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
6703600000009

第9章

成氏来源

成姓来源有三:其一,《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的第五个儿子叔武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郕地(在今山东宁阳北),其后代子孙将国名去邑留“成”,作为自己的姓氏。其二,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子孙取其字中的“成”为姓,也称为成氏。其三,据《北凉录》记载,杂居于西北沿边的一部族名“屠各”,其后代进入中原定居后,改姓成,亦称成氏。

戴氏来源

戴姓来源有二:其一,源出于姬姓。西周有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为宋国所灭,为纪念故国,国人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戴氏。其二,源出于子姓。宋国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谥号“戴”为姓,亦称为戴氏。《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种观点。

谈tan宋song茅mao庞pang

谈氏来源

谈姓来源有二:其一,源出于己姓,相传少昊后裔的封地在郯国(今山东郯城西南),战国初期,郯国被越国所灭,其后代遂以郯为姓。(上古时代“谈”、“郯”同音通用)。其二,殷商帝乙的长子微子启于周武王时受封于宋,传至三十六代谈君时为楚国所灭,其子孙就以谈为姓,称为谈氏。

宋氏来源

宋姓源出于子姓。周武王灭商以后,曾把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墟,周武王死后,武庚趁机起兵作乱,但很快就被辅政成王的周公讨平,武庚兵败被诛。随后,周公就把商朝旧都商丘一带封给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让他管理商朝遗民,这就是宋国的由来。宋国立国七百多年后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宋国君的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

茅氏来源

茅姓源出于姬姓。周成王时的辅政忠臣周公的第三个儿子茅叔被封于茅地(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后来茅国被相邻的邹国所灭,国君的后世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茅氏。

庞氏来源

庞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于武王时受封于毕,之后,其有一支庶子孙被封于庞乡,这一支毕高公的后裔就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庞氏。

熊xiong纪ji舒shu屈qu

熊氏来源

熊姓起源有二:其一,相传为黄帝之后。黄帝姓轩辕,号有熊氏,其后世子孙中有部分以熊为姓,称熊氏。其二,《姓氏考略》记载,商末有一位学问渊博的老人名叫鬻能,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本姓芈。周成王时,追封先王功臣之后,鬻能的孙子熊绎受封于荆楚,建立了楚国,楚国君就用先祖的名字“熊”作了本族人的姓氏,称为熊氏。

纪氏来源

纪姓源出于姜姓,是炎帝之后。周武王时曾广封诸侯,炎帝的后裔受封于纪(今山东寿光南部一带),建立了纪国。公元前690年,纪国为齐国所灭,之后,纪国的王族公室后裔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纪氏。

舒氏来源

舒姓姓源有二:其一,源出于任姓,据说是黄帝之后,但具体得姓年月已不可考,大致推断在春秋时期。其二,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据传都是皋陶后代的封国,号称“群舒”。后来,这些小国陆续被楚国、徐国灭掉,国亡后,“群舒”国的后世子孙就以舒为姓,称为舒氏。

屈氏来源

屈姓起源有二:其一,起源于芈姓。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食采于屈地(在今湖北秭归县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屈为姓,称为屈氏。其二,北魏孝文帝时期,代北地区有复姓屈突改为单姓屈,亦称为屈氏。

项xiang祝zhu董dong梁liang

项氏来源

项姓源出于姬姓,周朝时,周文王的子孙有被封于项地的,建立了项国(故址约在今河南项城县一带)。公元前647年,项国被齐国灭掉,项国君王公族的子孙遂以故国名为姓,称为项氏。

祝氏来源

祝姓姓源有二:其一,周武王时分封先代遗民,黄帝的后裔被封于祝(今山东历城西南),子孙中就有以封地名为姓的,称祝氏。其二,上古时代在祭祀时主管致赞辞和传达神言的官职叫“祝”,或称“太祝”、“祝史”,因这个官职通常是世袭的,因此,子孙后代就以官职名为姓,姓祝。

董氏来源

董姓起源有二:其一,相传颛顼帝的己姓子孙飂叔安有一后裔名叫董父,他从小喜欢龙,对龙的习性颇有研究,是驯养蛟龙的能手。当时有诸侯向帝舜进贡了几条蛟龙,舜就任命董父担任驯练官。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这几条蛟龙学会了各种舞蹈,舜很高兴,赐他以董为姓,他的后世子孙便以董为姓了。其二,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在晋国任董史(相当于太史,“董”是督导、管理的意思),他的子孙世袭为晋国史官,后世子孙遂以官职名为姓,称为董氏。

梁氏来源

梁姓起源有二:其一,周平王时,封有功于周室中兴的秦仲的第二个儿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一带),立国为君,史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攻灭了梁国,梁国子孙遂按当时的惯例,以国为姓,姓了梁。其二,北魏时期,代北地区拔列兰氏改姓梁,其后世子孙亦称为梁氏。

