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6570600000043

第43章 儿童肩部骨折与脱位(4)

由于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复发率高达50%10%,因此,在初次复位后,应该告知家长、患者,此种脱位的复发率很高,康复训练也可能失败。当出现第2次脱位,通常可建立复发性脱位的诊断并有手术治疗的指征。一般可米取Rockwood介绍的关节囊转位手术。如果存在Bankart或Perthes病变,通常米取手术修复关节盂的前缘,再进行关节囊转位手术,紧缩前下方的关节囊。Barry曾介绍喙突移位是一种治疗青少年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后,通常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在第I个月进行肩关节钟摆样和徐缓上举运动,训练间期、特别是夜间,使用颈腕带保护。到第2、3个月,开始肩关节正常范围的活动,并进行有保护的外旋活动。第44个月,开始増强肩胛袖肌、三角肌肌力的训练。然后允许患者恢复正常水平的活动。

4.非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的治疗

非创伤性肩关节脱位的治疗显然比治疗急性创伤性脱位更为困难。值得强调的是,对这些病例的诊断问题,尤其是对先天性骨骼异常、神经功能缺陷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是否存在Ehler-Danlos综合征,或者其他胶原性疾病的后遗症。

多方向松弛、自发性或非自发性肩关节脱位的病例,往往缺乏明显的创伤病史,脱位后也只有轻微的疼痛。临床检查时,往往有对侧肩关节的多方向松弛。多数患者能够自行复位,也没有明显的疼痛。Rowe、Neer、Burkhead-Rockwood曾介绍増强肩胛袖肌肌力的康复训练的程序是治疗这种病例的一种选择,许多没有情绪和精神问题的病例,采取这种方法治疗,成功的改善了肩关节的稳定性。对自发性脱位的患者应该告知其家长,反复的脱位动作对肩关节有损害作用,避免做表演性脱位。

多数学者认为,严格的康复训练6-12个月还没有明显的改善,才是考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常用的重建手术,涉及肩胛下肌缩短手术,包括Magnuson-Stack、Putti-Platt方法,或者Bristow介绍的骨傲阻挡手术,都不足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Neer-Foster介绍一种下方关节囊转移的重建手术,或者Rockwood介绍的关节囊转位手术,特别适用于肩关节多方向松弛的病例,目的消除关节囊整体松弛,主要用于康复训练失败的患者。Huber-Gerber报道25例36个肩关节自发性半脱位的随访结果,只有50%的病例需要手术治疗。因此,他们得出如下结论,儿童自发性肩关节半脱位具有良好的预后,因而通常没有手术治疗的指征。

5.康复训练

对于继发于创伤或非创伤所发生的肩关节不稳定,都强调进行康复训练,并有5种特殊的训练程序,目的旨在増强肩旋转袖肌、三角肌的肌力。还需要増强肩关节稳定肌的肌力。

一般根据病变程度、患者年龄、基础强度决定训练的量。每日进行44次训练。完成基础强度训练后再进行伸屈、内外旋平面的训练,能够有效的増强患者耐受能力以及肩胛带肌的肌力。

七、并发症及其处理

1.复发性脱位

在文献上缺乏有关儿童复发性肩关节脱位重建手术成功率的资料。正如前面所述,儿童创伤性或非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发生再脱位的发生率局达50%-100%。Rockwood证明85%非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可米取非手术治疗,而不需要手术治疗。儿童病例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至少达到成人的水平。采取外科重建手术防止外伤所致的复发性脱位,其成功率预计>90%。

外科重建手术的并发症包括复发性脱位、复发性半脱位、有疼痛的活动受限、神经损伤,以及与金属内固定物的撞击、松动有关的问题。标准的重建手术包括肩胛下肌肌腱缩短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外旋活动明显受限或完全丧失。成人丧失外旋活动,往往加速了肱盂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某些使用金属置入物的手术,例如U形钉固定,可产生金属撞击肱骨头、金属侵入关节软骨等并发症,往往产生疼痛和骨关节炎的改变。

2.神经血管损伤

腋神经损伤是肩关节脱位的常见损伤,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腋神经损伤多为神经功能性麻痹,并且完全恢复。如果出现腋神经完全性麻痹,由于丧失了三角肌的功能,可产生明显的残疾。

Morrison-Egan报道1例11岁儿童的肩关节盂下脱位,发生了腋动脉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的并发症。米取静脉移植修复腋动脉,臂丛神经却完全自行恢复。

儿童肩胛骨骨折与脱位非常少见,约占所有骨折的1%,因为肩胛骨有丰富的肌肉包裹,受到肌肉的保护而免遭损伤。肩胛骨骨折通常伴有威胁生命的其他损伤,而这些伴随损伤比肩胛骨骨折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应用解剖

