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相国魏裔介
6568000000002

第2章

初秋的穹空天高气爽,宁静恬淡。

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大平原上的千年古城柏乡县的上空更是晴朗万里,显得格外寥廓。槐河、午河之水环绕城内,潺潺流淌,亘古不息,母乳般滋育着这里的黎民百姓,灌溉着这方古老而沧桑的沃土。

城内一户人家从五更便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忙碌万分。

这家长媳正在东厢房中的炕上因难产而痛苦呻吟着。旁侧守满了本家婶母及妯娌们。一位有经验的接生婆,守在近前,不时地劝慰着:“又不是头生,少奶奶,不要怕……”

北屋的正厅中,长堂大老爷魏纯粹端坐在太师椅上,缓缓地抽着水烟。长子魏柏祥及诸位前来探望的乡邻好友都在左、右两侧一字排开静坐着。大家都不说话,眼睛不时地朝着东厢房的方向望一望,一个个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担忧。

东厢房里的呻吟声不断传来,一阵高过一阵,愈加让人揪心。

众人都如坐针毡,或蹲坐吸气握拳,或猛立扭头张望,或对话议论纷纷,满屋子焦躁不安起来。惟有大老爷魏纯粹仍端坐正中,一脸喜气,倒是打破了这样慌乱紧张的场面,他的嘴和鼻孔里缓缓喷出的烟雾,似是一团团祥云飘荡而过。

魏纯粹“呼噜噜”地抽了一大口水烟,呛得清咳两声,众人闻声便静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堂内骤然一片死寂。

“昨天夜里,老夫做了一个梦,梦见这一天早上,有一对丹顶鹤伴着初升的太阳在本院上空盘旋许久,随后落在了正屋的房檐上。这对丹顶鹤身材修长,华贵端庄,尤其是头顶的红冠,如丹霞,赛宝石,光彩熠熠,分外夺目!”

魏大老爷打破沉寂氛围,高声描绘起昨夜梦境来,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看上去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魏大老爷讲完后,众人七嘴八舌地附和道:“看来这是吉兆,必有大喜降临魏门了。大老爷寿高福长,又要添孙子了!”

还有人道:“看来东厢房中将会有一个恰逢盛世的男婴出世了。”那个道:“是啊,依本人之见,此生儿将来必成大器……”

正堂中的各位一上午没有走开,眼看日头晒到了正屋顶,便草草用过些午膳,又一直守候到了这一日的黄昏。

忽然,东厢房里传来一阵新生乳童儿的啼哭声,声音虽小,却清脆急促,哇哇有力。随之,东厢房屋门“吱呀”一声敞开,接生婆手端一个木盆,踮着一双小脚,一路向大门外跑去,只听得“哗啦”一声,满盆血水倒进了阴沟里。

“生啦,生啦!老爷!”接生婆一手踮着木盆,一手向这边的正堂门口招呼着。魏柏祥搀着魏纯粹疾步来到门口,众人也遂起身向门外走来。

“是个带把儿的!”接生婆从衣襟里扬起手绢,笑呵呵地对着魏家父子说。

“好,好——”魏纯粹大老爷端着水烟袋的手不停地颤抖起来,幸福得从嘴里蹦出这两个字来。

作为孩子父亲的魏柏祥,此时更是满心欢喜,他一边搀扶魏老爷落座,一边支使下人立即给接生婆赏银,以示感谢。

这男婴便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乌头宰相”的魏裔介魏阁老。正式于一六一六年(明万历四十四年),阴历七月二十五的傍晚,在柏乡县城内魏氏祖宅中降生。

魏柏祥微笑着对魏大老爷说:“爹,给孩子起个名儿吧。”

魏纯粹猛抽一口烟,少怔一下说:“你是孩子父亲,你就起吧!”

父亲魏柏祥遂为其取名为裔介,表字石生,典出于《周易·豫卦》的“介于石,不终日”,意在使其能经常自警,去危就安。如《礼记·表记》所云:“君子不使其身儳焉”,则可作为柏祥公为魏裔介命名表字的绝妙注解。

魏裔介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二,这一年其父魏柏祥二十四岁,其母张夫人二十岁。父母为小裔介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魏家杀猪宰羊,宴请亲朋好友,场面好不热闹。

小裔介生来身体就很健壮,从没得过什么杂病。转眼七岁,便开始在家塾中跟随首任老师张丛野先生读书。小裔介聪敏好学,博闻强记,在众多同窗共读的孩子中,显得格外优秀,令张丛野老师十分惊奇。

进士出身,饱学经书的魏纯粹老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对这个天资聪慧的嫡孙宠爱备至,寄予厚望。魏纯粹对乡塾张丛野的授学之能已有几分质疑,颇感忧虑,生怕误了孙儿的前程。他遂把裔介的父亲魏柏祥召来,关切地说:“孩子如此聪慧好学,将来必成大器,我们可要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应为吾家裔介另请高师。”魏柏祥点头应诺。

