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顿悟
6608500000012

第12章 破开生活的迷雾(1)

世俗的应酬乃人生必学常识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

“大王!我身体老迈,实在无力下床接待您,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

第二天,赵王派一位将军送礼品给赵州,赵州听到后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

将军走后,弟子们问赵州:

“前天赵王来时,你连床也不下;今天赵王的部下来了,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分上中下三等,第一等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厅里礼貌地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西方有位哲人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

“有素质当然是好事,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像你那样有素质!”赵州显然是深谙其道的。子曾经曰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真正有素质的人是不会在乎一些小事情的,只有那些小人才喜欢无中生有。如何应对呢?那就是纵使面对小人,也要以礼待之,如此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反而更能说明你的涵养。当然,世俗的应酬乃人生必学的知识,也是人生常识,恰到好处地把握,不失为一种生活禅。

小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对付的一种人,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不遵守道德规范,如果你对他不尊重或是得罪他就有可能受到他们的骚扰或是侵犯,尤其是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会世俗中的一些应酬技巧,这样才能让自己过的更好。

我们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三从五德,礼贤下士的说法,别人送给你礼物你就要回赠他,别人帮你一个忙,你也要找机会帮助他,礼尚往来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如果别人对你的好处你视而不见,只会让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范畴中。一个人的修养有时候是靠应酬中的交际来体现的,我们有时候会经常听说某某人特别的有修养,待客周到,热情款待,礼物相赠,这样的人在常人眼睛是很高尚的。所以,普通人很注重面子问题,总是很在意一些世俗礼节。

对于普通的关系,我们要学会以世俗的礼节去和他接触,这样才能让他安心的和你交往,否则就有可能招来他的不满,惹来一身麻烦事。

然而也有一些人往往不注重这些繁文缛节,他们看中彼此的为人,不在乎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关系我们大可不必去大费周章的和他讲究礼节。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就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只有真心相待才可以促进双方的关系,即使送再多的礼,给再多的好处也换不到一份真挚的感情。所以,和君子交往就要用心,和普通大众交往就要尽礼!

传统的观念影响着很大一部分人,和每一种人交往都要用其不同的交往方式,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在生活中大显身手,懂得应酬技巧的人,总能收获一份很成功的人生!

学习世俗人的待客之道

有一次,苏东坡读禅读到赵州禅师迎赵王的故事,心血来潮,就想去试试自己的好友佛印禅师,于是他写信给佛印,嘱咐佛印一定要像赵州迎赵王一样,躺在禅上迎接自己。

让他郁闷的是,还没到寺里,苏东坡就远远地看到佛印领着弟子众弟子在寺外迎接自己。苏东坡岂肯自认“下等人”?于是他走上前去,说:

“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啊,我叫你不要来接,你却免不了俗套。”

苏东坡本以为搬出了赵州禅师,佛印必居下风,谁知佛印哈哈一笑,随口作了一首偈子: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苏东坡一听,心知自己又落了下风,当下悻悻然打道回府。

佛印的偈子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不是境界高,而是不谦虚。但是你不也不要以为我把当成上等客人来接待,我是金山无量佛,我看似是出门来迎接你,但我并没有起床,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而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至于我到底是按下等人的待客之道迎接你,还是按上等人的待客之道迎接你,你自己对号入座吧!

这就是禅了,境由心生,物为我定。只要够机敏,谈笑间即可反败为胜。当然,参禅的对象必须是像苏东坡一样的高人,参禅者之间最好是像苏东坡与佛印一样的好朋友,否则还是按照赵州迎接将军那样,按步就班的施以世俗人的待客之道为妙。

待人之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不懂得这种交际,肯定会遇到阻碍,很多事情都不能顺利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靠一个礼让来连接,你敬我三分,我还你七分,这样才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建立起关系圈。以后他遇到什么事情你可以帮他,你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帮助你,这就是人情关系,只要自己建立了人情资源,那么你在生活中也能得心应手了。

朋友之间的交往必须要以恰当的方式去对待,如果你们关系很好,没有什么忌讳,那你就可以很随意的去招待他,不用刻意的去施以礼节。如果太注重礼节,他就会以为你对他很客气,你们之间还没成为挚友。假如对方是一个很睿智,头脑灵活的人,你就可以以高深的方式去对待,比如文章中所说的苏东坡和佛印,佛印用新的观念去启示他,让苏东坡意识到自己和他的关系很不一般,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境界了,这样会让他更有一种兴奋感!

