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
6641400000013

第13章 病因——杂气为病,多于六气(2)

呕吐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调,脏腑虚弱均可致呕。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如外邪可以伤脾,气滞可以食停,脾虚可以成饮,所以临证当辨证求因。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失和,干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均可发为呕吐。呕吐病位在胃,病变脏腑除胃以外,尚与肝脾相关,胃气之和降,有赖于脾气的升清运化以及肝气的疏泄条达,若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升降失职;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胃失和降,均可致呕。

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邪犯胃腑,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所言:“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但由于感邪之不同,正气之盛衰,体质之差异,胃气之强弱,故外邪所致的呕吐,常因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但以寒邪致病居多。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过食肥甘、辛辣,误食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生呕吐。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论治》所曰:“饮食失节,温凉失调,或喜餐腥脍奶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积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常发生呕吐。正如《症因脉治·呕吐》所说:“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

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致呕。另外,脾胃素弱,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恼怒,食随气逆,而致呕吐。

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成呕。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中所言:“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若脾阳不振,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寒浊内生,气逆而呕;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不愈,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而成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谓:“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贴心提示】

呕吐者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腔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食,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黏之品。

【语录链接】

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

饮食失节,温凉失调,或喜餐腥脍奶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

——《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论治》

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

——《景岳全书·呕吐》

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证治汇补·呕吐》

8.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景岳全书·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出大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感受外邪

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出现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情志失调

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命门火衰

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事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贴心提示】

泄泻者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食疗可吃南瓜、鲤鱼、茯苓、荠菜、金针菜等祛湿类食物,少吃或不吃鸭蛋、鸭血、马肉、猪肠、猪脑髓、獭肉、蟹、蛤蜊、田螺、螺蛳、蚌肉、蚬肉、牡蛎肉、鳢鱼、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椹、桃、猕猴桃、甘蔗、西瓜、青苦瓜、甜瓜、荸荠、西红柿、马齿苋、蕹菜、落葵、莼菜、发菜、蕺菜、竹笋、生藕、瓠子、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等寒性食品。

【语录链接】

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

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景岳全书·泄泻》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

——《金匮翼便秘》

便秘属于中医学肠结、大便燥结、脾灼、阴结、阳结等范畴。多由于大肠积热、气滞、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便秘的主要病变是大肠,但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多从肝、脾、肾、肠道来调理。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

燥热内结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味,过服温补之品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

津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