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6570600000113

第113章 儿童膝部骨折与脱位(2)

临床检查可发现膝关节上方不稳定,骨骺完全分离通常伴有邻近韧带撕裂。骨骺分离产生异常活动可有骨搡感,但骨膜嵌入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却检查不出骨搡感音。在X线片上表现正常,但局部有明显的不稳定,通常为无移位的骨骺分离,并非是韧带撕裂所致。如果在X线片上,证实为骨骺分离的诊断,应该避免摄取应力位X线片,或者增加骨骺移位的X线片摄取体位都应尽量避免。

一般在骺板周围有局限性压痛,髌骨上极、内收肌结节为骺板水平的参照点。如果只有一侧股骨髁分离,受累一侧的压痛更为明显。

股骨远端骨骺分离通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往往为Salter-HarrisIII、IV型骺板骨折,是关节内骨骺骨折出血的结果。而其他类型Salter-Harris骺板骨折伴有关节血肿是骨折出血经髌上囊流入关节腔内的结果。在骨骺分离72小时内,关节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并在大腿、腘窝可见瘀斑。

仔细的局部检查初步可确定骨折的移位方向。如果在冠状面上发生内外翻移位,在股内侧肌远端可触及突出的干骺端为外翻移位的体征而内翻移位者,在股外侧肌表面可触及突出的干骺端。髌骨突出及上方出现皮肤凹陷是骨骺向前移位、髌骨骑跨在骨骺的前方的结果。因干骺端移位至腘窝不仅引起腘窝饱满,还把腘动脉推挤到腘窝的浅面,以至在皮下组织内扪及动脉搏动。对于骨骺分离并向后方移位者,干骺端直接突起在髌骨的上方,在饱满的腘窝内可触及骨骺。

无论骨骺向哪个方向移位,髌骨、股骨髁与胫骨近端仍然保持正常的力线,这是与膝关节脱位相鉴别的要点。

如果考虑为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应该仔细检查下肢及足部的神经血管功能,包括脉搏、皮肤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以及皮肤感觉、足趾运动功能。肢体出现明显的发绀,则是静脉回流障碍重要体征。Doppler检查有助于判断损伤远端的血液循环状态。对于腘窝严重肿胀、张力增加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体征,应该进行骨筋膜室的压力测定。

五、X线诊断

由于骺板在X线片上不显影,通常根据骺板线增宽、骨骺移位以及干骺端骨折等间接征象作出骺板或骨骺损伤的诊断。无移位的Salter-HarrisI型或III型骺板骨折在X线片上则容易遗漏诊断。摄取股骨远端的斜位X线片往往可发现经骨骺或干骺端的隐匿性骨折线。如果在骺板周围有明显的压痛或瘀斑,但在普通X线片上又无异常发现者,应该摄取应力位X线片,则有助于确定诊断。

如果为前后方向的移位,在侧位X线片上能够比较准确的测定移位程度。由于骨骺向前移位往往伴有倾斜,以至关节面朝向前方。向后移位的骨骺往往伴有旋转,以至关节面朝向腘窝。

Salter-HarrisII型骺板骨折,骺板骨折线延伸至邻近的干骺端是股骨远端最常见的骺板骨折,约占60%。从干骺端骨折线及未损伤的骺板可勾画出三角形干骺端骨块,该骨折块与骨骺仍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如果在冠状面上发生移位,三角形干骺端骨块则比较大。

在X线片上显示骨骺的纵向骨折线延伸至骺板线则可做出Salter-HarrisIII型骺板骨折的诊断。由于骨折线位于矢状面上,正位X线能更好的显示骨折线。

从始于关节面的骨骺骨折线经过骺板向近端延伸,再从干骺端引出,是Salter-HarrisIV型骺板骨折的特征。此型骺板骨折即使有1—2mm的移位也有临床意义。有时需要做CT扫描才能确定诊断。

为了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通常需要确定骺板骨折类型,CT扫描不仅有助于骨折类型,还能确定骨骺骨折平面、关节表面间隙的大小。有时纵向骨骺骨折线延伸至股骨髁的负重部分,如果累及骨骺的负重部分,更需要准确的测定移位程度。

婴幼儿的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在初期X线片上很难做出诊断,因为在出生时,其骨化中心骨化部分很小。正常时该骨化中心在正位、侧位X片上都与股骨干中轴线保持线性关系。摄取双侧下肢的正位、侧位X线片,比较两侧骨骺与干骺端的位置,或者采取MRI检查、超声检查、关节造影对诊断相对未骨化的骨骺分离有很大的帮助。

当初始X线片无异常发现,但病史及临床体征都支持骨骺分离的诊断,应该摄取应力位X线片。由于肌肉痉挛,往往产生假阴性的应力位X线检查结果,因此,在摄取应力位X线片前,需要解除肌肉痉挛。Smith报道2例15岁儿童踢足球时发生膝部损伤,只有在应力位X线片才显示股骨远端骨骺分离。

