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11

第11章 亚洲建筑文化(3)

纵观古代建筑,可以发现亚洲的建筑多用土、木为材料,而欧洲、美洲多用石为材料,这是因为在古代,亚洲人就已经喜欢用木头建筑了,而西方人用的则是石头。西方人种大都由穴居山洞的原始人进化而来,对石质建筑情有独钟,而亚洲人进化较早,穿梭于丘陵和平原地带,只能伐木建屋了,因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类型。亚洲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等。

1.亚洲的佛教建筑

印度文化和各种宗教思想,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国外移民的增加不断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印度佛教的外传主要有南北两个方向。印度佛教向南方和东南方传播,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国际交往,一是国外殖民。印度人通过国际贸易、文化往来和宗教团体的活动,把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印度通过国外殖民把印度文化和印度宗教传入柬埔寨、占婆和爪哇。

除印度的佛教建筑外,在其余信佛教的国家里,除中国的佛教建筑外,就要数日本的佛教建筑了。6世纪以后,佛教传入日本。在佛教文化渐次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的同时,佛教美术亦成为日本美术中最根本的部分。佛教的传入,使这个文化发展较晚的国家,在智慧开化上得到很大进展,揭开了文化艺术上的新篇章,使日本古典美术跃上了一个较高的阶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佛教美术的3个主要时代,是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以后的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在雕刻和水墨画方面虽然也有相当的成就,不过作为规模巨大的影响及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运动,其声势和成就已远不及前期。继之的桃山、江户时代等,就逐渐进入了世俗的近世美术时期。日本佛教美术构筑和遗品,作为古文化艺术,有许多一直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天,其内容主要包括佛教建筑、佛教雕塑和佛教绘画等几个方面。

在日本的佛教建筑中,金阁寺是最有名的一个。金阁寺坐落在京都市区西北角一个美丽的湖边。正式名称为“临济宗鹿苑寺”。它建于1379年,是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所建立的别庄。足利义满死后,按照他的遗言,将别庄改为禅寺,并取其法号“鹿苑院殿”中的两个字,命名为鹿苑寺。

金阁寺整座寺阁共分为三层,层与层的建筑形式都不尽相同。寝殿、武家和唐样,三种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层“法水院”为藤原时代的寝殿造形式;二层“潮音洞”安放着观音像,为镰仓时代的武家造;三层“究竟顶”是正方形的佛堂,供奉着三尊弥陀佛,为中国唐风的禅宗佛殿造形式。其中,第一、二层是按中古贵族住宅的形式建造,使用了带方格子的板窗。第三层内共有三间,中央是镶有唐式花纹的板门,左右两侧的窗子镶有花卉图案,正是佛堂的造型。二层、三层的内外装饰着多达10万枚的金箔,金碧辉煌、华丽耀眼,金阁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金阁寺的顶端是方锥宝塔形的阁顶,栖着一只镀金的铜凤凰,经受着长年的风霜雨打,依然抖擞地展着光灿灿的双翅,似乎永远在时间中翱翔,为美丽的金阁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人字形屋顶的钓殿伸向平展的池面,打破了整体的单调感,使得金阁寺方正简单的建筑格局有着灵动的变化。屋顶坡度比较平缓,屋檐下的椽子稀稀疏疏,木工精细,轻巧而优美。

金阁寺华丽、不羁、销魂夺魄,将所在时代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武家文化融为一体,是室町时代的代表作。金阁寺不仅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名胜,还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

2.亚洲的伊斯兰教建筑

在建筑历史中,宗教建筑的地位较任何其他类型更为重要,是最具表现力,最有永久性和最有影响的建筑。伊斯兰建筑也不例外。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和仪典的要求,建筑与佛、道两教不同。一般所建寺院称为“清真寺”或“礼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唤信徒用的“邦克楼”或“光塔”,还有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大殿内没有造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以红砂岩雕刻图案,配合白色大理石的文饰,通过图案的大量重复及几何排列,营造出艺术的美感。这种艺术风格也反映出伊斯兰教文化中心思细密及狭隘的一面。

土耳其的蓝色清真寺可以作为亚洲的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蓝色清真寺就是伊斯坦布尔的艾赫米苏丹清真寺,它建于1609~1616年。由于它用两万多片蓝色的瓦砖装饰,所以有“蓝色清真寺”这一美丽的称呼。蓝色清真寺的外观也是一大奇景,它是伊斯坦堡最大的圆顶建筑,三十多座圆顶层层升高,向直径达四十一公尺的中央圆顶聚拢,庞大而优雅。除此,蓝色清真寺有一个世界之最,它的四周建有六座“宣礼塔”,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塔分三层,朴实无华,但夜晚在灯光的照映下,显得旖旎万分。

