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6570600000010

第10章 骺板损伤(1)

骺板是儿童骨骼特有的结构,只有保留骺板结构,才能保持儿童的正常生长。骺板是儿童骨骼最薄弱的部位,也是儿童骨骼损伤最常见的解剖部位,儿童骺板骨折占儿童长管状骨骨折的30%。桡骨远端、胫骨远端和指骨是骺板骨折的多发部位,同一骨骼的远端骺板损伤,也比近端骺板多见。男性儿童的发生率是女性儿童的2倍,可能与男性儿童生长期比女性长,更多的暴露在容易损伤的环境有关。骺板损伤的预后,与儿童年龄、解剖部位、骨折类型,以及移位的严重程度,都有密切的关系。采取轻柔的手法整复,尽可能实现解剖复位,是骺板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骺板早闭是骺板骨折的常见并发症,通常引起肢体短缩和成角畸形,骺板骨折时儿童年龄越小,其后果也就越严重。

Mann-Rajmaira报道2650例儿童长管状骨折,约30%的病例累及骶板。Worlock-Stower报道826例儿童所有骨傲的骨折,约18.5%的病例累及骶板。Peterson等从1979-1988年对OlmstedCounty进行10年儿童骶板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表3-1),这是首次基于群体(population-based)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取了分子(骨折数量)和分母(Populationatrisk)的资料。

在这组951例儿童骺板骨折中,男女比例为21,男性儿童高峰年龄为14岁,女性儿童介于11-12岁(5-16岁)。每年的发生率为279.2/100,000(95%可信区间,261.4-296.9);肢体右侧与左侧基本相等(52.5%与47.4%,P>0.5)。指骨是最常见的部位,占所有骺板损伤的37%,其次为桡骨远端(18%);长骨远端骺板损伤比近端常见;上肢骺板骨折占71%,下肢为28%,中轴骨只有1%。

(第一节)应用解剖

一、骺板软骨的结构和功能

骺板是骨骼生长的主要结构,长短管状骨的骺板介于骨骺与干骺端之间,骺板软骨细胞不断増殖和钙化,产生骨骼的纵向生长。早期的骺板主要为平板状或盘状结构,随着生物力学作用的増加,特别是剪切应力的作用,改变了骺板的轮廓,在骺板的两面出现凹凸的结构。圆形骨骼如腕骨、足跗骨和椎体的骺板,则位于其周围,使骨骼的体积不断増大。通常将骺板分成压力型骺板和张力型骺板,后者又称为骨突骺板。有研究证明,两种骺板的组织学有明显的区别。

典型的骺板由干后端的骨组织、软骨组织和周围的纤维组织所组成。骺板周围的纤维组织有两个环形结构,深层的Ranvier骨化沟为骺板的附加性生长提供细胞,浅层为Lacrox软骨膜纤维环,使骺板与干骺端的紧密生发层(生长区);连接。干骺端开始于每一细胞柱基底的横行纤维隔,止于变窄的骨干区。磷酸葡糖异构酶非常丰富,富含血管、成骨细胞、骨祖细胞。氧张力最低19.8±3.2mmHg。纵向纤维隔有条形钙化,但无骨组织形成。富含血管的软骨钙化形成骨基质,但无骨组织形成的区域称为初级松质骨区。在其下方是在钙化的软骨上形成纤维骨、软骨钙化条逐渐消失称为次级松质骨区。在最远端所形成纤维骨被板层骨替代称为塑型区。塑型区又分为组织学塑型和解剖学塑型,后者是指干骺端逐渐变细,并与骨干相移行。干骺端是结构发生迅速改变的部位,骺板软骨被初级松质骨所替代,松质骨沉积在软骨细胞柱之间的纵向基质内,并迅速发生塑型,由更成熟的骨组织所替代,因此,干骺端代表从较宽的骺板,向较细的骨干移行的区域。

在骺板的组织学图像上,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骺板软骨沿着骨骼的纵轴呈多柱状排列、具有骶板分成如下四个区域:

(1)静止细胞层:紧邻次级骨化中心。细胞多成圆形,细胞少而基质多。细胞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脂质体和空泡。

(2)増殖细胞层:细胞为扁平形状。单个或成对的细胞沿骨骼的纵轴排列成柱状结构。细胞内主要含有内质网,内质网所占细胞的体积从顶部的14.9%増加到底部的40.1%。氣标记的胸腺嚼腚放射自显影证明,此层细胞是骺板软骨细胞中唯一进行分裂的细胞。其顶部的细胞是真正的母细胞。骺板纵向生长的长度决定于此层顶部细胞的分裂数量。纵向生长的长度=顶部细胞分裂次数X底部肥大细胞层细胞的平均直径。Kember的研究表明鼠胫骨近端每一増殖层细胞柱每次分裂产生29个细胞,

细胞分裂产生约0.9mm的生长长度(29X30=870um)。

(3)肥大细胞层増殖细胞层的扁平细胞在肥大细胞层变成圆形细胞,细胞体积也逐渐増大,底部的细胞体积最大,约为増殖层细胞体积的5倍。细胞内富含空泡,底部肥大细胞的空泡更多,细胞核也发生裂变。

