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上册)
6754100000082

第82章 晋察冀根据地的创立者(3)

聂荣臻深深知道文化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抗敌剧社是解放以后北京军区政治部的战友文工团的前身,这个文工团从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关怀,聂荣臻从思想、工作到生活的各方面关怀抗敌剧社。他热情地表扬他们,又殷切地期望他们从艺术上不断提高。1942年8月,聂荣臻在军区文艺工作会议上讲,文艺工作者必须去了解真实的战斗生活,在烽火弥漫的战场上去丰富自己的生活题材,如果关起门来写东西,是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的。他希望有创作能力的同志到连队去生活一个时期,真正体验一下战斗生活,在必要时扛起枪杆,跟战士们一起战斗,那一定和今天的生活大不相同,会写出很多真实的东西来。

聂荣臻去延安参加七大时,还让丁里把剧社创作的剧本捎给他,以便在延安上演。延安的好经验好材料,他也往抗敌剧社带,《俄罗斯人》这个剧本就是聂荣臻从延安捎回晋察冀的。很快,抗敌剧社就把这个充满英雄人物的剧本排出来,受到晋察冀军民的热烈欢迎。

抗敌剧社在艰苦紧张的战斗年代,创作和演出了150多个剧目,包括话剧、歌剧、活报剧以及各种歌舞剧和京剧。由于无论作者还是演员,大家对战士生活都亲临其境,所以写得特别快,一个多幕剧写一个星期,就算慢的了。路上酝酿,驻扎下来后开几个“夜车”,导演和演员加加工,个把星期一个新剧就出来了。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艺干部,聂荣臻指示抗敌剧社成立了一支“小鬼”队,专门招收十来岁的男女儿童。少年儿童演剧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人才,着名电影演员田华就曾是“小鬼”队的小演员。

从出作品出人才这两方面看,抗敌剧社都是成绩卓着的。这是晋察冀文艺战士的努力,也是与聂荣臻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晋察冀边区的诗歌也是很活跃的,特别是歌咏活动,根据地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会唱歌,喜怒哀乐全部从歌中唱了出来,晋察冀的群众性歌咏活动风靡了这块抗日的土地。

和歌一样,美术也四处开花。无论走过哪个村庄,凡是有墙,就有大幅的抗日壁画。尽管笔法幼稚,但是充满高昂的战斗性。贴在村头墙上的手持钢枪的英雄形象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年拿起枪杆,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

那时,晋察冀军区办了一本画报,刚开始叫《抗敌画报》,后来改名《晋察冀画报》。这本画报,办得朴素又美观,山沟里能印出如此清晰的画报,曾使许多来晋察冀的外国朋友大为惊讶,连称奇迹。

1937年秋,在太原全民通讯社的新闻摄影记者沙飞,听到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匆匆赶去,战斗已经结束。他没有拍上八路军在平型关英勇杀敌的场面,但也拍摄了大量的打扫战场的实况照片。沙飞被人民战土的抗日热情鼓舞,想加入-一五师的行列。聂荣臻对沙飞用新闻来反映抗战十分赞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要求。从此,沙飞成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聂荣臻还把缴获的一架德国“魏尔脱”照相机交给沙飞使用。

1937年冬,彭真由晋察冀去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准备向党中央要几十名干部,聂荣臻嘱咐他挑选一名摄影记者调给军区。这样,罗光达继沙飞之后,也成了军区司令部的专业摄影记者。

到1939年新年时,沙飞和罗光达办了一个照片展览会。他们从反映八路军收复城镇、缴获敌人战利品的一些小照片中,挑出了一些,略加裱贴装饰,就挂了出去。村里一下子沸腾了,比庙会还热闹。虽然这些照片没有放大,很小,但附近村里的部队和老乡络绎不绝地来观看,因为这在山沟里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在展出前,聂荣臻已经细细地看过所有的照片,但他还是到露天展览会上去听战士和老乡议论这些照片。聂荣臻高兴地对沙飞和罗光达说:“照片形象、真实,战士容易看懂,不识字也能看懂。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要是能够放大,群众会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不久,在聂荣臻的支持下,沙飞等又研制了土法放大机成功,管理处也从敌占区买来一些阿克发胶卷和放大纸,沙飞又主持了放大照片展览会,效果十分好。

