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观念的科学性
我们有时候发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感受,并不完全与许多医学专家学者的观点一致,甚至与主流媒体公认的看法不同,于是,有人要么怀疑自己的感受错误——可能是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要么完全否定专家学者的意见——专家学者全是骗子。
但实际上,自己的感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可能都没有错,只不过普遍的真理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医生和健康专家的健康概念,并不能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全部具体状况。
很多行为方式只有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内,才有益于健康状况,超出这一范围就可能起相反作用。例如,对大多数人来说,运动有益于健康状况,但患有心肌炎或肾炎等疾病的病人在急性期则要注意休息,否则会加重病情,对他们来说生命就在于“静止”。
很多物质是机体所需要的,适量的供给有利于健康状况,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健康状况。例如,维生素是机体所必需的,但摄入过量易引起中毒;胆固醇过多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但过度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又会影响机体的激素分泌和细胞功能。
没有一种适用于任何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来的知识,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才能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保持身体健康。
医学理论的局限性
笞医学理论的模糊性
医学的渊源追溯起来虽然历史悠远,但真正的科学化却起步很晚。有人认为,时至今日,同数理化等精确科学比较起来,临床医学还常常被视为实用技艺而非严密科学,或至多是“软科学”。
为什么说它只是一种软科学呢?
首先,身体状态正常和异常的分界是模糊的,特别是主观感觉。比如说,疲劳感的正常上限在什么地方,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肯定为病态,就很难回答。
于是,现代医学力求寻找客观的指标,现在的种种化验和特殊检查都属于这方面的努力。但作为大众标准设定的正常值,有时候无法包含所有的特殊情况。
其次,一种病和另一种病之间的界线常常也很模糊。同一种症状可能源于多种疾病,而患同一疾病的人的症状,却可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生命现象的异常变化模糊。一般说,化学现象比物理现象的变异度大,而生命现象的变异度则更大。医学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异常现象,包括体质和心理两方面,变异度自然就更大了。这些变异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影响疾病的表现和演变的因素也是模糊的。同一类致病因素间也有质的区分,每个人接受的致病因素的量不同,每个人的反应也不同,疾病的表现当然也就不同了。而到了治疗阶段,致病因素和具体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又有不同,治疗的结局自然存在差异。
笞普遍是真理,具体成谬误
许多情况下,大家一致公认有道理的医学常识,真正具体到某一个体的时候,不一定绝对正确。比如“一定要讲卫生”,这当然十分有理。可是,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十分卫生的环境,不接触到一些有害细菌,他自己的身体就会失去对这部分细菌的抵抗力,万一遭遇到这种细菌的侵害,身体受到的伤害绝对大于“不讲卫生者”。
“生命在于运动”,这似乎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可现实中,我们见到的是爱好运动的人并没有长命百岁,身体比不爱运动的人并不一定健康多少。“抽烟有害健康”全世界公认,可百岁以上的老人有抽烟习惯的并不少见……
可口的食物,贪多后伤害我们的脾胃;砒霜是毒药,治病的药方里却有它的身影;劳累磨损肌肤,但强壮着我们的筋骨。事实上,对于人体,并没有一个绝对好或绝对不好的非量化因素。
当今许多关于健康的概念,只是简单、肤浅、笼统地着眼于应该这样,不要那样的大方向上。具体每一个个体该怎么样,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年龄时期该怎么样,每一个个体不同年龄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怎么样,让当今医学作出准确回答仍然十分勉强和艰难。
多大的活动强度既不让我们肌肉退化,又不至于伤害我们的身体,什么样的环境让我们既不生病,又能受到一定刺激保持机体的免疫力,不同个体不同身体状况下,应该用多大剂量的药物既治疗疾病又产生最少的副作用,如果不具体量化指标,所谓的有些“健康指导”,对健康的指导作用可想而知。
有相当一些“绝对真理”的健康理念,促进不断消除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子,对人类起着精心呵护的功用——让人生活更舒适,让人工作更顺利,让人身体暂时更健康。但另外一方面,却在促进人类肉体和精神的懒惰。不是危言耸听,千万年以后,我们也许会发现,今天的许多健康观念,正是促进人类走向灭亡的陷阱。
笞精神因素的巨大作用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的生物机体,有着非常丰富而又极为复杂的内部心理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必须接受外界各种刺激,然后作出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反应。因此,所谓健康,不单指一个人在躯体的构造或生理功能上沒有疾病或异常的现象,而且须包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心理上的健全。
