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东方育儿经:0——3岁宝宝同步养育速查手册
6656200000008

第8章 新生儿期(2)

在新生儿诞生后的最初几天里,如果用听诊器听其心脏,会发现有杂音,此时不要大惊失色,认为是先天性心脏病。这完全有可能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暂时没有关闭、血液流动发出的声音。

对新生儿来说,心率波动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出生后的第一天内,心率可能会在85~145次/分钟之间波动;出生后的7天内,可在100~175次/分钟之间波动;出生后的14~28天,可在115~190次/分钟之间波动。

体温特点

新生儿的体温中枢发育是不完善的,而且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加上散热快,体温常常不稳定。特别是初生时,新生儿从温度恒定的母体来到温度较低的环境,体温往往要下降2℃左右,之后便逐渐回升,一般12~24小时内可稳定在36~37℃之间。

有一种要注意的情况是:新生儿出生后2~4天,体温很快上升到39~40℃,往往可持续几个小时,多则可达一两天,医学上称为“脱水热”或“一次性发热”,这可能是因为室温过高,新生儿通过增加皮肤水分来蒸发散热,如果水分不足,会使得血液浓缩,体温骤然升高。所以,要注意给新生儿补水。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环境温度比新生儿体温低时,宝宝机体可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的改变在程度上超过了新生儿机体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新生儿体温过低。过低会出现新生儿硬肿症。所以,要注意给新生儿保温。

消化特点

一个健康的宝宝,吞咽功能已发育完善,即生下来就会吸吮,就会吃,这是生命的本能。如果宝宝一时不会吸吮,不会吃,一定是什么客观原因造成的,绝不会是宝宝没有吸吮和吃的能力。妈妈奶头太大、太小、内陷、奶水太少、宝宝早产、鹅口疮等,都是影响宝宝吸吮的原因。

尽管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已经发育完善,但不表示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像大龄孩子一样健全。比如新生儿的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肌层薄,能够适应较大量流质食物的消化吸收;新生儿“咽—食管”的括约肌,在吞咽时还不会关闭,食管不蠕动,食管下部的括约肌也不关闭,所以,新生儿容易溢乳;4个月以内的婴儿,体内的胰淀粉酶少,不易消化淀粉食物,所以,一些新手妈妈认为奶类含脂肪蛋白质多,不好消化,而淀粉类食物容易消化,当宝宝出现消化不良时,就不敢喂奶了,而给喂米汤。这是一个误解。

睡眠特点

上一代妇女的育儿经验中,说每天新生儿应该睡上20个小时。这种说法让许多新手爸爸妈妈焦虑不安,因为据他们观察,宝宝大多睡不了这么长时间,甚至刚出生3天的新生儿,在白天的一部分时间里,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实际上,只要宝宝没有饿着,且环境很舒服,他们就会睡得很香甜,每天睡上20个小时的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宝宝每天睡觉的时间,比这个数值多几个小时或少几个小时,都是正常的,不必烦恼。

贴心TIPS

怎样识别婴儿尿布上见到的东西

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12个小时内,首次排出墨绿色大便,这是胎儿在子宫内形成的排泄物,称为胎便。这种情况仅见于新生儿出生的头2~3天。

如果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没有排出胎便,要及时看医生,排除肠道畸形的可能。

一般婴儿排完胎便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4~6次;人工喂养的每天1~2次。这时在父母给婴儿换尿布时,千万不可不注意,因为尿布上的东西可以鉴别婴儿的健康状况。

在尿布上出现棕绿色或绿色半流体状大便,充满凝乳状物,出现在婴儿出生后一周内。这说明婴儿的大便变化,婴儿的消化系统正在适应所喂的食物。在尿布上见到橙黄色似芥末样的大便,且多水,有些奶的凝块,量常常很多,这是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

尿布上出现浅棕色、有形、成固状体、有臭味的东西,是人工喂养的粪便。尿布上出现绿色或间有绿色条状物的粪便,也是正常现象。如果少量绿色粪便持续数天以上,可能是喂得不够。

以上均属正常现象,不必担心。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需要到医院诊治:

粪便很稀,有臭味,而且伴有呕吐,不吃东西。这种腹泻对婴儿危害很大,甚至危及生命,不可耽误。

尿布上见到血,可能有严重病症,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或者在尿布上见到其他令你担心的东西,都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未成熟儿的体态特征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将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体重小于2500克的新生儿叫做未成熟儿。未成熟儿具有以下体态特征。

一般状态

新生儿越不成熟,活动力越差,表现为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哭不出声来,对外界反应也越小,经常处于抑制状态,不易觉醒,经很激烈的刺激才能引起很迟钝的动作反应,或很弱的哭声。

