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6567400000022

第22章 真相篇(5)

和砷出点子搞了一个“议罪银”项目。主要是针对各省督抚、盐政、织造、税关监督大员而设。他们一旦有犯罪行为,就必须交出罚银,以免于处罚。罚银的数额根据罪状的轻重而定,这些罚银归皇帝直接支配,是和砷替皇帝设的小金库,由和砷亲自操纵这件事。和砷自然而然把部分议罪银雁过拔毛揣进自己腰包。许多官员担心被罚以巨款,便早早地向和砷行贿以防不测。“议罪银”的设立,使和砷公私兼得多了一个纳财的渠道。

乘人之危。

和砷经常向有求于他的人直接勒索,或者趁人落难之际低价买入人家的土地、财物。和砷共拥有土地十二万六千六百亩,大都是他乘人危难之际搞到手的。

和砷被抄家时,据《嘉庆四年正月丁卯抄检和相府物品清单》记载,从其府中抄出财物如下:

屋宇:3000间。正屋7进33间;徽式1所62间;花园台楼42座;侧室1所52间;钦赐花园1所64座;更楼12座;杂房130间;瓷器库1所;锡器库1所;珍馐房1所16间;铁黎紫檀房6间;玻璃器皿库1所;药材库房1所。

地亩:8000顷。店铺:当铺75家;古玩铺12家;玉器店4家;绸缎店2家;洋货店2家;皮货店1家。金银铜器:古铜鼎22座;汉铜11座;王鼎18座;古剑10柄;金碗碟32桌4288件;银碗碟32桌4288件;金镶牙筷500双;金唾盂120个;金面盆53个;银面盆150个;金脚盆64个;银脚盆683个;金罗汉18尊,每尊高1尺8寸;金镶玉500副;镶金八宝炕屏40架;镶金炕床20架;老金缕丝床帐6顶;金元宝100只,每只100两;银元宝940万两;赤金500万两;生沙金200万两;银圆58000枚;银号库银400万两。

玉石珠宝古玩:玉磬28架;玉马1对,高1尺3寸,长4尺;白玉观音1尊,高1尺2寸;玉罗汉18尊,每尊高1尺2寸;整玉如意120柄;白玉如意387柄;砒玺燕碗99只;砒玺烟壶300个;白玉汤碗154只;白玉酒杯124只;白玉冰盘25只;砒玉冰盘18只;白玉烟壶800个;玛瑙烟壶100个;汉玉烟壶100个;金珠首饰28000件;大东珠60粒;珍珠18盘;汝窑笔洗2只;汝官窑玛瑙釉尊1只;北宋池州水枕5只;手串18只326串;红宝石180块;小红宝石980块;蓝宝石4700块;宝石数珠1008盘;珊瑚数珠373盘;密蜡数珠13盘;珊瑚帽顶236粒;珊瑚树10株,每株高3尺8寸;自鸣钟38座;洋表100只。

衣物布匹皮张:五色大呢800板;鸳鸯绒110板;五色羽缎600板;哔叽200板;元狐皮12张;貂皮800张;各色狐皮1500张;杂皮56000张;貂蟒袍37件;貂帽54顶;貂褂48件;貂靴120双。

和砷拥有的财产触目惊心,其家所藏宝物,许多连皇宫内廷都没有。他攫取了大清朝15年的收入,家产达到8亿两白银,和砷贪污致使大清帝国元气大伤,大清朝从此盛极而衰日薄西山。

纪晓岚揭露:清官府是如何断案的

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借几个赶考书生之口揭露了清官府官员是如何玩弄权术于掌心的。

一个书生对其中一个人说:“我和邻居为地界的事发生了争执,告到了官府那里。你是为官府做过幕僚的,请你估算一下我的输赢如何。”

那人呵呵一笑,说:“你可真是一个书呆子!胜负哪会有一定的呢!”

“这件事,如果要让后来告官的赢,就诘问先来告官的人,‘他不告,你来告,肯定是你先挑起纷争,是你侵占了别人的土地。’”

“如果要让先来告官的人赢,就诘问后来的人,‘他告,你不告,肯定是你先侵犯了人家,知道自己理缺。’”

“如果要让后到这个地方的人赢,就诘问先到这个地方的人,‘你乘他还没来的时候,早就占了这块地。’”

“如果要让先到这个地方的人赢,就诘问后来的,‘早就定好的地界,你突然反悔,是你故意惹是生非!’”