在胚胎第5周,肩胛骨以软骨原基的形式,出现在C4-C5水平。到胚胎第6-7周,肩胛骨软骨原基明显増大,介于C4H37水平。到胚胎第7周时形成肩关节,肩胛骨也从颈部下降至第1肋骨至第5肋骨之间的背侧。如果肩胛骨下降过程出现异常,将导致高肩胛症(SprengleDeformity)。

肩胛骨的大部分为骨膜内成骨,有多个次级骨化中心,容易与骨折相混淆。肩胛骨体部的骨化中心在出生时已经出现。肩胛骨喙突有2个次级骨化中心,第1个骨化中心位于喙突的远端,继肱骨近端骨化中心出现后,约在出生6个月后开始骨化,但多不规则。位于喙突基底的第2个次级骨化中心在10岁时开始骨化,并形成关节盂的一部分。在15岁左右,该次级骨化中心与肩胛骨体部融合。在肩胛骨形成的初期,喙突明显大于肩峰以后逐渐变为成人的形态。肩峰可能有24个骨化中心,通常在青春期开始骨化。最前部为前肩峰(pre-aromi-on),中间部分为中肩峰(mesaromion),与肩胛冈形成角度的部分为后肩峰(metaromion),并与基部肩峰相分离。这些骨化中心融合失败,形成2分或3分肩峰,也容易与骨折相混淆。中肩峰与后肩峰未融合是最常见的现象。肩峰骨(osacromion)与肩胛闪连接部分,可能形成特殊的关节腔,具有光滑、线状裂隙,容易与锐利、锯齿状边缘的骨折线相鉴别。常规X线片不能显示这些骨化中心,往往需要摄取腋部侧位X线片。双侧2分肩峰比单侧更为多见。在22岁左右,肩峰骨化中心与肩胛骨融合。由喙突基底与另一马蹄形骨化中心共同形成关节盂。脊柱缘、肩胛骨下角的次级骨化中心,通常进入青春期时开始出现,

21岁左右与肩胛骨体部融合。肩胛骨可产生多种发育性畸形,包括2分喙突、双喙突、肩峰缺失、关节盂发育不全、肩胛骨发育不全、高肩胛症。

在解剖形态上,肩胛骨为三角形的扁状骨,位于胸壁的后外侧。位于肩胛骨背侧的肩胛冈,将其分成冈上窝和冈下窝,分别容纳冈上肌和冈下肌。肩胛骨还为17块肌肉提供止点,这些肌肉控制肩胛骨-胸壁间运动,为上臂上举活动提供60°的活动范围。肩峰是肩胛冈外侧的膨大部分,为强大的三角肌提供骨性附着点,允许肩关节进行大范围的活动。臂丛神经、腋动静脉经肩胛颈的前方、喙突的下方走行,因此,肩胛骨骨折时,可伴有这些重要结构的损伤。在喙突基底内侧的肩胛骨上缘有一切迹,称为肩胛骨上切迹,肩胛上神经此切迹向后走行。肩胛颈骨折往往伴发该神经损伤或发生卡压。

肩胛骨参与肱盂关节、喙锁关节的构成。强韧的锥形韧带、斜方韧带从肩胛颈前外侧的喙突延伸至锁骨外侧端,不仅是喙锁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还是连接上肢骨与中轴骨的结构。关节盂位于肩胛颈的外侧,为肱骨头提供一个相对浅平的关节窝。

在生物力学上,肩胛骨具有平移、旋转和升高功能。肩胛骨的这些运动増加肱盂关节的外展、伸展和屈曲活动范围。锁骨和肩胛骨还是中轴骨与上肢连接的重要结构,因为肩胛骨为上肢活动提供悬梁的作用,所以,肩胛骨的完整是上肢发挥正常功能的先决条件。

二、损伤机制

肩胛骨骨折包括关节盂骨折和肩胛骨骨折。关节盂骨折多因上肢伸展时跌倒,肱骨头直接撞击关节盂,从而引起关节盂骨折。又因肱骨头作用的方向不同,可能产生关节盂中央骨折或关节盂边缘性骨折。

肩胛骨体部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也可因直接创伤引起肩胛骨体部骨折。肩胛体部骨折通常为剧烈创伤所致,可能伴有威胁生命的血胸、气胸、心脏挫伤。但儿童很少发生这些骨折。肩锁关节损伤可产生喙突骨折,因为骨骼的强度比韧带更弱。成人还可发生肩峰、喙突、关节盂的应力骨折以及小圆肌止点撕脱性骨折,但只有儿童体操运动员发生肩胛体应力骨折。

三、分类

一般基于解剖部位、有无移位以及伴发骨折,对肩胛骨骨折进行描述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