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6567400000017

第17章 事物篇(5)

咸丰十年(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起义严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英国人怂恿清政府购买船炮来剿灭起义,为此还帮助清廷制作了一个作战计划表,“忽悠”说从定制舰船到作战,两年内就可以剿灭起义。清政府认为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于1862年向英国购买中、小号兵轮共七艘及若干弹药,这件事交由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具体负责。

清政府要建立自己的海军舰队,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军舰都悬挂有该国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旗号即象征国家的国旗。但大清没有国旗,为此,总理衙门向朝廷提交了一些备选方案: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也有一面英国人帮助李泰国设计的长方形、绿底、黄色对角线交叉、中心嵌黄龙图案的龙旗。慈禧认为“龙”是君主的化身,黄龙旗的黄色是皇家独享的颜色,龙又是大清皇帝的象征,用黄龙来代表大清,十分恰当。又按五行学说,中央属土为黄色,故黄色又可以代表清朝。清廷选定了以黄龙旗作为船舰旗号,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

中国的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使西纪程》里说:“各国国旗多为长方形,且竖黄旗是有危重病人希望别船医生救助的信号,中国国旗用尖角、黄色‘太为失考’。”这句话不知含有多少宿命的因素,大清朝这个“病秧子”,向那些张着血盆大口的豺狼求救,整个就是飞蛾扑火肉包子打狗。

英国人在清政府购舰船上大做文章,想借此来控制清朝军事。英方胁迫李泰国代表清政府与其签订协议:由英国人阿思本任中国舰队的最高指挥官,指挥新购舰船及清政府原有的西式舰船及人员的选用。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阿思本舰队来到中国,清政府才知道了李泰国出卖朝廷的勾当。清政府宁愿白扔了这些舰船,也不能接受受英国人指使的现实。这个阿思本又捡了一个“便宜”,最后把船拍卖给了印度和埃及。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到来,由于三角形龙旗与西方各国军舰国旗相比显得格外迥异。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长方形旗,请求定为国旗。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并颁“黄底蓝龙戏红珠图”的海军旗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要求龙旗用黄羽纱制,龙头向上,龙身用蓝羽纱制。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敲定。

中华民国(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颠覆,黄龙旗不再飘扬。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黄龙旗又在北京城出现。然而,到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溥仪再次退位,重新露头仅十二天的黄龙旗再被赶下历史的舞台。

呜呼,漂亮、苦命、无奈的“黄龙旗”,终被历史雨打风吹去。

清朝国歌,世界上最短命的国歌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清代以前,对外交往不多,没有国歌这个概念。到了清王朝,因外交需要,才第一次有了国歌。

清朝驻英大使曾纪泽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很被这个仪式感动,觉得清帝国也应有本国的国歌,因此特地上奏并呈了一部《国乐草案》,但未得到批准。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洋访问。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国歌,李鸿章一听晕了,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国歌这个概念。事发突然,李鸿章的参议们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该诗内容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被称为《李中堂乐》,可以说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替代品。

宣统二年(1910年),曾到日本考察过音乐的礼部左参议曹广权,鉴于“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宴集,既自奏国乐”,他奏请朝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提出为了国家的尊严一定要有自己的国歌,凝聚人心。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四日,爱新觉罗溥仪批谕内阁:“典礼院会奏,遵旨编制国乐专章一折;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前因国乐未有专章,谕令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兹据典礼院会同各该衙门将编制专章缮单呈览,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清王朝从此有了名为《巩金瓯》的“国乐”。

这曲国乐的内容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是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寓意却很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这首《巩金瓯》由清政府海军部参谋官、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傅侗作曲。歌名的意思就是巩固清王朝的万里江山。这首歌还有个别名叫《大清国雄踞列强万万年》。

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产物,《巩金瓯》作为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已经载入了历史。无奈的是这首国歌颁布了仅仅六天后就遭遇武昌起义,寿终正寝,绝对可以说这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一首国歌。虽说这首国歌名不见经传,但历史是需要正视的。

