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6654900000008

第8章 风光时的朋友是铁,落难时的朋友是钻石(3)

芸芸众生,性格各异,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也无法让所有人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这种做法其实是过于偏颇的行为,势必对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朋友,就不要过于苛求完美,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对朋友生活、工作中的习惯要给予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息方式、家庭背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惯也不可能与你相同,所以,尊重别人的习惯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不念人恶。就是说不要对朋友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朋友之间的矛盾,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淡,抓住过去的恩怨不放是不明智的。忘记以前的不愉快,以后还会是朋友。

三、不责人过。就是不要责难对方犯下的小错误。《菜根谭》中说: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这句古语告诫我们,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可太严厉,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否则虽然泄了一时之愤,但也破坏了人际关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恕;对于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记得我上小学时候,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每天见它那样挂着,并没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发现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宝,运用得当,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这一处世法则。

某位着名的IT经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这位经理所说的,正是《菜根谭》所推崇的处世之道--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这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一个具备这种高贵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端药治疗;如遇上兵士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用这块地皮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

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这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地合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任自己?

一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一旦境遇不顺,就会抱怨别人对他怎么不好,社会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全世界都是凶手,全都对不起他。他们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眼睛盯在别人身上,从来不反思,到头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他自己--长此以往,将没有任何人喜欢他。即使是一个深爱他的人,也终将离他而去。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凡事身体力行,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攻不克的难关!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别人陷入困境中,而自己又可以举手帮助的时候,切不可袖手旁观、做冷冰冰的无情路人。

如果自己确实有能力,就尽量伸手扶一把;没能力帮,也尽可能分担他人精神上的痛苦。今天我们能感同身受,给予别人最大的支持,明天当我们落难时,他人就会慷慨解囊,以同样的真情回报我们。

为人处世的要点就在这里--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应该总是去抱怨别人。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就请先想想自己又是怎么做的?

不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横木!请将心比心,对别人多点理解与宽容之心!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给别人的恩惠和帮助,不要挂在嘴上念念不忘。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时时反省;别人对我们的帮助不能忘记,而对不住我们的地方,需要有一颗体谅之心。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

第一户人家从五岁到八岁共养了他三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

第二户人家养了他五年,到十三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

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赶我走,我一定会听话的,我会做很多事来养活自己的,只求你们别赶我走。

最终他还是没有被留下来,又去了第三户人家。

第三户人家只养了他一年,就因为不愿意拿钱供他上学,而将他赶出了家门。

已经习惯了被人抛弃的他,居然再也没有了哀求的欲望,只想早点逃出牢笼。才十四岁,他就成了街头的一名流浪儿。

刚开始,他只能从垃圾桶里捡些剩饭吃,后来他结识了一些流浪儿,于是便跟着他们一起卖花,给人擦皮鞋,还四处捡破烂。困了就睡在下班的商店门口,第二天天不亮便被商店的主人用脚踢醒。

过了六年流浪生活后,他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当泥水工,算是有了一份正当工作。他用那点可怜的收入报考了夜校,获得自考文凭的那年他已经22岁,顺利进入一家公司当起了推销员。

还有什么苦他没有吃过呢?正是由于他能吃苦,他的业绩很快便排在了所有推销员的前面。他当上了销售部经理。

再后来,他开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有了钱,也就有了房子、车子,凡是应该有的也都有了。

他什么也不缺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父母亲情。他决定将他的三对养父母都接来与他同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完全能够住下来。他还叫他们爸爸妈妈,给他们好吃好住。

他的助理,也是曾经跟他一起流浪过的朋友说:

“你疯了,你的养父母曾经那样对你,你还想给他们养老送终啊?他们抛弃你、虐待你的事情,难道你都忘记了吗?”

他说:“是的,我都忘记了,我为什么要记住呢?我的苦难已经够多的了,我不想全都记在心里。”

他接着说:“我只知道,他们曾经给过我一口饭吃,给过我睡觉的地方,我才没有被饿死冻死。如果没有他们,我很难活到今天!”

在如此环境长大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人生走向:一种孩子心理严重失衡,对世界和别人充满仇恨,长大后沦为罪犯,报复社会;另一种则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以超强的心理素质化解全部委屈。他们或许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在社会上早把人情世故这本无字天书读得滚瓜烂熟。他们在社会大学的学历已经是博士后级别!像这样的人,一旦出手亮剑,就意味着无往而不胜!就这样,他们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从穷困潦倒到飞黄腾达。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不仅懂得如何操纵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复杂游戏,更懂得宽恕和感恩的深刻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种人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成功者,更是一位智者!

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如果只记住别人的坏,而全部忘记别人的好,那么必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放不开,锱铢必较必定一事无成!

记得我在上海工作期间,公司招过一名大学生帅哥,可谓相貌出众、一表人才。初次跟他见面的人,都觉得这人很不错。但是相处久了,才发现他是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人。在公司给同事帮了忙,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要把这个人情讨回来,非得找机会让同事帮他一次不可。谁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他,他就会长久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次在工作讨论会上,有位同事对他的方案提出反对意见,他便把对方视为仇敌,立即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他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上司就开始忍无可忍,借机把他调到西部城市的分公司。临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去为他送行。到了这地步,他仍然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还给每个同事都发了电子邮件,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痛陈上司的“八宗罪”。

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心理?凡是别人得罪自己的地方,总想找机会报复,以取得心理平衡?凡是对方帮过自己的事,却转眼就忘了,好像从来没有这回事儿?像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等成语,说的就是这些人。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

阿里、吉伯和马沙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

“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条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旅游归来,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

“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着名诗人萨迪说:

“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生才会快乐而有意义。我认识一位搞编剧的朋友,在一次喝酒时他说:

“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朋友受到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事实上就应该如此--别人给我们的帮助切不可忘,而别人有愧于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其实是一种心理平衡的办法。要知道,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未必就真的是“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别人帮过你的,一定不要忘记,要懂得报恩。

而如果你帮助过别人,就不要奢求回报了。如果你刻意要求回报,你先前的这份情感投资就成了注水的猪肉!你最终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别人得罪了你,本是一件芝麻大的事,笑一笑就过去了,你却气愤难平,好像对方在故意刁难,就会把小火星烧成冲天大火。到那时,你的人际关系会糟糕得不可收拾,大家见了你就绕道,唯恐避之不及!

等你遇见困难、摔了跟头,谁还会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