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说万事由来
6753700000050

第50章 政治军事篇(9)

到“二战”末期,西科斯基生产的军用直升机已经多达40余架。最初,这些飞机只供运输和救援之用,直到战后,他的企业还处于领先的地位。到了20世纪60年代,武装直升机逐渐开始携带重型机关枪,成为作战中的急先锋。

直升飞机最突出的优点是起飞和降落几乎是随意的。时至今日,它在军事、机场联系、庄稼喷药、提供钻油井设备以及紧急抢救等领域都已广泛应用。

无人飞机的由来

无人飞机是没有驾驶员进行操作、驾驶的飞行器,它的形体非常小。小型无人机的外形简直与一个大航空模型毫无二致,即使是大型无人机,其大小也不过与小型飞机相当。

无人机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1917年,美国陆军就开展了对无人机的设计。1934年,英国海军第一次使用无人机。但那一次无人机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任务,只不过是当做靶机来使用的。

1944年6月13日,德国一架代号为“V-1”的无人轰炸机,第一次对英国的伦敦展开空袭。它的外形与一架普通的飞机非常相似,在立尾的上方,还安装了一台脉冲式喷气发动机。这艘飞机的飞行时速为640公里,飞行高度达到900米,并装有1000公斤炸药。机上装有很多现代仪器,如定高器、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器以及导航计算机。

上世纪50年代后,各国的防空手段都得到很大改观。防空导弹的出现,极大地加强了对空火力,使侦察机受到很大威胁,于是各国纷纷引进技术发展无人侦察机。到60~70年代初,美国军方经过精挑细选,选定了有制造靶机经验的瑞安航空公司,让他们重点研制瑞安-147无人机系列。

这组飞机是一组中程无人侦察机和无人电子干扰机。它们的组装采用积木形式,驱动力由涡轮喷气发动机制造,重量在1400~2000公斤之间。它们一部分属于高空型,有的能执行电子侦察任务,有的能执行夜间侦察任务;另一部分属于低空型,有的对战场上的音响情报予以搜集,有的能执行电子干扰任务。

这些无人机既能投放,也能在适当时机回收,可以多次使用。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有人驾驶的飞机把无人机带上天,选择适当的地方投放起飞。有的无人机还用火箭助推,在预定空域航行。这些起飞办法在现代战场上是较为常见的。

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有近200种无人机的型号。这在航空事业中是个独特的现象。

降落伞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知道借助伞可以从高处安全地降落。当时,有人以布为原料,制作了一个能在降落过程中保护人体的“降落伞”,用来表演空中杂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降落伞表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了。

1519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始的降落伞草图。这不过是一个由四幅亚麻布缝合成的帐篷,四角拴有伞绳,人可以攥住这些绳子。设计者对这个“锥形伞”的空气阻力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证明一个人从任何高度凌空跳下,只要有它在手,就绝对不会受伤。

当然,达·芬奇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根本没有制造出来任何降落伞。在1687~1688年,法国派遣德·卢贝尔担任驻泰国大使,当时一些中国杂技演员在泰国演出。卢贝尔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借助两把普通伞表演的跳伞节目。后来,他在《历史关系》一书中,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写了进去。

1777年,法国人蒙高尔费首先用亚麻布制成直径2.5米的半球形降落伞,从自家房顶上跳下,且毫发无损。不过,这种小直径的伞降落速度太快,从高空跳下危险很大。

为了使伞下降时顺利张开,另一位法国人布朗夏德发明了平顶式降落伞。这种伞顶部装一个圆形木盘,很像一个灯罩。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它既不便折叠,又很笨重,下落时稳定性也不好。

现代的降落伞是在18世纪末发明的。当时,有一位名叫雅克·加内林的法国人,喜欢乘坐气球在空中飞行。为了保证安全,加内林从气球的悬浮原理受到启发,试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把降落伞。

1797年10月22日,在法国巴黎的蒙索公园上空,加内林从3000英尺高空上的氢气球上跳了下来,成功地返回地面。这是人类第一次从飞行器上跳伞。

加内林的降落伞设有肋状物支撑伞身,伞身收拢起来与现在的太阳伞极为相似。加内林被气球带上高空,他将系在气球上的释放绳使劲拉了一下,降落伞就离开了气球。在往下降落的过程中,巨大的气流将伞盖冲开。随着氢气的流失,降落伞左右摇摆,显得很不安全。站在小篮子里的加内林顿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而且吓得胆战心惊。

后来,科学家们意识到降落伞的缺陷,不断对它进行革新。革新的成果是:人们在降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条连在气球上的绳索将降落伞迅速打开,使自己到达地面的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1912年的秋天,F·R·劳在美国首次从飞机上跳伞。当时,他使用了开伞索,与过去在气球上的跳伞颇有相似之处。

