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手到病除
6772100000002

第2章 了解自己的双手(1)

手的结构

手与健康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离不开各个局部,而且整体的某些信息也可以通过局部来反映。由于双手的特殊性,常被人们用来作为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窗口。

例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者,手和脚就多汗;脑部血液循环不良,可在指甲部出现黑红瘀斑;维生素A缺乏者,手足皮肤粗糙、角化;微量元素锌缺乏时,手指尖可出现糜烂、脱屑;胃肠功能不佳者,食指半月甲呈粉红色;肝功能不良者,指甲常嵌入肉里或呈勺形。

同时,局部信息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及整体的某些特性。因此,对双手进行按摩,通过经络系统和神经反射作用,可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作用。

例如,经常摩擦按揉双手,可防治动脉硬化,降低血脂,激发大脑潜能而增加智力;常按摩大小鱼际,可宣肺止咳,健脾和胃,调肝明目;常擦手背,可降低血压等。

因此,人体双手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发现手足灵活、四肢发达者,其生命力旺盛;反之,则预示着机体功能的衰退。

另外,双手与大脑的功能活动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脑的驻外机构,有着极为丰富的神经末梢,也是经络(在中医上是支配内脏及气的通路)的起点,能将各种信号传送到大脑,大脑再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调节各种功能活动,正所谓“心灵手巧”。

手部外形

手可分为手腕、手掌、手背和手指四个部分。

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分别称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指又分指腹、指尖、指甲。拇指侧因上臂桡骨所在称为桡侧,也称为外侧;小指侧因上臂尺骨所在称为尺侧,也称为内侧。

手与前臂连接处称为手腕部。手腕与手指之间的部分,内侧面称为手掌,外侧面称为手背。手掌中央凹陷处称为掌(手)心,其桡侧与尺侧的肌肉较发达,呈鱼腹状隆起,分别称为大鱼际和小鱼际。

休息时,手处于自然伸展状态,即休息位。此时,桡腕关节可向背侧伸展20度左右,即握拳时腕关节所处的位置,以降低手部各组织结构间的张力。同时,它也是手各种功能位的基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很快发挥手的各种功能。

手部皮肤

由于手的功能需要,导致了手掌与手背皮肤之间的差异。手掌及手指掌侧的皮肤较粗糙,皮肤角质层较厚,皮下有较厚的脂肪垫,使不至于在直接接触物品时损伤皮肤。

手掌皮肤下有垂直的纤维间隔,将皮肤与指骨、腱鞘等深部组织相连,可避免皮肤的过大滑动,因此掌侧的皮肤弹性很小。手背及指背皮肤则相反,它薄、软而富有弹性,皮下组织疏松,滑动性大。

手掌部有三个皮纹,它分别适应拇指、食指及其他三个手指的活动。大鱼际纹或称近端掌纹,能适应拇指单独的活动;远端掌纹从食指与中指的指蹼间到手掌尺侧,此纹有利于尺侧三个手指的屈伸活动。

掌中还有一横纹,从大鱼际纹的桡侧开始,朝着远端掌横纹相平行的方向移行。当食、中、无名、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时,少数人此横纹与近端横纹连结成一线。

手部骨骼

手部骨骼包括8块腕骨、5块掌骨、14块指骨及数个籽骨。

腕骨位于手的腕部,排成近侧和远侧两列,每列4块。

近侧列的腕骨由外(桡)侧向内(尺)侧依次为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它们的近侧面共同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的腕关节面相关联。

远侧列的腕骨由外(桡)侧向内(尺)侧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其远侧面与掌骨相关联。

掌骨

掌骨为小管状骨,共5块,可分为一体与两端。远端称为头,有球形的关节面,与近节指骨底相关节。掌骨的近侧端扩大并呈骰状称为底,底的近侧面上有1个或1个以上的关节面与腕骨互成关节。头与底之间的部分称为体,呈三棱柱形。

指骨

指骨为小管状骨,除拇指为2节指骨外,其他各指均为3节,即近、中、远节指骨,共有14节。近节指骨最长,远节指骨最短。

每节指骨可分为体及两端,近侧端较宽广,称为指骨底。远侧端较狭窄,除远节指骨外,均呈滑车状,称为指骨滑车,与相邻指骨底相关联。介于两端之间的部分,称为指骨体。

手骨的连结

手骨之间的连结形成了手的关节,不同的手骨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手关节,担负着不同的功能。手的关节主要有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掌指关节、腕掌关节、指间关节。

手部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是经脉,为纵行的主干,循行部位较深,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是络脉,为横行的分支,循行部位浅表,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

经脉和络脉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经络系统,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将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协调阴阳平衡,使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保障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手指部是3条阳经与3条阴经相交会之处,因此手部的经络比较集中。其中掌侧为手三阴经,背侧为手三阳经,它们都有各自的循行路线。

