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63

第63章 美洲建筑文化(7)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是马里奥·博塔最早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整个建筑外立面铺有红褐色调的面砖,有着巨大天窗的圆塔,像是把建筑物中央的圆柱体斜着切开一样,(自然光线从这里泻入建筑内部),仅在该圆柱体部分用黑白相间的斑马条纹来加以强调,完全对称的正里面洋溢着古典建筑中才能见到的那种沉稳情调。由于博物馆所处的地块三面被高层建筑包围,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周围一群灰白色的物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2)图书馆建筑

1990年,丹佛市民共同投票通过了一个9100万美元的合同——决定建造一个全新的丹佛公共图书馆。丹佛市最终决定将设计权交给著名建筑师米歇尔·格雷夫斯,并雇用丹佛最有名的建筑工程公司柯利普公司大兴土木。但是,其最终的效果却不甚理想。丹佛公共图书馆在1995年完工,拥有540000平方英尺的超大面积。在图书馆完工之前,格雷夫斯预测该设计是其最好的一个作品。但是工程完工以后,却遭到了建筑界的一致批评。很多建筑师认为该图书馆内的设计和装饰要远远胜于其外貌。

(3)桥梁建筑

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横跨纽约东河,连接着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1883年5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桥梁的设计师是约翰·罗布林,他带着在德国学到的桥梁技术来到美国创业。建成时,桥墩高达87米,是当时纽约最高建筑物之一。那时候纽约的三大市标就是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和布鲁克林大桥。

布鲁克林桥的成就不仅在于刷新了当时的跨度纪录,而且在构造上采用了钢加劲桁架梁和很多根斜拉索,从而有效地抵御了风暴和周期性荷载的振荡,为悬索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桥的悬索共4根,直径各400毫米,由平行钢丝组成,采用空中编缆法就地施工。原铺设有轨电车4线,汽车道2线和比汽车道高的宽阔人行道。1952年拆除桥上轨道,加宽汽车道,并将加劲梁加固(哥特式石桥塔、悬索、锚碇均未变),使汽车日通行量提高至6000辆。

除布鲁克林桥外,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大桥之一,被誉为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金门大桥的设计者是工程师史特劳斯,人们把他的铜像安放在桥畔,用以纪念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桥雄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宽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金门海峡为旧金山海湾入口处,两岸陡峻,航道水深,为1579年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发现,并由他命名。

金门大桥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但它却是最著名的。金门大桥的巨大桥塔高227米,每根钢索重6412公吨,由27000根钢丝绞成。钢塔耸立在大桥南北两侧,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227米,相当于一座70层高的建筑物。塔的顶端用两根直径各为92.7厘米、重2.45万吨的钢缆相连,钢缆中点下垂,几乎接近桥身,钢缆和桥身之间用一根根细钢绳连接起来。钢缆两端伸延到岸上锚定于岩石中。大桥桥体凭借桥两侧两根钢缆所产生的巨大拉力高悬在半空之中。钢塔之间的大桥跨度达1280米,为世界所建大桥中罕见的单孔长跨距大吊桥之一。从海面到桥中心部的高度约60米,又宽又高,所以即使涨潮时,大型船只也能畅通无阻。

金门大桥包括从钢塔两端延伸出去的部分,全长达2000米,为此,又分别在两侧修建了两座辅助钢塔,使桥形更加壮观。大桥的桥面宽27.4米,有6条车行道和两条宽敞的人行道。

6.智能建筑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据统计,美国至1987年,智能建筑已有200座。

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研究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

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7.民居建筑

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山林之中,堪称是知名度最高的现代房子,也有人说是世上最漂亮的私人住宅。它于1936年落成,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的杰作。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富翁考夫曼设计、建筑的。考夫曼原来只是想把别墅建在空气清新的山林中,对着一片晶莹流泻的瀑布。但赖特在仔细勘察过周围环境后,经过6个月的苦思冥想,灵光闪现,竟然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构想,就是将别墅凌空建于溪流和瀑布之上。为了这超凡脱俗的梦境的实现,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和施工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别墅修建成以后,工人们甚至还不敢确信这难以想象的房子竟然真的完成了,他们不敢将用于工程支撑的柱体拆掉,害怕会立刻倒塌,最后还是大师自己亲自动手将其拆除的。

别墅在设计上表现出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三层平台高低错落、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大程度的动感与张力。各层有的地方围以石墙,有的是玻璃,每一层都是一边与山石连接,另外几边悬伸在空中。各层大小、形状、伸展的方向都不相同,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有小阶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由透明的金属窗框的大玻璃墙围隔。别墅在建筑色彩的调配上,也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对应,三层平台是明亮的杏黄色,鲜亮光洁,竖直的石墙是粗犷的灰褐色,幽暗沉静,红色的窗框配以透亮的玻璃,这一切都映衬在潺潺流淌的水流之上。在阳光与月色的光影舞动中,在树叶与山石的掩映下,动与静、光与影、虚与实、横与纵、垂直与水平、光滑与粗糙,沉稳与飘逸,厚重与轻盈,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神清气朗,赏心悦目。

别墅的内部空间处理也是深具匠心。赖特把起居室作为内部的核心。进入室内要先从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触摸着主楼梯粗犷的石壁,拾阶而上,才可进入起居室。起居室是由中心空间的四根支柱所支撑,中心部分更以略高的天花板和中央照明突出其空间领域。赖特在设计的时候,有意把室内空间和外部的自然巧妙结合,使自然景致和人工设置和谐地互相搭配。在读书区,阳光透过玻璃,将室内照耀得明亮轩阔,而会客区则利用一片天然岩石,做成壁炉,再配以看似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器具,营造出朴实天然的原始情调,构造出一个十分宜人、优雅的休闲空间。有一棵大树也被保留下来,穿越建筑,伸向天空。而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把人工的建筑与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总会使人们禁不住地一再流连其间,感叹其妙。

赖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空间的东、西、南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乎呈围合状的凹室,则相对较为昏暗,使得房间既幽静沉实又灵动飘逸。

赖特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主要使用白色的混凝土和栗色毛石。水平向的白色混凝土平台与自然的岩石相呼应,而栗色的毛石就是从周围山林搜集而来,有着“与生俱来”、自然质朴和野趣的意味。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鲜明的对抗,而地坪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而这与室外的自然山石极为契合,感觉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延伸、衔接到巨大的室外自然空间中了。

流水别墅建筑在溪水之上,与流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几何构图,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巧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并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的性能,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古老的建筑与自然高度结合的建筑梦想,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灵感。这座别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一件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