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6752300000014

第14章 气血(1)

达郁

人有三百六十个关节,有九窍、五藏、六腑。肌肤应该保持细密,血脉应该保持通畅,筋骨应该让它强壮,心志应该保持平和,精气应该让它运行。这样,疾痛就无法滞留。恶疾也就无从产生了。疾病滞留、恶疾产生的原因是精气的闭结。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

调气

各种疾病都是因气而生。正是因为气的功用无所不至,一旦出现失调,就会导致百病丛生。人身之外有六气侵袭,内有九气之乱,而病之虚实、寒热以及种种说不出的症状,如要推求它们的根本,那么一个“气”字就足以概括了。

凡是气不调和的部位,就是病根所在。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察病根,并集中力量进行调治。调治得当,治病就像解开绳结、化除雪污一般,举手之间就使人好转,确实不难。

但是,很多人却不能做到,因为他们不懂得气的运行规律及致病机理,也不知调和的方法。自河间相传以来,都说木香、槟榔可以调气,这见识简直太浅薄了。

所谓调气,就是调和那些失调之处。凡是气有不正,都要需要调和。比如邪气在表,使之散发就是调;邪气在里,使之顺行就是调;实邪壅滞,使之下泻就是调;虚弱疲困,服用补剂就是调。务使平衡之气更加完固,使失衡之气恢复平衡,使气必清必静,各安其位,则无病不除,这就是调气之大法。

此外,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喜能克制忧,悲能克制怒,怒能克制思,思能克制恐,恐能克制喜,可以调情志之气;五谷、五菜、五畜,可以调化育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风寒、节制饮食、重视起居、调节喜怒,可以调养生之气。

更妙的就是互根互用人身精气,颠倒施治人身阴阳,似应闭塞其气而用疏导之法,似应疏导其气而用闭塞之法;或众人诊治某处有症结而我独判无;或病实在此而治彼。

只有那些智慧超群者才能看见还没有发生的病,只有仁爱慈善者才能爱惜病人固有的精气。像这些,哪一样不是调气的方法呢?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则就不只用于治病,内而身心外而民政,皆可用这种方法,没有不能调和的。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调气》

精气神

精,是五行中木之液,它属肝,藏于肺中。金是水之母,其液属肺。人体内金木之气交合,变化凝结之后,由肾接纳,这就叫做元精,也就是真水,又叫做婴儿。《梧真篇》上说:“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就是这个原理。

气,是火之灵,其脏属心,聚集在膻中。膻中是气之海,位置在肺,肺调百脉,游走于三焦之中,最后回归于命门,叫做元气,也就是真火,又叫做姹女。《悟真篇》中有:“姹女游行自有方,前行虽短后行长,归来却入黄婆舍,嫁个金公作老郎。”说的就是这些。黄婆也就是真土,坎中有戊,离中有己,所以说:“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神,是精气的混合。因此,人在出生之前,精气从神而生;出生之后,神是依靠精气而存在的。《心印经》说:“人各自有自己的精,精与神应和,神与气应和,气与体真应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万全《养生四要》

元气论

道家说:“天下的人,只要注重养生,都可以永远不死。”这话太夸张了。

人自从断奶以后,从幼儿成长为少年至壮年,一天比—天强盛;四十岁以后,饮食奉养和以前—样,为何一天比—天衰弱呢?

有人说:“是嗜好色欲杀了他。”那么,断绝嗜欲就可以不死吗?

又有人说:“是劳累害了他。”那么,不劳动就可以不死吗?

又有人说:“是思虑扰乱了他的心神。”那么,不思虑就可以不死吗?

如果真能断绝嗜欲、不去劳动、少思虑,那么免除疾病与夭折是有可能的,但还是和众人一样,会随着年老而出现眼睛失神、身体衰竭而逐渐死去。

况且,四十岁以前,也有嗜欲,在不停地劳作,心存思虑,但还是一天一天地生长;四十岁以后,即使没有嗜欲、劳苦、思虑,也会一天一天地衰弱,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人在成长阶段时,看到夏虫而嗤笑它,认为它们的生死历程何其短暂,而不知自己实际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在生成之时,就已被决定了。所谓被决定的因素,是指元气。

元气看不见,摸不着,附于气血之内,而它在气血之前主宰着整个生命。元气在生成之时已被决定,就像把柴放进火中燃烧,开始燃得很微弱,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旺盛,柴耗尽火也就熄灭。燃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柴的质量。

所以,终身不生病的人,是元气自然耗尽而死,这是所谓的终其天年。生病之人,如果没有伤及元气,即使病得很重,也不会死;如果伤了元气,即使病得很轻也会死去。

这其中又有详细的区分,有的是元气先受伤而后生病,这种病人没法救治;有的是因为生病而伤及元气,这可以提前预防;也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的,有元气虽受损而伤得不严重还可以保全的,这些情况须分别对待。所以,诊治病人,判定病人的生死,不是看病的轻重,而是看元气的有无,这样判断百无一失。

那么,人的元气究竟在何处?五脏中各有其本脏的真精,这是元气的分体。至于元气的根本所在,就是道家说的“丹田”,《难经》上说的“命门”,《内经》上说的“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处。阴阳的开合在于此处,呼吸的出入在于此处。它无火而能使周身温暖,无水而能使五脏滋润。这里有一线元气,则有一线生气,人之生命全赖于此。

