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
6703600000006

第6章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刘晏十岁那年,被唐玄宗诏于楼中,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才华横溢、名噪当时。成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原文

彼bi虽sui幼you,身shen已yi仕shi(1),尔er细xi学xue,勉mian而er致zhi(2)。

注释

(1)仕:仕途。

(2)致:达到,得到。

译文

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原文

犬quan守shou夜ye,鸡ji司si(1)晨chen,苟gou不bu学xue,曷he(2)为wei人ren。

注释

(1)司:管理,掌管。

(2)曷:何,怎么。

译文

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故事

黄耳送信

晋人陆机在吴国的时侯,有人送他一头快犬,取名“黄耳”。后来,陆机到了洛阳,黄耳也常常不离左右地跟着他,黄耳很聪明机灵,能够理解人的语言。陆机因为在京城公务缠身,已经好久没有写信回家了。有一次,他对黄耳开玩笑地说道:“我与家中已久断音讯,你能给我送信去通通消息吗?”这狗似乎很高兴,摇摇尾巴表示愿意去。陆机便试写了一封信,放在竹筒内,系在它的颈项上。

黄耳一路上克服了千山万水重重险阻,终于得到陆机的家里,口衔竹筒,作声暗示。家里的人便把它竹筒打开一看,惊奇的是,原来装了个主人捎来的一封信。而且黄耳又向这些人作声暗示,好像有什么要求似的。家里的人也明白它的意思,就写了一封回信放入竹筒内,仍系在黄耳的颈项上,又很快地回到了洛阳。后来计算一下这段路程,人跑也得50天,而这条狗往返,仅仅花了25天左右。

原文

蚕can吐tu丝si,蜂feng酿niang(1)蜜mi,人ren不bu学xue,不bu如ru物wu。

注释

(1)酿:酿造。

译文

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原文

幼you习xi业ye,壮zhuang(1)致zhi身shen,上shang匡kuang(2)国guo,下xia利li民min。

注释

(1)壮:壮年,指三四十岁。

(2)匡:辅助。

译文

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原文

扬yang名ming声sheng,显xian(1)父fu母mu,光guang于yu前qian,裕yu(2)于yu后hou。

注释

(1)显:显耀,显示。

(2)裕:富足。

译文

如果你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原文

人ren遗yi(1)子zi,金jin满man籝ying(2),我wo教jiao子zi,惟wei(3)一yi经jing。

注释

(1)遗:遗留,送给。

(2)籝:竹子编成的箱笼。

(3)惟:惟有。

译文

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故事

韦贤教子惟一经

韦贤,字长儒,汉朝时期鲁国人,是孟子的同乡。他生性纯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兼通《礼记》、《尚书》等,并以教授《诗经》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鲁大儒”。

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子方山早逝;次子弘,官职做到东海太守;三子舜留在家乡看守家园;最小的儿子玄成和他一样,勤奋读书,也以“明经”历官到丞相。因为韦贤教子有方,儿子都有成就,所以当时有俗谚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思是说:遗留给后代子孙满箱的金子,不如教导他们研读经书。因为如果能好好教养子孙,让他们懂事明理,学得一技之长,便有自立的能力。要不然,子孙不读书、不知长进,即使有再多的黄金,也会有用完的一天。到时候,只有穷困潦倒了。

原文

勤qin有you功gong,嬉xi无wu益yi(1),戒jie(2)之zhi哉zai,宜yi勉mian力li。

注释

(1)勤有功,嬉无益: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则是由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不成功则是因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益是好处的意思。”

(2)戒:戒备,警惕。

译文

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百bai家jia姓xing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便于诵读和记忆,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百家姓》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本来收集姓氏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至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zhao钱qian孙sun李li

赵氏来源

赵氏出自嬴姓部落,祖先是帝舜时的伯益,具体始祖是伯益的十三世孙造父。《姓氏考略》记载:造父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曾为周穆王驾驶兵车救国有功,皇帝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作为封邑,造父的子孙以封地赵城为氏,姓赵。

钱氏来源

钱姓源于彭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姓氏。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相传为古帝颛顼玄孙彭祖的后代。

孙氏来源

孙姓来源有三。一来源于西周皇族。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于康,后又移封于卫,故史称卫康叔。他的八世孙卫武公生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了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即孙氏。二出自楚国孙叔敖之后。春秋初期,楚国君王蚡冒有个儿子叫为章,生子为叔柏,孙为贾伯,曾孙为艾猎,艾猎即孙叔敖。孙叔敖任楚国令尹一职时政绩卓著,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字“孙叔”之中的“孙”为姓氏了。三来源出自齐国的陈敬仲之后。陈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后逃难到齐国,并改姓田,其四世孙生子齐桓子,齐桓子的第二个儿子名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讨伐莒国立了大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从此以后,其后代就以孙氏为姓。

李氏来源

《元和姓纂》中记载李姓本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直谏得罪了纣王而被杀,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贞外出逃难时,饥饿难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为“李”,以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周zhou吴wu郑zheng王wang

周氏来源

据《姓氏考略》记载,周姓出自黄帝时将领周昌之后。另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姓是以国为氏。帝喾,传说中的古代部族首领,其子后稷,即周族的祖先,原居陕西武功,到其后裔太王时,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后族群日趋强盛,以周为部族名,到周文王时,以国为氏,即开始了周姓。

