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情百样苏东坡
6567300000001

第1章 天生乐天派(1)

苏轼因崇拜哪位古人才起名“东坡居士”的?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作诗来讥讽王安石的新法,被以“谤讪朝廷”的罪名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说这个官职仅仅是个摆设,但所幸没有丢了“老头皮”。就是在这里,年近半百的苏轼为自己取号“东坡居士”。苏轼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名号呢?

初到东坡当农民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没有住房也断了收入来源,他的好友黄州通判马正卿为其申请到黄州城东门外荒废的营房废地,“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一说五十亩。见《苏长公外记》,“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苏轼带领家人开垦这数十亩荒废已久已经成为一片荆棘杂生瓦砾遍地的荒蛮之地,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来解决生计问题。苏轼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这是苏轼四十四岁那年的事。

苏轼做起农夫开荒耕种,取号“东坡居士”之后,作《东坡八首》,他在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这段话是说:我到了黄州已经两年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日益拮据。我的老朋友马正卿叹息我生活困难,因此为我申请了一块荒废已久的驻军营地,给了我在这片地耕作的土地。但这片土地由于荒废已久,堆满过去驻军的废弃建筑瓦砾,已经成为瓦砾等垃圾的场所。再加上这一年天大旱,开垦这片土地的累的筋疲力尽。干活回来叹息不已,于是作了这首诗,来聊以自慰。等到这片地有收成的时候,不要忘了曾经付出的艰辛劳苦。

在苏轼的《东坡八首》有诗: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苏轼在诗中进一步描写了这片蛮荒之地无人光顾,到处是废弃的残桓断壁长满杂草。对这样的蛮荒之地,谁肯在这付出劳动呢?只有他这个背井离乡孤旅之人为生活所迫才来拣瓦砾。苏轼在这首诗里道出了他一边垦荒,一边感叹,描写了垦荒之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长出粮食装满他的粮仓?

苏轼过去曾离开朝廷出任地方的长官,都是不缺吃穿的。如今这次被贬出朝堂是捡了“老头皮”,与过去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这次是成了真正的农夫,要“躬耕”。这块地开垦出来后,苏轼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他说去年把东坡这块地开垦出来了,种上了三百尺黄桑。今年为了解决住所盖了雪堂,由于风吹日晒自己的面孔如墨一样黝黑了。

苏轼垦荒后,在这里还盖了茅屋居住,取名“东坡雪堂”还亲自书写了匾额。“我在东坡的一侧得到了一块废弃之地,在这里修墙盖屋,盖了五间房子。由于房子是在大雪中落成的,所以在在四壁上画满了雪景。我题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

苏轼把他的“东坡雪堂”比喻成陶渊明的斜川,他在《江城子》序中写道,“……我躬耕在东坡,盖了雪堂居住,雪堂南面是四望亭的后丘,西面是北山的微泉。慨然叹道:我仿佛到了晋时陶渊明的斜川游历一番啊。于是写了这首词,词牌名《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东坡在这首词里一扫阴霾,满是欣喜的把陶渊明比喻成自己的前生。自己半生出仕,到头来却是要当个农民种地。雪堂这里都是斜川当时的景色,我老了,就在这里度过余生吧。

苏轼觉得他劳而有获,他写道:“我现在在东坡种稻,虽然说是很劳苦的,但这其中也有乐趣。我现在有房屋五间,水果蔬菜数十畦,桑树百余棵。我亲自参与耕种,妻子养蚕纺织,这样可以生活了。”

倾慕白居易而号“东坡居士”

历代统治者对待朝廷命官如老猫摆弄自己抓住的老鼠一样,任意升浮贬谪。在苏轼之前公元820年,白乐天也在唐宪宗朝被贬为忠州刺史。被贬官的白居易曾在忠州城东坡上栽花、种树享“闲适之乐”。白乐天在忠州的诗作中多有“东坡”之咏,《东坡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步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白居易与东坡有一种浓厚的情结在里面。

苏轼之所以起了“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是他回望自己的宦海生涯,认为自己的一生与白居易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尤其认为自己谪居黄州的这一段经历缘由“与乐天大略相似”,对苏轼来说正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因此,出于自己对白居易的敬仰爱戴,爱屋及乌,将白居易享“闲适之乐”之处的“东坡”,取“东坡居士”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号,这是他倾慕白居易的直接表露。