“如果要让有钱的人赢,就诘问没钱的人,‘你穷,所以耍无赖,知道他害怕打官司,所以借此让他贿赂你。’”

“如果要让没钱的人赢,就诘问有钱的,‘你有钱却没有仁慈之心,不停地兼并土地,想要人家害怕你的财势而屈服。’”

“如果要让强者赢,就诘问弱者,‘人的心理都是压抑强者帮助弱者,你打算利用这种心理,让大家都为你所受的一些皮肉之苦而同情你。’”

“如果要让弱者赢,就诘问强者,‘事情从来都是强者欺负弱者,从来没听说弱者欺负强者的。他如果不是真的冤枉,也不会冒着风险,自己把自己往刀尖上送了。’”

“也可以让两边都赢,‘没有文书,也没有证人,你们之间的争斗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一分为二,官司就算是完了,争斗也可以停止了。’”

“也可以让两边都输,‘人有土地的地界,鬼有什么边界?棺材之外的土地是大家公有的,不是你们的,就让它闲着好了。’”

“上面说的这些输赢,哪有什么定论呢!”

“那到底该怎样办?”发问的人一脸愁苦一片茫然……

看完这段话,感觉不仅当局者迷,就是吾等旁观者也是一头雾水,慨叹文中官场中这位断案的“老爷”之阴险狡诈,这官老爷玩弄权术如庖丁解牛鱼儿得水,左右都是嘴,横竖都有理,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也令人对“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百姓来说,打官司靠的不是“有理”,而是要看“青天大老爷”的嘴往那边偏。

清朝有宰相吗

宰相是封建社会仅次于皇帝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恰当地反映了宰相的地位。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设宰相一职由来已久,最初设立宰相一职的大约始于东周,以后的朝代直到明朝初期都有宰相。

皇太极子承父业建立了大清朝,效仿明朝不设宰相。这是因为,朱元璋开创了明朝后,因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引起了朱皇帝的不安,找个理由就杀了胡惟庸,将天下权力牢牢攥在自己的手心里,从此不再设宰相。清朝入关后承明制,也没有设宰相,这项制度一直维持到清灭亡,整个清代都没有设过宰相。

人们一直以为,乾隆朝的刘墉就是一个宰相,也是个罗锅,“罗锅宰相”名气大增誉满华夏。其实,根本没这码事。前面说了整个清廷关里关外效仿明制都不曾设过宰相一职,刘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当然,这刘墉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人物,他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等要职,有的职务也相当于宰相之职。

整个清朝虽说没有设立宰相一职,但宰相的工作绝对少不了人去做。清朝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内阁由三殿三阁组成,位置从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个殿阁设一个大学士为最高长官。雍正朝时,又设了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内阁大学士从此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刘墉任过职的体仁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

嘉庆年间兵部大印“蒸发”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清仁宗嘉庆皇帝到清东陵祭奠先祖,兵部满尚书和世泰奏报,该部随从皇帝离京后的专用印章“行印”遗失。

嘉庆皇帝对此异常重视。这是因为早在十一年前,工部书吏王书常,利用各部大员们办事马虎、从不审查呈文、轻易签章同意的空子,私铸假印,每年向户部和内务府冒领岁修工程银达数十万两。后经工头告发,王书常虽被置于法,但巨额银两已无法追回。这是嘉庆朝发生的一桩特大贪污案。由于贪污数额巨大,皇帝记忆犹新。因而命留京的亲王、大臣等严加追查此案,并注意查看盗印者还有什么企图。

“专案组”立即对有关官员进行了讯问,毫无结果。最后,重压之下兵部一个姓鲍的小官供认,行印并非现在丢失,而是三年前嘉庆二十二年七月,皇帝游幸木兰,在营帐内失落的。随从的司员都害怕获罪,因而一直隐瞒不敢上报。至于是怎样丢的,何人盗走的,鲍某并不知情。清仁宗对此大为震怒,把大学圭明安(原任兵部尚书)以下的有关官员给以降级、革职等不同处分。鲍某等则发交古北口为奴,继续缉拿不可知的主犯,追回失印。

然而,兵部“行印”鸿飞冥冥,神鬼不知地从人间“蒸发”,活不见影,死不见形,杳然不知去向,盗印主犯自然也不知是谁,无从缉拿。

嘉庆二十二年追随皇帝前往木兰的兵部主事何炳彝,事后告诉好友,在木兰最后一次用印是他经的手。盖用后,他会同满籍同官一道,亲手在印盒上加封后,送入库房封存,根本不是那年所失。