在过去一段时期,由于医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认为人体就是细胞组合而成的,因此,往往只注意到理化刺激与生物刺激因素的致病作用,病人日益变成由许多能够分解和修补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纯生物个体,忽视了人是生物的人、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的有机整体,怀疑甚至否认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以及诊疗中的作用,因而认为医学体系是一种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
精神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是巨大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直接导致我们能量的不足,缺少休息,从而从各方面影响到我们身体的机能。
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委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身心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诸如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精神因素对我们承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增强,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很劳累的活不会觉得累,反之,尽管活儿不重,却感到非常疲乏。
许多时候,我们在通过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所推理出来的医学健康观念,看起来就像1+1=2那么清楚、简单、有理,却根本忽视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它们的作用。用这种方式推理出来的健康观念,究竟有多少健康的成分也就不难而知。
保健品与保健作用
保健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中国人传统中的“进补”可以称为其基本雏形。中国人对进补十分重视,像民间就流传有“今年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等俗语。
关于进补的学问很多,进补从方法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食补,二是药补。食补涉及各种山珍海味,至于药补,又分补气类的,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养阴补血类的,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鹿茸等。
但在以往,进补通常也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消受得起。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唤醒了平民百姓的进补意识,于是五花八门的保健品铺天盖地而来。我国保健品行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20多年来,中国的保健药品与器材市场,从无到有,越来越壮大。
20世纪90年代早期流行各种保健口服液——壮阳补肾、强身健体、补气益血,保健品成了身体中无处不能保健的万金油。当这一套不时髦了以后,新的花样又接踵而至。
一方面,老百姓又开始“缺”微量元素了,铁、锌、钙、碘、钾,反正化学元素周期表都有点儿不够用了,一句话,就是得补;另一方面,保健品发展到穿衣戴帽,什么掌、鞋、套、垫、带,保健品完全可以武装到牙齿。在宣传上,厂家们更是不吝巨资,央视黄金档、电视直销、电台医药解答、街头有奖销售,无处不见保健品广告的身影。
难道中国人的身体一夜之间都变得如此衰弱,非到吃点儿补药用点儿补品否则难以为继不可了吗?难道保健品果然有超乎主流医学之上的神奇功效吗?
先就拿补钙来说,医学工作者早已指出,缺钙不是病,补钙对于老人和儿童只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日常保健行为,在食谱当中适当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就可以。但广告怎样炒作呢?缺钙了不得了,老人会怎么怎么样,儿童又会怎么怎么样,让人们觉得缺钙无比恐怖,钙片胜过灵丹妙药。
实际上并非人人都缺钙。人的正常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钙,一般不需要另外补钙,需要补钙的大多指某些特定人群,如一部分老年人、婴幼儿,或者是某些不能正常饮食、吸收不良的病人。钙剂不能滥用,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钙是一种有很强生理功能的物质,机体组织中的钙离子的增多或减少,都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变化,钙摄入过多,会使小儿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更严重的会有高钙血症的危险。
再看一例某补氧药品危言耸听的宣传:我们被疲倦烦躁、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精力不足、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所困扰,你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吗?科学终于揭示了这一现象——缺氧是罪魁祸首!由于我们大脑缺氧,我们的心脏缺氧,使我们的健康每况愈下,甚至危及生命……
一位药物学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危言耸听!信口雌黄!不足为信!