1938年9月,聂荣臻在蛟潭庄时的留影。聂荣臻在1939年春决定在军区政治部设立新闻摄影科,沙飞被任命为科长,并增加了摄影记者,配备了洗印放大和保管照片底片资料的专门人员,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新闻摄影组织。不久,各军分区也建立了新闻摄影组织,使整个晋察冀军区形成了一个新闻摄影网。罗光达记得,凡是军区范围内发生重大战斗和活动,他都要设法通知摄影记者参加。1939年大龙华歼灭战时,聂荣臻通知罗光达星夜赶去,他还告诉杨成武一定要保证罗光达的安全。后来的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等以及边区参议会、阅兵、白求恩等国际友人来边区,都留下了新闻照片。可以说,晋察冀的重大战斗和重大活动,除特殊情况外,都有照片存档。

沙飞和罗光达经过商量,向聂荣臻汇报了想出一本照片画报,聂荣臻大力支持,当即批准他们向平西调原来准备印制钞票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改作印刷画报使用,马上叫参谋向平西发商调电报,这批材料就成了出版画报的物质基础。购买摄影器材需要很多钱,把政治部的全部经费都花光了也不够,聂荣臻却给他们特别批准。他认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花点钱买照相器材,拍成照片,宣传教育的效果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到了1941年下半年,照相排版试验成功,报刊上发表了600多幅照片,还出版了对敌伪宣传用的《解放画报》半月刊。

聂荣臻审阅出版画报计划时,把政治部的宣传部和画报社的有关同志都一起找去,当面指示:“晋察冀画报的编辑方针应该是把边区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光辉业绩反映出来,以鼓舞人民更勇敢的斗争。我们的画报不仅要面对边区,而且要面对全国全世界。”他并具体指示照片一定要精选,宁缺勿滥,照片文字说明要用中英两种文字,以更有利于对外宣传。

然后,聂荣臻挥笔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题词:“五年抗战,晋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日本强盗。”

1942年7月7日,画报社全体同志把《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第一本样本给聂荣臻送去,他高兴地给了画报社很大的鼓励。从此,画报就在动荡的战斗中一期一期出了下去,现在的解放军画报社就是晋察冀画报社的延续。

聂荣臻说:“文化生活是一个革命军队所不可缺少的,军队要有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我们的人民需要吃饭,这是首先要解决的,枪炮要有弹药去喂养,这是第二件要解决的大事,现在有进一步顾到人的脑子要用大量的文化粮食去喂养它。”

在聂荣臻的眼中,文化与粮食和弹药是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武装斗争和文化建设不能对立,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1940年7月,他在边区第二届艺术节大会上讲话指出:“各艺术团体在文艺运动中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军的传统是把艺术当作政治工作的武器,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军队要用这个武器来提高战斗力。艺术要大众化,也要提高,不要因有某些缺点而否定一切。艺术工作是需要10年20年长期努力才能有成绩的,有些艺术工作者不安心艺术工作是不对的。

正因为聂荣臻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单只致力于战争,而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掘文化,弘扬文化,使晋察冀成为文化最先进最活跃的地区,使处在四面包围中的根据地不仅渡过了黎明前的黑暗,而且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曾考虑到打败日本之后,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每一个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不只是拖住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问题,也是在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进行广泛的实践,为下一步的革命进程,为日后建立新中国,打下多方面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根据地的建设具有未来新中国的雏形。所以,晋察冀是当之无愧的模范根据地。

