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42

第42章 欧洲建筑文化(14)

除了玻璃窗,沙特尔的扶拱也叫人赞叹不已,因此常作为仿效的标准。这项用于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技术可减轻推力,使承重墙和基柱不至于被向外推,有助建造高拱形的屋顶。这项技术不仅使整体空间宽敞,还可采用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而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任何一个人,当他沿着沙特尔大教堂的三叶拱走动,都仿佛沐浴在宝石一样火红晶莹液体中和先知长袍的绿包之中。

在教堂中大大小小的雕像遍布大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的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内敛,以雕像头部前倾后仰、左顾右盼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生动活泼。

可以说,沙特尔大教堂建筑过程就是对哥特式建筑的探索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哥特式建筑体系。

2.宫殿建筑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凡尔赛宫曾是法国历代国王的王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文物,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

1674年,建筑师孟莎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桔园和大小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状大道。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还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用房。为确保凡尔赛宫的建设顺利进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建筑使用石料。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1688年,凡尔赛宫主体部分建筑工程完工。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并旋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在其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在凡尔赛还驻扎有瑞士百人卫队、苏格兰卫队、宫廷警察、6000名王家卫队、4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为了安置其众多的“正式情妇”,路易十四还修建了大特里亚农宫和马尔利宫。法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又修建了小特里亚农宫和瑞士农庄等建筑。1762年,法国王室由巴黎卢浮宫迁来此处定居。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后被推上断头台斩首。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至此终结。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均转运往巴黎城内另一座艺术瑰宝殿堂—卢浮宫,凡尔赛宫沦为废墟。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凡尔赛宫由宏伟华丽的王宫和优美恬静的花园两部分组成。以奢华富丽和充满想象力而闻名于世。

凡尔赛宫殿气势磅礴,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布局严密、协调。这座以香槟酒和奶油色砖石砌成的庞大宫殿,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宫顶建筑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宫中最为富丽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镜厅了。镜厅长73米,宽10.5米,高12.3米。左边与和平厅相连,右边与战争厅相接。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的彩色绘画。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镀金盔甲交相辉映;排列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雕像、8座古代天神雕像及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令人眼花缭乱。最为吸引人的,还是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形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型镜子,这17面大镜子,每面均由483块镜片组成。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这座御花园,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园之一。由大运河、瑞士湖和大小特里亚农宫组成。大特里亚农宫是1687年由路易十四为其情妇曼特侬夫人建造的,只有一层,室内装潢相比之下比较朴素。路易十四时期,国王有时厌倦豪华的凡尔赛宫,也会到这里居住。1805~1815年,拿破仑经常居住于此。小特里亚农宫是路易十五为其王后建造的,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要的房间有大沙龙、小沙龙、画室、卧室、化妆室等。附近有路易十六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修建的瑞士农庄,有茅屋、磨坊、羊圈,王后常化装为乡间牧羊女在此游玩。大花园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以海神喷泉为中心,主楼北部有拉冬娜喷泉。主楼南部有橘园和温室。花园内有1400个喷泉以及一条长1.6千米的十字形人工大运河。园内有草地、花坛、喷泉和雕像等,松柏苍翠,景色绚丽多姿;那条人工河波光粼粼,岸边倒影变幻莫测,给人以梦幻般的遐想;绿茵茵的草丛中,神女雕像亭亭玉立,幽静雅致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在花园游览时,充满了轻松愉快和亲情般的温暖,风景如画,十分迷人,堪称法国式园林的典范。

从艺术上讲,凡尔赛宫宏伟壮丽的外观和严格规则化的园林设计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鼎盛时期文化上的古典主义思想所产生的结果。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它的设计思想。

3.公用建筑

公共建筑一般包扩指涉及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建筑工程。泛指礼堂、会堂、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机场候机楼、客运楼、科研楼、综合楼、商场、宾馆、酒店(楼)等。在这里仅介绍法国其中几中有名的建筑。

(1)机场建筑

法国戴高乐机场位于巴黎东北部,距市中心24公里,占地面积2995公顷,高峰飞机起降每小时为150架次,全年客流量为5000万人次,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机场之一,建于1974年。整个机场有两座候机楼,一号候机楼供国际航线使用,主楼是圆形建筑,并且有七个梯形的卫星厅;二号候机楼是由对置的八个扇形平面的候机厅组成,主要供法国国内航线使用。

一号候机楼运输量很大,运行方法高度集中,为了能迅速吞吐大量的车流与人流,车路与停车位最大限度地围绕建筑物布置,为取得最短的联系距离,停车场就直接设在候机楼的顶部。虽然有人称它是一个“登飞机的机器”,但是也恰恰说明它在设计构思上有自己的特点。

一号候机楼中心的圆形建筑共分十一层,出港旅客乘汽车直达首层,办理手续,交运行李,汽车再向上开,五至八层或九层的一部分为停车处,可容纳4000辆汽车。乘私人汽车的旅客乘电梯下来,乘出租汽车的旅客经自动廊道,到达第二层,这一层为转运层,旅客根据航班指示板认定自己的卫星登机厅的号码,再通过170米长的地下自动步道直抵卫星登机厅,隹备离港。到港旅客经地下自动步道送到转运层,再经自动廊道到三层进港层,认领行李,经过海关检查,直接可去环外停车处登车进城。在三层设有“迎客点”以备迎接亲友。九层的一部分还设有参观嘹望台。四层为技术层,为该候机楼的动力、变电和空调设备层。为旅客服务的餐厅、酒吧、商店、邮局等等设在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为进出港行李分检,并用垂直输送机与二层(出港层)和三层(进港层)联系;与卫星厅之间以集装箱的方式用地下自动控制车运输。

