空气,喝含三聚氰胺的奶,挤破了脑袋去学这个学那个,把好好的童年过得无比惊险呢?不就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嘛。

李斯下定决心要做一只粮仓中的老鼠。

怀着这样的想法,他投奔于荀况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关于荀况的学问,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当时,荀况桃李遍天下,弟子成百上千,其中最得意的门生却不过两位。一位就是李斯,另一位则是来自韩国的公室子弟,名叫韩非。

韩非自幼患有口吃,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但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论及学术水平,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所谓帝王之术,学成后自然是卖给帝王家。从荀况那里毕业之后,李斯考虑到楚国已经衰落,不值得他效忠,而其他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是他理想中的粮仓,便西入函谷关,来到咸阳,投奔到吕不韦门下。

这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刚刚去世的时候发生的事。

吕不韦阅人无数,通过一下午的交谈,便认识到了李斯的价值,推荐他当了郎官。

所谓郎官,就是国君的侍从,一般由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担任。这是一个级别不高,但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国君的职务。

在众多郎官中,李斯很快脱颖而出,赢得了嬴政的青睐。他曾经对嬴政说过这样的话:“但凡干大事业的人,应该因时而动。过去秦穆公虽然强大,却没有想过要吞并天下,这是因为周朝没有彻底衰落,还必须尊重周天子的权威。自从秦孝公以来,周王室越发卑微,诸侯混战不休,秦国乘势而起,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凌驾于诸侯之上,已经有六世之久了。现在山东六国都屈服于秦国,如同郡县。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统一天下有如扫除灶上的灰尘一般容易。如果不抓住这么好的机会,坐等各国恢复元气,又合纵起来对付秦国,就算是黄帝再世,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嬴政听了,深受鼓舞,不久就拜李斯为长史。而吕不韦也采用李斯的计谋,派出大量间谍前往各国,以重金收买各国的名士,使他们暗地里为秦国服务。对于那些不愿意被收买的,则“利剑刺之”。

又过了一段时间,嬴政又拜李斯为客卿,也就是享受卿的待遇,但仍以客礼待之。毫无疑问,吕不韦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对李斯一直是关照有加的。

正当李斯春风得意的时候,一道逐客令打破了他的粮仓美梦。

一开始他感到很惊慌,就像小吏宿舍里的老鼠听到有人走近一般,将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但是,在喝完三大碗白开水之后,他就完全冷静下来了。

这么重大的事情,吕不韦为什么会毫无表示呢?逆来顺受可不是他的性格啊!

目前在秦国当官的外国人,十有八九曾经在吕不韦府上当过门客,甚至参加过《吕氏春秋》的编写组。将这些人统统赶走的话,吕不韦颜面何存?更重要的是,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李斯决定到吕不韦府上去问个究竟。

吕不韦显然料到李斯会来。他像往常一样接待了李斯,耐心地听李斯把话说完,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李斯愣了:“我还能怎么办?大王已经下了逐客令,我总不能赖着不走吧?”

吕不韦脸上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但很快掩饰过去。他轻描淡抹地说道:“你难道就没想过,写封信给大王说说道理?”

李斯更迷惑了:“这,有用吗?”

吕不韦说:“当然有用。你是荀老先生的高徒啊,写篇漂亮的文章,说说咱们这些外籍人士对秦国的贡献,让大王明白秦国的发展离不开咱们,岂不是小菜一碟?”

吕不韦迟疑了片刻,又说道:“你要相信,大王是个明白事理的人。”

李斯恍然大悟,告辞回家,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写了一封《谏逐客书》,于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交给了嬴政。

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下臣听说有人劝大王逐客,私下以为不妥。当年秦穆公招贤纳士,从西戎部落得到由余,从楚国得到百里奚,从宋国得到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和公孙枝。这五位都不是秦国人,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富国强,辟地千里,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击破六国合纵,迫使它们西面事秦,至今都有深远的影响。秦昭王得到范雎,废除穰侯,驱逐华阳君,削弱私人的政治势力,一切权力归于公室,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这四位先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大胆使用客卿,让天下的人才为秦国服务。而这些客卿也没有辜负秦国,如果没有他们,您认为秦国会有今天的富强吗?

“大王冠上挂的明珠,腰上配的宝剑,出门骑乘的骏马,都不是秦国的产品,但是大王十分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如果非秦不用的话,很多好东西您就没机会享受了。现在您听了人家的谗言,不分青红皂白,无论曲直是非,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又说明什么?说明您喜爱器玩之物胜过尊重人才。

“下臣听说,地大物博,国大人多,兵强士勇。泰山不挑剔土壤,所以有那么高大;河海不拒绝细流,所以有那么渊深;王者不排斥外人,所以能够弘扬美好的品德。地不分东南西北,民不分中国异族,兼容并包,共同进退,这就是三皇五帝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如今您却把宾客都拒之门外,让他们去为诸侯服务,使天下人才畏缩却步,不敢入秦,难道不是所谓的‘借兵给敌人,送粮给盗贼’吗?”

文章最后指出:“器物不产于秦国,而可宝贵者有很多;士人不产于秦国,而能够为秦国作贡献的也不少。现在您下令逐客,是自剪羽翼,损己利人。这样下去,秦国就危险了!”

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在当时已经是长文了。嬴政看完,出了一身冷汗,当即下了两道命令:一、收回逐客令;二、晋升李斯为廷尉。

廷尉是秦国的九卿之一,主管司法。这样一来,李斯因祸得福,正式成为了秦国中央政治局的一员。

当年上蔡小吏宿舍中的老鼠,终于在天下最大的粮仓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后一次反秦联盟

公元前246年郑国渠的动工,无疑让秦国放缓了对山东六国的进攻。让人无语的是,秦国的压力稍有减退,六国之间的内斗马上开始。

魏国动作最快,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管城(今河南省郑州)。管城在荥泽(亦在郑州,当时为一片湖泊)东南,如果秦军占领管城,则可以引荥泽之水灌大梁,所以魏国攻占管城,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楚国则趁魏国进攻管城之机,出兵淮北,企图将原来宋国的土地抢到手。魏国发兵相抗,先后在商丘、上蔡和召陵与楚军发生大规模战争,最终将楚军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