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对方的通讯录、名片、握手、字迹以及交往中的空间距离,这些无声的信号背后藏匿的也许正是你需要的讯息。既然身体语言不是一般人所能控制的,那么你就能从中一眼判断他的意图。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
两个陌生人见面,只要7秒钟,就形成了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另一方的态度和行为。心理学家称此为首因效应。所以,在交际中,比如求职、交友、招聘等活动中,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必须注意自己的形象,这样你才能走近别人进而走进别人。
那么,什么样的第一印象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据研究,第一印象的行程中,50%与外表有关,其中包括一个人的体态、神情、气质、和着装。另外,40%与一个人的声音有关。一个人的说话的音调、语速、节奏、语气等等都是第一印象形成的重要点。而剩下10%则属于一个人的举止和言语,比如一个人握手的方式、说话的内容等等。
所以,想有不错的第一印象就要在个人仪表和声音上下功夫,当然这些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只要你去学习,总能找出自己的最好的外表和说话方式。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在树立第一印象中要注意的几点:
入乡随俗,不要做与人习惯不符的事情
在一个回族人面前吃猪肉,肯定不会得到对方的好感。所以,了解一定的日常生活习惯非常有必要。很多西方人见面之前都喜欢收集对方的资料,对自己的见面对象进行初步的了解,以防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生活习惯而触怒对方。中国人有句话说“不知者无罪”,但是在真正的交往中,这条原则往往成为忽视对方生活习惯的借口,而造成的别人的误解,如果不能解开,那么就意味着“不知道也是一种罪”。
不要做别人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你明明知道某人不喜欢某种风格的的物品,却在他面前大谈特谈此物品的好处。无疑会招来别人的厌烦。相反,如果你能“求同存异”,选择一些对方喜欢的话题谈论,那么,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多人们对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都有如遇知音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并不是很了解,有些人对待人事都报以平和、被动的态度,良好的修养使得他们不会打断你的谈话,但是,这并不是说他喜欢你的谈话。你能从谈论中看到他是不是喜欢这个话题,比如无精打采、口头应付等等,如果是这样,你不妨换个话题。
不要强求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能和人争论。如果你去争论,即使最后赢得口舌之争,又怎么样呢?对方会以为你是故意挑衅,在以后的见面中自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
不要只顾自己说话
一些人在社交场合很喜欢说话,而和他在一起的都是倾听者。这样的人大多给人印象不好,因为说话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都有公众表现欲望。如果你属于这样的人,那么就要注意去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光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别人。
当然,在初次交往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注意事项,而这都需要你切身的去体会,而在你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善良的人还会给你一些不错的建议,包括你的着装、语音以及自己交际的各个方面。不过,这需要你走出第一步,先把自己亮出去!要知道,总是在家龟缩的人永远不会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1米还是20厘米:从空间距离看心理距离上个世界50年代,美国三位心理学家对一些楼房的住户关系进行了调查。这些住户最初住进某间楼房都是随机的,对周围的邻居并没有什么调查。当心理学家调查的时候,发现虽然最初搬进新家的人对所有的住户都是陌生的,但是不久,他们就形成了和几位邻居打交道的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两个人住的越近,交往就越密切。在同一楼层的几个住户,虽然看起来相距不过十几步的路程,但是交往的几率却因为距离的稍远而大大降低。隔壁交往的几率可以达到40%以上,而隔上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却只有10%。并且距离越远,亲密的程度越低。
为什么这些住户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的空间距离缩短的时候,心理距离会拉近。
因为距离的缩短会让人放下戒心,然后以频繁的接触逐渐产生亲密感。
如果你细心观察,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你新到某家公司,不出意外,你的邻座往往和你建立起密切关系,在开会、走路,甚至上下班出门,其他人都能看出你们关系很好。而一个公司的其他人,也许他们只是坐在你隔壁的办公室,你们的关系也要“轻一层”。因为两个人的空间距离比较远,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远了起来,你们不了解对方的爱好、生活习惯,甚至还会无缘无故的彼此不喜欢。
有的时候你会奇怪,明明是同一个公司的同事,为什么仅仅隔着几个走道,或是一堵墙,你们之间就那么陌生。这是因为最初的空间距离,已经让你们产生了较远的心理距离,不经意的总是排斥和对方见面说话,关系自然好不起来。