裔介十岁,其父为了他学业之精进,在魏纯粹的敦促下,为裔介另请了闻名遐迩的郭怀逊先生为师。魏柏祥还特把自己读书修学之所“柳庄别墅”(现柏乡县西汪村北)腾出几间,作为小裔介的私塾学堂。当年的柳庄别墅,建有多处楼台亭阁。别墅周围柳树成荫,溪流潺潺,阡陌纵横,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是一处绝好的修身、养学之地。

裔介在此学读几载,转眼间已成少年,学业渐深。1630年,裔介正好15岁,参加正定府举行的院试,以全院第五名的成绩,荣中秀才。裔介取得初级功名,其父魏柏祥为之大悦,可裔介对自己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却不甚满意。

一六三一年,裔介十六岁。魏柏祥又从山东临清请来资深教师陈孔昭为裔介担当私塾先生,讲授经、史、子、集及唐宋名章,还有算学。裔介师从陈孔昭先生后,再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后来考取举人奠定了基础。

在裔介十八岁这年,也就是一六三三年。裔介参加乡试,由于考前患疾,考试不力,未能录取。试完裔介情绪非常低落,在父亲的劝慰下,再次鼓起勇气,继续努力求学。

同年,由于李自成起义,国内大乱,李自成余部来到柏乡。欲攻城。代理知县张绪纶想弃城逃跑,却在县城南门处被魏柏祥、魏裔介父子叩马滞留。

“你如果弃城逃跑,会被城外匪军活捉,且匪军会趁此攻城,给城内百姓造成重创,你定成为千古罪人。”魏氏父子上前忠告张绪纶,张知县思虑再三,终于听从魏氏父子的劝诫,放弃逃城念头,随柏祥、裔介率城内众百姓,奋勇抗敌,固守城池,最终保住了柏乡县城。城内百姓欢呼雀跃,敲锣打鼓,以示庆贺。

魏裔介在十九岁至二十四岁这五年间,主要在柏乡县城内的逸园和现在隆尧县的尧山两个地方读书、学习。

逸园,即现在柏乡县城内东南角的海子河。当年海子河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湖,占地十几亩,水深丈余,湖中莲藕成片,湖边芦苇成丛,鱼儿穿梭其间。且湖中有一小岛,岛中木亭一座。石蹬茶几序列其中。岸边绿树成荫,百鸟争鸣,且草堂数间,犹如江南美景。魏裔介秋冬时节,常在这里与当时著名青年学子石含纯、赵渔等,在此读书学习,论谈天下。

赵渔是清朝初年尧山县一位很有作为的进士,官至知州。

春夏时节,他们会从逸园来到尧山读书。尧山就是现在隆尧县尧山镇悬兀山一带。他们在这里读书的地方指的是尧山悬兀山主峰上。魏裔介与赵渔在此半山腰的开阔地,建有书房楼一座,和赵渔一起约四方文士,在此以文会友,并把每年的四月初一定为文友赛诗会。山顶还建有小庙宇,供善男信女们烧香拜佛。一时间,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商贾云集,来往其间,场面热闹壮观。直到现在隆尧山口四月初一大庙会仍远近闻名。

书房楼曾在文革期间被毁,一九八四年,隆尧县人民政府在此重建书房楼,并在书房楼前立一大石碑,碑文主要介绍,魏裔介和赵渔当年在此读书建楼之事。目前还设想在书房中塑上魏裔介伏案读书像,以展先贤风采,吸引游者。

一六三七年夏季,二十二岁的魏裔介,应临城文友相约,到临城西山桃源洞读书。每每静座洞边,远眺山涧,望着突兀的山峰,茂密的山林,周围山花烂漫,泉水叮咚,人迹罕至,只有鸟儿在林中戏鸣。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颇有独享之快意。

此时的魏裔介浮想联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求学,为官入仕,报效国家。

一六三八年,正定恒阳书院面向京畿附近的三十二个县公开招纳优秀文士入院,由知府范成六亲自主选。二十三岁的魏裔介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同期入选的还有梁过之、梁玉立、杜子静等,后来均入朝为官。

知府范成六对魏裔介超人的才能十分佩服,曾多次选其文章作为典范在全府巡回展览,并提魏裔介为班长。

如今已成文化景点的正定恒阳书院,仍存有魏裔介当年著作。

魏裔介才学在其青年时代便彰显出来,其以理学为主,恪守孔孟之道。对孔孟及先朝各家理学深有研究。在先朝各家基础上,理学思想更趋完善。其扎实的文化功底,成熟的理学思想,为后来从政、入相、治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