朝中官员对兵部失印一事,揣测纷纷。有人认为是“意存叵测”者重贿鲍某,让他窃印,但还来不及使用,失印的事就被揭发了。也有人认为,审案大臣们怕真相暴露后株连太多,既然及时发觉失印,还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因而有意奏报说,此印已经丢了两年多,借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云云。

这件事情的真相一直未见揭晓,沉淀成为一桩疑案。此事在《春冰室野乘》上面有记载。

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黄袍加身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南京。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人,占据中国半壁河山,他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他们约集三十多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曾国藩面临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曾氏王朝的机会。

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成为一帝。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

其实,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的部将就有劝进之说,早有多人对曾国藩进行了“策反”。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石达开却以韩信之例劝曾独立,曾默然不应。李元度为其撰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此立即撕掉,并斥责了他。彭玉麟直接写信称:“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这句话吓得曾国藩直冒冷汗,把信纸吞到肚子里。王恺运更是三次对曾实施纵横计,为曾国藩指出两条路:一是率兵入觐北京,申明垂帘违背祖制,请行顾命;二是干脆在东南义举,为万民做主。同时告诫以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前车之鉴,劝曾国藩做曹操。对这些劝进,曾则平静若水浑作不知。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对他说,“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三个现任总督,还有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嫡系。大哥手里握着20万湘军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纳10万太平军降兵,这样30万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哥将成为一代帝王。”曾国藩回答道:“共患难时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贵往往成了仇敌。就说那个左宗棠,他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对我俯首称臣?再说李鸿章,我若平稳安泰他就是我的学生;我若不顺,他定会反戈一击。还有那个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丧家犬,谁还听他的?再说,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难安。”这一番话叫曾国荃无话可说。

事情正是曾国藩预感那样,按咸丰帝遗言,“克复金陵者王”。可当曾国藩攻克金陵后,慈禧却仅仅给其一个一等毅勇候,并未封王。朝廷还下诏令要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江西巡抚沈葆桢本是曾国藩的下级,他却在厘金收入中裁减了湘军的军饷,户部也准了。又有蔡寿祺连上两道奏折,弹劾曾国藩等湘系人物破坏纲纪等8条罪状,也有人主张严厉追究重要人犯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之死的责任,危机显露。有一些事情涉及到同曾国藩关系密切的恭亲王奕。工于心计的慈禧太后不去碰曾国藩,恐生哗变;而是革去了恭亲王奕的议政王及总理衙门差使,来了个敲山震虎。

再说当时的客观情况。一是虽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僧格林沁屯兵粤皖,这表明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二是浙江左宗棠、江西沈葆桢已被清政府拉了过去,许以高官厚禄,地位与曾国藩不相上下,成为湘军背后的两把利剑。三是曾氏对成功没有必胜的把握。湘军号称30万人,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5万人,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扶植,但到了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其死心塌地,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四是曾的幕客赵烈文预料“清命不过五十年,想要南北朝也不可得”。曾国藩也相信这点。第五也是最关键的,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使得曾国藩不想当皇帝,不敢当皇帝,不敢拿全家族的命运做赌注,铁了心只想做一名大清朝的忠臣。

面对朝廷的不信任,熟读四书五经的曾国藩内心早有急流勇退的意念。功高招忌,狡兔死、走狗烹,道理人人知道,但真正能把握的人有几个?伍子胥、韩信等历史上太多的权臣,加上清初年间的年羹尧、隆科多等都因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一段话。”他要向朝廷明其志,独善其身,要做诸葛亮似的忠臣。

正因为以上原因,曾国藩才不听从劝进,不去冒险当皇帝,毅然选择急流勇退。他进南京之后,立即办了三件事:一是建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只字不提。他深知,此时无论进退,都会产生各方猜忌。曾国藩自削兵权、自去利权,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朝廷的信任,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无疾而终。看曾国藩的遗嘱:“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慎独、守身,是这个儒家弟子的核心思维。梁启超先生说:“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这句话一语中的。

所以说,即使曾国藩有过做皇帝的念头,也是偷偷地一闪而已;绝对不敢高声语;绝对不会向楚霸王那样慷慨激昂向天下放言;也绝不会向赵匡胤那样亲自导演一场黄袍加身的蹩脚戏。

左宗棠是如何获取“高等学历”的

曾国藩论涵养论能力论韬略论成就,都可说是人中之杰。但这位人中之杰的“最高学历”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试中入围三甲最末,成了“同进士”。虽然他人可以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本人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个相当于“进士”的“学历”,可是一件让这位大人一辈子都不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