(4)预备钙化层:邻近干骺端,软骨细胞消失,基质内发生钙化,并形成骨基质。

面对骨骺一方的骺板软骨细胞不断増殖和生长,邻近干骺端一侧的软骨细胞则不断死亡,被骨组织所替代。当骨骼发育成熟后,整个骺板软骨细胞被吸收,完全被骨组织替代,使骨骺与干骺端完全由骨组织连接。这个过程称为骺板的生理性闭合。男性20岁基本完成骺板的生理性闭合,而女性则提早2年终止生长。

二、骺板的血供特点

骨骺血管为骺板増殖层供血。骨骺血管的分支经骨骺内分散的软骨管和静止层的软骨管后,在増殖层的顶部形成钉耙样血管攀或血管丛,再通过较大的静脉回流到骨骺。血管攀或血管丛的内皮细胞与増殖细胞层紧密接触使后者获得丰富的血液供应,但不穿过骶板进入肥大细胞层。Dale和Harris研究证明,可将骨骺血管进入骨骺和骺板的方式,分成A和B两种类型(图3-3)A型骨骺几乎都有关节软骨覆盖,骨骺血管只能穿入骺板周围的软骨膜,才能进入骨骺和骺板,因此,在骨骺分离型损伤,血管容易受到损伤。B型骨骺只有部分被关节软骨覆盖,骨骺血管从骨骺的侧方进入骨骺和骺板,在骨骺分离型损伤时,因受到保护而不发生损伤。一般认为,只有股骨近端骨骺和桡骨近端骨骺为A型骨骺血管。

A型,骨骺完全由关节软骨覆盖,血管经干骺端进入骨骺,骨骺分离时可产生缺血性损害;B型,骨骺部分被关节软骨覆盖,血管直接进入骨骺,骨骺分离通常不产生缺血性损害。

干骺端血管和滋养血管为骺板肥大层供血。滋养血管4/5的分支为干后端提供血运、其周围则由干骺端血管供血,这两种血管以血管攀或血管丛的形式终止于骺板与干后端相移行处完整的纤维横隔的下方。没有血管穿过纤维横隔进入骺板的肥大层。此组血管的作用,一是通过巨噬细胞协助,清楚退化死亡的软骨细胞残骸,而更重要的是促使新骨沉积,完成软骨内成骨的最终过程。

三、Harris生长阻滞线的意义

Harris于1931年首先在X线片上观察到长骨干骺端有一致密的横纹线,是正常骨骼的横向致密线。一般认为,是骨骼生长缓慢或停止的征象。因此,称为Harris生长阻滞线。一般在创伤之后,在受累的骨骼出现生长阻滞线,但在全身性疾病,在所有的长管状骨都可能出现生长阻滞线。如果在骺板骨折后出现生长阻滞线,通常表示骺板正常。当此线与骺板线相平行,表明骺板可恢复正常生长。如果此线不对称或不与骺板线相平行,表示部分骺板损伤。骺板损伤后不出现生长阻滞线,则表明骺板完全性损伤,此骺板不可能恢复生长。

(第二节)损伤机制

儿童骺板损伤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Bright在实验中发现,随着年龄増加,骺板的张力强度明显増强。后来,Chung又发现骺板周围的软骨膜复合结构,为儿童的骺板提供很大的强度,但进入青春期,其强度却明显的减弱。婴幼儿的骺板相对比较厚,遭受撕脱、剪切外力容易发生损伤,而年长儿童,通常在剪切和成角外力的作用下,产生骨骺分离。当骨骼发育接近成熟时,部分骺板发生生理性闭合,关节内剪切压力的作用,容易产生累及关节的骺板骨折。严重内翻或外翻外力,对骺板可产生很强的压力作用,从而导致骶板的压力性损伤。Aniniam和Schoenecker在1例烧骨远端1/3干骶端骨折,发现烧骨远端骶板出现早闭,推测这种非骺板骨折所产生骺板早闭,是发生创伤的瞬间,桡骨远端骺板受到压力作用,是导致骺板早闭的发生机制,从而表明确实存在Salter-HarrisV型骶板损伤。Keret报道1例腔骨和踝部骨折后,对侧腔骨近端骶板出现早闭。在创伤初期时,并未发现腔骨近端骨折和损伤。Hresko-Kasser曾报道7例年龄11-12岁的儿童,没有明确的骺板损伤病史,出现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骺板部分早闭。这些病例也没有外科治疗的病史,也可以除外因经骺板穿针或内固定所致的医源性损伤。赫荣国等在一组6例儿童骺板骨折中,有2例没有明确创伤的病史,产生股骨远端骺板部分早闭。他们认为这种隐匿性骺板损伤,可能是压力作用的结果。

除了外力作用可产生骺板损伤外,还有其他发生骺板损伤的机制。外科手术经骺板穿针或穿入螺丝钉,产生所谓的医源性骺板损伤。放射线、化学治疗、烧伤、感染和肿瘤,也可产生骺板损伤。