体格特点

一般未成熟儿的身体长度仅有47厘米,身体的比例特殊,头长相当于身长的三分之一,颈及下肢较短,躯干阔而较长。

未成熟儿的头颅骨也呈不完整状态。未成熟儿的前囟门更大,边缘软,后囟及侧囟多开着。

未成熟儿的皮肤弹性差,面部有深皱纹,貌若老人,颜色有些发红。

胎脂较多,皮下脂肪很少。全身都有胎毛,尤以面、肩、头及背部为多。

由于软骨发育不全而使耳廓很软,紧贴着头。

指甲、趾甲薄而短,均不到指和趾端。

四肢屈曲,保持子宫内姿势。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女婴大阴唇不能掩盖小阴唇,故阴门张开。男婴的阴囊很小,且无皱纹,睾丸还未下降到阴囊,而是留在腹腔或腹股沟管中。

未成熟儿消瘦,以致成皮包骨头状,特别是肋骨和臀部。四肢瘦得像小棍儿一样。

生理特点

新生儿越不成熟,体温不稳定现象越严重,表现为出生后的体温随环境温度上升或下降,甚至出生后一星期体温还不能稳定下来,波动剧烈。

呼吸浅而快,节律不正常,稍微的刺激就可引起未成熟儿的呼吸明显改变。这种情况在喂奶时或喂奶后更容易发生。

脉搏较快,力弱、节律易出现不齐。血管管壁发育不全、脆弱,易于破裂、出血等。

未成熟儿由于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全,甚至有吸吮和吞咽缺陷,不能自己吸奶和饮水,而且胃容纳量小,肠也只能消化少量的食物。这样的未成熟儿常通过胃管喂养,而且一次不能喂得太多。

未成熟儿肝功能较足月儿更差,所以生理性黄疸比较重,容易出血和患营养不良性水肿。此外,未成熟儿比足月儿抵抗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弱,反应性小,易于受感染。因此,抚育未成熟儿比抚育成熟儿要困难得多。但是,产妇也不要过虑,如果医疗条件比较好,再加上精心喂养、得当的护理,未成熟儿的生长发育也是很快的,不用太长的时间,即可赶上成熟儿而进入正常发育阶段。

贴心TIPS

未成熟儿体重长到几千克才算是安全

当看到自己像小猫一样的未成熟儿,每个爸爸妈妈的心都不由地提到了嗓子眼,把宝宝送到未成熟儿室后,更是望眼欲穿地盼着宝宝早点出来。那么,未成熟儿体重长到几千克可以说是达到了安全范围以内?

作为一般的标准,出生时体重2000克以上的未成熟儿长到2700克,出生时体重2000克以下的未成熟儿长到2500克左右,若没有另外的异常时,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按时间算,如果出生时体重只有1500~2000克的未成熟儿,体重长到2500克,一般需要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未成熟儿体重已长到2500克以上,但还是比足月儿的抵抗力弱,所以绝不能疏忽大意。

(第二章)新生儿的能力发展及训练

新生儿的生理反射

行为

在生命的第一周,由于宝宝的大脑皮层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宝宝的身体活动主要是反射,例如当你将手指放入他的嘴里时,他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反射性吸吮;因为反射作用,在面对强烈的灯光时,他会紧闭眼睛。宝宝在出生时,具备许多这样的反射,有些反射在数月时仍然可以引出,而有些则在几周内消失。尽管反射消失的时间有个体差异,但长期缺失、不对称或持续存在都应视为异常。以下是新生儿期的一些有趣的生理反射。

握持反射(抓握反射)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尽管你的宝宝还处于新生儿期,但当你在叩击他的手掌时,他会立即握住你的手指,并且抓得死死的。或者叩击他的足底时,会看到他的足底屈曲,脚趾收紧。这就是新生儿的握持反射。

手的握持反射4~6个月时逐渐消失,被随意动作取代。新生儿期该反射缺失或两侧不对称均为病态,6个月后仍存在则提示大脑疾病。足底握持反射6~12个月时消失,提前消失多为脊髓发育不良。

拥抱反射

使新生儿呈仰卧位,从背部托起婴儿,一手托住婴儿颈及背部,另一手托着枕部,然后托住枕部的手突然下移数厘米(不是放手),使头及颈部“后倾”数厘米。正常可见新生儿四肢外展伸直,除拇指末节屈曲外,其余各指会伸直且呈扇形张开。脊柱与躯干亦伸直,数秒钟后四肢又内收屈曲,犹如拥抱动作。随后新生儿面部紧张,在双臂放松时发出哭声。这就是新生儿的拥抱反射。

此反射出生后3个月表现明显,4个月后消失。新生儿期无此反射,说明有脑损伤,若一侧上肢缺乏拥抱反射,提示臂丛神经因产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痹或锁骨骨折。脑部有损伤或急性病变时,拥抱反射可延迟或消失。如4个月后仍能引起,应引起注意;9个月以后仍出现,是大脑慢性病变的特征。

踏步反射

检查者两手置于新生儿腋下,托住新生儿使之站立,让他的足底接触一个平面,胸部前倾,此时新生儿可以做自发的踏步运动——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前面,好像在走步。踏步反射3个月时消失,在满周岁学会自主走路时重新恢复。出生后即无该反射为双侧瘫,持久性不对称为神经损伤,长期存在为大脑疾病。

