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20

第20章 亚洲建筑文化(12)

在室内空间方面,日本风格也有非常鲜明的装饰手法和元素。其一,滑动式的纸门,其二,嵌入式的壁橱。由于极度不稳定的地理环境,日本的房屋功能中,灵活的适应性成为最重要的一环,简单的结构,很少的承重墙可以使地震的灾害降到最低。因此方便滑动,绘有美丽图案的不透明纸门成为兼具功能和装饰性的标志符号:直线延伸不占用额外空间,随意组合的开启可以让房间从狭小封闭到宽敞开放间自由转换,室内室外的美景也得以灵活延伸,毫无阻碍。而嵌入式壁橱更是隐喻了日本人对于空间和秩序的朴素哲理:有即是无。房间内必备的家居简化为一几一榻,其余所有的用品均收纳在隐藏于滑门后的壁橱里,当门关上时便只剩下流畅的直线条,整个居室显得禅味十足,引人遐思。日本人坚信简洁的空间利于思考,而生活的空间与自然是一体的,因此,嵌入式壁橱对于日本风格来说,并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居室设计的必备结构,也是佛理的世俗表达,不可或缺。

从相关的建筑遗存中,我们能看到十分清晰的属于日本的一些建筑文化特征,这些可能都是日本建筑中和风传承的基因所在。

(1)简约不简单

在日本文化的意识中,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因而对待任何资源的态度,都是最充分的利用,不能够有私毫程度的浪费。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文化中很典型的“尽物之极”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表现在建筑方面,就是以最少的材料与人工投入,获得最丰富的建筑体验,这样的情致很自然形成日本建筑传统中简约的风格,而这种简约所带来的,往往是最意蕴深长的建筑感受。

实现这样的特点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最和谐的建筑比例来得到直观的建筑形式。比如伊势神宫的鸟居,形式十分简洁——只是一根横梁,两端悬挑地架在一对立柱上,再在稍低的地方以一根枋子插入,并无任何华丽装饰。与中国相类似功能的牌枋相比,几乎有些简陋了。然而,它所表现出的美不亚于后者,更不必说它对入口空间的实际限定功能。建筑整体与构件本身所表现出的和谐的尺度与比例,在这里起到的关键的作用。

(2)天然又细致

日本是一个极崇尚自然的民族。岛国狭小的空间,使得日本人以最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自然,进而以同样的方式利用自然及表达自然。如伊势神宫的“本宫”采用神明造的方式,建筑的柱子、平台、栏杆以及围护结构全为素木所为,但木材被精细地加工,木纹清晰地表现着材质。建筑的屋面为草葺而成,但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茅屋”做法的是,这些草被精心地修剪过,并保持着大概三十厘米的厚度。从两侧的博风板上,挑出各八根的鞭挂,其基部是方形的,至前端渐变为圆形,细致精巧。

(3)开放又有底限

作为一个岛国,少资源而多灾难,无疑会形成日本民族的孤独感与危机感。这样的受会引导日本去探求外面的广阔天地,会对外来文化有一种天生的好奇甚至认同。加之日本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化,使日本人习惯多样化因素并存的环境,天生具备对外来事物的灵活性态度,培育了他们文化的适应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民族很容易以一种广博的胸襟接受非本民族的文化,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所用。

从另一方面讲,日本文化又从来不是无条件接受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成形后,再没有大规模的外来异族的入侵,这样状态下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样的民族意识下,充满了对外来文化的恐惧感和抵触感,于是对于外来文化就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接受。尤其是日本文化有一个明确的底限,就是天皇信仰,其实是日本神道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日本神道教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对自然的崇尚。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本文化的自然表现特性,就是固执地传承下来了。

2.日本建筑特色

日本古建筑的特色包括:

(1)木制结构

日本在木结构工程方面的技艺甚至超过了中国。这是由于他们实践的机会很多,往往在地震和台风之后就需要重新建设,同时由于在公元710年将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许多世纪中,天皇宫廷是巡回游动的,所以手工匠人将建筑物的连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确,既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又便于拆卸和再次安装。

奈良法隆寺,原建于7世纪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构建筑群,以堂、塔为主。法隆寺以金堂和塔为中心,绕以回廊,以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均反映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承着檐口,并采用了勾栏和大字拱等。整个建筑群既雄壮又美丽。