杜du阮ruan蓝lan闵min

杜氏来源

《元和姓纂》记载,杜姓源于祁姓,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舜做天子的时候,曾把尧的后代封于唐地(今陕西翼城县西)。周成王时,唐国被周公旦灭掉,并入了周王室的领域,唐国后人被改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杜陵),称为唐杜氏。至周宣王时,杜伯被冤杀,杜国灭,杜姓自此问世。

阮氏来源

阮(ruan)姓源出偃姓。相传皋陶的后裔封于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本是殷商的诸侯国,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们为了纪念故国,纷纷以国为氏,姓了阮。南北朝时,有石姓者改姓阮,亦称阮氏。

蓝氏来源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在蓝田(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其子孙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蓝氏。

闵氏来源

闵源于姬姓。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启在继承了王位两年之后,就被庆父所杀,根据周朝的谥法规定,死于非命的王公诸侯谥为“闵”,因此,后任君王便给他谥为“闵”,史称鲁闵公。他的后世子孙中有部分以其谥号为姓,称为闵氏。

席xi季ji麻ma强qiang

席氏来源

据《万姓统谱》介绍,唐尧时,有“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席老师”,他的后代称为席氏。击壤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另据其他史书记载,大约在秦朝末年,在安定(今甘肃境内)一带又出现了一支席氏,这支席氏的始祖是战国时晋国大夫伯黡。当时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因而称为籍氏,到楚汉相争之际,为避项羽名籍之讳,这一支籍氏就改姓为席,亦称为席氏。

季氏来源

季氏历史悠久,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于远古时期陆终氏之子季连,其后代或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或用复姓“季连”作为姓氏。另一种说法是季氏以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弟弟季友为始祖,季友的后代季孙行父执政时,国家太平,治政清明,受到人们的拥护,谥号为季文子,其后世子孙就以谥号为姓,姓了季,称为季氏。

麻氏来源

麻氏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齐、楚两国,因此麻氏源出有二:一是春秋时齐国大夫麻婴,其后代以他名字中的“麻”作为姓氏,称为麻氏。二是周代楚国大夫受封于麻地(即今湖北麻城),其后世子孙因封地而命氏,称为麻氏。

强氏来源

强氏历史源远流长,有两种来源:第一种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强鉏,其子孙后代以其姓名中的“强”为姓,称为强氏。另一种是源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他是氐族人,他登基后,氐族人也跟着扬眉吐气了,强氏是氐族中的一个主要姓氏,苻坚的皇后就是强氏之后,强氏亦源于此系。

贾jia路lu娄lou危wei

贾氏来源

贾氏的来源有二:其一,出自姬姓,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赏封叔父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地(即今山西临汾),并使贾为附庸国。公明号贾伯,其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贾氏。其二,据《姓氏考略》一书记载,春秋时代的狐偃也是贾氏的始祖。狐偃帮助晋文公平定天下,成就了晋国的霸业,晋文公对他相当敬重,在晋灭贾,使贾成为晋国的一个城邑后,就将狐偃之子射封到贾邑,称为贾季,其后代遂以邑为氏而将姓氏定为“贾”,亦称为贾氏。

路氏来源

路氏源出有二:其一,古代传说帝喾高平氏的孙子玄元,在唐尧时期立下了大功劳,受封为路中侯,其后代子孙于是以路为姓,称为路氏。其二,《姓氏急就篇注》中记载,春秋时期有潞国,是赤狄建立的国家,于公元前594年被晋国吞并,国人称作“潞氏”,“潞”又可写作“路”,故亦称作路氏。

娄氏来源

娄氏主要来源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代贤王的遗少,夏少康的后代东楼公就受封于杞国(即今河南杞县),但在春秋时期,杞国被楚国所吞灭,东楼公一支食采于娄邑的子孙便以娄为姓,称为娄氏。此外,南北朝时,许多外来的北方少数民族如伊娄氏、乙那娄氏等也纷纷改姓娄,壮大了娄姓家族。

危氏来源

危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源于三苗。传说上古时帝尧将帝位让给舜,引起儿子丹华和三苗族的不满,于是联合出兵打舜,欲争夺天下。帝舜在平复他们的叛乱后,将三苗族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即今甘肃敦煌东)一带,三苗的后裔便以危为姓,称为危氏。此外,另据史书记载,明初文学家危素的祖先本来姓黄,可后来冒姓了危,亦称为危氏,为危氏增加了新鲜的血液。

江jiang童tong颜yan郭guo

江氏来源

江姓出自古老的嬴姓,是伯益的后代。伯益是传说中颛顼帝的玄孙,同时又是大禹的贤臣,曾受封于江(今河南正阳县西南一带),后来在春秋时期,江国为楚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称为江氏。伯益的后代子孙将江姓承袭下来,并在背井离乡的流浪过程中,将江姓播迁到全国各地。

童氏来源

《元和姓纂》记载:“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可见,童姓的最早始祖是老童,是其后代以王父字为姓的。相传老童是颛顼的儿子,天生一副有音乐韵味的好嗓音,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的“童”为姓,称为童氏。

