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6570600000117

第117章 儿童膝部骨折与脱位(6)

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发生于体育运动及游戏活动。多数儿童是因为篮球和跳高运动所致。Hand等报道7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其中4例因踢足球、3例为跳跃游戏所发生的损伤。Christie和Dvonch确认8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都是打篮球时发生的损伤。

膝关节主动伸展产生股四头肌剧烈收缩,例如跳跃运动,因髌腱的牵拉力量大于胫骨结节深面骺板、周围软骨膜及骨膜的强度,导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另一损伤机制是股四头肌收缩时,膝关节突然发生被动屈曲,例如在跳高时着地,或者高处坠落所发生的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总之,伸膝装置突然加速度或减速度活动是产生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基本机制。

某些因素容易发生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例如髌骨低位因为髌腱短使髌腱止点的张应力增加;腘绳肌张力增加导致主动伸膝的屈曲力矩的增加。罹患Osgood-Schlatter病变的儿童也容易发生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表明伸膝装置的过度发育、屈膝肌缺乏柔性,或者膝关节周围的相互拮抗的力矩丧失了协调功能,都是容易发生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因素。

三、分类

Watson-Jones儿童胫骨结节骨折分成3种类型,1型骨折片比较小,代表部分胫骨结节发生撕脱,并向前上移位;2型为整个胫骨结节骨折,并在胫骨近端骺板水平形成折页样改变,见于胫骨结节骨化中心与胫骨近端骨骺已经融合的儿童;3型胫骨结节骨折的骨折线,穿通胫骨近端骺板并进入膝关节。

Ogden等根据骨折线与胫骨结节尖端的距离,将胫骨结节骨折分成3种类型,再依照移位的严重程度把每一类型分成2个亚型。Ogden注意到邻近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决定了骨折的移位程度。

I型经过结节下方骺板的远端发生次级骨化中心骨折。I型A经胫骨结节远端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I型B经胫骨结节远端骨折,骨折块与干骺端相分离。

II型经过结节下方骺板骨折延伸至结节骨骺与胫骨近端骨骺的连接部分。II型A不伴胫骨结节骨折;II型B伴有胫骨结节粉碎性骨折,骨折块向近端移位。

III型经过结节下方骺板骨折向胫骨近端骨骺延伸,引起半月板附着处下方的骨骺骨折,骨折线进入了关节。III型A为非粉碎性骨折;III型B为粉碎性骨折。

四、临床表现

通常在胫骨结节表面有明显的肿胀和压痛,有时出现关节积液或张力性血肿。I型胫骨结节骨折的儿童可能抗重力伸展膝关节,但II型和III型胫骨结节的患者却不能主动伸展膝关节。在股骨髁与胫骨近端的皮下,往往可触及能够移动的骨块,有时骨折块发生旋转移位,使其远端朝向前方,将表面皮肤顶起成帐篷样改变。在胫骨近端干骺端的前缘触及到的缺损代表移位后的骨折床。III型骨折伴有严重移位,其缺损长度可达3cm。

由于腘绳肌痉挛,通常使膝关节处于屈曲15°—45°的位置上。髌骨升高与胫骨结节的移位程度成正比,有时髌骨可升高10cm。因为膝关节积液,使髌骨飘浮在股骨远端的前方。

如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轻,需要与Osgood-Schlatter骨骺炎相鉴别。其鉴别要点见。

五、X线诊断

由于胫骨结节恰巧位于胫骨中线的外侧,在正位X线片上不能显示胫骨结节,但在胫骨轻度内旋所摄取的侧位X线片上能够清楚的显示撕脱的骨折块大小以及移位程度。再根据Ogden分类方法确定骨折的类型。I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胫骨结节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块的大小相当于髌腱止点上缘与次级骨化中心远端之间的部分。II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其骨折块比较大,在胫骨近端骺板水平部分发生胫骨结节分离或呈折页样移位。III型胫骨结节骨折,骨折线经结节深面骺板,并向胫骨近端骨骺延伸,出现在胫骨髁间棘的前方关节面。如果为粉碎性骨折,则骨折块位于胫骨近端骺板水平。在发生III型骨折时,胫骨近端骺板的中央部分可能早已闭合。Bruijin等曾报道1例14岁体操运动员发生胫骨结节袖套状骨折,其初期X线片没有异常发现,但在6个月后的X线片上,在髌腱的基底部出现长4cm向近端移位的袖套状骨化。

对于骨骼发育接近成熟的年长儿童很容易做出诊断和分型。如果为胫骨结节处于发育不同节段的年幼儿童却有一定的困难。摄取对侧膝部侧位X线片比较髌骨的位置,有助于骨折的诊断,髌骨升高是胫骨结节骨折的间接征象。或者测量Insall比值(Insallratio),即髌骨纵向长度与髌骨下极至胫骨结节间距的比值,正常者为0.

