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中医传奇
6752200000010

第10章 本草典故(2)

使君子别名留求子、病柑子,其味甘,性温,功能杀虫消积、健脾,主治小儿疳积虫证腹痛,是儿科良药,所以民间有俗语云:“欲使小儿喜,多食使君子”。一般用量为6~10克,小儿嚼服时总量不宜超过20粒。

使君子入药较晚,首见于北宋《开宝本草》,云:“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

相传,北宋年间四川潘州,今松潘一带,有位名叫郭使君的先生,经常上山采药。有一回,他无意中发现一种落叶的藤状灌木,它的花朵颜色十分鲜艳,而且芳香扑鼻。

有趣的是,这种藤状灌木每年夏秋季开花,每当黄昏来临,花朵开放,花瓣颜色初开时呈白色,待第二天清晨变成粉红色,到了傍晚又变成红色,3天以后逐渐变成紫红色。

这种花朵颜色几经变化的植物,引起了郭使君的注意。到了九十月份,这种植物结果,其果如山栀,但棱瓣深而两头尖;亦似诃子,但体轻而内又含仁。

郭使君去壳尝之,味甘淡气芳香。一位过路的樵夫告诉他,这就是“留求子”,无多大用处。郭先生感到新奇,便摘下一些带回家潜心研究。

过了几天,郭使君见采回的留求子尚未干透,恐其发霉,便放锅内炙炒一下,顿时香气四溢。年仅五岁的小孙子闻其香味,吵着要吃,便拣了四五枚让其尝之。

次日晨,小孙子竟然便出几条蛔虫,中午吃饭也比平时香。郭先生感到奇怪,于是又把昨天炒熟的留求子给小孙子吃了十多个,不料未到一个时辰,只见小孙子一个劲地打呃,还伴着呕吐,郭使君一时慌了,忙用生姜、陈皮等止呕药给小孙子止呕。

估计是吃得太多的缘故,于是次日又减半让小孙子吃下,当晚又解出数十条蛔虫。郭使君这才知道它能驱蛔虫。从此以后,郭使君在遇到有蛔虫病的小孩,都让他们吃留求子,病儿也十愈其九,留求子逐渐被乡邻以郭使君的名字所取代,称之“使君子”。

使君子炒熟后味道甘美香甜,易为儿童所接受,故李时珍赞其“为小儿诸病要药”。《本草经疏》中说:“使君子为补脾健胃之要药,不苦不辛,能杀疳蛔,故为小儿上药也。”

在闽南、台湾一些地区,七夕节有驱虫保健的习俗,这天晚餐食用以使君子煮的鸡蛋、瘦猪肉、螃蟹等,并吃石榴,因为使君子和石榴都有驱虫的功能。

相传该习俗始自北宋景祐元年,当时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名医吴本看到大人小孩面黄肌瘦,不少人还患有虫病,就倡导大家多食使君子和石榴,民众都遵嘱去做,效果很好。

因时值七夕期间,后来相沿成俗,时至今日。吴本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其家乡闽南白礁建有他的塑像。宋成祖追奉他为“慈济真人”,明成祖追封他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吴茱萸的来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诗中所描绘的是重阳节用茱萸以避灾邪的风俗。

重阳节用茱萸避邪,最早见于《续齐谐记》。当时汝南人恒景随东汉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灾难降临,全家必须在那天离开家,每人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恒景听后马上回家,照费长房的话做了。全家人在九月九日的晚上从山上回到家,见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费长房听后说:“这是鸡犬牛羊代人受祸啊!”

于是,后人就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登高饮酒,并佩戴茱萸,“重阳登高,效恒景之避灾”,以后渐渐形成一种习俗。吴茱萸因此而得了一个“辟邪翁”的雅称。

吴茱萸是一味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古人认为入药以吴地所产为好,所以称吴茱萸,或吴萸。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它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的解释,将其赶了出去。

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痛难忍,诸药不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

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味苦、辛,性热,有小毒,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常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

李时珍收集一单方:吴茱萸研极细末备用,每次用少量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即足心,一昼夜后取下,治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很有效。

泄泻,《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在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皆可致泻。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湿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气兼夹,方易成泻。