拇指

拇指分布有手太阴肺经,它从腕后(寸口)走到大鱼际,沿着大鱼际边缘,延伸至大拇指桡侧末端的少商穴,是与肺、支气管等呼吸器官有密切联系的经络。

食指

食指分布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2条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缘,走出于第一和第二掌骨间,向上延伸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中。它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太阴肺经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分支,向手背到达食指桡侧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中指

中指分布有手厥阴心包经,它从掌长肌腱和桡侧肌腱正中进入手掌,沿着中指内侧延伸到中指末端的中冲穴。

心包经与心脏及循环系统关系密切。同时,由于心包经与小肠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它与消化系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名指

无名指分布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2条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靠小指一侧末端的关冲穴向上走出,循行于第四和第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与淋巴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控制淋巴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内脏机能平衡。

手厥阴心包经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靠小指的一侧分布于手指末端,接于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

小指分布有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2条经脉。

手少阴心经从手掌沿着小指内侧走到指甲内侧末端的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是与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起自于手小指外侧末端的少泽,沿着掌侧和背侧的交界线上到腕部,与小肠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部穴位与病理反应点

手部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发现出来的。手部病理反应点是指某些病症发生后,在手部产生特有反应的区域。这些部位取用方便,疗效卓著,为临床按摩所常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

阳溪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指翘起时,两筋(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热病、腹痛、吐泻、高血压等。

手三里

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活动不利、腹痛、腹泻等。

上廉

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

主治:头痛、手臂麻木、肠鸣腹痛等。

下廉

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4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等。

温溜

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等。

偏历

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

主治:目赤、耳鸣、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等。

合谷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之处的中点。取穴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是。

主治:一切头面诸病,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面肿等。此外还主治伤风、咳嗽、哮喘、吐泻、消渴、黄疸、水肿、痹证、中风、乳少、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

三间

定位:微握拳,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第二掌骨小头上方)。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气喘、身热、腹胀、肠鸣、泄泻等。

二间

定位: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缘桡侧赤白肉际处(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前凹陷中)。

主治:鼻出血、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热病等。

商阳

定位:位于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光眼、手指麻木、呕吐、热病、昏迷等。

手少阳三焦经穴

四渎

定位:位于尺骨鹰嘴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三阳络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4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会宗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约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

主治:耳聋、上肢痹痛等。

支沟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等。

外关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

阳池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等。

中渚

定位:握拳,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液门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踝关节扭伤等。

液门

定位:握拳,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疟疾等。

关冲

定位:位于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等。

手太阳小肠经穴

小海

定位:屈肘,位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肘臂疼痛等。

支正

定位:位于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项强、肘臂酸痛等。

养老

定位:以掌向胸,位于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腕背横纹上1寸。

主治:视物不清,肩、背、肘、臂酸痛等。

阳谷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齿痛、热病、腕痛等。

腕骨

定位:后溪穴直上,位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耳鸣、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等。

后溪

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疟疾、多汗、指挛腕痛等。

前谷

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指痛、热病等。

少泽

定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乳少、昏迷、热病等。

手太阴肺经穴

尺泽

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痛、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等。

孔最

定位:位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

列缺

定位: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等。取穴时,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

经渠

定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太渊

定位: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呕吐、经闭、无脉症等。

鱼际

定位:位于手掌侧面,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

少商

定位:位于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呕吐、呃逆、昏迷等。

手厥阴心包经穴

曲泽

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腹泻、热病、肘臂挛痛等。

郄门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咯血、疔疮等。

间使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3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等。

内关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上肢痹痛、失眠、眩晕、偏头痛等。

大陵

定位:仰掌,位于腕横纹的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疮疡、失眠等。

劳宫

定位: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即是。

主治:心痛、呕吐、口疮、口臭等。

中冲

定位:位于中指末节尖端的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吐泻、小儿夜啼、中暑、昏厥等。

手少阴心经穴

少海

定位:屈肘,位于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项痛等。

灵道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挛痛等。

通里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等。

阴郄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心痛、骨蒸盗汗、吐血、鼻出血、暴喑等。

神门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少府

定位:手掌面,位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即是。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小指挛痛等。

少冲

定位: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热病、昏迷等。

经外奇穴

十宣

定位:位于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

主治:昏迷、高热、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

四缝

定位:仰掌,伸指,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肠虫症、咳嗽等。

中魁

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呕吐、食欲不振、呃逆、牙痛、鼻出血等。

八邪

定位:位于手背侧,微握拳时,第一至五指间的横纹端赤白肉际处即是,左右共8个穴。

主治:烦热、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手指麻木、手指拘挛等。

落枕(外劳宫)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上约0.5寸处。相当于外劳宫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