颜氏来源

颜氏的发源地在今山东境内,姓氏来源:其一,源于上古颛顼帝的后代,相传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周武王在分封诸侯时,将陆终第五子安的后裔分封到邾城,作为鲁国的附属国。到邾武公夷父时,因其字为颜,《公羊传》便谓之颜公,其后代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颜氏。其二,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颜氏的始祖是周朝周公旦之子伯禽,其后代分封在颜邑,子孙于是以颜氏为姓,亦称为颜氏。

郭氏来源

郭姓起源很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姓源上有两个源流:一是源于夏,由“氏于居者”而得姓,二是周王室分支虢国封地,而得姓为郭。而传之后世且繁衍昌盛的,则是后者。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姓主要源于姬姓,当时周武王封叔父姬仲在东虢(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周平王东迁时,因郑武公护驾有功,就将虢地封给了他。楚国在强盛后欲向中原扩张,就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讨伐周室,平王无奈,唯有找来姬仲的后代姬序,将其封于北虢(即今河南陕县东南一带),号为郭公(古时郭与虢同音通用)。后来北虢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郭”为姓,称为郭氏。

梅mei盛sheng林lin刁diao

梅氏来源

梅姓源出于子姓,乃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始祖为梅伯。商纣王时,梅伯为卿士,他为人忠直,曾多次上书劝谏纣王,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对其施以醢刑(即把人剁成肉酱)。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后,将梅伯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便开始了以梅为姓,称为梅氏。

盛氏来源

盛姓源出于姬姓,周初所封的周姓诸侯国中有个盛国(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为齐所灭,后人遂以盛为姓,称为盛氏。另外,据《后汉书·西羌传》等史书的记载,东汉北海太守盛苞,原姓奭,为了避汉元帝刘奭的名讳,改姓为盛,其后代亦称为盛氏。

林氏来源

林姓源出于姬姓。林姓先祖是商纣王的忠臣比干。当时纣王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大臣相继劝谏他改过自新,他却一概不听,其他大臣相继辞官而去,而比干则认为:“主子有过失不去劝他纠正,是不忠;因为怕死而不敢说话,是不勇之举。”于是,比干不顾生死强谏,连续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终于激怒了纣王。纣王命人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比干的夫人陈氏收到噩耗后,心知纣王不会就此罢休,遂不顾当时已身怀六甲,连夜出逃到牧野郊外的树林石室中隐藏,直到平安产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恩。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所杀,周朝建立,比干夫人及其子受到了武王的礼遇。因坚生于树林之中,因此,武王特赐他姓林。此后,便出现了林姓。

刁氏来源

《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刁姓是齐大夫竖刁之后。竖刁是齐桓公的近臣,他死后,其族人以其名为氏,称为刁氏。另据其他史书记载,刁姓也有一部分是战国时齐襄王处士貂勃之后(刁、貂音同而字异,本一姓)。

钟zhong徐xu邱qiu骆luo

钟氏来源

钟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宋桓公的儿子敖曾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大夫,因忠直劝谏而得罪了执政的卻氏而被杀害。他的儿子伯州犁出逃到楚国,后来出任楚太宰,食邑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他的后代遂以钟离为姓或单称钟氏。也就是说,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

徐氏来源

徐姓源出嬴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伯益的后代。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到西周初年,由于国君徐偃王“僭称为王”而被周穆王派兵所“灭”,被降封为子爵性质的诸侯国。到春秋末年,为强国吴国所并,后代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邱氏来源

邱姓又作丘姓,源出于姜姓。西周初年,太公望吕尚被封于齐,建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史称齐太公。在其子孙后世中,有一些人便以国都名为姓,称为丘氏。到清朝雍正年间,为了避孔子(名丘)的名号,下令改“丘”为“邱”姓,在原字的右边加上邑旁以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另有北魏鲜卑族丘林氏、丘敦氏改姓丘,亦称为邱氏。

骆氏来源

骆姓源出姜姓。齐太公姜尚有个庶子名叫骆,其后代子孙以其名为姓,称为骆氏。另外,北魏地骆拔氏改姓为骆,其后世子孙亦称为骆氏。

高gao夏xia蔡cai田tian

高氏来源

史书记载子孙最多、繁衍最广的则是源出于姜姓以封地为氏的那一支。齐太公的六世孙齐文公有一儿子受封于高地(今河南禹县),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是齐桓公的好朋友,因拥立齐桓公为君立了大功,而被赐以祖父名为姓,称为高氏。

夏氏来源

夏姓来源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有关系。在虞舜时期,夏部落的首领崇伯鲧曾帮助虞舜治理过洪水,他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在他之后,其子禹继续帮虞舜治水,历时十三年,采用疏通河道来治理水患,结果取得成功。舜死后,禹受遗命继位。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自此便开始有了夏姓。

蔡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