其他脏腑只有影响脾之运化,才可能致泻。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若脾胃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生泄泻。然而脾气之升降又与肝气之疏泄有关,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若肾阳不足,失去温煦,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泄泻。可见泄泻的发生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是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暴泻应以祛邪为主,切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不宜分利太过,补虚不可纯用甘温。泄泻痊愈后,应注意饮食调养,防止复发。

槟榔:中国式口香糖

相传,炎帝女儿“宾”的丈夫长得聪明威武,一次同妖魔相斗,不幸被杀死在昆仑山下,化成一片树林,并结出累累果实,即今天的槟榔。其妻“宾”便将果实装在荷包里,常带在身上以示怀念。据说,人们吃下这种果实就不怕妖魔作恶了。

我国南方人,尤其是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有嚼吃槟榔的习俗。嚼槟榔先苦后甜,越嚼越有味,所以有人趣称之为“中国式口香糖”。

岭南人喜嚼食槟榔以代茶,说槟榔有预防瘴气的作用。宋代罗大经初到岭南时一点也不能吃,后来能稍微吃一点,再后来就一天也离不开了。他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槟榔“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

槟榔常被用于醒酒消食。《南史·列传》中记载有宋武帝时名臣刘穆之的一则轶事,据说穆之少时家贫,但好酒食,屡上妻兄处乞酒,妻江氏屡劝不止。

一日妻兄家办喜事,穆之不顾妻子劝告前去,酒足饭饱之后,向妻兄乞槟榔消食。当时,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

其妻听后深以为耻,归则暗剪秀发出售,回请兄弟以挽回一些颜面。后来,刘穆之作了丹阳尹,某日设宴招待妻兄弟,待其醉饱后,令仆以金盘满盛槟榔奉上。

槟榔入药,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并将其列为中品。书中说:“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槟榔味苦、辛,性温,功能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主要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以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和疟疾等。

李时珍认为:“食槟榔有损正气,不宜久服。”清代名医王士雄认为,槟榔“制肥甘之毒,膏粱家宜之,虚弱人及淡泊家忌食”。

十方九当归

古人常以药寄情,即以中药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崔豹《古今注》中记载,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故也。

唐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和杨贵妃被迫离开长安。临行时,大臣罗公远将一个密封的锦匣送给皇帝,匣上写着“愿此物保君王一路平安”。

玄宗匆匆离京,无心查看是何物。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被平息后,唐玄宗才命人打开包封,只见匣中是几支上等的当归。皇帝大喜,即命摆驾返回长安,重赏罗公远。

当归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称之为“子归”,以治妇人“漏下绝子”故名。《本草纲目》中说:“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是和血补血的要药,可用于血虚证、妇科病、腹痛、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燥皮疹、肠燥便秘等症。

古代医案中,有妙用当归者。有一女病人,产后二十几天,突然发热,头痛身痛,四肢酸楚,胸满恶食,大便秘结。一医诊之,断为外寒夹食滞,气血不和,便用生料五积散,一服诸证尽解,唯头痛不止,大便不通,再服仍无效,因而请教于当时名医缪仲淳(公元1546~1627)。缪先生诊之,嘱其加一两当归身,服之果然大便通畅,头痛立止。

中药配方中素有“十方九归”之说,当归使用非常广泛,许多名方都离不开当归。当归酒炒,能为强活血作用。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牛黄:牛的胆囊结石

牛黄是牛胆囊里的结实,作为药物用的历史悠久。据说,扁鹊与牛黄还有一段趣事。

相传,有一天,扁鹊为邻居阳文锻制了一块青礞石,准备研末做药治他的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阳文家中养了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两年来日见消瘦,不能耕作。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他在牛胆里发现一块石头。

扁鹊对此石头颇感兴趣,嘱咐阳宝将石头留下。阳宝笑问道:“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这石头乃是我家黄牛的病根,哪能治病?”说着就把结石随手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了一起。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十分危急。扁鹊叮嘱阳宝:“快,把我桌上那块礞石拿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未细察,很快研为细末,取五分给阳文灌下。

不一会,阳文停止了抽搐,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当扁鹊回到屋里后,却发现礞石仍在桌上,而那块从牛胆里取出来的石头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我那块石头?”