在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前,从X线片上所见不显影的骺板线通常为3—5mm宽。如果干骺端的预备钙化线与骨骺上方骨终板之间的宽度变窄,结合临床体征提示骺板遭致V型损伤。Neer指出在损伤后6个月,骺板早闭的X线征象更为明显。

六、治疗

股骨远端骺板骨折的治疗目标是尽早实现解剖复位,维持复位后的稳定,避免因治疗造成骺板2次损伤,从而防止形成骺板骨桥或生长紊乱。

一般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有移位的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应该尽可能实现解剖复位,尤其是骨骼发育接近成熟的青少年更需要做到解剖复位,特别是有内外翻移位,通常不能随着生长塑型,因此,只允许遗留5°以内的内翻或外翻移位。在矢状面上的移位并非一定要实现准确的解剖复位,Sharrard认为儿童可耐受15°的前后方向的成角畸形。Blount提及10岁以下的儿童存在<20°的向后成角畸形,随着生长也可发生塑型,通常不会产生持续性的膝反屈畸形。婴幼儿塑型潜力很大,以至可以接受比较大的移位。Burman和Langsam报道产伤性骨骺分离伴有明显的移位,仅仅使用石膏夹板固定,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无论原始移位多么严重,采取支持性牵引、石膏夹板固定,适用于多数婴幼儿的股骨远端骨骺分离。

年长儿童的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在损伤后10天内,采取闭合复位通常都实现满意的复位。Bhler报道损伤后12天的病例成功的实现了闭合复位。Paterson对1例9岁女性儿童11天的骨骺分离,闭合复位也获得满意的结果。某些病例因为有骨膜嵌入骨折间隙,特别是后侧骨膜瓣或肌肉卷入骨折间隙内导致Salter-HarrisI、II型骨骺分离闭合复位失败者,通常需要切开复位。

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减少发生骺板早闭的机会,对有移位Salter-HarrisIII、IV型骺板骨折,需要切开复位和内固定。而开放性骨骺骨折往往在清创手术的同时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尽管骨骺损伤本身可产生生长紊乱,在摄取用于诊断的应力位X线片,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操作过程中,有时可加重对骺板的损伤,应该尽可能避免。在麻醉下操作,可减少复位所需要的外力。Kurlander报道1例因闭合复位操作,造成腘动脉损伤。Salter指出宁可接受不满意的复位,晚期实施截骨矫形手术,也应避免粗暴手法整复,导致骺板的2次损伤。

在实施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内固定器械穿过骺板。对于Salter-HarrisIII型骺板骨折的内固定,使用克氏针、螺丝钉经骨骺固定,能够避免损伤骺板。从干骺端三角骨块穿入克氏针或螺丝钉固定,治疗Salter-HarrisII、IV型骨骺骨折,也可避免骺板的损伤。如果需要经骺板固定,应该使用无螺纹、直径小的克氏针固定。

在初期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时,应该告知家长及患者,也能出现的近期及远期问题和并发症,并强调需要长期随访。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移位的I型和II型骺板骨折,通常在膝关节屈曲15°—20°的位置上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采取外固定时,应该克服或逆转造成骨折的外力,保持完整侧骨膜的张力。如果Salter-HarrisII型骺板骨折的干骺端骨块位于外侧,虽然没有移位,也应该对下肢管型石膏作3点加压塑型,产生轻度的内翻石膏管型。与其相反,如果干骺端骨块位于内侧,应该将管型石膏塑型成轻度外翻。其他外固定方法,包括Jones包扎、下肢石膏后托、从大腿至髁上的管型石膏以及髋人字石膏等。对于肥胖儿童或不稳定的骨折,应该使用髋人字石膏固定。

石膏固定后1周需要复查X线片,确认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当疼痛消失后,应该鼓励患者开始做等长的肌肉收缩训练,通常在骨折后1周,允许进行肢体抬高训练。从骨折后3—6周,可以借助拐杖患足抵地行走。根据患者的年龄,通常在骨折后4—6周允许拆除石膏固定,或者在拆除管型石膏后改用下肢石膏后托保护或支持下肢。从此以后,开始每日2—3次的膝关节功能活动,直到膝关节活动正常、股四头肌肌力完全恢复才允许参加体育活动。即使无移位的骨骺分离,因为损伤时骺板受到压力作用,也有发生生长紊乱的危险,因此,需要定期随访6—24个月。

1.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

根据骨骺移位方向及严重程度,选择闭合复位方法。

为了缓解肌肉痉挛,避免骺板2次损伤,应该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整复,切记骨骺移位方向一侧的骨膜仍然完整。首先通过牵引加大原来的畸形,使骨膜完整一侧的骨骺与干骺端边缘接触,继之,矫正成角畸形而恢复股骨正常的轴线,避免骨骺相对于干骺端表面发生研磨。整个过程包括牵拉、加大畸形和闭合分离间隙。手法整复主要依赖牵引的作用,而杠杆作用只占10%左右。

