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建筑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6755800000001

第1章 世界建筑大师(1)

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美籍华人,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当前世界成就最高、最负盛誉的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1917年出生在广州,祖籍是被称作“园林之乡”的苏州,童年在香港度过,中学就读于上海,18岁时被父亲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先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于1955年创建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现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的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就是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茨克建筑奖。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诸多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在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上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来自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及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于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及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40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幻花招来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茨克建筑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对北京城市规划也提出过重要建议。他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努力探索一条把现代建筑特征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统一的可行之路,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作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6年6月贝聿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贝聿铭设计的,这是他在中国设计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他的封笔之作。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实现了周边文化遗产保护与新馆建设的双赢,融传统意蕴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为一体,不仅获得了苏州市民的热烈赞同和称誉,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特兰、世界遗产中心代表矢野和之等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国内著名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成为了苏州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形象代表和城市名片,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在贝聿铭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用笔和尺“建造”了包括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等在内的100余项大型建筑。他刷新观念,屡创奇迹,多变的设计就像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一样,不断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美的震撼。

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成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他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迄今仍是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被赞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直至近90岁高龄,贝聿铭又再度接受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艰苦挑战。他说:“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我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他坚信,要走出一条新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满怀自信和不竭的创新激情,成就了大师在现代世界建筑史上永不磨灭的光辉。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的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就是其作品本身。

安东尼·高迪:曲线之中的永恒怪诞

安东尼·高迪,被誉为西班牙最伟大的天才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新艺术建筑风格。安东尼·高迪的作品遍布西班牙名城巴塞罗那。他倾心40余载修建的圣家族大教堂已成为巴塞罗那市的“地标”性建筑,古爱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安东尼·高迪的建筑风格浪漫、另类,骷髅头状的阳台、骨头似的柱子、布满鳞片的屋顶、浪涛般的外墙以及由缤纷的马赛克镶拼而成的各种装饰令人目不暇接。但也只有在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中才有可能见到如此古灵精怪的设计。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建筑奇才、鬼才。

安东尼·高迪,1852年出生于西班牙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雷乌斯,父亲是一名锅炉工。少年时安东尼·高迪患有风湿病,使得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活动。一个人的独处使他养成了静静观察自然的习惯,哪怕是一朵花或是一只缓缓爬行的蜗牛,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日后,他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在安东尼·高迪看来:描绘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就够了,幻想着“发明“什么是徒劳的。当然,安东尼·高迪对自然的描述并不是简单再现,而是体现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在巴塞罗那学习建筑的时候,安东尼·高迪就表现得极富个性,再加上他的古怪脾气,特立独行的作风,让众人对他的评价始终在“是天才还是疯子”之间犹豫不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东尼·高迪设计了科米亚随性屋、比森斯之家、格尔之家、特瑞莎学院、米拉之家等一系列作品,它们大都分布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尤以巴塞罗那最多。他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到现在都还没造完的圣家族教堂。安东尼·高迪用奇异的建造方法为20世纪建筑史增添了独特的一页。在建筑中运用玻璃、陶瓷、马赛克等的拼贴装饰与彩绘等,也都是极具高迪风格的手法。

巴特略之家和米拉之家是安东尼·高迪实践自然理论的代表作。前者采用小块彩色陶瓷及玻璃做成有机造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是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这座充满神秘气氛的房子,在晚上观看更为奇妙,连安东尼·高迪自己也激动地称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天堂的房子”。米拉之家“酷似断崖的外观,内外连续性的建造方式被喻为‘迷宫’的写照”。其连续性的弯曲造型,像海浪起伏具有动感,立面大窗一个洞一个洞犹如蜂窝,也让人觉得这房子是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

安东尼·高迪对人类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圣家族教堂。圣家族教堂是一座象征巴塞罗那或加泰兰人身份的教堂。安东尼·高迪自1885年起设计第一张圣家族教堂的草图,1914年后则以全部精力投入圣家族教堂的建造,不再接其他新的建筑设计工作。整座教堂只完成了东西两侧塔堂,圣家族教堂建筑物大部分至今仍在建造,也许还得花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安东尼·高迪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圣家族教堂。他每天从格尔公园步行十几公里到圣家族教堂工作,直到最后因为年迈不得不离开格尔公园的住处,住进圣家族教堂的工作室里。在那里他每天工作、祈祷、做礼拜,很少出门。如果出门,那也是为圣家族教堂建筑工程募款。

安东尼·高迪是天才,也是个工作狂,他把时间都献给了建筑,终身未娶。有位作家很感慨地说:“有谁能像安东尼·高迪一样,细心地要求把一块一块砖头慢慢地‘砌组起来’?没有一位建筑师能像他那样有‘时间’,耐心地每分每秒、每小时、每一天跟着建筑物‘成长’,盯着建筑物看,与工人讨论建筑的形式与结构,指挥着每一步可能‘失败’或‘成功’的建造进行。如此的锻炼怎么可能不会锻炼出一位伟人来呢?因此,安东尼·高迪一生充满着各种传奇性,他的作品至今仍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不求名利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衣着简朴,甚至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当他74岁外出被电缆车撞倒时,没有人想到他就是安东尼·高迪,没有路人赶快帮忙送他到医院,后来由劳动警察送他到穷人医院,两天之后安东尼·高迪与世长辞。

繁复的细节与装饰是安东尼·高迪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这样的姿态似乎与现代建筑运动截然相反。我们今天到处可见“极少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听到的是建筑界的名言:“装饰就是罪恶”,“少就是多”。然而,建筑史或艺术史却有更多的复杂性。在安东尼·高迪手里,装饰不是罪恶,装饰是建筑师天才的显现,“多”同样是简洁的新符号。安东尼·高迪的作品构成了现代建筑运动之外的另一条脉络。他不但吸收了哥特、伊斯兰教、新艺术等各家建筑的精华,而且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改造成为了奇异无比的建筑结构。

安东尼·高迪对自然的描述并不是简单再现,而是体现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在巴塞罗那学习建筑的时候,安东尼·高迪就表现得极富个性,再加上他的古怪脾气,特立独行的作风,让众人对他的评价始终在“是天才还是疯子”之间犹豫不决。

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

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

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1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897年他赴慕尼黑,1898年开始设计工业产品。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实用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1904年彼得·贝伦斯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劝说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人士,共同推进“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工业同盟的口号就是“优质产品”。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第一次聘用一位艺术家来监督整个的工业设计及让一位艺术家担任董事,并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第一个担任工业公司艺术领导职务的人。

彼得·贝伦斯所制定的生产纲领和工业产品样品,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在起作用,他还制定了批量生产的技术复杂型产品的艺术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职业手段。彼得·贝伦斯在AEG各方面设计的成就,就是工业同盟所追求的目标的一个典型范例。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之一,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的装饰,是贝伦斯建筑新观念的体现。彼得·贝伦斯把自己的新思想灌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大胆地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钢结构的骨架清晰可见,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了两侧的墙身,各部分的匀称比例减弱了其庞大的体积产生的视觉效果,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意志设计联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