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40

第40章 欧洲建筑文化(12)

第一,中厅的高度显著增加。由于对尖拱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飞扶壁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工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建造高耸的中厅,而不用担心其倒塌的危险,沙特尔大教堂的中厅高度就达到36.5米,超过以往任何一座教堂的高度,罗马风时期就已出现的指向上方的新的空间感受得以极大增强。第二,同样由于尖拱和飞扶壁技术的成熟,使得以往为平衡中厅拱顶侧推力而增设的二层侧廊失去作用,多层飞扶壁可以直接从一层侧廊屋顶“飞”架至中厅侧墙,以平衡侧推力,这样一来,中厅最上面一层的窗子可以开得更大,更有利于室内采光和烘托气氛(沙特尔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是公认最杰出的中世纪彩绘玻璃艺术品,176面窗子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第三,由于尖拱的应用,在保持交又肋骨曲率的情况下,已经可以使拱顶沿纵向平滑相连,这样,构造复杂且形象不统一的六分肋骨拱就显得没有必要,又可以回复更简洁的四分肋骨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拱顶发展的有趣过程,从最初的四分交叉拱进步到六分拱,再回到四分拱,表面上看,是走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但实际上是技术上取得的极大的进步,人们对拱顶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第四,在没有应用尖拱之前,交叉肋骨拱的平面一般必须为正方形,否则纵横两个圆筒的交线就会由于圆筒半径的不同而呈现蛇状扭曲,而应用尖拱之后,不但中央部位不会向上隆起,而且交叉尖拱所覆盖的平面也可以是长方形,也就是说纵向开问可以大大缩短,这不仅使柱子的承载减轻截面缩小,并且考虑到二层侧廊的撤销,原来设在大柱子间用于空间划分和支撑二层侧廊的小柱子也可以撤销,这样一来,整个中厅中柱子的样式又可以回复到统一的形象,使罗马风时期被中断的向祭坛方向的连续运动聚焦趋势得以重现。

这些重大特点的形成,使得在哥特式教堂的内部同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运动方向:首先是纵深方向向着祭坛的运动,但它不是早期基督教堂中悠雅的a~a~a~a~a,而是同时具有强烈向上动势的A~A~A~A~A,这种向上的动势由于束柱的存在而得到强化,它与纵深方向运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并藉此引起基督徒的冲动和激情,产生奋斗的情绪。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历史,我们立刻会注意到,从罗马风向哥特式发展的时期,恰是西欧从无穷的苦难中挣脱出来,怀着对未来无尽的希望,在包括十字军在内的各种旗号感召之下,开始迈出他们征服全世界的步伐,盛期哥特教堂正是这种扩张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印证。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七个小礼拜室呈放射形布置。亚眠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并称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另外,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爆发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窗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在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哥特式建筑的最重要特征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在巴黎圣母院建成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这种高直式建筑,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轻巧骨架,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建筑的独特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哥特风格首先在法国出现,渐渐普及全欧洲,其第一个成熟的作品是位于巴黎塞纳河城岛上的巴黎圣母院(1163~1250年)。巴黎圣母院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西岱岛上。岛很小,面积仅0.25平方千米,但它却是巴黎的摇篮。圣母院的院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一座罗马时代的丘比特神殿,是古代罗马人祭祀诸神的祭坛。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圣母院的正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作“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90余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洪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正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它是用9块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长方形块构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间一块是缺的,两边为一对钟塔,所以其实是由8块长方形块组合而成。这些长方形。据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黄金比,长方形两边的长度之比为1∶0.618(或0.618∶1),所以看上去形态十分和谐。相传法国古代有这么一个说法:若要造教堂,应当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厅,夏尔特教堂的塔楼,兰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圣母院的立面,因为这是法国古代教堂建筑中的“四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塔楼等所有顶端都是尖塔形状,大大小小的尖塔好像是争先恐后地直入云霄,给人一种高远挺拔、生气勃勃的感觉。巴黎圣母院还是一座地道的石头建筑,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从15世纪末开始,意大利的宫廷文化引起了法国王室和贵族的强烈兴趣,他们对意大利的建筑艺术、服饰、家具和室内设计以及生活方式进行仿效。意大利的艺术家被邀请至法国从事设计工作,法国的建筑师也被派往意大利学习,这种交流加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艺术对法国的影响,法国建筑逐渐出现了新的面貌。旧有的城堡发展为宫殿和府邸,建筑的立面和庭院开始采用古典柱式体系,平面构图也开始出现对称、均衡的格局,但同时建筑上还保留有哥特式的尖塔以及缠绕的栏杆。

位于卢瓦尔河谷地区的布鲁瓦城堡始建于1515年,完成于1524年,这座城堡被认为是法国第一座文艺复兴式建筑。建筑最重要的特色是突出于墙面的巨大的螺旋式楼梯,楼梯倾斜的花栏杆造成了一种动感,使立面富于变化,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室外楼梯的基本形制为法国及欧洲各地所采用。

此外,卢瓦尔地区规模最大的宫殿是尚博尔城堡(一译为香波城),这座宫殿堪称凡尔赛宫的先驱,其最大的特征是将法国火焰式风格与文艺复兴建筑的细节相结合,成为法国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建筑。它的格局仍然是中世纪法国城堡的形式,建筑的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各有一座角塔。宫殿的立面气势恢弘,楼层以脚线和爱奥尼亚壁柱做水平和垂直划分,建筑显现出整体和谐的特质。