一号候机楼虽然是高度集中的,但由于机位处于卫星厅周围,旅客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地下自动步道,特别是转港旅客,流线过长。二号候机楼与前者不同,属前列式机坪,机位紧靠候机室,流线距离大大缩短。二号候机楼采用分散的单元式的设计原则,因此呈带状单元对置式的总体布局。每个单元为了争取足够的机位宽度,把面向停机坪的面加长,车道一面变小,平面自然形成了弧向停机坪的扇面形状。

除候机楼之外,机场设有四条3600×45米的飞机跑道,并规划了供旅客使用的和供职工及供应车辆使用的两个道路网;独立设置了年运输量为200万吨的300公顷的货运区,以及供80架飞机滞留的站坪和20万平方米机库的维修区。此外,还有供热空调和动力中心以及三万台全自动电话的总机房,和一个空中航行中心。79.25米高的塔台被安置在整个航空港的几何中心。

(2)办公建筑

20世纪90年代初,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又出现了一座令人惊叹的“新凯旋门”——拉德芳斯大楼。这座门型高层商业大厦又叫做大拱门,集古典建筑的艺术魅力与现代化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拉德芳斯大楼坐落在“巴黎的曼哈顿”拉德芳斯区,是这个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拱门占地5.5公顷,南北两侧是高110米、长112米、厚18.7米的塔楼。两个塔楼的顶楼里是巨大的展览场所,顶楼上面的平台是理想的观景台。从顶层平台向远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处布劳涅森林和塞纳河的风光,也可以看到远方巴黎城区的景色。建筑物的两侧和顶端都是房间,即办公室和博物馆;中间为巨型钢筋水泥块镂空的大门洞,宽70米,高90米,据说可以将整个巴黎圣母院装下。大拱门总重量30万吨,安放在12根大柱上,这些柱子深深埋藏在地底,柱子和大楼之间有一层由氯丁橡胶作为缓冲的楼垫。

拉德芳斯区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静的无名高地。在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巴黎沦陷,一小股法军退守到这块无名高地,最后全部以身殉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阵亡的将士,在高地上竖起一组雕像,题名“拉德芳斯”,意为“防卫”。1982~1983年间,巴黎市组织开发建设拉德芳斯区,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400多个设计方案,最后经专家论证,选中了丹麦建筑师奥托·冯·施普雷克尔森的设计方案。1985年7月,拉德芳斯新区的建设工程正式开始。

拉德芳斯区的总体设计体现了现代和未来城区的多功能设计思想,总体设计别具匠心。设计师把拉德芳斯广场和新区的代表建筑——大拱门建造在象征着古老巴黎的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和协和广场的同一条中轴线上,让现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遥相呼应,既使得巴黎这座古老的大都市变得更加年轻,又使得高楼林立的新区能借助巴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拉德芳斯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已建成使用中的45座办公楼一座楼一个样。建筑上别出心裁,世界上许多建筑业人士都将拉德芳斯区当做观摩之处。拉德芳斯区又是露天博物馆,有不少现代化雕塑和造型艺术。大广场上,有许多形状怪异的雕塑,既不是人形,也不是动物形。不远处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喷泉,水池长57米,铺着色彩缤纷的瓷砖,水清澈见底。入夜,喷泉就随着音乐起舞。广场的另一端,矗立着现代雕塑家塞扎尔的作品——12米高的黄铜雕塑大拇指,拇指上的纹路细腻逼真。拉德芳斯区的建设尚未结束,大拱门西侧还将兴建长3300米、宽120米的林荫大道。经过16年分阶段的建设,拉德芳斯区已是高楼林立,成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3)剧院建筑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卡尼尔歌剧院,以建筑师沙尔勒·卡尼尔(1825~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巴黎歌剧院长173米,宽125米,建筑总面积11237平方米。歌剧院的大铜顶有千吨重,拱门守着入口,煞是气派。剧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剧院里有2200个座位。演出大厅的悬挂式分枝吊灯重约八吨。其富丽堂皇的休息大厅堪与凡尔赛宫大镜廊相媲美,里面装潢豪华,四壁和廊柱布满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绘画,有人说这儿豪华得像是一个首饰盒,装满了金银珠宝。它艺术氛围十分浓郁,是观众休息、社交的理想场所。该厅长54米,宽13米,高18米。巴黎歌剧院具有十分复杂的建筑结构,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6英里长的地下暗道。

这座歌剧院,因为有着复杂的结构和长久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该剧院有六英里长的地下暗道,在歌剧院的最低层,有一个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观众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层,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剧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这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据说这个水池是当年在修建歌剧院,发掘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当时的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水抽干,但是为了使建筑物的地基坚固,他设计的地下室的墙和地板都是用双层的防水结构。之后,他把最后一层充水,让水把墙的缝隙填满,使之更加坚固。

4.法国地标建筑

法国的地标建筑当属埃菲尔铁塔莫属了,埃菲尔铁塔坐落在寨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素有“云中牧女”之称的埃菲尔铁塔,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1832~1923)。这位现代钢铁建筑之父以大胆的设计建造了世界上许多巨大的桥梁,开创了从木石建筑时代向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时代的过渡。他的设计既结构简便,又造价低廉。整个欧洲的工程师们都竞相模仿。

埃菲尔铁塔始建于1887年1月28日,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而建的标志性建筑。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了铁塔的300米高空。浪漫的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云中牧女”。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象征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