传统的待客之道必须施以礼节,所以很多人讲究送礼。无论是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去亲戚朋友家都会带上一份厚礼,彰显自己的面子。

这些凡俗礼节有时候我们看着很不顺眼,但是没有这些你就会遭遇别人的嘲讽,尤其是那些和你关系不是很好的人,就会在背后说三道四,影响你的情绪。对待这样的人,一定要尊重传统的待客礼节,以礼相待,才可以让他们得到满足。平常人就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不要违背传统的待客之道,这样你才能生活的很顺畅!世俗逃不过礼节的约束,要想摆开世俗的眼光,就要以礼相待!

拨开生活的迷雾

一位学僧看到“觉悟前,见山是山,见水见水;觉悟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觉悟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禅宗名言后,迷惑不解地问禅师: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

禅师解释说:

“意思是说,最初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当中截然不同。起先,我们看到山就是山,最后看到山也是山。但在这当中,山不再是山,河也不再是河,为什么呢?”

弟子摇摇头。

禅师继续解释说:

“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味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啊。”

弟子自以为明白了禅师的解释,叹了口气,说:

“哎,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说得对,”禅师答道,“实在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而已。”

一个人懵懂也好,迷惘也罢,或是澄明等等,从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他,他永远都是他。但澄明的他与懵懂、迷惘的他终究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是“离地六寸”四个字——它应该属于佛教中的神通一类,具体到普通人身上就是智慧:开悟的人是真的有智慧,没开悟的人却是自以为是;开悟的人可以做到大智若愚,没开悟的人却难以做到大愚若智。但是即便你觉悟了,你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羽化成仙,你照样得像所有人一样吃饭、睡觉、工作,只不过别人是千般计较、疲惫不堪地活着,而你却是身心宁静,步履从容。因为你和普通人有不一样的思考,你能够拨开生活的迷雾,站在生活之上、生活之外,更清楚地认识生活、品味生活。

生活给予了我们一副皮囊,同时也赠与了我们一双眼睛,我们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有时候看到的却是假象。上帝为什么不给我们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呢?这是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其实,生活中的一些迷雾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即使上帝赠与你一双火眼金睛,你也不可能看透整个人生。人是靠自己去实现自我的,那双慧眼也是靠自己的心去锻炼的。有些人总是被一些世俗所束缚,抵御不了诱惑,承受着人世间的烦恼,忧愁,悲观,失望,找不到快乐。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用心去找到那个原始的自己,只是在生活的道路上被太多的东西所同化,比如说金钱,权利,名望,等等……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这样或是那样的诱惑和困扰,这些东西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像是一团迷雾阻碍了我们看清方向前进的方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你就可能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口,更找不到所谓的快乐。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清除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只有看清方向,我们才能走的更快,跳的更高。

人要经常否定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戒心,戒除诱惑,戒除人世间的那些丑恶,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只要找到真实的自己,你才能生活的很好。用智慧去开启梦想,用双手去打造成功。一个人的心是宁静的,那么他的世界也会是宁静的,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自己怡然自得的态度,这样的人才能超凡脱俗,活的逍遥自在。所以,在生活中,一定不要被一些东西所迷住双眼,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要保持时刻拨开眼前迷雾的态度!

不做因循守旧的“老实人”

沩山灵佑禅师在百丈怀海门下参禅时,一个名叫司马头陀的僧人,从湖南专程来见百丈怀海,说希望能从百丈的弟子中挑选一个人去住持大沩山。

百丈谦虚地说:

“我的弟子恐怕不行吧?”

司马头陀说:

“你让我看看就知道了。”

于是百丈将所有弟子都集合起来。当时华林和尚为寺院首座,百丈问司马头陀:

“你看他怎么样?”

司马头陀请华林咳嗽一声行走数步。

华林和尚照办了。

司马头陀说:

“这个不行,去不得。”

百丈又指着灵佑说,“这个行吗?”

司马头陀一见灵佑就叫了起来:“呵呵,这个正是大沩山的主人。”

是夜,百丈召灵佑入室,嘱咐道:“我的缘分,就在这个地方了。

沩山胜境,你当居之。在那里你可以广开禅门,教授天下学僧。”

这时,华林和尚走过来,问百丈:“师父,我是首座,不让我去,却让灵佑去当此大任,这合适吗?”