1919年4月,在美国的圣路易斯,欧文首次使用经自己改进的带有固定开伞索的降落伞。结果非常成功。这种降落伞就是现代降落伞的原型。同年秋天,人们又将史蒂文斯发明的降落伞展示出来,这种伞被称为“救生降落伞包”,有一条自由开伞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又研制成能由飞行员拉开的救生伞。1919年,人们通过不断研究,终于设计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军用自由开伞索降落伞。这种降落伞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降落伞研究的发展。

几十年来,人们对降落伞的制作材料与设计进行不断改进,使它使用起来既方便,又有美观的形式。现在,降落伞广泛应用于军事、科研、救灾以及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

弓箭的由来

在没有发明出弓箭的时候,人们在森林中打猎,使用的工具仅仅是木棍和石块而已。人们往往实施集体围猎,在接近野兽时用石块投掷或用木棍击打。这种捕猎方法非常简单,没有多高的效率,还常常给人们带来危险。

人们总想发明一种厉害的武器,能够远距离地杀伤野兽。早在28000年前,中国人发明了弹弓。不久,人们不断改进弹弓,终于发展出一种新式武器——弓箭。大家发现,用弓箭射杀猛兽,很容易获得猎物。

解放后,在山西省桑干河的支流峙峪河与小泉河汇合的一块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加工精致的小石镞。它是用非常薄的长石片制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器身两侧的边缘也十分锋利。

人们发现,这种石镞符合箭头的三要素:锋利,尖头适度,器型周正。在与尖头相对的另一端(底端),左右两侧有点凹进去,成为一个形似镞程的小把,是用来安装箭杆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弓箭。

弓箭这种器具,在当时主要用于狩猎。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部落战争,弓箭便演变为作战的武器。

在原始社会,弓箭制作得非常粗糙。但弓箭的发明,确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成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而且,在那么落后的社会,制造出来的弓箭虽然粗糙,所发挥出来的威力却不小,弓箭成为当时作战的主要武器。

最简单的弓是利用加热的办法,将木棍制成弯弓,然后将弦在弓的两端紧紧拴上。而弦的制作原料一般是弹性的树藤,或者是动物的皮筋。

至于箭杆,主要是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人们又从鸟儿的飞行中得到启发,鸟儿是有羽毛的,人们就向它们学习,在箭杆后端装上箭羽。这样一来,对箭的飞行更加有利,能够增加箭的射程。

早期的箭镞所采用的原料,无非是石、骨和角而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金属箭镞问世,使弓箭的杀伤力大大增强。

到了周代,弓箭制作水平逐渐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弓箭的制造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工艺,对选材、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魏国曾专门选拔训练弓箭兵,产生了极强的战斗力。

到汉代,弓箭制作越来越精美,大都镶有铜饰和玉饰,并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制作成毒箭,以增加其杀伤力。

元代时,蒙古人善于骑射。他们使用的弓箭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加工工艺也很精湛。清代,弓箭形式复杂,种类繁多。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等不同用途而有不同形式。一般弓有两种: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箭头也分为尖形和菱形两种,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大弓一度流行,据说它最早出现在威尔士。这种大弓的长度约有六英尺,拿起来非常笨重,拉开则需要相当大的力气。13~15世纪,英国军队开始使用这种弓。从此,英国军队所向披靡,打败了不少强敌。

现在,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将射箭列为一种重要的竞技项目。

弩的由来

在古代,弓箭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但它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使射箭的准确度大受影响。为了弥补弓的不足,人们借鉴了捕猎用的原始弓形夹子,决心对弓进行改进。

其实,人们的想法也就是在弓臂上安装定向和机械发射装置,提高命中率和发射力。这样一来,弓就发展成为性能更加优越的弩了。

弩的历史足有2000多年。在中国的春秋之际,弩就出现了。

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一副精巧的弩机。它外面有一个匣子,匣中前方安装着挂弦的钩,钩的后面有照门;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类似现代步枪上的标尺,使发射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匣的下面有扳机与钩连在一起,把弓弦向后拉起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将扳机扣动,箭就被发射出去。

在战国着作《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青铜触发装置的情况。触发盒嵌入托中,在其上还有一个放箭的槽。弩的触发装置相当复杂,它的外壳以青铜为原料,是铸造而成的,包括两个长柄,还有3个滑动块。这种机械加工的精确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战国的弩机有多种类型。其中,夹弩属于轻型弩,发射速度非常快,可以用于攻守城垒,而唐弩、大弩属于强弩,射程相当远,用于野战是最合适不过的。

到了汉代,弩的制造开始向标准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用臂拉开的擘张弩,还有用脚踏开的蹶张弩,而最常用的是着名的六石弩。

三国时的诸葛亮,出于攻击强大军队的需要,还设计了一种新式连弩,可以每次同时发射10支弩箭。这种武器的原理与现代的机关枪连射有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