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6753900000061

第61章 儿科精神疾病(2)

氯丙嗪300~400mg/d、奋乃静30~60mg/d、舒必利300~800mg/d、氯氮平300~400mg/d、甲硫达嗪400~600mg/d、氟哌啶醇20~30mg/d、维思通4~6mg/d、三氯噻吨(复康素)10~20mg/d,哌咪清2~12mg/d。

⒊长效制剂:

能有效地维持慢性期病人的疗效,如每周服五氟利多30~60mg,每2~3周肌注氟奋乃静葵酸酯或氟奋乃静庚酸酯1⒉5~50mg、高抗素(氯噻吨)200mg、三氯噻吨葵酸酯20~40mg,每月肌注安度利可或哌泊噻嗪棕侣酯50~100mg。

⒋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是最常见的副反应,可表现为假性帕金森反应、静坐不能、动眼危象、吞咽或言语困难等,可口服安坦4~8mg/d或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0.3~0.5mg。肝功损害、粒细胞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嗜睡、便秘、泌乳、色素沉着、闭经或性功能障碍等。

【预后】

随访观察结果表明,起病年龄小、缓慢起病而且产现程缓慢;呈进行性发展以及智力减退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积极治疗,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具有重要关系。

(第四节)多种抽动综合征

抽动障碍是指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motortics)和发声抽动(vocaltics),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白,病程不一,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一、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细致直接观察抽动症状和一般行为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抽动障碍患儿在医师面前,可能短暂控制抽动,易被忽视而漏诊。另因伴发行为症状易被误诊,故须识别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明确疾病的性质。

【诊断标准】

抽动症(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童年;②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③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④症状的强度或抽动部位可以改变;⑤病期至少持续1个月但不超过1年;⑥排除锥体外系统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痉挛。

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②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③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两者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④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⑤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⑥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⑦排除小舞蹈症、肝豆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⑴须符合短暂性抽动障碍所列①、②、③三项;⑵肌肉抽动或不自主发声一天内出现多次,几乎每天如此或间歇性出现。强度一般不变。病期超过1年。

二、治疗

⒈药物治疗

首先针对抽动症状,选用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主要如下:

⑴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日1~2mg,分2~3次口服,而后逐渐增量,每日总量范围为⒈5~8mg,同时可服用抗震颤麻痹药(如安坦)以减少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为嗜睡、乏力、头昏、便秘、排尿困难、锥体外系反应。可适当减少剂量和对症处理。

⑵哌迷清(pimozide):治疗作用与氟哌啶醇相似,但镇静作用轻,对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为多见。每日服药1次,开始剂量0.5~1mg/d,小量增加,儿童每日剂量为3~6mg。服药过程须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⑶泰必利(tiapride):治疗抽动障碍有效,副反应较氟哌啶醇为轻,但见效稍慢,一般于服药后1~2周见效。剂量50~100mg,每日2~3次。主要副反应有头昏、无力、啫睡。

⑷可乐定(clonidine):是一种α肾上腺素阻滞剂,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多巴胺神经元,属于抗高血压药。临床用以治疗抽动障碍证明有效,同时可改善伴发行为症状。通常开始剂量为0.05mg/d,每日分2~3次口服。儿童每次剂量范围为0.0375~0.075mg,每日服2~3次。可乐定主要副反应为嗜睡、口干、头昏、血压降低、失眠。少数可产生心电图改变。服药时应定期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

其他药物包括肌苷、舒比利、氯硝基安定、五氟利多、左旋千金藤立啶、四氢小檗碱等治疗抽动障碍获得效果,但须待进一步对照探讨研究。

关于针对抽动障碍伴发行为症状的治疗:①伴发注射缺陷多动障碍可采用氟哌啶醇,三环类抗抑郁药,或以可乐定口服治疗;②对于伴有强迫障碍者可口服氯丙咪嗪治疗有效。儿童剂量3mg/kg?d。通常为1⒉5~25mg,每日1~2次,近来,有报告用氟西汀(fluoxetin)可有效控制强迫症状。

⒉心理治疗

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对患儿自身、家庭带来干扰损害,抽动症状本身也是很多心理困扰的原因。因此,除药物治疗之外应配合心理治疗,并帮助其家长及老师理解患儿不自主抽动症状的特征和性质,取得他们合作、支持。此外,应适当安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紧张疲劳,纠正营养的偏导,适当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