聂荣臻打仗有个很显着的特点,他爱动脑筋,打仗不是单纯地拼拼杀杀,而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因此,聂荣臻一到晋察冀,首先抓根据地的建设,充分发动群众。他尽可能地派出较多的工作人员,组织许多工作团和工作小组,分散到各个地区广泛宣传抗日。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不仅使聂荣臻和他的部队获得了生存的结果,而且还为部队开辟了雄厚兵源。那时,军区机关的驻地距敌人据点只有步行一天的路程,但是日本侵略军突然扫荡却往往扑空。大龙华战斗缴获的日军文件记载了敌一一○师团师团长桑木崇明的话:“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1939年秋末聂荣臻指挥的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围攻战,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击毙日军高级将领,引起日军疯狂的冬季大扫荡。1941年是晋察冀的最困难的时期,敌人还是大扫荡,重点就是寻找党政军的首脑机关,尤其是军区司令部指挥机关。聂荣臻在年年不断的反扫荡中,早就掌握防御的艺术了。在敌人枪林弹雨包围之中,首脑机关要尽量精干灵活,学会艺术地走路。在重重包围中能安全地走出去,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避免与敌人接触,在整个敌后抗战的过程中,军区领导机关始终未同敌人直接遭遇过,始终与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始终没有离开中心区。1940年冈村宁次组织的铁壁合围,采取了梳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等战术,以重兵向边区的中心分进合击,企图聚歼聂荣臻部主力。聂荣臻发现日军的飞机追着他们轰炸,而且,侦察员的报告,情报站的电话记录,一个接一个送到聂荣臻手里。

那时,聂荣臻在沙河北面的雷堡,这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敌人四面压来,最近的东面相距10里。如果仅仅军区机关,应付这种严重局面问题还不大,以前也有过。但是,眼前有边区政府及党校的男男女女将近一万人,而且带有许多行装马匹。打不好打,走不好走,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根本不可能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逃掉,原地不动,也得被包了饺子。

这时,聂荣臻紧张地动起脑筋,敌人飞机为什么总跟踪我们呢?而且这么准?隔壁嘀嗒的电台呼叫声猛地提醒了他。唉呀,恐怕问题就出在电台上。敌人肯定通过测电台发现了我们,然后飞机轰炸,地面合击。聂荣臻立即叫来侦察科长罗文坊,对他说,咱们将计就计,关闭军区电台,由你带一支小分队和一部电台去雷堡东面的台峪,仍用军区呼号对外联络,给敌人留个错误的空中目标。

入夜,罗文坊率50人的小分队出发后,聂荣臻也带这支万人队伍从敌人尚未合围的一里宽的空隙中向西80里,经过通往平型关的那个村庄,来到另一个也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常家渠。

常家渠的南侧虽然紧靠阜平到五台的大道,但村庄深深地隐蔽在一条大山沟里,沟深林密,四周山山相连。沟两侧,是座很高的大山,中间仅时隐时现地露出一线残缺的天空,万把人撒进去,连个影子也没有。不仅飞机找不到,就是走到眼前,道路不熟也摸不出来。集结在阜平至五台大道上的敌人主力,距常家渠仅10里地,小股搜索部队有时仅同八路军的哨兵隔一个山头,一个山上,一个山下。

聂荣臻命令部队一律不许埋锅做饭,也不许电台呼叫。几户人家的小山村热情地让他们随便吃,万把人把山坡上的瓜和玉米全打扫光了。北平电台广播说,聂荣臻总部的电台已被英武的皇军空军炸毁,今天已经是第三天听不到聂电台了。事后聂荣臻才知道,延安电台呼叫不通,中央相当焦急,很担心,还专门派了一个电台主任带着密码来寻找他们,中央还叫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方面支援他们。

聂荣臻率队两次往外走,都碰上敌人,又返回常家渠。到第六天晚上,侦察发现通龙泉关方向有个小小的口子,敌人白天来晚上撤。部队和机关从这里顺利出去,没浪费一粒子弹。出了这个口子,聂荣臻及军区指挥机关就跳出了敌人的阜平至五台一线的大包围圈,轻松地粉碎了这次大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