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6570600000071

第71章 桡骨、尺骨骨折(5)

桡骨不稳定常见于桡骨远端完全性骨折,远端桡尺关节分离或尺骨远端骺板骨折,导致附着在桡骨远端的肌肉起着骨折移位的作用。

当远端桡尺关节分离,只有用钢板内固定桡骨骨折才能抵消肌肉的作用。

因肌腱嵌入关节间隙,通常为尺侧腕伸肌肌腱和小指的指伸肌肌腱,也可能为尺骨茎突和三角纤维软骨。一般采取掌侧或尺侧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和使用钢板固定桡骨骨折。髓内钉和交叉克氏针固定通常不能满意的维持桡骨的长度。术后用长臂石膏固定44周,再用夹板保护2周。

Gleazzi相似骨折也可能因为骨膜、关节囊和伸腕肌腱卷入骨折间隙,尺骨远端骺板骨折不能复位,则应实施切开复位,取出卷入骨折间隙内的软组织,并用细克氏针固定。在手术之前需要告知家长,此种尺骨远端骺板骨折发生骺板早闭的可能性很大,并需要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间复查X线片,确定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长。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

(1)神经损伤:某些学者曾报道尺神经、正中神经掌侧骨间神经支损伤的病例,但是,这些神经损伤均可自行恢复。据Moore报道,外科治疗发生医源性的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8.5%。国内吴瑞智报道2例儿童烧骨远端骨折伴发尺骨骨骺分离,在闭合复位后的次日出现尺神经损伤体征,分别在骨折后第7天和第10天,手术探查发现在腕横韧带上方2-3cm处,尺神经受到瘢痕组织压迫。

(2)畸形愈合: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遗留10°以下的成角畸形通常可恢复正常的前臂内外旋活动,但>10 °的成角畸形,不仅可丧失前臂内外旋活动,还可引起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

(第三节)桡骨、尺骨骨干骨折

儿童桡骨干骨折相对少见,只占儿童骨折的3.4%。在骨折的解剖部位上却有明显的差异,根据Blount统计248例烧尺骨骨折,75%的烧骨干、尺骨干骨折位于远端1/3,18%位于中1/3,7%位于近端1/3。在Gandhi报道的一组病例中,4%为Monteggia骨折、脱位。男性儿童9岁左右和13岁或14岁两个年龄阶段为好发年龄。女性儿童多见于5岁左右。左侧比右侧多见,也就是非优势侧更易发生骨折。

Lonsdale最早认识到:单纯的桡骨骨折,特别是骨折位于旋前圆肌止点的近端可发生旋转移位,并提出桡骨干骨折的远端处于半内旋的位置时,骨折近端受到肱二头肌的作用通常发生极度的外旋移位,认为这是骨折愈合后前臂丧失外旋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的教学中,形成了基于桡尺骨干骨折的部位,即根据桡尺骨干骨折发生在近端1/3、中1/3或远端1/3决定骨折复位后固定位置的概念,即:(1)桡骨干骨折位于旋前圆肌止点的近端,应该在前臂外旋位固定;(2)如果桡骨干骨折位于中1/3,则在前臂旋转中立位固定;(3)桡骨干骨折位于远端1/3,需要在前臂内旋位固定。

这一传统的教学思想受到Evans的挑战,他认识到有两种类型的骨折,一种是桡骨干仍然连续,另一种是烧骨干则出现移位。因此,建议对青枝型骨折、Monteggia骨折和Galeazzi骨折根据损伤机制米取外旋或内旋的位置固定。对于完全性骨折,Evans主张根据正位X线片上桡骨结节的位置确定骨折远端旋转的幅度,从而使骨折获得满意的复位。他还发现所有这些骨折,通常都需要在不同程度的外旋位上固定。

一、应用解剖

桡骨初级骨化中心在胚胎第8周出现,桡骨远端骨骺在生后第12个月开始骨化,18岁时与干骺端融合。烧骨头骨骺在5岁时开始骨化,16岁时融合。尺骨初级骨化中心也在胚胎第8周出现,尺骨远端骨骺在5岁左右开始骨化,16岁时与干骶端融合。

桡骨干的上方部分呈三菱棱柱状,在上、中1/3的移行处开始转变为三角形,其远端则呈扁平的形状。

、(3)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如果桡骨远端骨折在短缩和旋转力线异常的位置上愈合,可导致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如果桡骨远端骨折在旋转力线异常的位置上愈合,患者通常有远端桡尺关节疼痛,并且使前臂处于极端内旋或外旋的位置上。对临床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考虑实施桡骨开放性斜形截骨、旋转截骨手术。

(4)尺骨远端骺板早闭:尺骨远端骺板骨折发生骺板早闭的概率为52%,因此,多为儿童Gleazzi相似骨折。如果为年幼儿童,由于桡骨远端继续生长,早期出现尺骨短缩畸形。继之,短缩的尺骨对桡骨远端生长却起着拴系作用,导致桡骨远端骺板非对称性生长,从而产生桡骨远端骨骺向尺侧倾斜。一般根据儿童年龄和畸形严重程度选择尺骨延长、桡骨远端开放性楔形截骨或桡骨远端骺板阻滞手术。