家人说:“刚才阳宝回来取药,说是你吩咐过的。”

这个偶然的差错,使扁鹊深思:“难道牛胆里的石头也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于是,他第二天有意将阳文的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胆里的那块石头。三天后,阳文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了。喜得阳文连声称谢。

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家公子呢。”于是将阳宝错拿药物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

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

扁鹊思索片刻:“此石生在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牛黄味苦、甘,性凉,功能清心开窍、豁痰定惊、凉肝熄风、清热解毒,主治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牙疳、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疮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中把牛黄列为上品。明代医家缪希雍说:“牛为土畜,惟食百草,其精华凝结为黄,犹人身之有内丹也,故能解百毒而消痰热,散心火而疗惊痫,为世神物,诸药莫及也。”

牛黄的珍贵,在于它来之不易。牛黄是病牛体内的一种结石,牛得了这种结石症后,便会出现枯瘦、吃草少、喝水多、行走无力、眼睛发红失神等症状,最终病死。所以,一枚牛黄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一头牛的生命为代价的。

宋代董弇在《闲燕常谈》中记载,宋徽宗政和初年,户部下提举司下令在全国各地购买牛黄,以供惠民和剂局配药时使用,由于“督责急如星火,州县百姓竞屠牛以取黄”,但仍与索求的数量相去甚远。

于是,各地方官乘机从百姓中敛钱,以贿赂上下官吏以求免,并中饱私囊,各地方百姓叫苦不迭。独有山东莱州掖县知县汝霖写状至提举司申诉说:“牛遇岁疫,则多病有黄,今太平日久,和气充塞,县境牛皆充腯,无黄可取。”提举司对此无可责备,使一县获免,百姓无不感戴知县。

由于牛黄的疗效神奇,加上药源稀少,所以天然牛黄就显得非常珍贵。如今,主要是通过人工方法来培育出牛黄,即在牛的胆囊置入异物(埋核),以便培育出牛黄。

痰迷心窍的主要诱因是情绪刺激,典型表现是疯癫,说白了就是精神分裂。

中医认为痰是一种“其液黏稠”的病理产物,有狭义的有形之痰和广义的无形之痰之分。狭义的痰,看得见,摸得着,故称有形之痰。

有形之痰,质地稠厚叫痰,质地清稀叫饮;根据痰液的颜色和性质,又分为热痰与寒痰两类,痰色黄稠如胶者为热痰,痰液澄白清稀如水者为寒痰。

无形之痰,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概念,乃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致,痰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症。因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见之,故称无形之痰。

其致病无一定的规律,症状表现离奇古怪,变化多端,因此有“痰为百病之母”的说法。临床上遇有疑难杂症,症状离奇,只要是舌苔腻,脉濡滑,体肥胖,常从痰来辨治。

延年益寿话茯苓

茯苓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言其“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茯苓是药食两用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滋补作用。魏晋时期服食茯苓蔚然成风,《梁书·陶弘景传》记载,陶弘景辞官隐退时,梁武帝令“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辙,年少时身体十分虚弱且疾病不断,虽四处求医问药,却疗效甚微。步入而立之年,整天心慌气短、头晕,身体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

后来,苏辙干脆找来医书,开始自学。他毕竟聪明过人,又勤学好问,没费太多工夫,便对《神农本草经》中数百种中草药的性味、功用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他发现茯苓这味药药性十分平和,《神农本革经》中说“久服可安魂养神、延年”,正好对自己的病症。于是,他买了些茯苓,天天坚持服用。

果然,不出一年,以前那些十分难缠的痼疾都神奇般地消失了,身体更是一天天强壮起来。后来,他还把这段经历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并推荐人们用茯苓祛病延年。

《柳宗元集》记载,有一天柳宗元突然患病,脘腹部胀闷不舒,于是去找医生诊治。医生诊完后说,用茯苓可治此病。柳宗元就从街上买药回家,服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柳宗元就派人把医生找来,质问其原因。医生听完后,要求看一下药渣,发现他煮的是老芋头。原来卖药人用假药欺骗柳宗元,于是柳宗元专门撰文《辨茯神文并序》,申辩茯苓伪劣、申明茯苓的功效,警告世人,避免上当。

据说,慈禧太后为了养身延年,采纳了太医的进言,命御膳房用精白面和茯苓粉制成“茯苓饼”供膳,并常以此赏赐大臣。因茯苓饼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故成为清王朝宫廷里的名点,从而使茯苓饼盛行于世,成为京都名食,饮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