⒊预后

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病程迁延,服药大多数可以控制症状,但须较长时间维持服药治疗。同时须追踪观察。

(第五节)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过去称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autism),在分类学上目前归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称为广泛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其患病率据西方报道约为儿童的4~10/万。我国过去报道极少,近年逐渐增加。男孩多见(男∶女约为5∶1)。本病病因未明。双生儿研究提示在单卵双生儿中同病率高于双卵者。脑电图及脑影像检查均有较高的异常率,但不具特异性。神经系统软体征也较多。某些疾病,例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者并发孤独症症状者也较多。

一、诊断

患儿的症状一般在幼儿期即出现,但部份患者在此时症状可以不突出或不被注意,到了三岁以后,即很少有不被发现者。本病目前虽改称儿童孤独症,实际上多数均在婴儿期发病。主要表现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明显损害或发育不良,兴趣及活动范围的明显狭窄。这些症状的表现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患儿很小时就表现与别人缺乏接触,例如看他时他眼光避开,要抱他时缺乏扑过来的反应;会说话后很少主动开口,因此很难跟别的小孩建立伙伴关系。自己遇到挫折时(例如跌交)不会去寻找求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别人(例如母亲)遭受痛苦时也不表现同情和安慰。如能入学,在学校里也不善于合群,即使参加集体游戏,也只能担当较机械的角色。患孩不但不善于言语交流,有时言语发育也不正常,例如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表达、发音怪异等。又常表现刻板的行为或动作,例如反复模仿某一电视演员的某一动作;对已形成的某些生活习惯不能任意改变,例如进食时坐惯某个位子就不能改变。兴趣狭窄,有时甚至只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反复不停,甚至很精通。有时只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甚至一段绳子有兴趣。

多数患儿均伴有某种程度(轻、中度)的智力低下现象,如不详细询问病史,易误诊为精神发育迟缓。孤独症患儿的智能障碍一般是不均匀的,有些方面可以没有明显的缺陷。孤独症患儿尚可伴有多动、注意不集中、冲动、攻击、自伤或暴怒等行为。感觉方面也可有异常,例如痛觉阈可以增高(不怕痛),或对声、光的刺激特别敏感。有些患孩明显偏食,甚至可达到异嗜症(pica)的地步。有些患儿还有睡眠异常(一夜醒觉多次)。有些患孩有异常的恐惧表现,害怕不应害怕的东西,而对真正可以引起危险的东西却不害怕。病情较轻的患孩长大之后,由于了解自己的病情可以因此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

实验室检查一般阴性,即使有阳性发现,也应排除伴发的躯体疾病的影响。孤独症伴发癫痫者较多见,因此常有电图异常,但不出现临床发作者也有较多的脑电图异常,其异常无特异性。近年来常报道孤独症患孩有脑成像检查的异常(CT,MRI等),一般无特异性,但亦有报导强调有小脑中线中发育不良者。另据报道,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者伴发孤独症症状者也较多。

二、治疗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目前医学界通用的有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教育训练法。

⒈药物疗法

视患儿状况使用适量抗精神病药和中枢兴奋剂加以治疗。前者如小剂量的氟哌啶醇和小剂量舒必利,有利于改善患儿兴奋多动、刻板重复行为、自言自语、模仿语言及无法控制的尖叫及发声,有利于改善患儿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增进语言交流的倾向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对烦躁不安、情感冷淡等亦有较好的疗效。中枢兴奋剂包括利他林、匹莫林,对治疗部分孤独症儿童的多动、冲动和注意力涣散有一定的效用。此外,自1965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剂量的维生素B6与镁剂合用可使约半数孤独症患儿获益,坚持服用后患儿目触情况转佳,兴奋行为减少,对四周环境的兴趣增加,哭闹减少而语言增多,变得较为正常。对孤独症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应严格按医生处方用药,切不可乱用。

⒉饮食疗法

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研究证明,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影响脑子里与说话和听觉统合有关系的颞叶以及减少血液里的糖,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

⒊教育训练法

有目的地劝导患儿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对患儿进行行为治疗,改善其各项缺陷,使患儿能有良好的举止,更能适应广泛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