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成语经典
6698500000020

第20章

小心翼翼

解释: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典故:《诗经·大雅·大明》

枕边故事

宋朝时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贾黄中,他五岁起跟父亲读书。

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当了校书郎。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太守时,有一年闹灾荒,百姓饿死不少。贾黄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饭,救活了几千人。他在金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几十匣金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

宋太宗十分高兴,夸奖他说,若不是他廉洁奉公,这些前朝的宝贝一定会丢失。此外还特地召见了贾黄中的母亲,赞扬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亲。

但是,贾黄中办事过分认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当机立断。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告诫他说:“做事恭谦,小心谨慎,不论是做君的还是做臣的都应该这样,但是如果做得太过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

贾黄中死时,家中很穷,皇帝特地赐钱三十万,又给他老母亲白银三百两,以表彰他为官廉洁无私,他母亲教子有方。

笑里藏刀

解释: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典故:《旧唐书·李义府传》

枕边故事

唐朝初年,有个人叫李义府,年轻时就一直想走仕途,因此他读书非常勤奋认真,对政治的事情也格外关心。

在唐太宗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因在对策(当面回答政策问题)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而被朝廷录用,成为了一名官吏。

李义府工于心计,又善于钻营拍马、阿谀奉承,在官场上可谓如鱼得水。特别是唐高宗继位后,他摸准了唐高宗的心思,支持立武则天做皇后,博得了皇帝的欢心。没有几年,他便升为右丞相,成了有权势的高级官员,在朝廷里掌握大权。

李义府是一个表面上谦虚和蔼而内心里阴险毒辣的人。他无论见到谁,脸上都堆满笑容、问寒问暖,刚开始与他接触的人都对他印象很好。但是如果谁得罪了他,都会受到他的陷害,无一幸免。时间长了,人们对他有了真实的了解,都说他是“笑里藏刀”。

有一次,李义府得知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女人长得十分美貌,正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里,就动了好色之心。他暗地里指使狱吏毕正义把那个女犯人放了,然后又把她弄到了自己家里。这个事情被大理寺的官员们发现了,毕正义感到无法交代,不得不畏罪自杀。李义府见死无对证,根本不当回事。不料侍御史王义方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并上了奏章,指出该案的背后主使者是李义府,建议对他绳之以法。

唐高宗闻奏后却不相信李义府会做出这种事来,不仅没有处理他,反而贬了王义方的官,把他打发到外地去了。事后,李义府专门去见了王义方,并微笑着将他讥笑挖苦了一番。

从此,李义府更加有恃无恐。一天,他在宫里看到了一份官员的任命名单,就记在心里。回家以后,他指使儿子向名单上的人索取贿赂。不久,这件事情被人揭发了,唐高宗终于认清了李义府的恶劣品质,下令将他们父子流放到了四川。后来朝廷大赦天下时,也不准许他返回京城。

信口雌黄

解释: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典故: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枕边故事

魏晋时期,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清谈之风。清淡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玄学,所谓玄学是何晏、王弼等人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士大夫们坐而论道,不接触实际,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不良思想倾向。

世家出身的王衍,少年时代就喜欢清谈。有一次,他在大文学家山涛府上做客,靠着清秀文雅的仪表、滔滔不绝的演讲,获得了其他客人的赞扬。山涛却不以为然,他说:“王衍只不过是空谈而已,今后贻误国家大事的,可能就是这种人。”

成年后,王衍崇拜老子、庄子的学说,不仅自己研究,还到处宣讲。在宣讲的时候,他喜欢穿着袍袖宽大的衣服,拿着玉柄的拂尘,模仿想像中老庄的形象。面对听众,他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满口故弄玄虚的空话。每逢讲到不恰当的地方、被人提出疑问,他就随口更改、掩饰错误,又继续讲下去,毫无羞愧之意。人们便讽刺他是“口中雌黄”。

雌黄是一种矿物质。那时,写字用的纸张多为黄颜色,如果写错了字,就用雌黄涂改,纸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王衍的为人处事,也像他的清谈一样,毫无道德可言。他的女儿是太子妃,当太子遭到诬陷,眼看就要落难时,他害怕受到株连,不仅不为太子辩冤,反而给皇帝上表为女儿请求与太子离婚。当太子的冤案得到昭雪后,他被判处终身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