骺板损伤的最严重结果是导致提早闭合,一旦整个骺板提前闭合,将产生骨骼生长迟缓。如果某一骨骼两端的骺板提前闭合,导致该骨骼纵向生长完全终止,与对侧相应的骨骼比较,将产生明显的不等长。在前臂和小腿,一个骨骼发生骺板早闭,也可产生与同侧肢体相匹配骨骼不等长。

(第三节)骺板损伤的愈合方式

基于骨折累及骺板的水平,骺板损伤表现为三种愈合方式。

一、一期愈合

骨折累及肥大层的干骺端一侧,通过吸收软细胞和碎骨片而愈合,通常需要3周。可暂时延迟软骨成骨和骶板増宽。

二、延迟愈合

骨折累及肥大层的骺板一侧,因软细胞和碎骨片的吸收缓慢,使远端骺板増宽。因中间部分的细胞成熟和无血管组织侵入,产生明显的分离间隙,充满血肿和成纤维组织,并形成排例紊乱的成软骨组织。随着血管的侵入和新骨形成而愈合。通常需要5周。

三、不完全愈合

骨折累及骺板的全层时,起初由纤维组织充填骨折间隙。在骨骺和干骺端的初级松质骨区形成典型的骨痂;在骺板软骨内所形成的较大的间隙,则不能由软骨细胞増殖而愈合,仍由纤维组织所充填。如间隙较大和距生理性骺板闭合的时间较长,可能有足够量的血管侵入启动成骨反应而形成骺板骨桥;年幼者随着骨骺的増大纤维血管也随之増多,増加了血管化和纤维组织骨化的机会,称为延迟骨桥;如果解剖复位,较小的间隙可由骺板横向膨胀而修复。

(第四节)分类

儿童骺板骨折一直是学者们有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早在1898年Poland在他的《骨骺分离》专著中,以素描图的方式,把骶板损伤分成4个类型,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分类。Bergenfeldt于1933年在295例创伤儿童中,经X线检查证明310处骺板损伤,并可分成6种类型,其中包括Poland的前3型,増加了经骨骺、干骺端和骺板3种类型。Aitken于1936年介绍了3种胫骨远端骺板损伤,其中I型和n型为PolandH型和IE型损伤,m型为Bergenfeldt所介绍的V型损伤。Aitken还证明这3型损伤也见于股骨远。

还増加了压缩性损伤的概念,被定义为V型骺板损伤,1963年Salter和Harris发表了关于骺板骨折分类的经典文章,将儿童骺板骨折分成5种类型,前4种类型包括PolandI型和IE型、BergenfeldtI型和V型,以及AitkenI型和IE型,提出纵向压缩引起骺板生发层细胞损伤,是V型骺板损伤的机制。由于在X线片上看不到骨骼损伤,与后来Letts描述的任何骺板骨折,都可能产生骺板软骨细胞的碾压有所不同。因为后者没有骨折,也没有结构上的中断,因此,称为损伤更为恰当。Salter和Rang于1969年由増加了一种新的骶板损伤类型,被称为Salter-HarrisVI型损伤,或称为RangVI型骶板损伤,这种损伤是骨膜或软骨膜环遭受直接打击,所产生罕见的骺板损伤(图3-6)。如同Salter-HarrisV型骶板损伤,此型损伤也没有骨折,初期X线片上完全正常,因此,也应该称为损伤。其他学者认为软骨膜环撕裂伴有附着的骨骺或干骺端骨,是产生此型损伤的机制。最近一组951例骺板损伤中,无1例为RangVI型骶板损伤。Salter和Rang在以后发表的文章中,也没有此型损伤的病例。

Rang所称为的VI型骺板骨折,腓侧副韧带从股骨远端骺板周围撕脱,因为软骨膜环的特殊损伤,也可产生骺板部分早闭。

Salter-Harris分类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的应用,但近年来有些作者对这个分类系统提出了不同意见。1980年Weber指出从未发现Salter-HarrisV型骶板损伤,因此,开始使用Aitken分类方法。1983年Rang注意到Ai-tken分类受到广泛的应用。1993年Kling指出,Aitken分类方法正在欧洲使用。另一些作者也发现Salter-Harris分类不全面,或者对结果缺乏预测作用。因此,Ogden于1981年、Shapiro于1982年提出新的分类方法。

骺板骨折的分类工作不断进展,主要目的旨在获得具有意义的统计学资料,探索有助于交流的知识,从而改善骺板骨折的预测结果,帮助选择治疗方法。尽管如此,Salter-Harris分类方法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1994年peterson基于群体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一种新的分类系统。从骺板受累最少到损伤范围最多,将骺板损伤依次分成6种类型,也受到普遍的关注。因此,这里重点介绍这两种骺板损伤的分类方法。

(三)Salter-HarrisIE型损伤

属于关节内骨折,其骨折线开始于骺板的生发层,也未完全穿通骺板,而是转向骨骺,从而产生骨骺纵向。

(一)Salter-HarrisI型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