寺院共有8个入口,分布于宽阔的院子的三个方位,使人们从其中的任一个方位都可以进入。走过门框均由大理石铺成的三道门,便进到内庭,里面粉红砾石、大理石或斑岩的大石柱之间以拱门相连接,拱顶着30个圆顶。用于洗礼的喷水池占据了内庭的中心,四周是6根大理石石柱。中央圆顶通过角穹靠在4个突出的拱上,角穹则依次倚托在4个直径1.6米的、巨大的、圆型的、有凹槽的角柱上,4个半圆顶各占中央圆顶的一方,各个角边的小圆顶则构成了清真寺的底座。苏丹的画廊在左边角处,旁有阿赫迈特一世的忏悔室。

蓝色清真寺在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中很突出。它的6个尖塔中的4个各有3个阳台,另外两个各有2个阳台,一共是16个阳台。建造蓝色清真寺的初衷是为了和阿亚索菲亚教堂相竞争,但是它实际上却在规模和内部空间的平衡方面已经超过了阿亚索菲亚教堂,其面积达到了64×72平方米。

清真寺外有由36座大小不同的坟墓构成的陵墓,中间一座是苏丹阿赫迈特一世的。陵前是一座19世纪的大理石石面的钟塔,后面为图书馆。陵墓始建于阿赫迈特在位时,1617年阿赫迈特死后,由其子奥斯曼二世监督完工。该陵为方形,圆顶式的门廊,后院有广场。入口的大拱形门由6根大柱子支撑着,中央为一十字圆顶,旁边是一小圆顶。黑檀木的墓门上刻着《可兰经》经文。灰胶纸拍板窗现已被玻璃窗所替代,使里面非常明亮。窗间细镶板为17世纪的瓦所覆盖,分别为深绿、深红、蓝和白色。这一瓦饰的惊人的特点在于内部深蓝的背景下又有一组冷淡的白色铭文。圆顶和墙是泥夯的。在面对入口的大理石神龛上,写着奥斯曼二世关于建造该陵的碑文。

土耳其的另一座著名的清真寺是苏里曼清真寺。这座建筑的平面布局也像东罗马时期的东正教堂,即圣索非亚大教堂,集中式布局。中央穹隆顶,形成建筑的构图中心,四周各设一个半穹顶,它们的高度低于中央穹顶的底部,故从结构上说起不到抵抗推力的作用。抵抗推力是由四根粗大的墩柱来承托,左右各有三个小顶。从其外形来说,尚为匀称,比例也比较协调。苏里曼清真寺建于1550~1556年。

3.亚洲的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宫殿建筑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森严的等级观念,同时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几千年来,各国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除中国的宫殿建筑外,其他国家的宫殿建筑也是雄伟壮丽的。

日本城市京都不是一个仅仅以精美的建筑文物令人惊奇的城市。今天的150万京都居民还拥有近200座寺庙、几百座公园和几十座宫殿。日本人将他们的城市称为民族的瑰宝,此话不假,日本所有的优秀建筑作品中有五分之一正是在京都。特别能令日本人引以为自豪的当数桂离宫殿建筑群,和它中世纪风格的简朴,以及不断变化的公园自然景观与雅致的楼台亭阁和谐地融为一体的优美景色。

桂离宫是作为城郊皇宫修建的。从9世纪起,现在宫殿建筑群所在位置的土地为贵族藤原氏家族所有,到17世纪初才华横溢的八条宫智仁王子获得了这块土地。1615年,八条宫智仁王子开始着手修建宫殿,第一批工程的特点是简朴,这说明了宫殿主人无可挑剔的品位。但是王子自己却没来得及欣赏他城郊宫殿的美色,而在他死后宫殿就彻底变得荒芜了。

宫殿第二阶段的修建是与八条宫智仁的儿子智忠亲王联系在一起的,他遗传了他父亲的才干,而与富有的封建主前田利常女儿的婚配解决了他财政上存在的问题。智忠亲王的新建筑非但没有损坏他父亲最初的构思,而是正好相反——自然而然地与已有的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由此而在美观和建筑决策方面都获得了一个形成整体的宫殿建筑群。

建在桂离宫河岸边的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为56000平方米。宫殿中心建有一个形状十分独特的大池塘,池塘中有五座彼此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的小岛。