京都的清水寺,建于奈良时代后期。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圆柱支撑的悬空“舞台”,气势宏伟。木柱等构件不施彩绘,显示出木质本色的自然美。清水寺的建筑特点十分突出,如柱头为小覆盆式,斗拱为偷心造等。

京都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著名寺院之一,临湖而建,景色秀丽。寺的主题建筑是高作三层的金阁,平面方形,上下阁檐为灰瓦覆盖,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结,座上立一展翅的凤凰。此阁的上两层柱子、墙壁和斗拱均饰以金箔,光耀夺目。

(2)非对称性

曾以对称为特点而先入为主的中国建筑形式在日本逐渐消匿。在日本的古建筑布局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南北轴向布置。当公元670年大火之后重建法隆寺时,建筑师们把一个原供停尸的庙堂合并到金堂的境域之内,并在其旁建了一座塔。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内的高地上又增建了一座法华堂。与金堂一样,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拥有早期那种典型的空间分布不匀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顶模式那种平缓的屋顶、银灰色的瓦和曲线优美的檐口,因而显得更优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东朝西的传统,是有其实用目的的。为了避免下午令人难耐的西晒,所以将建筑物的长边定为东西轴向,起居室朝南或者东南。此外,依据季节调整起居室已成为常规,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便搬入房屋阴凉的一面。这种变化最后摆脱了中国模式,超越了轴对称的范围,日本的建筑在尝试中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对称的轴向特点。

(3)模数的运用

日本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日本的世俗建筑却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型制。世俗建筑,主要是住宅,服务于日常生活。它们既要在可能条件下满足生活的需要,又不能不考虑节俭。因此,和宗教建筑相比,它们不大墨守成规,而能适时变化。

与此同时,对肌理的兴趣是由禅宗信徒们掀起的,他们极力主张简朴的思想,已影响到现代西方建筑艺术的线条、色彩和装饰的风格。这也是一种从属于日本建筑艺术的古代仪式,即模数的运用。房屋本身、室内面积和屏风沿房屋的立面形成开间,开间是以6英尺宽、3英尺长为模数的。6:3英尺是地板上榻榻米的尺寸。最初,是将榻榻米一个挨一个地随便置放在一起的,只到首都在1615年迁到江户以后才形成模数的标准化(江户即现在的东京)。在那个时代,早期用来将单体建筑连接起来的回廊(走廊)已被纸屏风形成的走廊所代替。12世纪之后,在地板上安装了屏风门的滑轨,以便将屏风推到一侧,创造出一部分新的空间,在夏季还可以使房子某一面全部向庭院敞开。在早期,日本并没有传统的家具,他们坐在脚后跟上,用浅浅的钵子吃饭,在榻榻米上睡觉。这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由于天花板很低,在室内可以观赏高出地面2英尺左右的庭院美景;第二种更为重要的后果,是这种住宅使室内的空间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住宅通常有两块较高的地方:一块是房间地板上铺榻榻米的一块地方,供起居和睡眠,进屋前须脱掉鞋;另一块地面是用木板做的,作为回廊、走廊和盥洗室;较低处地板上不加铺设的地方是餐厅、浴室和厨房。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住宅体系,在建筑构件大量生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个性。

(第三节)日本建筑类型与典范

日本的佛教建筑是受外来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然而,其中的一些建筑流派却无疑贯彻了日本建筑文化的特征。“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继承的是中国宋代的建筑式样,但其表现出来的做法上,却自然细巧地突出了日本本土的文化特征。“天竺式”是中国闽浙一带的建筑做法,虽然高大宏伟,却还是脱不了日本的比例,其中的构造做法更是日本才有的。

日本古建筑的类型有神社、佛寺、府邸住宅、城池、书院和庭院等。本节试图对日本的古建筑做一个全面、详细的梳理和回顾,只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建筑。当然,这可能是有失偏颇的。

1.日本的神社建筑

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的崇祀建筑,史于原始时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为主流,存在至今。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纪成书的《占事记》和《日本世纪》为经典。

神社纵深布局,富有层次,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一根大木横架在一对柱子上,两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一点的位置再横架一根木枋子,这种牌坊叫做“鸟居”。进了牌坊,沿正道向前走,到达“净盆”,参观者在“净盆”处洗手漱口后再走向本殿。本殿里供奉着神的象征物,如神镜、木偶像、“从云剑”等。