笔者的这种说法,多种典籍中都有佐证。

《宋史·东坡先生本传》云:“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里说苏轼和农民交往在野外溪水山间,还在东坡盖房子,因此取了这个名字。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里说:“苏轼号东坡,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这里说,苏东坡是因为仰慕他的偶像白居易而取了这个名字。《容斋随笔》还记载,“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说的是,东坡在黄州时的境遇,和白乐天在忠州十分相似。

宋人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周必大说:苏文忠公(苏轼)是不轻易赞许他人的,唯独敬爱唐朝的白乐天,多次模仿白乐天所采用的形式作诗。因此苏轼的文章都是表述明白畅达,他为人又忠厚好施为善,刚正不阿有话直说,对每个人都真诚对待,对每个物体都没有伤害,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苏轼谪居黄州,开始称东坡,这里的缘由一定是因为白乐天在忠州的诗作。

苏轼还在自己的诗句中屡有表露对白乐天崇拜之情的句子。

在《去杭州》这首诗的序言中,苏轼说:“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诗句中明确表明“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在《入侍迩英》跋中有句:“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诗句中也毫不隐晦:“定如香山老居士,世缘虽浅道根深。”在《赠写真李道士》:“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苏轼不仅在文章上表示出自己对白乐天的崇拜,还时常将自己比成现世的白乐天。他在《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

至此,我们可以说,苏轼的思想意识中白乐天的影子无处不在,可真称得上是白乐天的“超级粉丝”。

还有哪些重量级人物倾慕白乐天

其实,宋朝不止苏轼一人崇拜白乐天,诸如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顶级大家重量级人物,也都取了与白乐天有关系的名字,表达了他们对白乐天的倾慕之情。龚颐正《芥隐笔记》有句“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醉翁是欧阳修的号,“醉翁”源于白居易的《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迂叟是司马迁的号,“迂叟”源于白居易的《迂叟》:“一辞魏阙就商宾,散地闲居八九春。初时被目为迂叟,近日蒙呼作隐人。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应须绳墨机关外,安置疏愚钝滞身。”

东坡便是苏轼,诗句多如浮云。

自从起了东坡居士这个名号之后,苏轼的一些作品结集也开始以此号为名,如《东坡乐府》、《东坡题跋》、《东坡志林》、《东坡七集》等等。正是自“东坡”一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此后的一千余年“东坡”与他的诗词文赋名扬天下。

“东坡居士”这个红的发紫红的发烫的名字,从他诞生那一刻起已与日月齐光辉,天地同寿。

苏东坡差点当了和尚

东坡居士在历史上绝对可称家喻户晓大名鼎鼎明星级的人物,这位居士一生与佛家结缘,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与佛家有关别开生面的故事,让后人读来津津乐道。既然这位大师与佛家有着不解之缘,那他是否曾想过落发当和尚?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聊聊东坡居士与佛家的一些故事。

与佛家多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留下了一段段俗家佛家充满禅机的对话流传了千古。历史上确有佛印禅师其人,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文章《核舟记》,文中有“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之句,所说的佛印就是这位僧人。他与苏东坡同一个时代,是一位佛学、文学都有很高造诣的高僧,宋神宗皇帝曾颁赐他一个“高丽磨纳金钵”,以表扬他在弘扬佛法所作出的成就。世人知道这位高僧,却是因他的名字和苏东坡紧紧地连在一起。

苏东坡在黄州时,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东坡的这首诗明在赞佛,实际在说自己也能和佛一般端坐紫金莲的,暗含着作者超然大气的境界,尤其是“八风吹不动”一句(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喻示他已达到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能像佛陀一样坚如磐石。东坡叫人把这首诗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看到苏东坡的这首诗,写上“放屁”两字,叫来人带回。苏东坡十分恼怒,亲自去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直奔到禅师的方丈室,忽然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字条,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立时幡然醒悟,感到惭愧和肤浅。

还有一桩事,佛印禅师正要讲经时,苏东坡穿着整齐的官服走来。

佛印对苏东坡说:“苏居士,你来的不是时候,这里没有你的坐位了。”

苏东坡知道这句话含着禅机,也就话里有话答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借四大当坐位,让我一坐呢?”

