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6753900000020

第20章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1)

(第一节)肠梨形鞭毛虫病

肠梨形鞭毛虫病(giardiasis)是由梨形鞭毛虫(Giardialamblia)所致的腹泻、消瘦、营养吸收不良性疾病。该病遍及世界各地,温暖潮湿地区尤为普遍,全世界感染率1%~30%儿童感染率更高,达50%~70%,在我国分布亦甚广泛。多数是散在发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常因旅游而感染贾第虫病造成暴发流行,故有“旅游者腹泻”之称。

一、诊断方法

⒈临床症状观察

⑴全身性症状:

①神经症状:如失眠、头痛、乏力、眩晕、眼发黑、出汗、神经兴奋性增强、肌腱反射亢进等较为常见。

②甲状腺机能失调:曾有人发现部分(15.5%)肠梨形鞭毛虫病患者的甲状腺机能有改变,其中以甲状腺机能亢进占大多数,基础代谢增高16%~20%,部分患者可增高30%,因而也会产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⑵胆道系统症状

肠梨形鞭毛虫病在胆道系统寄生,可以引起胆囊炎及胆管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嗳气、胃部烧灼感、肝脾肿大、有压痛,进食油腻时加重,有时可出现黄疸。

⑶胃肠道症状

①十二指肠炎型:有似十二指肠溃疡样疼痛,伴有纳差、低血压等。X线检查多显示球部变形,甚至有溃疡征。抗虫治疗后可以消除上述症状。

②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型:症状与一般阑尾炎相似。切除的阑尾,呈炎性病变,粘膜有时可见溃疡,绒毛间可发现大量滋养体。

③结肠炎型:主要症状有腹部钝痛,阵阵加剧,伴恶心、呕吐、腹泻,常被误诊为痢疾。

④直肠乙状结肠炎型:与一般直肠乙状结肠炎同。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充血、水肿、严重者有圆形溃疡,溃疡表面覆有渗出性假膜。拭子检查可见大量滋养体。无特殊病理改变。

⒉粪便检查

急性期,直接涂片检查,容易找到滋养体或包囊,如找不到病原,最好隔日送检1次,共3次,比连续3d,每日送检阳性率高。

⒊免疫诊断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贾第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1.1%~98.9%,具有快速、客观、操作简便等优点。

②间接血凝(IHA)试验

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具有敏感性高,操做简便,快速,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特殊试剂,是诊断贾第虫病比较好的方法,阳性率达73.4%,缺点是该试验特异性与重复性尚不理想。

③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阳性率比IHA高,达66%~97%,有症状者IFAT阳性率比无症状者,在诊断贾第虫病方面有很强的特异性,无假阳性反应。

④对流免疫电泳(CIE)试验

是检测贾第虫病患者粪内抗原的有效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特殊试剂等优点,其特异性较强,但其敏感性较ELISA与IFAT法为低。

⒋病原学检查

从粪便中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是临床常用的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

⑴粪便检查

是最常用的方法,分为直接涂片法和浓集法两大类。

①急性期或间断发作期本期病员粪便多呈水样或糊状,滋养体极易死亡而趋崩解,所以检查时应取新鲜标本做湿涂片(生理盐水),为了保持滋养体的活力,送检的标本应注意保温。镜下观察多可见到处于活跃运动状态的滋养体,依此据即可做出诊断。

②亚急性期或慢性期:此期病员粪便已基本成形,内含包囊,一般采用2%的碘液直接涂片法即可确诊。为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硫酸锌浮聚或醛-醚浓集等方法。由于包囊排出具有间断性,采用隔日查一次,连续查三次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检出率。

⑵小肠液检查

临床疑有本病而粪便中未查到虫体时可进行十二指肠引流或胆汁镜检。但此法病人较痛苦,不易接受,现多采用胶囊法。具体做法是:禁食后嘱患者吞下一个装有尼龙线的胶囊,线的末端经胶囊一端的小孔引出并沾在患者口外侧。吞下的胶囊在体内溶解后,尼龙线在体内自动松开、伸展,经3~4小时可达十二指肠和空肠。肠内若有滋养体,便可随肠液一起粘附于尼龙线上。缓缓拉出尼龙线,取线上的粘附物镜检,若查到滋养体,即可确诊。

⑶小肠活组织检查

对粪便和小肠液检查均显示阴性的可疑病例,可利用内窥镜在小肠Treitz韧带附近摘取粘膜组织,进行压片初检,或固定后,用Giemsa染色。染色的贾第虫着紫色,肠上皮细胞呈粉红色,依此可将二者鉴别开来。此法简便易行,效果好,病人容易接受。