骨的大部分为厚壁的骨骼。在颈部以下的桡骨干,约有9°左右的向外侧弓状弯曲,肱二头肌结节(Bicipitaltuberosity)位于烧骨颈下方、烧骨干前面的内侧。前臂骨间膜在烧骨干的附着处为明显的嵴状隆起,但烧骨干远端1/4没有骨间膜附着。

桡骨由骨间膜与尺骨连接,在近端桡尺关节有环状韧带与尺骨连接,而桡尺远端关节还有三角纤维软骨复合结构与尺骨相连接。这些结构均不妨碍桡骨围绕尺骨的旋转活动。Walker证明约有9kg的纵向负荷,被骨间膜传导至肱尺关节,而比较大的负荷则被传导至桡肱关节。尺骨后缘比较锐利,而且位于皮下,当抬起前臂试图保护自己被直接撞击,此时容易发生骨折。

肌肉对桡骨近端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桡骨干近端骨折非常少见。在桡骨干中1/3的下方,不仅骨骼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在结构上也比较薄弱。恰在这个区域主要为腱性结构缺乏肌肉的保护,不仅容易骨折,而且在肱二头肌、旋后肌、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的作用下,成为前臂双骨折后产生移位的因素。

二、损伤机制

由于骨干的强度比较大,往往需要更大的外力作用才能产生桡骨干骨折。如同上肢多数典型的骨折,桡骨干和尺骨干骨折通常因间接外力所致,例如高处坠落,或者在前臂伸展位触地。当儿童从高处坠落,主要致伤外力被传导至桡骨上,因此,先发生桡骨骨折,继之产生尺骨骨折。随着儿童骨骼发育成熟,桡骨的薄弱部位向远端转移,所以,桡骨干骨折多见于年幼儿童。

三、分类

根据近端和远端桡尺关节是否的完整,通常将桡骨、尺骨干骨折分成两类。无论哪一类骨折,都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分别描述为近端、中段和远端骨折。

对于桡尺远端及近端关节完整的骨干骨折,根据骨骼的完整程度、移位方向和骨折部位,再分成塑性变形、青枝型骨折和完全性骨折。由于每种类型骨折处理有所不同,因此,辨认骨骼的完整程度非常重要。

关于青枝型骨折通常分为顶端位于掌侧(外旋机制损伤),顶端位于背侧的骨折(内旋机制损伤)。

伴有关节脱位的骨折包括Monteggia骨折、脱位和Galeazzi骨折、脱位,前者为尺骨干骨折伴有桡骨头脱位,而后者却是桡骨干骨折伴有远端桡尺关节脱位。

当前臂骨折伴发肱骨骨折时,通常称为飘浮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

四、临床表现

根据疼痛、肿胀、捻发音和骨骼畸形,容易做出骨折的诊断。然而,如果发生塑性变形,则以骨骼变形、轻度压痛和前臂旋转受限为主要表现,疼痛和肿胀多不明显,也没有捻发音。

五、X线诊断

一般需要摄取包括肘、腕关节的前臂正、侧位X线片,不仅对于准确判断骨折的旋转状态非常重要,也有助于揭示是完全性骨折,还是不完全性骨折。当青枝性骨折出现向前方或后方成角畸形,也存在旋转问题。桡骨有一定的曲度,曲度的连续性中断和骨皮质的突然増宽,表明有旋转移位。如果为完全性骨折,骨折远端可处于任何位置,但骨折近端的位置却由肌肉的牵拉所决定。

对于完全性骨折必须确定不能被人为控制的骨折近端位置,但骨折远端能够控制,所以,应该根据骨折近端的旋转程度将骨折远端旋转同样的程度,以恢复前臂的旋转力线。依据桡骨近端肱二头肌结节的位置确定骨折近端的旋转状况,外旋时肱二头肌结节位于内侧,旋转中立位时该结节位于后侧,而内旋时其位于外侧。如果存有疑问,可摄取对侧前臂内旋、外旋和中立位的X线片,比较肱二头肌结节所处的位置。

如果存在旋转力线异常,不管是内旋还是外旋,都需要根据解剖标志确定其旋转程度。在前臂的侧位X线片上,尺骨的冠状突位于前方,尺骨茎突指向后方,但不能显示桡骨茎突。在前臂正位X线片上,尺骨冠状突、尺骨茎突均被掩盖,但可以显示桡骨茎突。例如在正常的前臂正位X线片上,完全外旋时可显示肱二头肌结节和桡骨茎突,但不能显示尺骨冠状突、尺骨茎突。在前臂侧位X线片上可显示尺骨冠状突和尺骨茎突,而不能显示桡骨的突起。如果在正位X线片上看到尺骨茎突,而侧位X线片上却看不到尺骨茎突,表明尺骨存在旋转畸形。如果在正位X线片上肱二头肌结节位于内侧,而看不到桡骨茎突,表明存在桡骨旋转畸形。当前臂处于旋转中立位时,在正位X线片上看不到任何骨性突起,但在侧位X线片上可显示4个骨性突起。骨折产生成角畸形时通常伴有旋转畸形。