佛印禅师说:“也好。但我有个问题问你,你若答得出,我就借你;若回答不出,你身上的那条玉带,就要留在这里做纪念。”佛印禅师问道:“居士要借四大来做坐位,居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说,‘四大(地、水、火、风)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无我。’请问居士朝哪儿去坐呢?”

苏东坡一时语塞,只好解下神宗皇帝赏赐的玉带送给佛印。那条玉带,长约二尺,宽约二寸,带上缀着米色的玉石,精美绝伦,现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观赏。

流传甚广的还有牵扯到苏小妹的那件,东坡将佛印比喻成“牛粪”,而佛印却说东坡是“佛”的故事,也让东坡很没面子。以上一些故事,大多无可考证,则绝对不可信,因为东坡没有小妹。金山寺的故事有玉带为物证,证明这个故事还考点谱。

与佛家多往来

苏东坡一生漂泊无定,足迹所到之处,只要有寺庙,他都会前往游览广交僧侣禅师。因此,东坡居士不仅仅有佛印一个佛家朋友,他与很多位高僧都有来往。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住在定惠院,与参寥禅师经常谈论佛法,作《记游定惠院》,“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东坡说在定惠院东小山有一株海棠树,当这棵树每年鲜花盛开时,他都会带领朋友们来这里赏花饮酒,他已经五次醉倒在这里了。今年又与参寥法师及两三个朋友来到这里游览。

东坡与参寥一起游览寿星寺时还说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经就在这所寺院中。”此后,苏东坡便经常到这所寺院小憩。

东坡再次遭贬谪经过庐山时,去东林寺拜访了常总禅师,跟他谈论佛法,东坡作偈一首: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广长舌”是佛陀善于说法的象征,“清静身”指佛体。

在东坡病重生命弥留之际,径山寺住持维琳不远千里来看望他,为他诵经祈祷。苏轼作《答径山琳长老》一诗赠维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

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

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

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

神咒真浪出。

长老不解末两句典故,东坡说:“天竺高僧鸠摩罗什病危时,作得三道神咒嘱咐弟子们诵读解痛,没有任何效果。”东坡认为此举滑稽可笑,明确表明他自己不相信这些不切实际的迷信与虚妄。

东坡内心向佛

佛家把人生比喻作“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的“六如”。东坡追求的却是“生谓之宅,死谓之墟。”参透生死,人我两忘的“真吾”境界。他在《六观堂老人草书》中说:“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清露未晞电已阻,此灭此尽乃真吾。”东坡自言拈花破颜,无师自通。“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才是真了。”

佛印对东坡苦心劝化点悟,一直不离不弃。苏东坡移居惠州,佛印禅师写信给他,说:“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这几句话,是劝苏东坡放下万缘脱离红尘修行佛法。然而,东坡终未能像后世的李叔同那样来个华丽决绝的转身。

东坡五十九岁时再贬至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写下《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东坡说,我为什么要来参拜祖师?是要知道“本来面目”。我本是佛门中人,前生三世修行,可惜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一生忧患。现在,我在祖师面前顶礼膜拜,痛哭流涕,要用曹溪祖庭的清泉,洗尽心中对尘世的依恋。

苏轼研读佛教经典,深悟佛学要意,自号东坡居士,自称“洗心归佛祖”,他曾经常到佛寺焚香打坐,体味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他的禅话被收入禅门语录,他本人也被看作是临济宗黄龙派东林常总的继承人。

在屡次遭受贬谪中他用“万物皆化”来为自己解脱,既然万物皆幻,欢喜忧愁升降沉浮都无所谓。东坡也不是没有想过出家当和尚,也曾想过要“归诚佛僧”。东坡在《黄州安国寺记》中就表露出这样的想法。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日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脩然,无所附丽。”

这段话是东坡被贬官黄州之后,闭门思过,东坡感到自己“不合时宜的毛病”改不过来,改了一,还有其二;就是现在改了,恐怕今后还会再犯。还不如来个彻底的,“归诚佛僧”。表露出自己干脆归诚佛僧出家当和尚,来个彻底洗涤改头换面,换一个活法,换一种人生,解脱那些萦绕一生无法解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