8或>0.8。如果测量的结果<0.8,表明髌腱断裂或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采取主要显示软组织的摄取X线片技术,有助于显示髌腱的边缘以及比较小的骨折片。

9—17岁儿童的胫骨结节已经骨化至某种程度,处于骨突的发育阶段,在胫骨结节远端出现一个或多个次级骨化中心,这种多个骨化中心是一种正常现象。到了骨骺发育阶段,这些次级骨化中心相互融合,并与胫骨近端骨骺相融合。此时,在正位X线片上于胫骨结节远端可见一个水平的透光带,代表胫骨结节尖端与近端干骺端前缘之间,有一个充满着软骨组织的浅沟。在胫骨结节的骨骺发育阶段,该结节的周缘锐利,而且非常清楚。熟悉胫骨结节的发育过程,可避免与胫骨结节骨折相混淆。

六、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如果为无移位的I型骨折,采取膝关节伸直位的管型石膏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开始增强股四头肌强度的康复训练。轻度移位和骨折块比较小的I型或A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允许试行闭合复位。在髋关节轻度屈曲、膝关节伸展的位置上用管型石膏固定。对髌骨上极的石膏进行塑型也有助于骨折的复位。

II型和III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因此,不必试图进行闭合复位。

(二)手术治疗

I型B、II型和III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都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指征。通常以胫骨结节为中心,沿髌腱内侧或外侧缘做纵行皮肤切口,沿着胫骨结节外侧或内侧缘分离,显露胫骨结节,仔细清除胫骨结节与骨折床间隙内的软组织。对于III型骨折,应该探查是否伴有半月板损伤。假若骨折块足够的大,最好使用1根或2根松质骨螺丝钉将胫骨结节与干骺端固定。如果患者还有3年的生长时间,应该使用无螺纹的克氏针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可使用多根螺丝钉固定,并缝合骨膜加强骨折复位后的稳定。采取Krackow锁边缝合技术,保持一定强度的张力性缝合也能增强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缝合切口后,使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并对胫骨结节、髌骨上极部位的石膏进行良好的塑型,以至于保持髌骨在正常的位置。

术后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4—6周。然后,将管型石膏剖成两半,利于石膏后托保护2周,并开始膝关节伸屈活动,增强股四头肌强度的康复训练。在骨折后6周,如果胫骨结节压痛消失,开始抗阻力的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当膝关节活动范围、股四头肌强度达到对侧的水平,允许参加体育运动以及比较剧烈的游戏活动。

七、并发症及其处理

将胫骨结节解剖复位后通常会获得令人满意的预后,多数儿童能恢复正常的功能,也能够参加体育运动。

Levi和Coleman对15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经过1—18年的随访观察,完全恢复了正常功能,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Christie和Dvonch报道7例在胫骨结节骨折后3年也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一般将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并发症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类,前者包括骨筋膜室综合征、半月板撕裂,后者主要有膝反屈、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Blount注意到年幼儿童在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后,因为胫骨骺板前部发生早闭,产生膝反屈畸形。患者的年龄通常<11岁。尽管骨折愈合时发生胫骨结节骺板闭合,但出现膝反屈畸形却很少见。对这些明显相互矛盾的解释,是因为发生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几乎是骨骼发育接近成熟的年长儿童。

胫前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见于II型和III型胫骨结节骨折。Pape采取非手术治疗2例II型和III型骨折,并发胫前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因为从胫骨结节前方扇状发出的膝前返动脉在骨折时断裂,并退缩至胫前骨筋膜室内所致。

非手术治疗时,应该密切观察足趾的运动、感觉和颜色改变。在手术治疗时应该预防性的做深筋膜切开。

半月板损伤是III型骨折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因此,在手术治疗骨折前仔细评价半月板,如果怀疑有半月板损伤,在手术治疗骨折时,通过关节囊小切口探查半月板是否完整。Wiss在15例III型胫骨结节骨折中探查发现3例半月板损伤,2例为双侧边缘性撕裂,另1例为内侧半月板前角横行撕裂。

还可能发生一些不严重的并发症,Christie和Dvonch报道1例在III型骨折19个月后仍有25°的膝关节屈曲受限。Hand等发现1例患者有持续性的股四头肌萎缩。Levi和Coleman确定1例患者在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后7年仍有局部突起。如果未能使骨折解剖复位,还可能发生髌骨升高(patellaalta)的并发症。