二、治疗

⒈灭滴灵(metronidazole,甲硝达唑)小儿剂量每日15mg/kg,分3次口服,10d为1疗程,休息7d后可重复治疗,

⒉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fasigyn)剂量成人2g,1次顿服,治愈率达88.8%,用药两次治疗者治愈率接近100%,副作用少,

⒊硝基吗咪唑(nimorazole)成人剂量每次250mg,每日2次,5d为1疗程,儿童剂量酌减。

4、甲硝唑(metronidazole,商品名为灭滴灵),为广谱抗厌氧菌和抗原虫药物,临床上将其作为抗贾第虫首选药物。口服剂量为:成人每次0.8g,每天三次,连用五天;儿童15mg/(kg.d),分三次,连服五天,治愈率在90%以上,该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常引起恶心、呕吐,孕妇应慎用或禁用。

5、替咪唑(einidazole,甲硝磺酰咪唑),也是一种抗贾第虫的有效药物,成人每天2g,儿童为50~70mg,均为一次顿服,治愈率在95%以上,该药副作用较小。

6、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商品名为痢特灵),亦是一种有效的抗贾第虫药物,口服剂量:成人每次100mg,每日四次;儿童6mg/(Kg.d),分四次服下,连服7~10天,治愈率可达85%~90%。

7、巴龙霉素(pramomycin),本品为一种非肠道吸收氨基糖苷,其药效低于其他药物,但因其肠道吸收量极低,毒副作用小,常用于孕期感染蓝氏贾第虫患者的治疗。

8、其他:中草药苦参、白头翁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在幼儿时期不常见,青年期发病者较多,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在临床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小儿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新生儿和年长儿多见。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多为应激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小儿时期平均发病率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约多3~5倍。男孩较女孩为多,据一般统计约为2:1。据报道成人病例的21%~50%开始于儿童期。1.6%开始于4岁以前。

一、诊断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较成人困难得多,主要因症状不典型。如空腹时反复发生上腹部疼痛及压痛伴呕吐者可拟诊为溃疡病。胃液分析对儿童意义不大,因胃酸无明显改变,只少数病例增加。

⒈X线检查

X线检查有时可帮助诊断。儿童时期发现典型的溃疡龛影者为数不多,因十二指肠球部位置深而固定,溃疡多在球后壁,正侧位较难看到。此外与溃疡浅而小,易愈合也有关。大多数表现为胃滞留增多,胃蠕动增强,幽门痉挛梗阻,十二指肠球部充盈欠佳,粘膜粗糙紊乱,局部压痛等间接征象。小婴儿直立位腹部平片显示腹腔内出现游离气体,提示胃或十二指肠有穿孔。

⒉纤维内窥镜检查

国内外对小儿已广泛应用胃、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fiberopticendoscope)检查,直接发现溃疡,比X线钡餐检查的诊断率高且可靠,尤其是对胃溃疡,内窥镜检出率为975,X线只有50%,但对疑有穿孔者应禁忌。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应尽可能在24~48小时内行紧急内窥镜检查,凡在一周内检查者大多可见出备灶,绝大多数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

⒊胃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⒈呕血的鉴别

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外,婴儿时期的呕血,可见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坏血病、食管裂孔疝等。儿童时期的哎血,可见于紫癜、血友病、重度贫血、肝硬变(胃及食管静脉曲张)、慢性充血性脾大、脾静脉血栓形成等。有时吞咽异物致胃部受伤而出血,或因鼻咽出血被吞咽后再从胃部呕出。

⒉血便的鉴别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为柏油样便,红色血便见于大量出血。主要应与肠套叠、肠重复畸形、回肠远端憩室出血、肠息肉、肠伤寒、过敏性紫癜及其他血液病等鉴别。

⒊腹痛的鉴别

与溃疡相似的腹痛者肠痉挛、肠寄生虫病、胆道痉挛、胆道蛔虫等。长期有规律性剑突下疼痛者,可考虑作钡餐松树检查以协助诊断。一种少见的遗传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以间发性腹痛、呕血、便血、腹泻、脂肪泻为主要症状,胃酸显着增多,存在非β胰岛细胞肿瘤,须与溃疡病鉴别。此综合征患儿血内促胃泌素极高。可助诊断。

二、治疗

治疗原则:胃溃疡应用手术为主。手术均以减少胃酸分泌为主要目的,从发病机制上看不一定适合胃溃疡的治疗。药物治疗则仅限于没有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抑酸治疗。针对胃酸分泌增加这一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治疗。此为最早应用的治疗方法,迄今证明是有效的。

②强化胃粘膜防卫治疗。通过增强胃粘膜的防御及自我修复能力,取得与抗酸药相似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可能比抗酸药药治疗更有效地减少复发。

