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身体会说话
6721400000009

第9章 眼睛传达的信号(2)

和异性视线相遇时故意避开,表示关切对方或对对方有意,之所以避开对方的视线,是因为害怕对方对他们产生不悦,因为直视陌生人,特别是直视异性是不礼貌的行为。

交谈的时候根本不看对方,可以视为对对方不感兴趣或不愿接近对方。对方若是知趣就乖乖地离去或停止谈话,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免得浪费彼此的时间,交谈不会有好结果的。

如果是当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观点时,听者长时间地凝视对方,目光久久不移开的时候,那就表示他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因此,假设你和一个地位比你高的人谈话,在你想表达反对意见时,你不妨把凝视他的时间拉得比平时稍长一点,这样他就会明确地感觉到你的态度。

凝视的范围

与人谈话的过程中,注视对方时间的长与短会传递出不同的非语言信息。另外,注视的部位也同样如此。研究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与他人说话时,有意地注视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会让对方感受到来自你目光语言传递给他的某种信息,大体分为三种。

一、业务性的凝视

这是人们在洽谈业务、磋商交易或贸易谈判时所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就是设想对方的前额上有一个三角。这个三角就是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你的视线要盯住这个地区,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严肃的气氛,使对方感到你是认真的。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你的目光总是落在这个三角部位,那么,你就会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因此,这种凝视是商人和外交人员经常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

二、社交性的凝视

这是人们在社交场所使用的凝视行为。这些场所包括鸡尾酒会、茶话会、舞会和各种类型的友谊集会。这种凝视也应当注视对方脸上的三角区域,不过,这个三角是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在双眼和嘴之间。

我们通常是在毫无威胁感的环境下把目光投向这个区域,而且,我们凝视的目光也会让对方觉得安心,认为我们没有侵略性。在交往应酬中,人们的目光普遍注视的就是这个区域。

三、亲密的凝视

这是男女之间,特别是亲人或恋人之间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就是从对方的双眼开始,越过下巴,直至身体的其他部分。在亲密的会见中,这个三角在双眼和胸部或乳房之间,如果从较远的距离凝视,这个三角在双眼和胯部之间。男性和女性都用这种凝视来表示对对方感兴趣,如果对方有意,就会回报以同样的凝视。

另外,不可忽视对方投来的轻轻一瞥,这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中,通常包含着兴趣和敌意,怎样判断呢?

对方向你投来轻轻一瞥时,若伴随着轻轻扬起的眉毛或笑容,即表示对方对你感兴趣,这种身体语言传达出的是求爱的信息。但若伴随的是皱眉或压低的嘴角,即有蔑视之意,传达出的是敌意或批评的负面态度,遭遇此种目光时,就要小心了。

知道了不同场景下的凝视范围,你就该明白,用眼睛看着他人身体的不同部位,对于其交往的性质和交际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假设你是某大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你想批评一个懒惰的或同顾客吵了嘴的公司职员,当这个职员来到你办公室的时候,你对他应采取哪种凝视?

这个时候如果你采用社交凝视,那么,尽管你的讲话是非常严肃的,但那个职员也可能在听你训话时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因为这种目光所凝视的部位会削弱你的语言的严肃性。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业务凝视。在这种情景中,如果你的目光停留在职员的眼与前额之间,再加上你的有声语言,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影响,而且看上去也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此,职员一般既不会产生敌对和抵触情绪,也不会漫不经心,领导对他的教育和帮助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在男女间的友好交往中,特别是在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男女任何一方使用业务凝视,那么,无情、无意或冷淡就会写在他或她的脸上。如果女性想在异性面前显得严肃而使他人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她只需要减少向对方目光的投递,在投递目光时使用社交凝视或业务凝视,就可以打消他人的一些非分之想。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凝视可以避免使对方触发感情,并可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礼貌性的凝视

我们对待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一定要注意避免凝视对方过久,同时又不能忽略掉对方。把对方当人而不是物来看待时,我们就得使用一种适度的、有礼貌的注视,注视的时间要稍长一点,让对方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看他,然后再很快地把目光移开。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告诉对方:“我已经注意到你了。”过一会儿又表示:“不过我并不想无端地侵入你的私人防区。”

在这种凝视技巧中,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死盯住对方眼睛不放,我们既要注视对方又不能深深陷入于眼神之中,要适时地转移视线,切不可以报以“辨认似的”注视。

相互凝视,随着两人相遇的地点和情形不同而有不同方式。假如你在街上与某人迎面而过,在彼此距离3米左右时,可以看着来人,然后马上移开视线迎面而过。其实,在距离还远一些时,双方都已经发出了将要通过那一方向的信号——对着自己的前进方向简短地一瞥。因此,彼此都会略作躲闪而自由地相互通过。

葛夫曼博士在《公共场合中的表现》一文中,谈到这种过路相遇的问题,认为短暂瞥视和眼睛往下看是在用行为语言表明:“我知道你,我不畏惧你。”

