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6567400000012

第12章 人物篇(11)

慈禧下旨赏给李莲英二品顶戴花翎时,朝野皆为之侧目。一些官吏对李莲英青云直上感到惶恐,他们纷纷上书,希望慈禧限制李莲英的发展,但慈禧不为所动。其实,太监品级与朝廷官员品级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太监的官职品级,无论是总管还是首领,都不属于国家官员范畴,只是皇室私家奴仆的首领,职权范围也仅限于宫闱之中,没有任何政治地位。慈禧尽管可以给李莲英二品顶戴,赏赐他无数财宝,但她始终没有让李莲英去干预朝政。野史说李莲英在宫中“干预国政,广植私党,反对戊戌变法,构陷帝党及维新派”犯有多条罪状,这多半是捕风捉影。

李莲英第一次遭到朝臣抨击是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钦派大臣校阅北洋海军。慈禧太后派总理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亲往巡阅,由于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身份尊贵,因此加派太监、御医随行,“以时调护”。奕譞主动要求太后派李莲英随行,以表明心迹。检阅水师进行的很顺利,惟因太监李莲英随行,在朝廷掀起了一阵旋风。按照清朝的制度,太监随同亲王阅兵,并无先例。监察御史朱一新上折谏曰:“……今夏巡阅海军。太监李莲英随至天津,道路哗传,士庶骇谔,意深宫或别有不得已苦衷,匪外廷所能喻。然宗藩至戚,阅军大典,而令刑余之辈厕乎其间,其将何以诘戎兵崇体制?”朱一新可是为了维护朝廷尊严而说的话,揣测朝廷让李莲英参加校阅海军是有苦衷的,但从国家威严出发这绝对有辱国家海军的尊严。慈禧看了奏折极为不满,她颁懿旨亲自为李莲英辩解,斥责朱一新是“危词耸听”“附会不经”,大骂他“书生迂拘”“才识执谬”,把他降为主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败,全国舆论大哗。御史安维峻在奏折中尖锐地指出:“人们都说‘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实左右之’。我就不敢相信,因为太后已经归政了,要还牵制政事,就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天下臣民了。李莲英是什么人?他哪敢干预政事?如果这是真的,祖宗家法岂能容?”慈禧见到此折异常震怒,立即以皇帝名义发谕:“军国要事,仰承懿训遵行,天下共谅。安维峻封奏,托诸传闻,竟有皇太后遇事牵制之语,妄言无忌,恐开离间之端,命革职发往军台。”李莲英是慈禧的“心肝宝贝”,绝对不允许有人诋毁。于是,又一个找李莲英麻烦的人被降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死于西苑的仪鸾殿。主心骨没了,李莲英顿生离去之意。慈禧丧期不满百日时,“及太上孝钦显皇后升遐,公之退志决矣。”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他提出要离开了生活五十多年的皇宫,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享受在当差时的待遇,这个待遇在太监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莲英出宫两年后,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初四日病死在自己的北京寓所,时年六十四岁。隆裕太后下令赐银千两,赏埋京西恩济庄太监茔地一个独立的院落里,他的坟墓前面有石柱桥及牌坊,牌坊横眉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院内东西侧各有亭子一座。其墓顶用三合土建筑,墓碑是用汉白玉制成。这种丧葬规格在清宫太监中又是最高的。

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皇室奴仆身份和千百个太监一样,他们一样有着苦难、屈辱的童年,有着残缺的身体和残缺的生活,享受不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不同的是,李莲英由于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信,在慈禧太后的庇荫下,他的后半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得到了宫内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任其享用一生。

纵观李莲英的一生,他的后宫生涯游刃有余,得到善终。秘诀无外乎奉迎、谨慎两点。奉迎让他飞黄腾达;谨慎让他长保富贵。可以说他的太监“事业”是成功的。但由于他的名字一直和慈禧太后紧密捆绑在一起,在人们印象里他俩自然是一丘之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这顶帽子甭想摘掉。

我国近代首批留学生的悲情际遇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十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这本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创新之举,但却因大独裁者的目光短浅而中途夭折。读到这段历史实在令人扼腕。

洋务运动兴起以后,洋务派积极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到要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除了聘请洋人教习外,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派遣自己的人员出国留学,直接培养各方面人才。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上折疏议大清派青少年才俊到美国留学,曾国藩说此事“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华侨教育家容闳也极力呼吁促成此事,在他们的积极倡议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批留学美国的计划付诸实施。随行官员祁兆熙所著《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两千里,横渡太平洋到美国的这次长途旅程。

