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苌弘演义
6630300000061

第61章 后记(1)

本书前言阐明了为什么要写《苌弘演义》,后记则说说《苌弘演义》怎么写。

《苌弘演义》怎么写,确确实实是个较大的难题。难就难在时间久远,数据匮乏。有人说,越是时间久远越是好办,随便编就行。然而,随便编就不是苌弘其人了。所以,作者认为,要写苌弘,还是要尊重历史,写演义,更不能随便编。

关于写苌弘,大家都赞同也不是三五个月的事情,而是酝酿了三五年的问题。早在2006年左右,刘官银先生就着力挖掘资阳关于苌弘、王褒、董钧“三贤”的文化,并于2009年出版了《圣茶祖师王褒传》,同年还编撰了苌弘饮食文化专著《苌膳斋》,从那时起,就已提出苌弘事迹的写作问题。最先打算写《苌弘传》,然而毕竟时间太久远,可资借鉴的资料太匮乏,要写以事实为根据的传记很困难,故而想到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为样板,改写传为写演义,故而确定书名为《苌弘演义》。

既然写演义,就得尊重历史,不可胡编乱造。为了给读者一个较为真实、可信且有血有肉的苌弘,作者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四处探寻苌弘的足迹。史书有载,苌弘生在蜀地资阳,踏访苌弘在资阳的足迹自然不必细述,凡是苌弘蜀地所到之处,作者都曾细细勘踏走访,切实掌握了苌弘故地诸多遗迹,揣摩出苌弘之在蜀地诸多事迹,为写《苌弘演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仅有苌弘在蜀地的基本情况还远远不够,苌弘大半生都在周之都城洛邑(今洛阳)为天子谋事,必须去苌弘为之奋斗终生的都城,深入了解苌弘生平。恰好此时,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中国长寿之乡湖北省钟祥市的一期节目,节目说,蜀人苌弘居然在湖北钟祥留下了足迹。对此如获至宝,刘官银先生毅然决定,前往湖北钟祥市作深入考察。2010年10月4日,我们首先来到湖北钟祥,“钟祥市长寿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运贵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参与接待的还有中国长寿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湖北省社科院长寿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钟祥长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肖立宽,市委党校校长、长寿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别道旭,钟祥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长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苌弘文化研究员冯道吉(中央电视台关于苌弘在钟祥方面的情况就是冯先生提供)以及研究所所有工作人员。

据王运贵所长介绍,钟祥市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地四大美名,是一座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钟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已长达二千七百多年。公元前701年,春秋战国,钟祥称“郊郢”,为楚之“别邑”,即楚国扩展疆域的前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疆土为三十六郡,郊郢即钟祥隶属南郡。汉高祖平定天下,因袭秦制,在南郡设十八县,以郊郢为郢县,钟祥设县自此始。王莽篡政改郢县为郢亭。东汉仍置郢县。三国时,吴置牙门戍,并筑城名石城。

王所长说,最为有趣的是,南朝刘宋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刘宗,因苌弘活动于此地,留下诸多有关饮食与长寿的文化,便取“苌弘”之“苌”与“寿”相组合,故而置苌寿县。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苌寿为长寿。之后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及宋、元,县名一直延续达千年之久,直到元末废长寿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重新恢复长寿县。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世宗以其龙飞之地取“钟聚祥瑞”之意赐名“钟祥”。这样算来,从公元470年苌寿(长寿)县设立始,到公元1531年,其间长达一千零陆十一年,可见苌弘精神在钟祥应是根深蒂固。钟祥人借助苌弘的养生文化,后人长寿者比比皆是,说明苌弘的养生文化功不可没。钟祥人以苌弘的姓氏取县名有其既定而深刻的道理,直到今天钟祥人还为有苌弘养生文化而骄傲。中央电视台节目里提到苌弘在钟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实在而古老的历史渊源。

苌弘两千多年来在钟祥留下的精神财富“长寿”文化确实是源远流长,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探寻苌弘在钟祥的足迹,在湖北省社科院长寿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钟祥长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肖立宽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之明显陵遗址。据肖立宽老师介绍,2000年明显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北京明十三陵也搭到沾光,从而均被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明显陵有如此高的地位,其“风水”确实堪称一绝。当年苌弘驻足钟祥,对此地的“风水”产生了浓厚兴趣。所有这些便是《苌弘演义》中苌弘在钟祥的诸多故事的由来。

