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我的第一本诗词经典
6698400000012

第12章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man),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横溪堂春晓

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

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

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作者

虞似良,南宋诗人。字仲房,号横溪真逸,又号宝莲山人。横溪(今大吕乡横溪村)人,祖籍余杭。工诗,擅篆隶书。

注释:

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

漠漠:漫无边际。

冥冥:阴暗的样子。

东风:春风。

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

赏析

这是诗人在横溪堂(在浙江省天台山附近,作者曾住过)写下的一首诗。它既是插秧时节田家生活的写照,又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一曲颂歌。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春天插秧后的田野景象,文字相当浅显,也没有什么典故。头两句说的是春天的农人在烟雨濛濛中插秧,后两句描绘出了诗人眼中看到的绿色。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透露出清新迷人的田园气息。

诗词链接

这首诗一个染字,道出了东风的动态,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东风本无形,却能够将三千顷农田染上绿色,由此可见春季的生意盎然。

消湖

虞似良

野草闲花洞口春,

碧潭如鉴净无尘。

江山好景携不得,

漾入酒杯和月吞。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

西湖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呢?

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

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作者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注释: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客栈、旅店。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诗词链接

讽喻怨刺诗,“雅诗”中的讽喻怨刺诗产生在“王道衰”,“周室大坏”的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年到平王东迁的时期。讽喻怨刺诗的作者属于贵族阶层中的“公卿烈士”。作为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们很不幸地生活于末世与乱世之时,这使他们不但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不得不同社会上一切腐朽现象作斗争,同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各种挫折和不幸,于是,他们作诗的目的也不得不因时代条件的变化由颂美而转向讽喻和怨刺。

林升与林外

关于《题临安邸》作者,有作“林升”,也有作“林外”的,因当年题诗留在粉墙上的字迹是行草,“升”与“外”形体酷似,历来莫衷一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青苔,

不然为什么轻敲柴门久久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早已探出墙来。

作者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长期隐居钱塘西湖。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齿: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诗词链接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江湖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诗歌流派。因书商陈起所刻《江湖集》等诗集而得名。江湖派诗人有布衣,也有官宦,生活年代不一,其中因功名不就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作品或吟咏山川,或记述事件,或抒发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流的态度。也有的反映了厌恶仕途、仰慕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诗风平直流畅,质实古朴。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插田。

作者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灵舒,南宋诗人。他有三位同乡诗友,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赵师秀(号灵秀),并称为“永嘉四灵”。“四灵”中翁卷年事最高,布衣终身。他的诗清新秀雅,平淡空灵,表现了这一流派诗歌的优胜之处。

注释:

子规:布谷鸟。

才了:刚刚做完。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之名号。

诗词链接

“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它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它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里把宋诗的发展归纳为“四变”,从陆游等“中兴四大家”到“永嘉四灵”为其中的第三变。“四灵”诗歌并非“寒蝉哀鸣”,也不是远离社会现实,只透露“狭窄的心理”。它在宋代诗歌史上应有较高的地位,对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评价,特别是对积极用世方面的评价,需要突破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多一些多元意识和宽容意识。

永嘉四灵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4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二月早春,青草茂盛的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轻拂堤岸的杨柳迷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很早,

赶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作者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注释:

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

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诗词链接

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被称为田园诗中的极品。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诗词链接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曲状元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诗词链接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曲状元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

每朵花都染上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