强直性颈反射

强直性颈反射,又称为篱笆姿势,是新生儿一个非常有趣的反射。在孩子的头转向一侧时,这一侧的手臂伸直,另一侧的手臂弯曲,好像在扎篱笆。

正常情况下,并不能每一次均能引发这种反应。若每次操作均能引发反射,不论婴儿年龄都应考虑为异常反应。这种反射最早在28周时的胎儿身上发现,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消失,若继续存在,则为脑性病变。

吸吮反射

吸吮反射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当用乳头或手指碰新生儿的口唇时,会相应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蠕动。出生后3~4个月自行消失,逐渐被主动的进食动作所代替。但在睡眠和其他一些场合,婴儿仍会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自发的吸吮动作。若新生儿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显减弱,提示脑内病变;若亢进则为饥饿表现。1岁后仍存在,提示大脑皮层功能障碍。

寻觅反射

有些情况下,反射会转变成自主行为,例如宝宝出生时的觅食反射会促使他在你轻轻叩击他的腮部或口唇时,将头转向你的手,这有助于哺乳时他寻找乳头。最初,他会在两侧寻觅,将他的头转向乳头,后来寻觅的次数会减少,但到第3周时,他就只简单地扭头使嘴巴移动到适当的位置进行吸吮。其意义同吸吮反射。

爬行反射

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做出爬行姿势,撅起屁股,膝盖蜷在小腹下。这是因为他的双腿就像在子宫里面一样仍然朝向他的躯体蜷曲。当他踢腿时,他或许能够以不明确的爬行姿势慢慢挪动,实际上只是在小床上作轻微的向上移动。一旦他的双腿不再屈曲且能躺平,这种反射即可消失,通常在2个月左右。

贴心TIPS

新生儿的泛化反应

很多妈妈会发现,当用手指刺激新生儿身体的某个部位时,新生儿往往全身都会作出反应,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的小手总是处于拳头状,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当他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伸直,出现抖动(属于正常现象,到快满月时,随着他神经系统的成熟和肌肉控制的熟练,这些颤抖和抖动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顺畅的上下肢运动),此时很多妈妈会认为宝宝受到了惊吓。其实,这两种情况不过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缺乏定位性而表现出的泛化反应。所以,当新生儿表现出惊吓状时,不必紧张。

新生儿的视觉能力

及训练

很多人都以为新生儿什么也看不见。其实这是错误的,新生儿出生时就能够清楚地看到20~30厘米距离范围内的物体,并能记住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妈妈拥抱和给新生儿喂奶时,他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妈妈。但在妈妈远离时,他的眼睛会四处搜寻,外观表现为眼睛是交叉的。不要为此担心,随着他眼肌的发育成熟和视力改善,两只眼睛会同时集中在同一种事物上。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2~3个月期间。

新生儿期,是宝宝视力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因此,在保护好新生儿眼睛的同时,还要做好新生儿的视觉能力训练,这对孩子视力的发展是有益的。具体操作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新生儿喜欢看妈妈的脸

新生儿最喜欢看妈妈的脸。当妈妈注视宝宝时,宝宝会专注地看着妈妈的脸,眼睛变得明亮,显得异常兴奋,有时甚至会手舞足蹈。个别宝宝和妈妈眼神对视时,甚至会暂停吸吮,全神贯注地凝视妈妈,这是人类最完美的情感交流,也是最基本的视觉能力训练。因此,每当妈妈和宝宝说话时,不要超出新生儿的视力范围,以使宝宝能清楚地看到妈妈。时间一长,妈妈就会发现,每当妈妈出现在宝宝的面前时,宝宝就会表现出很兴奋的样子,这说明宝宝已经认出妈妈了。

新生儿喜欢亮光

大多数婴幼儿喜欢看亮光,由于新生儿的视力还比较微弱,可以用迷你手电筒(有点儿光就行,光亮度千万不能太强)来训练宝宝的视觉能力。具体做法是,让亮光从上、下、左、右各个位置由远及近移向眼睛,训练孩子追随及固定目标的能力。

静态色彩训练

出生时,孩子不能辨别光明与黑暗,不能辨认全部的颜色。如果你让他看黑色或白色、或强烈对比的黑红色和白黄色,他都将很感兴趣。但当你让他看一幅有许多相近的颜色的图画时,他可能根本没有反应。所以,当新生儿睡醒时,可以为宝宝预备几幅色彩对比强烈的挂图,最好是模拟妈妈脸的黑白挂图,也可以是条纹、波纹等图形。

挂图的摆放距离不要超过新生儿的视力范围。由于新生儿对新奇的东西注视时间比较长,对熟悉的东西注视时间短,所以应隔几天换一幅图。另外,也可以在宝宝的房间里悬挂一些彩色气球、小灯笼等彩色玩具,悬挂的玩具品种可多样化,还应经常更换品种和位置。

动态色彩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