如果偶尔你的位置被调到他们的附近,随着空间的接近,你们的关系就会好起来,前提是你们不曾出现过正面的冲突。所以,如果你想和离你距离较远的人关系好一些,不妨刻意的离他们近一些,比如,在公司的集体会议上,或者在走路时,“不经意”的走近,这都会让对方和你的心理接近。
如果你们偶尔说了几句话,关系没有什么好转,但是到了下次,你们很快就会“熟络”的客套。随着接触的增多,心理戒备放下后,关系也会逐渐好起来。当然,无论选择什么话题聊天、套近乎,基本的原则都是:诚信。只有这样你们才会有更多的接触和更近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为陌生人的接触中,你们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最佳的距离为1米到3米之间,你们只要隔几步打个招呼就可以了,然后走开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个距离就是一般的社交距离。
当你和他的关系比较亲密一些,就可以把双方之间的距离缩短到1米左右,在这个空间内,你们可以伸手握住对方的手。一般的时候,熟人和朋友会选择这个距离。心理学家称此为个人距离。如果你为了表示自己的亲切,在社交场合中,也可以采用这个距离。
如果你和同事发展成为较铁的关系,那么你们之间的距离就可以选择在15~45厘米之间。这个距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走进,比如夫妻、父母与孩子和相当好的朋友。如果你的同事允许你走进这个距离,那么,在心理上,他和你的距离已经很小了。
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和同事出现了分歧,心理距离拉大了,那么你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会变大。所以,如果你的同事突然和你变得“远离”起来,那么代表着他心理上不再接受你,其中可能会有一些误会出现。这个时候,你就找找原因,并想办法扫除两者之间的误会了。
字如其人:笔画中透露出他的性格来看这样一个笔迹小故事:
在一间心理学教室里,一位女学生正在黑板上写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除此之外,就是几个数字。心理学家徐庆元看后说道:字写的很快,下笔重,字迹的线条也很流畅。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乐观,说话简单直接,虽然批评人很严格,但是心肠很好……又看了一下黑板上的字,徐庆元接着说道,她个性很男性、独立,经历了磨难,能包容别人。她不喜欢纸上谈兵,而喜欢亲自动手的工作,比如医生;另外她在艺术上有天分,发展起来会不错。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下“文学”两个字。
台下的人极为惊讶,因为这个女学生正是曾在西藏当过军医的作家毕淑敏。
谈到写字,一般人能区分的不过是字写得好看还是不好看。但是,想过没有,你的字中还暗示了你的性格特征,古人说的“字如其人”
就是这个道理。不管一个人在写什么,他的字迹就是他的内心流露,所以有人说,字迹就是心迹。
这就是笔迹的奇妙之处,作为一种行为表现,笔迹可以很好地映射一个人内心的无意识状态。另外,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也能从笔迹中透露,据说,里根在任职美国总统期间,曾经被一些笔迹心理学家推断:缺乏自制力和记忆力难以集中。虽然里根总统一直回避这个问题,但是当他卸任后,向外宣布:
“我最近被人告已患了老年痴呆病……”
现在,在西方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笔迹分析”,比如招聘、司法鉴定、升学等等。那么,笔迹到底怎样和一个人的心迹对应起来的呢?
笔迹心理学家一般通过分析一个人的写字的力度、字体间距和行距以及字体的结构来分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下笔的轻重
一个生病的人很难写出力透纸背的字。所以,从一个人写字的轻重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而笔迹的整体轻重缓急也与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在写字的时候,可以匀称的使用笔力,轻重适中,表示他们自制力强,做事稳重,能够为自己喜欢的事付出自己的所有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写字不能均匀用力,则表示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喜欢在背后做一些小动作。如果一个人下笔过重,则表示他敏感,过轻则表示他缺乏自信。
字体大小
字体大小,是一个人的个性和自我意图的反应。
喜欢写大字的人大多自信,但是他们做事比较轻率,而字体小的人则喜欢精打细算,富于观察。
字行
字和字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的自主性。
高低不平的字行暗示一个人机智,甚至狡猾,他们善于发现别人弱点,在交际中往往是个优胜者。字行平直的人稳重;字行向下走,表示写字之人自卑阴郁,上斜则表示乐观,自尊心强;字迹紧凑表示做事小心谨慎,吝啬抠门。
字体结构
笔画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处事态度。
写字有棱角的人,大多意志坚定、执拗;而字迹圆润的人则随和可亲,做事圆滑老练。
如果一个人写字很快,字体饱满、比划搭配均匀,说明他思维敏锐,善于理解,勇于担当责任。一个字体结构严谨、方正的人,做事认真,记忆力好。一个人可以错落有致的写字,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都很强。喜欢连笔,而在连笔又不错的人在思维和行为上,协调性很好。
整体风格
如果在写字的时候,可以利落、干净的完成上面文字,而又能保证下面的书写不受影响的人,大多懂得全局意识,做事有进取心,聪明好学,适合做领导。
一丝不苟的人大多字迹清晰,甚至标点也不会出现错误。
模仿性
很多人喜欢模仿别人写字,如果缺乏创新则表示他比较可靠,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而一个人在模仿的同时喜欢追求笔迹变化,勇于创新笔迹,则喜欢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