这些穿着长袍马褂、梳着辫子的中国幼童的思维还未完全被“四书五经”禁锢,他们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街道上,接触到异域新奇的风情,完全迥异的生活方式,自由独立的环境,这些改变了留学生的心态,他们很快就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适应了美国生活,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还剪掉了辫子,脱下了长袍马褂,换上西式服装。思想开放的留学生事务副监督容闳对这些十分宽容,而保守的主管监督陈兰彬对这些转变不能接受,认为这是西方教育对纯正的中国思想的一种“洗脑”,留学生标新立异是对中国文化的背叛。他觉得必须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止这些中国幼童忘了祖宗,变成“假洋鬼子”。

远在地球另一面的慈禧开始不断地接到有关美国留学生的情况汇报,慈禧对留学生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行径深感担忧,她害怕这些中国幼童一旦都变成“洋鬼子”,回国后会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于是,慈禧决定招回所有的留学生,中断留学计划,最终导致留学计划夭折。

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六日,对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清朝政府下令将他们这些留学生全部召回。他们被迫中断学业,悉数被“遣送回国”。这一百多名留学人员经过八九年的美国学习生活,已经融入到这个自由的国度。遣送回国的指令让他们都黯然神伤。由于这些留学生大部分都在美国民众家生活,也结下一定的情谊,大棒强加下的分离更加渲染了一份悲情。

在耶鲁大学学习的黄开甲,曾把他回国后的情景写信告知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留美幼童”回国后的景况:“当我们第一次看见上海……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当靠近码头时,那船舷碰岸的巨响,才惊醒我们‘乌托邦式’的幻梦。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

中国近代留学第一次尝试就这样中途夭折了。客观地说,这绝对不仅仅是这些留学生的悲剧,也不是慈禧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幕悲剧。其时,只有詹天佑、欧阳赓两人完成大学学业,六十多人中断了大学学业,其余的大多数人还在中学学习。

这一百多名留学生尽管被迫中断留洋学业,但这几年异常珍贵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打开了眼界,认识到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看到了清政府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这一壮举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些留学生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铁路、煤矿、电讯、外交、海关、新闻等专业成为优秀人才。晚清的历史舞台上,从此出现了“留美幼童”的身影……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考取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光绪七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詹天佑是获得学位的两人之一。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唐元湛是赴美留学的第二批留学生之一。归国后任上海大北电报局局长,清朝最后一任上海电报局总办,民国第一任电报总局局长,是中国电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当时的西方人评价:“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使中国开展了现代通讯,并因此可以说电报系统摆脱了外国的政治干预。”

吴仰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曾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矿冶系深造。回国后任矿冶部门的技术工作,开平矿务局副局长。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所办的采矿业中最有成绩的大矿。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清政府总理总办、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校长,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复旦大学创办人。

虽然出现了诸如詹天佑、唐绍仪这样璀璨耀眼的明星人物,但也有不少人如溪流入海归于沉寂,历史上再难觅这些人的踪迹。

慈禧太后虽然对洋务运动所推行的一些内容予以支持,但那些都是建立在不影响她的皇权统治基础上的。封建帝王孤傲专横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在她心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一旦她认为某项内容对她的权力会产生不利,她就一定会制止或者干脆废除,根本不去考虑这项内容对民族对国家是否有裨益。她断然终止第一批留美学生计划就属于这样的因素。

抬头凝望已散去的历史烟云,仍不免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康有为的双面人生

大侠金庸在他的小说《鹿鼎记》中,借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口说出这样一段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的话:“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个口号,为的是催眠外面那些愚蠢的人。要反清就是抢回我们的钱和女人。复不复明关谁鸟事?”这句话绝无虚侫,道出了天下男人心底的龌龊。这天下男人没这样想法的恐怕没几个;但说出来的人寥寥无几,这绝对是男人心里的真实写照。只是没这贼胆敢说出来罢了。

中学时学习康有为,就差一点把他当成那个“救世主”了。看人家康有为“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大呼“感国难,哀民生”,为报效国家、改革旧弊,奔走天下,四处呼吁,一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英雄气概,整个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令人肃然起敬。哪里敢去怀疑这位君子光明磊落顶天立地的言行?再看资料,看到康有为的另一面,不啻“冷水浇背,当头一棒”,才知道被这位“仙人”忽悠了,感觉陈近南说的话就是出自康有为的口。不管你说多少个“不会吧?”真实的历史痕迹就在那里,不由你不信。