六、治疗

(一)一般原则

应该对青枝型骨折与完全性骨折做出鉴别,当一侧骨皮质完整时,将前臂充分内旋或外旋可恢复前臂的正常轴线。对于完全性骨折,总是存在骨折两端的旋转畸形,纠正旋转畸形是在治疗上的重要内容。因此,青枝型骨折与完全性骨折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治疗的目标是完全恢复前臂的旋转力线,而且没有外观畸形。骨折愈合和经过塑型仍遗留成角或旋转畸形,将影响前臂的功能。

Matthews等人应用尸体研究证明,在桡骨或尺骨的中段及远端1/3出现10°的成角畸形,通常不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Sarmiento将尸体的实验结果与105例病例的临床及X线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存在10°或<10°的成角畸形是临床可接受旋转畸形的范围。

儿童对于遗留的成角畸形可发生自行矫正,其自行矫正的能力取决于儿童的年龄、畸形部位与骺板的距离、畸形的严重程度及畸形成角的方向。年幼儿童和骨折位于前臂的更远端具有最大的塑型潜力。Onne、Sandblom观察到,在儿童10岁之内,儿童前臂骨干具有自行矫正20°成角畸形的能力。儿童在10岁以后的塑型潜力却明显下降,10岁以上的儿童通常不可能完全自行矫正>10°的成角畸形。

旋转畸形不仅很难测量,而且也不能发生塑型。Fuller,McCullough指出,骨折后旋转活动受限的程度与存在的旋转畸形相等。Grant、Weiss也观察到,旋转畸形不会随着生长而自行矫正,但存在30°的旋转畸形通常没有明显的功能异常,因此,也是可接受的最大旋转力线异常。

在骨折复位时,确定可接受的成角畸形限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为成角畸形愈合并非总是产生前臂旋转功能受限。Nilsson、Obmnt曾仔细检查了18例在儿童时期发生前臂有移位骨折的成人,所有骨折均进行了复位,而且没有移位和成角畸形,但平均丧失19°的内旋和外旋活动。因此,除了成角畸形外,可能还有影响前臂旋转活动的其他因素。Daruwalla认为很难预测多大数的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他还观察到,桡尺骨成角畸形的顶端朝向骨间膜,不考虑骨痂因素,也对前臂旋转活动起着限制作用。Hogstrom发现成角畸形与前臂的内外旋活动受限之间缺乏很好的相关性。除了成角畸形的方向对前臂旋转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外,骨折的解剖部位是影响结果的另一因素。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前臂近端骨干骨折比远端骨折的预后差。

从前臂功能的观点出发,Cary注意到>10岁的儿童在X线片上存在改变,却没有相应范围的旋转活动障碍。他报道9例年龄介于11-15岁的儿童,平均存在13°(5°-30°)的成角畸形,9例中5例的前臂旋转活动丧失20°-35°,但都没有明显的功能受限。Thomas复习了65例的畸形愈合病例,年龄在15岁左右,其结论是可以接受15°的成角畸形,其功能的丧失可忽略不计。在治疗儿童前臂骨折时,应该考虑HeyGroves的论述:外旋功能的丧失,不能被肩关节外展活动所代偿,而内旋功能的丧失却往往被肩关节外展活动所掩盖。

文献资料证明,儿童前臂骨折后的功能改善通常持续3年,但在X线片上却继续改善。前臂单个骨骼或双骨骼骨折极少产生骨骼不等长,只要骺板仍然开放,通常不出现骨骼短缩和过度生长。这种现象表明,除了成角畸形的塑型外,还可能存在骨骼长短方面的塑型。Blount认为,餐叉样移位所产生的重叠畸形,只要成角畸形获得满意的矫正,可以接受这种重叠畸形(图12-72)。这个结论也被其他学者的观察所证实。Waters概括了可接受的力线异常的限制(表12-9),在治疗章节中予以详细介绍。

(二)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

1.青枝型骨折

青枝型骨折通常有明显的成角畸形,还可能存在旋转问题。Holdsworth-Sloan把此种骨折比作管状纸版,将其扭转时具有产生弯曲倾向,只有没有扭转才可能不出现弯曲。当前臂骨折的远端位于背侧(成角的顶端位于背侧-内旋机制损伤),将骨折远端外旋,可使骨折复位。当骨折远端位于掌侧(成角畸形的顶端位于掌侧-外旋机制损伤),只有将骨折远端内旋,才能使骨折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