③抗菌治疗。近年来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病例,幽门螺杆菌可能起重要的致病作用。清除该细菌,不仅有助于溃疡愈合,且能减少复发,甚至改变本病的自然病程。鉴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希望用抗菌抗永久性的杀灭之是不现实的;故幽门螺杆菌免疫预苗的研究或可给我们提供一条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途径。目前,已有一些学者从事此方面的研究,但是,尚未见成功的报道。

⒈治疗目的

①缓解症状;②促进愈合;③预防复发;④防止并发症。从现在治疗的成绩来看,对大多数无并发症的病例,现行的治疗包括维持治疗均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促进愈合;减少复发率方面,进展不大;能否减少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尚验定论。

⒉治疗途径

⑴改善微循环

血管痉挛和非血管性平滑肌(可能是粘膜肌层)收缩可能是某些类型胃损害的主要机制,而这种机制又是部分地由血管活性和的质所介导的。如能阐明其中机理,便可通过其受体拮抗剂或合成抑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支用某些血管扩张剂可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强粘膜屏障和处理酸的能力。

⑵改善神经机制

已知在浅表粘膜损害中,神经传入反射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对消化性溃疡敏感的个体,这种神经反射受损,上皮呈异常“泄漏”性改变,以至酸逆弥散增加,或上皮不能耐受“正常”的酸。因此采用调节神经反射和反应性的药物,有可能强化粘膜的保护作用。

⑶调节免疫反应

消化性溃疡的慢性化可能与粘膜免疫系统不能清除抗原有关。应用免疫调节药物可能有助于清除抗原,从而阻断抗原的发展。已知许多药物能加速抗原愈合,如:白细胞介素1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此外,应该注意避免饮酒、吸烟和服用对粘膜有刺激及损害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溃疡经上述治疗后在在12周~15周内愈合。停药后5年内溃疡复发率约为25%~60%,其中最多见于半年之内。

⒊治疗手段

⑴药物治疗

根据溃疡的部位、大小、胃酸分泌量的高低,在病人全身情况好、溃疡较小、无恶性证据者,可行药物治疗。

内科治疗效果良好,一般在8周以内溃疡即可愈合,但是复发率较高,2年内的复发率达40%,其中70%在1年内复发。

①对于低胃酸者主要选择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Sucralfate)对胃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相当于西咪替丁。本药的主要优点是安全,可为孕妇女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首选药物。生胃酮(carbenoxolone)为甘草制剂,较常用治疗胃溃疡,偶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较其它药物为差。三甲二橼络合铋(tri-potassiumdicitrato-bismuthate)铋剂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直到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在众多的胃药中,它是唯一能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商品名有迪乐、得乐(De-Nol)。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减少溃疡复发率。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为39%~76%。

②对于高胃酸者应选用胃酸分泌抑制

a.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还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但是,停药后胃酸分泌迅速恢复,甚至出现反跳性分泌。后者可能与停药后的溃疡复发有关。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为60%~100%。临床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cimetidine)、泰胃美(taganet)、呋喃硝胺(ranitidine)、雷尼替丁(zantac)、法莫替丁(famotidine)、(pepcid)它们的相对作用强度不一,但是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b.毒草碱受体拮抗剂:非选择性M1和M2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多年来一直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缺点是疗效有限用副作用大。自从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此类药物已较少应用。呱吡氮平(prienzepin)是相对选择M1受体拮抗剂,其报制酸分泌较之抑制平滑肌、心肌和唾腺分泌强得多。近年来该药被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但疗效不如H2受体拮抗剂。

c.H+-K+-ATPase抑制剂:(酸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亚砚咪唑(omeprazol)、奥美拉唑、洛赛克(losec)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酸泵抑制剂。它的作用强于H2受体拮抗剂,能强烈抑酸至pH>7.0,造成完全缺酸状态,使胃蛋白酶变性失活,促进溃疡愈合。该药对DU及食管炎的高愈合率与胃蛋白酶被强烈抑制有关。事实上该药可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是终的内科治疗。只要剂量适当,又得到最适的酸抑制,几乎无一例消化性溃疡对之无反应。这一事实证实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无酸即无溃疡”。另外,该药为高分泌状态,如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治疗的首选药物。

d.前列腺素类:前例腺素E是细胞保护作用的主要因子,但在实验和临床上,却未能显示该药有比抗分泌药更有效地促进慢性溃疡愈合,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喜克溃,eytootec)是目前市售的主要合成前列腺类药品,用于预防粘膜损伤,尤其在接受非类固醇性抗炎剂(NSAID)治疗的病人,同时使用该药可显着地减少胃肠粘膜糜烂和溃疡发生。

e.抗酸剂:这是一类历史最悠久的抗溃疡药物,通过化学中和减少胃酸。其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占有的地位不逊于H2受体拮抗剂。如含氢氧化铝和硫酸镁的咀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