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相处进退自如
6754200000030

第30章 与人相处的原则、技巧与禁忌(3)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中国古语有“交友强于己”,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开头的那个故事就是很好例证。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结果孩子不领情,其实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令关系融洽、密切,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如果好事都让你一个人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运用“冷热水效应”,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若你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你就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就会觉得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都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情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

1.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获得对方的好评

人生世上,难免有事业上滑坡的时候,难免有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难免有需要对他人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在这些时候,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不但不会降低你的形象,反而使你会获得他人的好的评价。

当事业开始滑坡的时候,不妨预先把最糟糕的事态委婉地告诉别人,以后即使失败也可立于不败之地;当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道歉不妨超过应有的限度,这样不但可以显示出你的诚意,而且会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当要说令人不快的话时,不妨事先声明,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使对方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

这些运用冷热水效应的举动,实质上就是先通过一两处“伏笔”,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小,如此一来,它“称出的物体重量”也就大了。

2.运用冷热水效应去促使对方同意

鲁迅先生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鲁迅先生的精辟论述,谈的就是运用冷热水效应去促使对方同意。

当提议“把房顶扒掉”时,对方心中的“秤砣”就变大了,对于“墙壁上开个窗口”这个劝说目标,就会顺利答应了。冷热水效应可以用来劝说他人,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一盆温水”,为了不使他拒绝,不妨先让他试试“冷水”的滋味,再将“温水”端上,如此他就会欣然接受了。

人们在判断事物时,无意中要进行相互比较。有时为了让某人接受某事(温水),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难的事(冷水)作反衬,出于趋利避害、两难当中取其易的本能,他会痛快地接受想让他接受的事(温水)。

3.运用冷热水效应去激起对方高兴

一位哲人看见一位生活贫困的朋友整天愁肠百转,一脸苦相,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快乐起来。他对这位朋友说:“你愿不愿意离开你的妻子?愿不愿意丢弃你的孩子?愿不愿意拆掉你的破房?”

朋友说道:“不!”

哲人说:“对啊!你应该庆幸你有一位默契的伴侣,庆幸有一个可爱的后代,庆幸有一间温暖的旧屋,你应该为此高兴啊!”

在这个寓言式故事里,哲人运用冷热水效应,缩小了朋友心中的“秤砣”,从而使他对自己的拮据生活感到快乐。一个人快乐不快乐,通常不是由客观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等决定的。

敞开心胸克服不合群心理

孩子不合群,会使我们忧虑;亲友不合群,会使我们怨恨;旁人不合群,会让我们讨厌。可如果在交际中我们自己不合群时,该怎么办呢?

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合群,会使我们感到孤独、痛苦,甚至没有继续生存的勇气。

鬼谷子说:“欲合者用内。”意思就是说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争取。不合群的症结是自己与群体不适应,所以,适应群体,就必须改变自己。

要改变自己,就应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症结,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茧自缚,还是自大高傲而目中无人;是孤僻恐惧而钻入牛角尖中,还是固执多疑而拒人千里。挖出病根,认识危害,对症下药。

孤僻就要知道,“人间朋友远非无,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应该明白,愈是注意就愈无法改善,千万不必太在意;自卑要懂得,“天地本宽,卑者自隘”,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自大要清楚,“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自大足可戒,谦恭诚可学;多疑须知,“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应力求实事求是,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学会冷处理,避免以怀疑为基础的“合理推论”等等。

爱默生说:“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肯于相容。“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清除自己的心灵障碍,拆除阻隔合群的篱笆,就容易通达事理、与人和顺了。

不合群者,要根据交际的实际,修正言行开合的失误。不妨请师长来加以监督、提醒、帮助,避开言行开合不当的“雷区”,在交际中学会闭合尖刻,开放包容;闭合炫耀,开放谦恭;闭合恶言,开放善语;闭合粗俗,开放文雅;闭合怪异,开放随和;闭合被动,开放主动;闭合放纵,开放克制;闭合冷漠,开放热情等等。使自己在不背离原则的基础上,同人们迎之、随之、和之、容之,步入合群的坦途。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置身其中,才可能融入群体,为此,我们应遵循“一致”的规则。这里所讲的“置身其中”、“一致”是存异求同而入乡随俗;是内方外圆,适应环境;是不背离原则的灵活机动;是保持自己的特色,而又处处与人际接轨。

它需要我们把自己看作整体的一员,努力在穿着、言行等方面与群体合拍;它要求我们为人谦和、待人恭敬,不过于执拗,要善于通融,以祥和的态度、平等的心情去待人接物;它告诫我们行为不要有悖于常规,以免被视为异端;言语不可故意追求怪诞,防止被视为邪说等等。

不合群的人由于不善与人相处,一下子置身于陌生人中,往往会更不适应,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应变。而只有调整其交际的序列,让他们从亲到疏,从近到远,从熟人到生人,从家里到家外,从了解到不了解,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掌握了同亲人、熟人和睦相处的方式方法,和外人、生人相处,合群也就容易了。

克服交往中的误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取得成功,也不会得到幸福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而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明白并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误区。人际交往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私、自利,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实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技巧,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关系。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诚恳,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会获得挚友。

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人在与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他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做出一些让人不可理喻、难以理解的行为和举动。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里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提高自己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才能得到别人的接受和欢迎。

3.自卑、多疑,人际交往中的戒备性和敌对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估计太低。

比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相貌、性格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产生自卑心理。事实却是,他们并不是没有魅力、能力差,或事业成就低下者,之所以会产生那样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并且对别人不经意说出的话过于敏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还有些人,他们喜欢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强加于别人,甚至误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把自己的交往范围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中,有的则会产生厌世心理。

这种人要想在交往中受到人们的喜爱,就必须先得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回自我,接受自己。只有这样,他们与人交往时才能够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别人,以博得好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与自己的内心,比如性格、学识、才能等等,而这些,是不会随着别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消除自己的自卑、猜疑心理,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与外国人交往时,不可触及其个人隐私

所谓个人隐私,指的是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在言谈话语之中,对于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予以回避。尤其h四u对于外国人包括海外华人等,更不要涉及他的个人隐私。

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5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1.年龄大小

在国外,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轻易不会告之于人。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对于“老”字则讳莫如深。特别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实际年龄。所以,在国外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

2.恋爱婚姻

中国人的习惯,是对于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时时牵挂在心,但绝大多数外国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让任何一个人面对交往不深的朋友,去老老实实地交待自己“跟恋人相处多久了”、“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之类的问题,都会让人难堪。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上官司。

3.收入支出

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均与其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所以,个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也不宜提及。

4.信仰政见

在国际交往中,由于人们所处国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实现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画线,抛弃政治见解的不同,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处处以友谊为重,以信任为重。

如果动不动就对交往对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见解品头论足,甚至横加责难、非议,或是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人,都是对交往对象不友好、不尊重的表现。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对此避而不谈。

5.家庭住址

外国人大都视自己的私人居所为私生活的领地,非常忌讳别人无端干扰其宁静。在一般情况下,除非知己和至交,他们一般都不大可能邀请外人前往其居所做客。为此,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将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在他们常有的名片上,此项内容也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