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也许会问,你既不是学医的,又不是学生物的,因何研究起人体生命节律来了?岂知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隔行如隔山”呀!笔者想,此古训当然有道理,不过,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世上的事有时很奇特,不知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您为解决某一难题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之时,而一旦跳出问题圈子,改变一下视角,变换一个思维方式,往往会顿觉眼前一亮,别现一番天地,问题也迎刃而解了。笔者不由想起中国另外一句老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海内外许多知名人士的成就领域并非其原所学专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说来话长,笔者是20世纪初从某央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身边的年轻人从计算机的教科书上看到有关人体生物三节律计算小程序,随即输入计算机,调试运行并进行测试。科技人员素来勤于独立思考,对不了解或未证实的事物一般不会轻易相信。起初,我不以为然,只当作游戏而已,甚而不屑一顾。然而,经一段时间亲身体验,觉得十分有趣,于是,自主研发了多功能计算机检测软件,并组织人员将测试的范围扩大,从工厂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经长期、广泛检测验证,我们发现,人们生理状态的变化无不与生命节律所揭示的规律相吻合,不由被深含其中的人体科学奥秘吸引住了。为此,我们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生命节律的各种资料,对生命节律的原理、方法、应用基础、应用领域,乃至曲线图形模式的识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经过几年不懈研究,在对六千多人次作了检测验证的基础上,于1990年2月在京通过部级科研成果鉴定,来自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国家劳动部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媒体作了专门报道。
我们正在筹建《生命节律大全》网站,不久,读者可以登陆该网站,在网上,可以非常便携、轻松地获取有关生命节律知识(语音方式),也可进行各个生命节律项目的检测。
本书初版是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本书初版后几年,检测验证的范围更加扩大,检测验证的人数上升到一万八千多人次,在多届国家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示,受到普遍关注和欢迎。只是近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忙于公务和其他科研项目,几乎无暇顾及该成果的推广。许多人(也包括鉴定会专家)都看好该成果,觉得让其闲置实在可惜,不断劝告我设法让其尽快普及与应用,以服务于人类,许多读者也来信或来电要求本书再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借此,对专家、朋友和读者们的关心深表谢意和歉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从宏观到微观都有着突飞猛进的进展。然而,人类对自身人体的认识和探索却似乎步履维艰,未知的东西远超过已知的东西,生命节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时隔二十年,生命节律虽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声名鹊起,其内容铺天盖地,写介绍文章的有之,建研究所的有之,研制检测器具和检测软件的有之,搞网站咨询服务的有之……但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其内容以昼夜节律居多,与本书相关的内容(着重于人体体力、情绪和智力三节律)研究还不多,都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简单认识,泛泛的了解和初级应用水平上,远没有达到二十年前研究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不能不令人悲哀,笔者也不免深深自责。
有人会问,既然生命节律这么科学,这么有效,那为什么一直未能普及应用起来呢?笔者认为,生命节律科学一直难以普及应用的原因是存在三个瓶颈问题:一是缺乏便捷的检测器具;二是相关基本知识难以普及;三是应用技能欠缺。生命节律科学一直难以普及应用的原因,除了精神方面,即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也有物质方面,即检测器具的功能、价格和携带等方面的原因。或许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该科学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普及成为可能。为此,笔者重新组织研制出最新版“生命节律大全”(HT—2011SJ系统)软件,系统采取人性化设计,将检测与咨询有机结合,将视频与音频融为一体,用户可通过语音播放,轻松、便携的获取生命节律科学知识和受到生命节律应用技能的培训;系统采取人性化设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为生命节律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工具。本书的所有生命节律图例均出自最新版HT—2011SJ系统(只是出于对该书成本的考虑,印刷时将彩色变为单色)
愿本书的再版和新软件系统的问世,能为生命节律科学的尽快普及应用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