百丈说:

“看来你是不服气。那就再比一场吧。说罢,百丈指着几上的净瓶问:不能将这个叫做净瓶,你把它叫做什么?”

华林说:

“总不能叫木头吧。”

百丈又问灵枯:

“你说。”

灵枯什么也不说,抬腿踢倒净瓶,便走了出去。

百丈笑道:

“你已经输了——你还要去吗?”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倒好了,何必在常理常规上打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是净瓶的净瓶”,既然难以入手,无从下口,那就直接伸脚踏倒好了,反正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我们也不反对做老实人,但因循守旧的“老实人”,虽说不会犯下什么大的错误,但也没有创造探索的精神,终究成就不了什么大事。沩山后来开辟了沩仰宗一派就是力证。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我们没必要去在乎,它有时候会阻挡你的视线,你就要跳过它,不要被它所束缚。往往顾陈守旧的人,不可能会有一个大的出息,因为他们的总是被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迷住双眼,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一个不敢与去挑战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创出一番名堂。

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试着去发现新的方法也许会比眼前的方式更好。我们常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有自己能够把心打开,多去寻找一条出路,比墨守陈规好上百倍。往往推陈出新的人,随时有想法的人,他们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一个不懂得求变的人,只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生活,他的一生也注定了平平淡淡。那些成功者,他们的思想总是超越一般人,一般人不敢去投资,他们就是怕自己的钱全投进去没有回报,这样的胆怯和守旧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吗?而那些有新观念的人,他们总是能够高瞻远瞩,看的比一般人要远,最后他们换取了富裕的生活。

每一个人骨子里的那份闯劲都要把它释放出来,不要把它压抑在自己的内心,看似很老实的人,其实是在故意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他们明明想去做一件事,可是怕出错,怕失败,于是就把这个想法藏在自己心里,安安分分的活在现有的生活里,这样时间久了,也失去了追求。我们为什么不尊重自己的内心呢,勇敢地去发现新的观念,新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有出头之日。墨守陈规当然不会尝到失败的滋味,但是,你的人生却失败了。一个太过于老实,不敢去拼搏的人,不会取得成功。

劝架的艺术

有一次,仙崖禅师外出弘法时,路遇到一对吵架的夫妇。

只听那个妻子说:

“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个男人!”

那个丈夫说:“你再说我不像男人,我就让你看看什么叫男人——我揍你!”

妻子根本不怕:

“我就骂你,你不像个男人!”

眼看丈夫就要大打出手,仙崖禅师赶紧站出来,对着过路行人大声叫道:

“大家快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有斗人的,免费,大家快来看啊!”

夫妻俩吵得还挺投入,根本不理会仙崖。

丈夫说:

“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人!”

妻子说:

“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再次嚷道:

“快来看吧,精彩极了,斗人改成杀人了,快来看啊!”

那对夫妻还没说什么,早有一个路人听不下去了,他说:“和尚!

你在这儿乱叫什么?夫妻吵架,关你何事?”

仙崖说:

“怎么不关我的事?你没听他们说要杀人吗?杀了人就得请和尚念经,我就有红包拿了!”

路人大骂仙崖:

“你这个和尚,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死人!”

仙崖看火候已到,就改口说:

“不希望死人也可以,那我就要说法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地围上来,听仙崖和路人争吵。仙崖转向吵架的夫妇说:

“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都会煮熟;夫妻生活在一起,是因为有缘,要做太阳,温暖别人;要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那对夫妇听了,羞愧地低下头去。

劝过架的人都知道,很多吵架的人往往越有人劝,他越是吵个不停,否则他会觉得在外人面前很没面子,或者说等同于自认理亏词才穷。仙崖禅师估计没少劝架,估计也吃过费力无功的亏。所以遇到这对夫妇,他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先把双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说。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光说歪理也不行,关键时刻还得适时点拔一下。

这可能是“不与俗异、不与俗同”这句禅语最好的印证了。不过最有意义的还是仙崖禅师最后那句话,不管是夫妻、同学、亲人、朋友,大家都是因为有缘才聚在一起,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把对方当成自己,千万别动不动就反目成仇,要打要杀。此外,还要睁大眼睛,看清周围的人,如果他连家人、连父母也不善待,他能善待朋友么?家即寺院,每一个人都要在里面善自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