(第四节)Osgood-Schlatter病

由于Osgood-Schlatter病与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在病理改变、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面均有所不同,应该将两者相区别。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通常有明确的创伤史,但Osgood-Schlatter病患者只有模糊的创伤史;青少年发生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伴有移位时,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而罹患Osgood-Schlatter病的儿童,虽然存在某种不适或疼痛,但仍能参加体育运动;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伴有移位者,通常需要切开复位和内固定。而Osgood-Schlatter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性治疗。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及愈合后,通常在数月内可恢复正常的活动,因此,其预后良好。但Osgood-Schlatter病一般需要2年时间才能使症状完全消失,偶有持续到成人期。

尽管存在上述区别,有令人信服证据表明,Osgood-Schlatter病与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都有胫骨结节撕脱现象的一类病变,只是后者为有限的组织损伤发生有限的移位。

1891年Paget首先描述了临床症状,后来被称为Osgood-Schlatter病。1903年Osgood和Schlatter分别发表了有关这个题目的论文,从此以后又出现了大量的论文,通常认为创伤是致病原因。Osgood所描述的10例病例,尽管出现复发性肿痛、肢体无力,妨碍参加体育活动,但其膝关节功能并未完全丧失。在解剖标本时,他发现在髌腱中央束止点部位的截骨手术与反复牵拉股四头肌所产生骨块向上移位﹤0.6cm者有相似的病变。如果髌旁支持带仍保持完整,即使胫骨结节分离,仍然能够伸展膝关节。因此,Osgood作出如下结论,髌腱中央束断裂是产生临床症状的机制。1962年Ehrenborg发表了包括170个儿童、218个膝部患Osgood-Schlatter病的综合研究,患者在初诊时均为15岁以下的儿童,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正是胫骨结节处于骨突的发育阶段,他解释没有明显疼痛的原因是由于撕脱的软骨内缺乏疼痛纤维。1976年Ogden和Southwick在一组51例Osgood-Schlatter病中,发现41例是在胫骨结节处于骨突发育阶段出现临床症状,并观察到在次级骨化中心的前方有新生骨形成,他作出以下结论,即在张力下断裂的结构是发育中的骨化中心及表面软骨,而不是胫骨结节骨突基底的软骨。

一、应用解剖

每种类型的胫骨结节撕脱的发生年龄与胫骨结节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有关。在胫骨结节处于骨突发育阶段,次级骨化中心开始骨化时容易罹患Osgood-Schlatter病。在次级骨化中心前面的软骨、骨化中心深面的软骨为纤维软骨结构,比次级骨化中心的骨骼本身具有更大的抗张力强度,后者在伸膝装置收缩时容易发生断裂。在胫骨结节处于骨骺发育阶段,由于胫骨结节骨骺增大,并与胫骨近端骨骺相融合,其强度有明显的增加,在这个阶段,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往往产生经胫骨结节骺板的骨折和骨骺分离。

二、发病机制

通常没有特殊的损伤或事件与临床症状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反复的应力作用或过度使用却可能产生局限性的胫骨结节断裂。约有1/4的病例为双侧发病。如果存在其他解剖变异容易罹患Osgood-Schlatter病。Lan-court和Cristini发现少数髌骨低位的病例,在骨骺闭合之前,罹患Osgood-Schlatter病。因为髌骨的位置低,缩短了髌腱,从而增加了胫骨结节的应力作用。Jakob等在125例Osgood-Schlatter病中发现185个膝关节的髌骨位置比正常者高,但多数病例的病变获得愈合。他们认为罹患Osgood-Schlatter病后,髌骨位置升高,意味着早已存在股四头肌挛缩,特别是有股直肌有挛缩。经过反复的长期观察,发现罹患Osgood-Schlatter病的儿童股四头肌发育良好,甚至有明显的肥大,但弹性降低。Willner在78例Osgood-Schlatter病的儿童中,发现存在膝外翻、足内旋、膝关节内旋等畸形。Turner和Smillie发现罹患Osgood-Schlatter病的儿童都有胫骨外旋畸形。正如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腘绳肌张力增加,也增加了股四头肌伸膝作用的阻力,从而使髌腱受到更大的张应力作用。例如脑性瘫痪儿童伴有腘绳肌挛缩者,在适当的年龄容易发生Osgood-Schlatter病。Rosenthal和Levine证明脑性瘫痪儿童Osgood-Schlatter病的发生率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