建筑物的最古老形式是伊势神宫(唯一神明造)和出云大社(大社造)。

伊势神宫是日本古代神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位于三重县,一名皇大神宫,神社建筑坐落在海滨的密林中,其环境很有神启之感。此神社分内外两个宫,都用木柱,用木板围起来,正殿在最里面。内宫正殿最有典型性,形式简洁而有秩序。凡是木制的,一律用木本色,木纹清晰。此神社创建于平安末期(12世纪)。日本古代建筑有规定,每隔20年必须重新建造,形式不变,但建筑如新。神宫正殿不大,但形式精致。草顶和板墙形成一个十分深厚,有体积感的形态。在屋脊处,把结构强调出来,成为装饰,也反映出日本民族的个性和文化特征。

神社建筑在天平前半期有贺茂的上下社的流造(神社建筑的一种样式,其屋顶前坡长后坡短)和日吉大社的被称做“日吉造”的素朴而清丽的本殿形式问世,也出现了京都石清水八幡宫和京都八板神社本殿那样在正面五间的神殿里再设五间礼堂的新式建筑(神殿和礼堂被统一在一个大屋顶内)。天平后半期,天历元年(947年)建造的祭祀菅原道真的北野神社(天满宫),其中的本殿经过改造,拜殿亦曾增筑,后来又将两殿以土房相接,并统一在一个屋顶下面,于是便产生了被称为“八栋造”的建筑形式,使日本古代建筑形式变得更为丰富。

严岛位于濑户内海,自古以来一直是神道教的圣殿。严岛神社始建于公元6世纪,800年前的平氏把它扩建到了现在的规模。整个神社建在海边,祀奉的是海神。主要建筑有祀奉主神的本社正殿、五重塔、干叠阁等,还有能舞台和长桥。

主神社据传说是佐伯全本于公元593年建造的,供奉市仵岛姬命、田心姬命和端津姬命这3位镇海之神。1207年和1223年,主神社被大火烧毁,尽管每个殿堂都得以恢复重建,但神社的布局和级别却发生了变化。因此1278~1288年神社走向衰落。1325年台风摧毁了神社,而那时的神社布局保持至今。

现在的神社主体建筑,出自于1168年平清盛的重建。他所主持的建筑为宏伟、壮丽的神殿打下了基础。

严岛神社由本社和摄社(神社的一种级别,介于本社和末社之间,祭祀与本社关系比较密切的神)的客神社组成,两个神社的社殿基本上都是由本殿、币殿、拜殿和祓殿构成,客神社的规模小一些。本社的中轴为西北方向,直达海中的大鸟居牌坊。客神社的中轴为西南方向。本社、客神社的本殿在建筑上都采用两面坡的屋顶形式,坡形屋顶一直延伸到屋檐上。神社区域内,有战国时代和桃山期文化时代所建的摄社大国神社本殿、天神社本殿、大元神社本殿、末社荒胡子神社本殿、丰国神社本殿(千叠阁)和宝塔等建筑。另有一座建于公元15世纪的五重塔,塔高27米,同五秀塔、巨大的干叠阁一起成为严岛的标志。

严岛神社是诠释日本精神文化的价值标本,它具体表现了神道教与佛教的异同,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2.日本的佛教建筑

日本从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开始,以7世纪前半期圣德太子时代为中心,至大化革新止,有近100年的时间。因集中于飞鸟一带,史家通称为飞鸟艺术。飞鸟是7世纪日本的政教中枢,既是朝廷政厅所在,又是率先奉行佛教的圣地。日本最原始的诗歌,最古老的寺院,最早期的佛像,都诞生在飞鸟。飞鸟文化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综合了中国南北朝的时代风格,是日本建筑真正成体系发展的开始。法隆寺是飞鸟时代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它金堂内的释迦三尊像是今天能确知年代和作者的保存最完好的飞鸟雕刻遗品。

法隆寺是日本的骄傲,也是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据《日本书纪》记载,670年法隆寺曾惨遭重大火灾,寺院塔堂悉数烧毁。日本学界认为,现在巍然挺立千年的法隆寺是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完全依照原样仿建的,其技术成分和样式特征都表现出早前年代的古朴风格,鲜明地展现了当初的飞鸟样式特征。圣德太子建造的原址现存的只有一小部分,叫做“若草伽蓝址”。这些建筑以凸肚状柱子、云形的斗拱和肘状文本为特点,采用了中国六朝建筑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