桂离宫临桂川清流,京都盆地周围的山影隐约可见,自然环境优美,自古以来即为吟咏行乐的地方。园林布局以水面为中心,池苑汀线曲折,池中作三岛,采用了传统的“一池三山”的手法。建筑物包括古书院、中书院、新御殿等书院建筑群以及月波楼、松琴亭、笑意轩等茶室、佛堂等。初建古书院,次建中书院,最后建新御殿及附属建筑,前后经四十年才形成今天的离宫建筑群。最初并无统一的总体规划,几经增建,因此在建筑细部上也略有变化,但建筑风格是统一的。

桂离宫的另一特点是环境与建筑的统一,环境烘托了建筑,建筑融于环境之中。古书院、中书院、新御殿临池而立,这是园中最大一组建筑。浜、岛、池、苑环绕书院,步移景异,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这一组建筑,造型都很完美。桂离宫妙在从书院群室内去观赏庭园的景致,一年四季各具情趣。利用推拉自如的“障子”(推拉门),犹如可变的画框,可以构成种种不同的画面,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园中的月波楼、松琴亭、笑意轩遥相呼应,形成了均衡的三角形构图,丰富了主体,也点染了园林,建筑虽不多,但在整个园林布局中,却有画龙点睛之妙。

桂离宫虽为贵族别庄,皇帝行幸的离宫,但无豪华奢侈之感,竹篱茅舍极富田园情趣。立于自然石础上的木支柱、白粉墙和日本传统的木板瓦屋顶,不仅体态轻盈,色彩典雅,在选材用料上也力求与当时的民居一致。这种简素至上的美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清新质朴,洗练自然,对日本近世园林及民居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4.亚洲的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是世界建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王陵建筑

摩索拉斯王陵坐落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哈利卡纳素斯(今土耳其),市中心的大广场。埋于陵墓内的人,是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属地卡里亚的总督摩索拉斯。关于摩索拉斯王,人们对他的了解,仅止于他精力充沛,喜好战争,曾经征服罗德斯岛,短短时间就成为邦国的领主。

规模浩大的摩索拉斯陵墓于公元前351年建造完成。这座陵墓是由国王摩索拉斯委托当时的建筑行业权威萨蒂洛斯和皮塞奥斯为自己修建的,由来自帕罗斯岛的雕饰华丽的白色大理石建成,堪称希腊古典时代晚期陵墓方面最有名的建筑。陵墓是一座神庙风格的建筑物,造型并不完美,但规模十分宏大。因此这座陵墓刚一建成就声名远扬,让人惊叹不已。

根据拉丁史学家普林尼描述,这座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底部是高大、近似于方形的台基,地基是高19米,上平面长39米,宽33米,内有停棺,地基上是由36根爱奥尼式柱子组成的珍奇华丽的拱廊,高11米。最上层是拱廊支撑着的金字塔形屋顶,由规则的24级台阶构成,有人推测这一数字象征着摩索拉斯的执政年限。最顶部的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装饰,顶端是高达四米的摩索拉斯和王后驾驶驷马战车的雕像,马车雕像高六米。驷马战车疾驰如电掣,人物雕像惟妙惟肖,是典型的希腊作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著名的早期写实肖像雕刻作品之一。这座长方形陵墓一直向空中延伸至约50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这个高度当然远逊于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不过在古代已属罕见。

陵墓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宏伟的建筑外,内部非常精美的装饰、雕塑和众多的雕像,也为这座宏伟的建筑物增添了不少光彩。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每人负责陵墓的其中一边。包括斯科巴斯、利俄卡利斯和提摩西阿斯等,内室的三处浮雕装饰尤为引入注目:第一处表现的是马车,第二处是亚马逊族女战士和希腊人作战的情景,第三处是拉皮提人在和半人半马的怪物争斗。

摩索拉斯陵墓完好无损地矗立了16个世纪,12世纪,一场地震使陵墓受到重创,损坏了它的房顶和柱廊。在15世纪初,马耳他的圣约翰骑土团入侵这个地区,并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十字军城堡。在1494年,当他们决定去加固城堡时,利用了陵墓的石块作为建造城堡的石料。到1522年为止,几乎摩索拉斯陵墓的每块石头都被拆卸下来,用于城堡的建设。摩索拉斯陵墓就这样渐渐被拆毁了。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

今天透过少得可怜的摩索拉斯遗址残迹,我们依稀能感受到这座融希腊和东方特色于一体的建筑物的非凡,依稀能够辨认和领略这座建筑物所蕴含的艺术光芒。

(2)伊斯兰陵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