如果生了疾病又怎样保全呢?元气虽有其根本所在,而又与脏腑相连,如果用药时寒、热、攻、补之法用错,那会使实处更实虚处更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

病邪入于脏腑,则脏腑之本精不能延续,那么元气就无所附会之处,而使元气受伤。所以,全身每处都须谨慎保护,药物不可轻易试用。

预防元气受损,只有高明之人能够在生病以前就着手考虑,不使病邪之势强横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始终保持元气的完固,那么自然能够把病邪挡在体外。

如果病邪很厉害,已侵入人体,那就要趁它还未伤及元气之时就与之作生死搏斗,千万不要犹疑延误而事后生悔,这就是神明之术。

如果说要与天地造化争权较势,而使天下人永远不死,那是没有道理的。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调养三宝

疾病多由大意所引起,不能从微细的方面进行谨慎的调养。殊不知,人的精神有限。行住坐卧,如果不注意加以调摄,等到患有疾病,便遭受许多痛苦,甚则损伤人的寿命,真是令人悲叹啊!

人依赖于三宝而得以生存。所谓三宝,指的是精、气、神。精生气,气生神,神自然灵敏。所以,精绝则气绝,气绝则神绝,从而使生命夭折。善于养生的人,不纵欲,以此来养精;少言谈,以此来养气;减少思虑,以此来养神。这是调养三宝的重要方法。

(清)石成金《长生秘诀·起居部》

水火既济

天地造化的玄奥之处,在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趋上,故宜使之下降;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升。这样水向上火向下,就名为交。

交就是既济,不交就是未济。交则意味着生,不交则意味着死。所以,干旱时植物不会生长,这是火偏盛的恶果。大涝时植物也不能生长,这是水偏盛的恶果。用阳光温暖植物,用雨露滋养植物,水火互济,植物才能繁盛,自然界的道理就是这样。

人身的水火,就是阴阳,也即是气血。没有阳,就无从生阴;没有阴,阳就不能转化。但是,事物不是藏伏于阴,而是生化于阳。譬如春夏生而秋冬藏—样。

又如,面向阳光的草木较为繁荣,生长在阴面的草木容易枯萎。所以,气与血都很重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前。阴与阳都同样需要,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这不是认为火宝贵而抑制水,是因为不这样做就得不到整个身体阴阳的平衡。一些平庸的医生不懂这个道理,而汲汲于滋阴,战战于温补,他们难道不懂秋冬之气不能生长万物吗?为什么不效法天地之阴阳规律,而使病体通畅呢?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蓄养精气

精气存在并自然生长,则其形体安康。内藏精气为生命之源泉,其充沛、和平可作为气之渊。渊源不枯竭,四肢就坚固;泉水不枯竭,各器官就能行使其功能。

这样,人就能长寿于天地之间,德行广被于四海之内。内心没有困惑,外部不遭邪祟。“心”完好地处于中枢地区,身体就能安全于外,则不会遭天灾,不会遇人害,这就成为所谓的“圣人”。

(春秋)管仲《管子·内生》

元气与谷气

水谷之气胜过元气,其人肥胖而不能高寿;元气胜过水谷之气,其人瘦削而寿命长。养生之法,应常使水谷之气较少,这样就不会生病。

(三国(吴))杨泉《物理论

调息固精法

人体的精气,每日于子时生发。此时盘膝端坐,两手握拳,咬紧牙齿,先将阴茎用意念回缩,如忍小便,随即用鼻粗声吸气,吸至腹部觉气满始止,再用口慢慢地呼气,如此一吸一呼,每次要用意念想象气从脐部出入,每次练七次。有时阴茎勃起,也用这种方法,阴茎自然痿弱。吸气应粗而长,呼气应细而缓。

(清)佚名《养生密旨·固精法》

补脾以养血

血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它调和五脏,散布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所以,虽是心主血、肝藏血,其实都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调经门》

气乱作火

气平和时,能外护其表,复行于内,周流一身,如连环之首尾相贯无始无终,出入升降,互相衔接而形成规律运动。其源出于中焦,总摄于肺,气何曾对人有害呢?

当七情交替来攻,五志时常发难,使气乖戾失常,清气骤然变为浊气,顺畅的气受到阻碍而秩序扰乱,体表则因失去卫护而不柔和,体内则因失去健悍而少下降,营运渐远,肺难统摄体内之气,气则妄动不已。于是,五志厥阳之火上升,燔灼于肺,气乃病。为什么呢?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刘河间说:“五志过极,则为火也。”

(明)戴思恭《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火论》

养气泻火法

每晚从七时至十一时,在床上仰卧,枕头高四指,四肢伸直,用鼻吸气,意想进入右肾,呼气时用“嘻”字诀,使火从口中嘻出,默数百次。然后,用右肋着席侧卧,蜷屈两腿,一手按脐,一手握住阴茎。

古人说:“三焦之火必须是卧位,用‘嘻’字诀,才能祛。”又说:“像猫一样的睡姿,则精气不逃;像狗一样的睡姿,则精气不会泄溢。”这是养元气的大法。

(清)佚名《养生秘旨·泻命门大法》

息力以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