广告成了维系保健品销售的必须条件。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费高达销售额的30%以上,有的保健品在刚投放市场时,企业甚至不计成本,广告费高达100%以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种在南方很有名的治疗脱发的保健品,其生产成本最多不会超过10元,可到消费者手中身价一下增加到60多元钱,其中广告费用占了主要份额。
电视、报纸、杂志上经常有患者现身说法,但十有八九不是假的就是演的。个别“名医”受经济利益驱动,成了厂家的说客,不过医生当然心里有底:即使达不到保健效果,却也吃不死人。
保健品还有一项长处——功效难以验证。
略微回顾一下我们知道的矿泉壶、磁化杯、×××元气袋、×××抗癌口服液、三株口服液、增高鞋垫、××频谱仪等等,这些算是出类拔萃的保健品代表,但没有一个能折腾超过5年以上的。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那么短命呢?假如把我们过去追求进补归结于人们认识上迷信的话,现代版的进补——保健品,却是有些人在故意用来骗人钱财。前几年中央电视台采访某某鳖精厂,好不容易在该厂的一个家用冰箱里找到一条死鳖。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点儿残酷的事实:十分讲究进补的东方人,体质并没有比起其他民族格外强壮,能够获得最高级补药的皇帝还有那么多是短命的。很少听说在吃上下大工夫的西方人和黑人,他们的身体素质反强壮得多。
有专家认为,假如说过去的进补和现代的保健品还有一些疗效的话,倒不如说是心理诱导和安慰的作用。心理因素对人体感受的影响,早已得到现代医学的验证。
有科学家宣称,保健品现象已经同特异功能、软气功等并列为新时代的几大恶俗。恶俗产生于科学的历史局限性,对于觉得神秘的、目前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有更神秘的理论去解释,有更神秘的手段去解决。
因此,与其说保健品市场的空前繁荣,缘于人们的进补意识和治病需要,还不如说是缘于人们在个体生存方面对神秘的渴求。
至于这几大恶俗能否被消灭,我们要说,鉴于我们已处于市场经济,这不可能都靠政府的政策管制来完成,最终要依赖于我们全民的教育水平的改进和科学意识的提高。
假话重复一千遍可以成为真理,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让许多本来不相信保健品的人不断地加入上当人群的行列。当你受到诱惑的时候,请记住一句忠告:无效的保健品对健康没有任何益处,它只会掏空你的腰包,即使是名副其实的补药,在服用时也一定要记住那句警语:是药三分毒。
生命中的运动和静止
以动养生与静养关系方面,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认为,“养生在静”、“生命在于静止”、“静养存精者长寿”等,此外,还有“心静体动”,“养心在静、养生在动”之说。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活力;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我国古代的《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
但与此相反,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从古到今,许多禅师、法师、书画家等,他们多静而少动,反而长寿者众多。这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深思。西方医学界近年提倡“静默疗法”,认为静默可以祛病延年。
医学实验证明,人在静默以后,心跳和呼吸减退,耗氧量下降,肌肉由紧张变得松弛,血脂也随着下降,有人研究得出静坐可健脑益寿,因为静坐时胸挺腰直,颈松头正,可使两条颈动脉拉直,促进血液畅通无阻,从而使大脑有足够的营养供应,因此脑健寿长。
生命在于静止,还可从其他动物和植物中得到验证,人们曾发现一只埋在基石下的乌龟,经过二百年之久,仍然活着,人们给龟以养料,它便渐渐复苏,开始爬行起来。又如,在日本某一冻土地带,曾发掘一株古莲,经考证已有上千年成活史,经人工精心培育,古莲又伸展娇嫩的花瓣,婀娜多姿。
总之,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间万物,皆会由生长、成熟、衰老到消亡,唯一可挽救的办法只有减慢速率,也就是静,可见,静止说并非没有道理。
科学家发现,绝大多数动物园动物的寿命比在野外的要短得多,究其原因是活动太少,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动物由于心脏和头部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运动时心脏的负担较少,经常性活动的动物而不活动,反而有害而无利。
而人类是直立动物,头部与心脏在上下垂直线上,必然产生势能差,运动时更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容易发生静力性休克。这也是超长时间剧烈运动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就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的东方养生观点,极大地冲击了生命在于运动的传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