康有为赞美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大声呼吁男女平等,尤其反对“一夫可娶数妇”,说“公理不合,无益人道”。轮到他自己则是妻妾成行,康有为一共有六位太太有姓名可考。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的原配夫人张云珠,生有五个女儿。张云珠长住香港伺候婆婆劳连枝。她于1922年去世。

娶二姨太梁随觉,是因为不满意大夫人没有为他生儿子,康出国流亡时,她曾居住广州,为康有为生有一子三女。

1907年,五十岁的康有为,到达美国西部的菲士那,娶了个比自己小33岁,年仅17岁的华侨才女何旃理为三姨太。何旃理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婀娜多姿,跟随康有为漫游世界,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康有为格外疼爱这位三太太,生有一儿一女。1914年何旃理在上海患腥红热病逝,年仅24岁。

1911年,五十六岁的康有为到日本。在日本居住时雇了一名十六岁的神户少女市冈鹤子作女佣。康有为回上海后邀请鹤子赴沪,其遂由女佣转成了四太太。她为康有为生有一女1974年2月,七十多岁的市冈鹤子卧轨自杀。

在第五房姨太太廖定徴之后,康有为61岁时又娶了比他小42岁的第六位姨太太张光,1919年在上海大张旗鼓地举办婚礼。迎娶时,康公馆众妻妾、子女集体缺席婚礼以示反对。张光天真可爱,成了康有为临终前几年中最宠幸的姨太太。康有为1927年猝死,这对张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1945年张光一病不起,香魂飘散。

面对他人的讥讽,康有为辩称说,自己是“冒万死以保旧俗”,“现在生活不容易,我是帮忙养着几个女人”,甚至说“一夫一妻制是将来的事”,“禁止纳妾是妨碍他人自由”。他宣扬“天地生人,本来平等”,认为劳役他人为仆婢,“大背几何公理”。可他使用的仆婢竟达数十人之多。原来他到处宣扬的主张都是说给别人的,要求别人做的;他这种“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做法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他的一些辩解理由实在是自相矛盾。

对康有为的评价,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革新派的巨人;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康有为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符合历史前进的规律。当他在民国初年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又甘愿腐朽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

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革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变法之前的孔子在他的心中是“维新”的孔子;不需要时又认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为了上书清帝他用尽了伎俩,向自家亲戚和北京望族多人骗取钱财,以给他的银子数量多寡分封“贤人”、“大贤人”等称号。他称幽禁光绪皇帝是“罪大恶极”,慈禧太后临朝是“伪临朝”,自己跑到国外要“奉诏出外求救”;当一切不可逆转后,来了个180度大转身,又喊着拥护慈禧太后训政。

他鼓吹老师与弟子应各有自主之权,反对弟子不能自立绝对服从老师,说这样“大背公理,无益人道,其弊甚大”;然而,他所奉行的恰恰是他所斥责的。他的实际行动却处处维护师道尊严,对弟子独断专行实行封建家长专制,把弟子看作自己的附庸,不许弟子自立,不许有言论自由。

“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惊天地泣鬼神,喊得最响逃得最快的康有为“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是“知道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是我们看看他都干了些什么:复辟失败后,康有为在杭州竟挟妓女游西湖,并兴致勃勃地吟诗“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把妓女比做西施,把自己比喻做范蠡,一时让人笑掉大牙。并且,他在此时看中了比他小42岁的张光,愣是强娶为六姨太。后来康有为落魄在上海时,几乎天天嫖娼,处处眠花睡柳,却是无钱偿付嫖资。时间一久,被妓院追着索要。康有为没钱还债就想乘船逃往广州,各家妓院追到船上却没有搜到他。开船后,水手发现甲板下有人,惊呼大家来看,正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先生。后有人讽刺“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后于21日抵青岛,感到周身不适。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康有为吃饭,未终席而腹巨痛,急回家请日本医生就诊,断为食物中毒。次日黄昏,康猝死于“天游堂”居室,终年70岁。

康有为的弟子在为他作传时批评他说:“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路,而礼俗器物语言仪文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凡此皆若甚相反者。”这段文字把康有为生平左右互博之术揭示得淋漓尽致。

康有为到底是“圣人”还是“伪君子”,历史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