接下来我们到了周朝古都洛邑(洛阳)。史书记载,苌弘事周,主要的是在周天子的执政正卿刘国国君那里活动,刘国则在现今的偃师市,偃师既是苌弘长期活动的地方,又是苌弘遇难的所在,偃师还有苌弘的墓,因此,我们就直奔了偃师。据说偃师博物馆有苌弘碑,我们联系博物馆老馆长王竹林,向守门员打听王竹林馆长,说王馆长已退休,现在是古都研究协会会长。一听说王馆长是古都研究协会会长,我们感到很兴奋,猜想王馆长必然知道苌弘的事迹。于是在守门员那里问到了老馆长的手机,打过去,老馆长说,他在北京,要一个多月才回偃师。很遗憾!没办法等到王馆长回来,我们便在电话上询问了一些关于苌弘的话题。王馆长说,他也曾对苌弘有所研究,他的研究文章已经载于《古都偃师史话》一书里,大约3000多字。另外,博物馆里还有一通关于苌弘的石碑,很珍贵的。再就是山化乡化村有苌弘墓,也有一通明代的石碑,同样十分珍贵。王馆长在电话上要求博物馆的解说员带我们参观,帮忙找到那块石碑。

偃师博物馆于1986年建成开馆,是中国历史类专题博物馆。苌弘墓碑在该馆一千多块碑群里,寻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该碑系清康熙年间进士、乾隆中博学鸿词科、翰林院检讨、河南知府张汉所书,碑上端题“题周大夫苌弘墓、去洛京三十里”,碑的正面书大草体,系一首五言诗:

式彼忠臣墓,先师访乐人。

三年消碧血,万古化青磷。

地下追彭比,天中重鬼神。

如何西亳路,抔土缺明禋。

落款:云南张汉。

在该碑前留影时,我们生发了许多感慨。立碑者张汉系云南人,与苌弘并无“瓜葛”,却为苌弘立碑,可见苌弘之精神世世代代是怎样的深入人心!

参观了偃师博物馆,立即就去瞻仰苌弘墓。苌弘墓在山化乡化村,山化乡政府离偃师市区仅5公里,在邙山南麓脚下。因为是国庆大假期间,恐怕政府部门不好找人,就没有去打扰,问了化村所在的方向,直接就奔该村而去。

化村是山化乡王窑村的一个自然村,80户人家,有人口331人。到了化村,一名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苌弘墓就在村子后边不远,他带我们去。问那村民姓什么,说姓化,文化的化。笔者说,我们想找几个姓苌的人,和他们座谈座谈。村民说,这里没有姓苌的。笔者很纳闷,此前在网上查询,说苌弘墓所在的村几乎都是苌弘后人,全都姓苌,怎么会没有姓苌的呢,莫非此行走错了地方。村民说,地方没错,是网上有错,这里就是苌弘墓所在的村,当年苌弘被害以后,姓苌的后人就改姓化了。原来如此。因为该村民说不出更多的“道道”,也就没有多问了。

来到村后的半山坡上,村民指着一片灌木丛说,这里就是苌弘墓。乍一看,根本不相信这里有墓,纯粹就是满地灌木杂草。村民解释说,顺着山势下滑的泥土,早把墓地覆盖了,加上历朝历代盗墓贼盗挖,文化大革命损毁,根本就看不出这里就是苌弘的墓地了。

墓地紧邻一户村民,原是窑洞,窑洞周围是土筑的围墙,因为多年未住人了,围墙坍塌不堪,围墙外也是杂草丛生。村民说,文化大革命挖苌弘的坟,村民化天福就把墓前的一块石碑埋藏起来,直到2004年,化天福82岁弥留之际,才把埋藏石碑的地方说了出来,市上来人挖出了石碑,但没有全挖出来,说是今后要重修苌弘墓,到那时再挖。

墓碑在一个挖掘了一米多深的土坑里,碑文是“大明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孟冬周大夫苌弘墓偃师县知县?县丞?书?勒石”。因为泥土覆盖,小一点的字看不出来,我们勉勉强强看出了上边那些文字,拍了照,摄了像,带着深深的失落,离开了苌弘墓地。

失落之后稍感安慰的是,我们拜访到一位对苌弘颇有研究的人——化凤林。化凤林原是偃师市政府办副主任、旅游局局长、苌弘文化研究会会长。化老很热情,听我们说专程从四川来,并且是苌弘家乡人,化老更是十分激动。他说,以前他就知道苌弘是蜀人,出生地在四川资阳。郑州市交通局干部苌德宝为此还专门去了资阳,说资阳建了苌弘广场,苌弘的出生地有很多遗迹,证明了苌弘的祖籍在资阳。我们去他家,就像几千年的乡人到了他家,他是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