(1)侧方移位的闭合复位操作为了使内外侧方向移位的骨骺复位,应该使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保持髋关节轻度屈曲,膝关节完全伸直。一助手固定大腿做对抗牵引,术者一手握持踝部施加纵向牵引。如果骨骺内翻移位,在纵向牵引的同时,术者另一只手放置在股骨远端外侧表面作为对抗,再将小腿及膝关节外翻,矫正成角畸形,从而恢复了股骨的正常力线。一旦实现骨骺复位,便可放松牵引。

如果伴有股骨其他损伤、膝关节韧带撕裂,不允许采取上述手法牵引,可在胫骨近端穿入克氏针作为手法复位操作的握持点。存在伴发损伤的骺板分离通常在复位之后仍不稳定,因此,也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指征。完成闭合复位后,摄取正侧位X线片确认获得满意的复位,再用长腿管型石膏,或者髋人字石膏固定5—6周。石膏固定期间及拆除石膏固定后的功能训练,与无移位的骨骺分离基本相同。

(2)向前移位的闭合复位操作对于向前移位的骺板骨折,既可在患者仰卧位(Watson-Jones),或者在患者俯卧位时实施闭合复位操作。Hutchinson和Barnard主张只要在膝关节屈曲时,握持小腿施加纵向牵引,容易使移位的骨骺复位。如果患者采取仰卧位,由一助手固定大腿,保持髋关节屈曲60°和膝关节部分屈曲,术者一只手握持小腿进行纵向牵引,另一只手从骨骺上方施加向下的压力。在继续牵引的条件下,将膝关节从屈曲45°屈曲至90°,从而完成骨折的复位。如果在患者俯卧位时复位,一助手握持小腿进行纵向牵引,术者从大腿后方向下施加压力,同时将膝关节屈曲至110°,通常能够实现骨折的复位。

当向前移位的骨骺复位后,注意检查足部、踝部动脉搏动,因为将肿胀的膝关节屈曲>90°,可能产生腘动脉受压。暂时用夹板固定,摄取正侧位X线片,或者采取X线电视透视确定复位是否满意。如果获得了理想的复位,于膝关节屈曲的位置上用长腿管型石膏或髋人字石膏固定。由于在膝关节屈曲位位置长时间石膏固定,通常很难恢复使膝关节的伸展功能,因此,在膝关节屈曲位石膏固定2周后,骨折获得了一定的稳定,更换石膏使膝关节屈曲45°的位置上继续固定。在6—8周的石膏固定期间,将膝关节在逐渐伸展的位置上固定是一种不可忽视重要措施。

2.闭合复位和经皮穿针固定

如果干骺端骨块比较大,骨骺的移位也更严重,所以,闭合复位很难获得骨骺的稳定。当闭合复位后,经X线证明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则是穿针固定的指征。对于干骺端骨块比较大的病例,如其干骺端骨块长2—3cm,完成手法整复后,使用直径4.0mm或6.5mm套管螺丝钉,经干骺端骨块横行固定。如果干骺端骨块比较小,应该使用用直径2.0mm或2.5mm无螺纹的克氏针,从内外髁穿针,经骺板并在骺板中1/3上方的干骺端内使内外侧克氏针交叉,再穿出干骺端内外侧骨皮质。克氏针交叉部位距骨折线越近,其稳定性越差,因此,在骨折线的近端使克氏针交叉,意味着形成较小的角度,通常与股骨干纵轴形成<45°的角度。在应用石膏固定之前,将针尾折弯,并埋在皮下组织内,注意保持膝关节轻度屈曲的位置,用下肢管型石膏固定。

向后移位的闭合复位操作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在膝关节部分屈曲时,握持小腿进行向下方的纵向牵引。

在持续牵引的条件下,将小腿抬起使膝关节伸直。与此同时,术者用一只手从大腿后方托起骨骺,另一只手从前方下压干骺端,从而实现闭合复位。Heller主张在胫骨结节下方穿入1根克氏针,在纵向牵引小腿的同时,向上牵拉克氏针,容易实现骨折的复位。Aitken和Magi指出,对此型移位的骨骺分离,在膝关节伸直的位置上最容易使骨折复位。因为腓肠肌内侧头起于骺板近端的干骺端,在使膝关节伸直时,该肌张力增加,对抗前方的骨骺起着内夹板的作用。Burman和Langsam主张对新生儿因产伤所致的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并伴有向后移位者,毋需闭合复位,而直接用石膏固定。他们报道的病例表明,即使有严重的移位,也获得了满意的塑型。

实现骨折复位后,为了防止发生再移位,最好经皮穿入螺丝钉固定。如果为Salter-HarrisIII型骺板骨折,允许经皮穿入螺丝钉进行骨骺固定。

(二)手术治疗

1.骺板骨折的切开复位手术操作

Salter-HarrisIII、IV型骺板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其他类型的骺板骨折以及伴有其他损伤,如浮膝损伤都可视为切开复位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