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每天学点人生经验
6749000000017

第17章 20几岁,请把工作看成“第二次恋爱”(3)

我在中学时代的一位历史老师,年近花甲,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几十年,可是每次上课,他都像去赴一场初恋的约会,兴奋得像个贪得无厌的孩子,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到这节课结束,他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讲述中。那些单调熟悉的故事在他的嘴里讲出来,就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就在教室的窗外栩栩如生的重新上演。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准备了一瓶水放在课桌下面。当他端着课本走到我身边时,我拿出水送给他。

我说:“老师,喝口水吧,您不累吗?”

他似乎被人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拉了出来,惊讶地望着我,好久才知道我讲的是什么。

前不久,我回母校探望,得知他正在教室上课。悄悄地站在窗外,充满感恩地望着他,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他依然带着那种熟悉的倾情投入的表情,向学生们讲述着那些已经逝去几百年的故事,和当初一样的亲切和动情。

这样的一位老师,怎能不受人的尊敬呢?

以对待爱情的态度对待工作,就会产生非我不可的责任感,才能力求至善至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懈怠每一分钟,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完成自己的理想目标,还能树立起一种高尚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地位。

能做艺术家,就不要甘心做一名平庸的工匠。如果每个人都能对工作恪守这种品格和追求,很快就能迎来自己人生事业的春天。

20几岁,一定要挑战“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越是面临“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时期,越是个人进步成长最快的时期。作为20几岁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美国百万富翁哈默在23岁时突然决定去访问苏联,这个决定把他的家人都吓了一跳,因为在当时美国人的眼里,去苏联就像是去月球探险一样。但正是做到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工作,23岁的哈默获得了跟苏联商务合作的订单。直到他70多岁时,仍然与苏联订了一项长达20年的80亿美元的肥料协定;1974年,这笔交易又膨胀到了200亿美元,包括利用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和石油。挑战“不可能”的做法让哈默吃到了巨大的蛋糕,还吃了一辈子。

事情往往这样,越是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做起来就越能成功。作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一定要主动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学历很高、才华出众的人都有一个致命缺点,畏惧“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小心谨慎、缩手缩脚,对那些看上去似乎很困难的工作,不敢主动挑战,总是脱得一干二净,躲得远远的。他们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做一些有把握的工作,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结果,他们的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你或许也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你的周围,那些十分自信的同事总能把工作完成得很出色,而在你眼中,这些工作常是不可能完成的。可是到了他们那里,一切都迎刃而解,也因此,他们越来越受老板的器重。

生活就是生活,不是试跑,也不是正式比赛前的热身运动。有时候,面对工作你必须采取勇敢的行动。你没有时间犹豫,你不能允许自己在同样的路口停留两次。如果你拥有了足够的自信,同样也有足够的能力,就很容易在工作中将腐朽化为神奇,将“不可能”变为“可一个人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是否敢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不仅是懦弱的表现,更是失败的一种预兆。这是一种自甘弱者,自认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会让你的人生停滞不前,无法达到你想要的成功。

事实上,这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一旦你下定决定去攻破时,往往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它们只是“纸老虎”,样子很吓人,其实真的做起来的话,并不是处处棘手的“拦路虎”。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你在工作上遇到了看似“不可能”的工作,一定要勇敢地挑战,要知道,这是上天赐给你的又一次提高自我能力的机会。没有这样的“不可能”,你永远无法让自己的成功变成“可能”。你的人生也将在平庸的状态中结束。

没有尝试就先说了失败,没有行动就已经认输了!这难道不是很可悲吗?要明白,人生最大的危险不是一事无成,而是不敢向前迈步!哪怕迈出一步有可能掉到沟里,如果你确实需要,那么也应该勇敢地伸出脚。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冒险精神,我们的祖先起初只是聚居在黄河平原一带狭小的区域,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已经拥有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正是我们民族强大开拓精神的体现。

一个把自己限于牢笼中的人,是生活的奴隶。只有勇于尝试,才会拥有生活的自由,才能够突破人生的道道关卡。一般说来,越是面临“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时期,越是个人进步成长最快的时期。作为20几岁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一个黄金平衡点

只有关注自己的当下,接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你才更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否则,每天都想着成功,则越有可能达不到目标,甚至会落个精神失常的下场。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我一小时赚20美元。

“喔”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问,“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为什么你已经有零用钱了还要?”父亲有些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我只有10美元,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这个故事充分反映了这位父亲对敬业和对工作的投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对自己生活空间的压挤。他在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却在生活上相对苍白。儿子要向他购买1个小时,不知此举会在他的内心产生怎样的震动?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无非是工作和生活。然而,工作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生活。两者是不可能分割的,如果没有工作,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如果只埋头工作,不顾生活,你就会失去家庭的幸福。无论你的工作做得多么卓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赚了多少钱,人生仍是存在致命的缺陷。

平衡,是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需要去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工作向我们提供了收入和成就感,而家庭生活却会让我们因为爱而满足,因为亲密的关系而收获幸福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人活下去的两大精神支柱,没有一个成功者在这方面是一条腿走路。

一个只疯狂工作而不懂生活的富豪,他的人生一样可以看做是没有燃烧充分的煤炭。他没有享受到生活中足够的光和热。一个在鸡毛蒜皮生活中纠缠的人同样是平庸的,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激情和动力。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间找一个黄金平衡点,才是健全和完美的人生。

有一位女士在学术界的名气如雷贯耳,学术成果每年源源不断,而且家庭快乐和睦。朋友问她成功的诀窍,她说:“最重要的诀窍就是上班时专心工作,下班和周未一点也不工作,只做与家和孩子有关的事。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却不是生活的全部。她理解得非常透彻,拿得起,放得下,成功地找到了其中的黄金平衡点,所以她总是精神饱满,游刃有余,每天充满快乐。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很多成功者都非常擅长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比如美国伯克希尔的董事长巴菲特,每年都会抽出大量的时间躲在奥马哈的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当他重新开始工作时,则全神贯注,精力旺盛。

因为他懂得,得到的,和失去的永远都是成正比的。

一个人,在工作上得到的越多,在生活中失去的就越多。

对于工作和生活关系的处理,中国人和外国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总是鼓励人们要立下大志向,卧薪尝胆,全力拼搏,希望有朝一日大富大贵,而国外则比较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既可以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又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难道不正是人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吗?

相对来讲,中国人更希望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其间付出多大的代价,恐怕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那种辛酸。

我们要避免工作和生活滑向互相索取的恶性循环,越是事业不如意的人,就越需要抽出时间放松自己。这样才能调整自己的心情,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去挑战、去奋斗。

调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有很多小技巧可以利用,比如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去健身房,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在楼梯上做一做锻炼同样有效果。无论工作再困难,压力再大,每周练习一下绘画或书法,对缓解精神压力都相当重要。

作为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来说,寻找黄金平衡点非常重要。有以下两个建议:

(1)目标适当,对自己要宽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话是这样说,可是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如果我们当不了皇帝,做一名士大夫又未尝不可?野心再大的人,制定目标的时候也要现实一些,最好采取步步为营、一步一个台阶的做法,逐阶段制定目标,不要幻想一口吃个胖子。否则,不仅凭空增大工作难度,还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快乐,压力倍增。

(2)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

生活着就是美好的,善待自己的每一天。不要整天想着成为伟人,最好要有一颗平常心,享受着身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要知道,普通人的日子,有普通人的快乐,你只有关注自己的当下,接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你才更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否则,每天都想着成功,则越有可能达不到目标,甚至会落个精神失常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