如果要强调这种信号,你可以在移开视线以前直视对方的面部片刻。

有时候这些规则遵守起来也比较困难,尤其是两个人当中又有一人戴了墨镜的时候。他们之间到底怎样互相注视就不易察觉了。他在窥探我吗?他在全神贯注地盯着我吗?戴墨镜的人好像有种安全感,似乎他可以盯住观察任何人而不会引人注意。实际上,这纯粹是自我欺骗和一种宽慰。而不戴墨镜的人却认为:那个戴墨镜的人一直在盯着我不放。

当我们遇到了名人时,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交替注视的做法,我们似乎在向对方表示我们专注敬重的心情,而不是企图不礼貌地凝视他。对待跛脚人或生理有缺陷的人也是如此。适时的注视,要在可能被认为是凝视之前迅速移开视线。在任何特殊场合,凝视造成尴尬局面时,这一技巧都十分适宜。当我们看到一对不同种族的夫妻时,也使用这种技巧。一个男士留着奇怪的胡子,蓄着同女人一样的长发,穿着稀奇古怪,或者见到一位穿着极短裙子的女孩时,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简短的瞥视技巧,避免“祸从眼出”。

反之,我们如果想要贬低某人,蔑视某人,我们就会采用一种不礼貌、无修养的凝视,久久地盯住对方。我们不停地注视,甚至加以品头论足。那些不提倡不同种族联姻或来往的人,会粗野放肆地凝视一对不同种族的男女。厌恶男人蓄长发、长胡须或女孩穿超短裙的人,也可能表现出一种不合礼仪的、正常人难以接受的长久凝视。

不礼貌的盯视

被激怒的公牛在角斗之前,总要瞪圆了眼睛相互打量着对方。人类也一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墨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能直视你不认识的人。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死死地盯视一个人,不管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显示着我们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会令对方感到非常不舒服,从而对我们产生一种不好的印象。

盯视作为一种特定的眼神是在某些特定场合,作为心理战的手段使用的,如果我们在正常的社交场合中贸然使用,很容易造成误会,让对方有一种受到侮辱甚至挑衅的感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参加实验的男女站在十字路口,目不转睛地盯着等信号灯过马路的行人。结果,当出现绿灯信号时,行人为了逃避盯住自己的目光,都像逃命似的加快步伐,很快冲过马路。

从这个实验说明,人们是多么讨厌别人用眼睛紧紧盯住自己。因为被人死死盯住,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威胁与不安全感。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两个人吵架的场面,两个人摩拳擦掌,怒目相对,目光透出挑衅的意味,随着两人距离的缩短,激烈的“战斗”就开始了。记住,挑衅性的目光大都是直视,甚至盯住不放。

但是,男女间钟情的目光在这时就得另当别论了,两个人从不相识,到在某个地方相遇,相互都被对方所吸引,目光就不自觉地落到了对方的身上。这时,你一定不要误解了这种目光的含义,这种目光是没有国界的。

在大多数情况之下,直视对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你看到了感兴趣的事,也要控制好观看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引起误会。

但如果别人是成心盯视着你让你难堪,你也不必让它来改变你回应的方式。你可以以盯视回击(倘若这样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也可以置之不理。说到底,眼睛长在你的脸上,你不必向他们的“眼球威胁”妥协。

其他眼神的含义

眯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太友好的身体语言,它除了给人有睥睨与傲视的感觉外,也是一种漠然的语态。在西方,对异性眯起一只眼睛,并眨两下眼皮的动作,被理解为是一种调情的动作。

“眯视”,对于漂亮女性,常常传递着一种“色眯眯”的语言,让她们感觉受到一种无形的骚扰。这样的肢体语言常常让我们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减少这种眼神语的使用频率,以保证自己的形象良好。

如果在我们的眼神中表现出一种有意无意的回避,或者刻意地去回避对方的眼光,甚至用眼睛瞟来瞟去,就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很不专心或者心虚,从而对我们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既然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光明磊落的,就应该毫不避讳地迎接任何目光,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也会给人一种震慑力,从而使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尽快达成。

四处漫游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没有主见的眼神,也表示出一种犹豫、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这样的身体语言信息会让人觉得我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我们就变成了不值得与之商谈的人,也就不会得到他人心理上的认可和承认,自然不会顺利地办成任何事情。

如果不是先天的缺陷,斜视表示出的是一种轻蔑的神态。眼睛的形状常常与一定的性格类型有关。“斜视眼”的眼神动作通常是用来表示某个不能信任的或无耻的人的一种称号。例如几千年前,古希腊的荷马就用贬损的手法描写过一个人“腿有残疾,满脸皱纹,而且眼睛斜视”。可见,眼睛斜视通常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可是有些人却常有斜视的习惯。一般来说,眼睛斜视是为了以谨慎的态度来估计周围的环境,同时又不愿让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感情,其目的就是要隐藏而不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情,也就是以一种自我保护的态度,用戒备的目光评估社会及其人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