法国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建筑是卢浮宫的方形庭院,卢浮宫的建造延续了几个世纪,它原是中世纪的一座要塞,法兰西斯一世在1527年决定拆除旧建筑,并建造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作为新王宫,但工程直至法兰西斯一世去世后的1546年才开始,建筑师皮埃尔·莱斯科(1510~1578)在法王亨利二世时期负责了该工程的建造。在今天庞大的卢浮宫中,其中最古老的部分便是由他建造的,即东面的正方形庭院,这座建筑十分得体地运用了柱式体系并且考虑到各种建筑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时法国著名雕刻家让·古戎(1510~1568)也参与了建筑工程,他的雕刻作品使得建筑的立面显得更为精美和典雅。

4.法国现代建筑

17世纪中叶,法国的文化界普遍形成了古典主义的潮流,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渊源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发展起来的古典艺术的精神正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风格清晰而鲜明的柱式建筑战胜了法国市民建筑的传统,在建筑设计及装饰中表现出了注重理性、讲究节制、结构严谨的精神,由此,建筑文化开始了向古典主义发展的历程。

路易十四即位后,法国的君权专制达到了最高峰。正是此时,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雄大显赫、气势威严、主从分明、轴线突出、对称均衡是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维康府邸和巴黎恩瓦立德教堂等。

卢浮宫是从1546年开始的,直到1878年才基本建成,前后达430余年之久。这个王宫称得上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中最典型的古典主义形式,就是宫的东立面。东立面是1667年改建的。这个形象,作为王室的象征,体现路易十四时期专制王权的强盛。建筑师勒伏等人运用了严谨简洁的古典主义手法,设计出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东立面总长172米,高28米,立面采用柱式构图,横分三层,纵分五段,中央及两端突出,强调中轴线对称。下面一层作基座形式,敦实厚重,12.2米高的圆柱成双排列,贯通第二、三层,中央为八柱构图,托起檐部山花。立面构图比例严格,水平垂直的划分依据一定的数量关系(如垂直向,檐部、柱廊、基座的高度之比为1∶3∶2),具有明确的几何性。东立面的设计,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效果,被认为体现了古典建筑“理性的美”,成为18、19世纪西方官方、皇宫建筑效法的典范。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另一个代表作是维康府邸,此建筑建于1656~1660年。这个府邸的主人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福克,设计者也是建筑师勒伏。房子前面的花园严谨地依着同一轴线对称布局。前者以一椭圆形的沙龙(客厅)为中心,两旁是连列厅,建筑外形与内部空间呼应,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穹隆顶,两端是法国建筑特有的形式梯形屋顶方穹隆。花园的道路分布、绿化配制及水池、亭台等,全部都是几何形的。

相传维康府邸建成后不久,路易十四来维康府邸参加舞会,看见如此美丽动人的花园和建筑,非常羡慕,他便调动设计建造府邸及花园的建筑师和匠人去设计建造他的凡尔赛宫,并以种种罪名强加于这位财政大臣福克的头上,还将这个府邸和花园没收。但是,最终福克夫人想方设法,终于收回了这个府邸、花园。维康府邸如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法国还有一座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是巴黎的恩瓦立德教堂,也叫荣誉军人教堂、圣路易教堂。此建筑建于1675~1706年,由著名建筑师孟莎设计。这虽是一座教堂,但也称得上是一座纪念性建筑,设计者大胆地突出它的纪念性形态,供人们瞻仰。他将新的教堂接在老教堂巴西利卡大厅的南端,以正面向南,对着城市广场和林荫道。教堂平面为正方形,中央大厅是一个希腊十字形平面的空间,四个角上各有一个圆形的祈祷室。大厅的上方覆盖有圆形穹隆顶;穹隆分三层,构思甚巧妙:第一层穹隆顶正中开有一个直径16米的大圆洞,透过圆洞可以看到第二层穹隆顶上绘的壁画,第二层穹隆顶在底部周边开窗,射人的光线将画面照亮。这是古罗马万神庙穹隆顶圆洞与意大利巴洛克教堂天顶画的综合。教堂立面造型简洁有力,整个建筑可视做方圆几何体的组合,上部圆形穹隆顶为构图中心,下部方正敦实,犹如基座。立面突出柱式垂直性,产生向上的动势,与穹隆顶的双肋相呼应。外部(第三层)穹隆顶高100余米,为木架支撑,复以铁皮,表面贴金。教堂大厅下面是拿破仑一世的墓。

(第二节)法国建筑风格和特点

法国人本不是罗马人的后代,他主要是罗马人征服并罗马化后的高卢凯尔特人的后代。法国文化处处给人享受与奢华的感觉,激情洋溢浪漫而热情。法国比之意大利文化那样的厚重感,多了几分女性般的浅细精巧。反映在建筑上,意大利是巴洛克式样的厚重豪华壮丽,法国是罗可可式的轻盈迁徙精致。这是法国建筑主要的风格和特点。

1.法国哥特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在1130年前后诞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法兰西岛。确切地说,这种风格诞生于法兰西岛的圣丹尼斯大修道院教堂,这座教堂是在修道院院长絮热的主持下重建的一座教堂,它也被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