吴氏来源

吴氏始祖是周太王的儿子泰伯。据传,周太王的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超人的才能,很受周太王的赏识和宠爱,泰伯和二弟仲雍为了能让帝位顺利传至姬昌,主动放弃了皇位继承权,出逃至东吴荆蛮之地,荆蛮人为他们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前来投靠,拥立泰伯为领袖,建立了吴国。泰伯无子,死后就由仲雍继位,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公元前585年,仲雍之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灭亡。吴国子孙在逃亡之际,为怀念故国,遂以国为姓,即吴氏。

郑氏来源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了郑国,姬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朝政腐败,郑桓公听从一个名叫太史伯的人的计策,打算把家室和财产安置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诸侯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上,但这一切还未完成,郑桓公就在“犬戎之乱”中被杀。其子郑武公继承其父遗志,在帮助周平王东迁之时立了大功,被赏赐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贵族散迁于其他地方,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原国名为姓氏,即郑氏。

王氏来源

王姓来源以爵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为姓,也有不少人是赐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相传太子晋曾对周灵王直谏,触怒龙颜而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琅邪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子,因此人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了。

冯feng陈chen褚chu卫wei

冯氏来源

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受封魏地,魏氏立国,其中一支继封于冯城。其子孙就以邑为氏,姓冯。另有一支为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陈氏来源

《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陈是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先贤遗民,求得舜的后裔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帝舜的祭祀。后来,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褚氏来源

关于褚姓来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褚氏是以官为氏,褚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时宋国恭公子段为褚师,后人取其官名“褚师”中的“褚”为姓。另一种说法褚姓是以居住地为氏,《姓氏寻源》记载,古代河南有地名褚,当地人遂以地名为姓。

卫氏来源

卫氏以国为氏。据历史记载,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康叔在其兄周武王夺得天下后,被分封于殷墟一带(今河南安阳市附近),建立卫国,此后,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改姓氏为卫氏。

蒋jiang沈shen韩han杨yang

蒋氏来源

蒋姓出自西周王朝姬姓。史书记载,周武王弟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蒋地(今河南淮滨一带),建立了蒋国。春秋时,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即蒋氏。

沈氏来源

沈姓源自姬姓。周朝初,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于沈。春秋时,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其后人仍以国名为氏。此外,夏朝时有姒姓国,周朝时沈人南迁。此地为另一沈国。

韩氏来源

韩姓是以国为氏。韩姓由姬姓分化出来,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史称唐叔虞。唐叔虞后裔成师之子万在晋国做官,后被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以西),万(即韩武子)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为氏,姓韩。韩武子后裔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三家分晋”,分别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韩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建都平阳。

杨氏来源

杨氏来源有二: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受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但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尚父的子孙遂以国为氏,姓杨。另一种说法是以邑为氏,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的后裔晋武公,被赐以杨地作为食邑,其后代中有名为叔向者,是当时著名的贤臣,任晋国大夫,受封于杨地,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就以封邑为氏,姓杨。

朱zhu秦qin尤you许xu

朱氏来源

朱姓原作邾姓,《元和姓纂》记载,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邾国为楚宣王所灭,曹挟之后代就“去邑为氏”,姓了朱。

秦氏来源

秦是一个以封地名称为氏的姓。周孝王时,一名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曾奉命为周孝王驯养良马,后因功被封于秦谷,其后代便在这一带发展起来。后来,非子的后代曾多次迁徙,直到秦孝公时,才在咸阳定居下来。战国时期,因为非子的后代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因此,原封邑名就演变为国家名称了。公元前206年,秦朝为刘邦所灭后,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就是秦氏。

尤氏来源

《梁溪漫录》记载,尤姓出自福建的沈家。五代时,为了避讳当时僭立为闽王的王审知的“审”字,世居福建的沈姓人唯有去掉沈字的水旁,而改姓尤,也就是说,尤与沈本是一家人。

许氏来源

许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姜姓的后裔和许国后人。周武王把炎帝后裔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许国,但许国势力单薄,常受别国欺负,多次迁徙,这也使文叔的后代播迁各地。战国时,许国被楚国所灭,文叔的后代遂以国为氏,姓许。另传为尧帝时许由的后代。

何he吕lu施shi张zhang

何氏来源

何姓本来是被周成王分封于韩国的唐叔虞的后代,到韩王安时,韩被秦所灭,其子孙就纷纷离开原居住地。迁往长江和淮河流域一带的人,因当地“韩”、“何”发音十分相近,大家干脆将错就错,改姓何了。也就是说,源于这一支的何姓与韩姓是同为一族的。

吕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吕姓始祖太岳是炎帝姜姓之后,是大禹的“心吕之臣”(吕,是“脊骨”的意思,引申为重要)。故后来被封为侯,即吕侯太岳,其子孙就以吕为姓。《通志·氏族略》介绍,说历史上有其他姓因为某些原因而改姓吕,例如晋时的魏氏、后魏的比丘氏等。也就是说,中国的吕姓,并不是只源自一系。

施氏来源

施姓源出有三: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记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魏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另说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国亡后,其后代便以施为姓。还有一说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

张氏来源

张姓是现今中国最大的姓氏。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

孔kong曹cao严yan华hua

孔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