清朝为何建有两处皇室陵寝

明朝修建了一个十三陵,这十几个帝王寝陵集中一处,倒是为后人观瞻省却了好多麻烦。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在河北遵化修建东陵,顺治的孙子雍正又在河北易县修建西陵,爷孙俩搞了两处皇家寝陵来了个分庭抗礼,后世的这些个皇帝只好是东葬一个,西埋一个,安葬的排序也是错落不一,给后人摆了一个迷魂阵。

东陵安葬的是: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整个陵区共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慈禧太后也葬在这里,共15座陵墓群。

西陵安葬的是: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及诸后妃之陵。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四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座,共14座陵墓群。

从上面可以清楚看到,清陵是先有东陵,那里安葬着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到了雍正则开始有了西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县境内,东陵陵址的选定是顺治自己看中的。徐珂《清稗类钞·方技类》记载:“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后为孝陵之地,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玠(即指环)掷之,谕侍臣曰:‘玠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风水先生)视之,相惊以为吉壤也。”

清朝在东陵先后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墓,所有陵墓以顺治孝陵为中心进行排列。各陵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墓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谧号。明楼的后面为“宝顶”,“宝顶”的下面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有一条6公里长的神道,沿途建有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有了东陵这个皇家寝陵,并不是没有空间安置后世的皇家子孙。那怎么又会出现第二个陵区呢?雍正是第二个陵区的始作俑者。他并没有跟随他的爷爷顺治和父亲康熙葬在东陵,而是自己选择另一块风水宝地——西陵,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因而出现了东西两座清王室寝陵。

雍正即位后,陵址本来是选在东陵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寝陵草图后,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泥沙,实不可用”,很不满意。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听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定为陵址。这样从雍正起西陵就诞生了。

自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建设西陵的泰陵,到乾隆二年完工,共历时7年。泰陵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寝陵,到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溥仪死后也葬于清西陵。

雍正违背了子随父葬的习俗,自己图了满意,却给他的继位者乾隆出了一个难题。如果子随父葬的话,他应该葬在西陵,而这样也就昭示赞成他的父亲雍正违制;如果他葬在了东陵,他的儿孙们都跟着继续埋在东陵,则雍正一个人埋在西陵,显得非常孤零,这又有失皇家的威严和谐。乾隆为不使两处陵寝厚此薄彼,于是作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决定,特谕旨明示后代:“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他葬在东陵,他的儿子葬在西陵,隔代安葬,他的孙子又回到东陵。自此,清朝各皇帝死后便分葬于东陵和西陵。

实际上,乾隆之后的后辈皇帝们选陵也没有完全遵循这一祖训。

清王朝第八代皇帝同治载淳,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五日病逝,他的下葬就给他的继承者出了一道难题。1869年来华,在中国居留16年的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何天爵,在他所著的《中国人本色》中记录了同治皇帝死后下葬这件事。

“同治于1875年1月去世,但是直到第二年的10月才下葬。原因是给他的尸首找不到一块风水好的地方。因为咸丰安葬在东陵,按照祖训,同治就该安葬在西陵。但风水大师根据他们的占卜,提出在那里安葬会对国家不利,而应该葬在他处。经过数月调查,并且听从新皇帝的建议,终于决定他不能安葬在西陵;而是采取调和的办法,把他葬在东陵的地下。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安葬一个年轻夭折、无所作为、生活堕落的人的尸首,而且耗资巨大。”

同治下葬这件事很让这个美国佬看不懂。相信他知道了慈禧太后下葬的过程,更会让他频频摇头。

慈禧太后虽不是皇帝,但她的葬礼奢糜的程度超越了清王朝的诸多帝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的灵柩在京祭祀完毕后,即被送往东陵“奉安”下葬。从北京送到东陵整个行程中,动用了10万人力,外加随从官员一大批。灵柩每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府县,都要停下来做一次道场法事。就这样走走停停,1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一年多,于次年十月初一,灵柩才到达东陵地下宫殿。这也绝对说得上是今古奇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