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囯成立之后,彩票曾一度遭到废禁。但在此之前,彩票在我囯也曾红火过。通过本篇介绍的旧中囯开多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彩票类别或其玩法,一定会有助于你对彩票的赌博性及黑幕有所认识。彩票是天使,但更是恶魔。
花会彩票
花会彩票是旧中国影响广泛的一种彩票,俗称“字花”。据考证,花会彩票在嘉庆年间流传于广东一带,1870年左右流传到香港,1911年左右流传到天津、上海等地。
花会彩票的玩法共分为36门,具体的名目有皇帝、宰相、将军、状元、美女、乞丐、和尚、道士、尼姑、小孩、樵夫,读书人之类。每一门都用一句离奇古怪,并无实质意义的话来表示,今天的人已不大能理解了。
花会彩票所下彩金数量不限,从1分钱到几十几百元都可以投注。一旦中彩了,彩民可以获取28倍于所下投注的彩金。不仅如此,花会彩票在销售服务上也很有一套,值得今天学习。彩票投注站专门聘用一批“下岗工人”作为业务员,当时叫“航船”或叫“跑封,挨家挨户上门联系业务。彩民不出家门,便可委托“航船”买到彩票,并可由“航船”把中彩后的奖金在家中兑付。由于赌注不论多少,服务都非常周到,所以参与者非常踊跃。“航船”在投注站不领任何收入,只是在彩民中彩后讨得一定比例的“喜钱”作为“业务提成”。
彩票投注站称为花会赌场,赌场内有堂屋,堂屋之上有一小楼阁,楼阁地板中间有一个一尺见方的洞口,与堂屋上下相通。花会赌场坐第一把交椅的名叫“老师傅”。“老师傅”独居小阁楼上,因为每天要日晚两次开奖,所以要在第二次开奖后才能下楼,在此之前只能蜗居阁楼,以示隔离。每天上午“老师傅”便在36门中提取2门作为日场开奖的“门将”,再提取2门作为晚场开奖的“门将”,一般是前两天开出的“门”,并且要当众宣布。在剔除了4门门将之后余下的32门中,任选一门装入彩筒,封装牢靠后,由小阁楼洞口悬挂出来。第一次开筒后,再选一门装入彩筒。
初看起来,这种由“老师傅”单独提取一门作为开奖依据,似乎显得公平、公正,其实,这里面大有弊端存在。首先是所悬挂的彩筒中置有隔层,每次投入其间的不是一门而是二门,可以利用内置弹簧予以门色调换。其次,开筒时打手层层围护,又是放鞭炮又是吹喇叭,热闹喧嚣之中围观者很难发觉开奖者在搞什么鬼。再者,一旦发现投买该门色的彩民很多时,花会赌场会安排人员假劫赌场,抢走彩筒,乘机将彩民所下彩金统统抢走,造成“死无对证”。
铺票彩券
铺票彩券产生于清代,但风行于民国初年。“铺票”的来历,源于店铺、商号。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广东南海、顺德两县为了筹资修筑防洪大堤,便向120家商店每家捐借10两,总计1200两。为了归还这批捐借款,地方当局发起了有奖“铺票”销售活动。“铺票”每张为1两或5钱两种面值,在各大商店出售。彩民在每张“铺票”票底所印着的各个店铺名称中间任选10个字为一条,满1000条为一卷。
“铺票”每月开奖一次,开票共开出12个字。开奖时,地点选在神庙广场。首先由工作人员向空中拋出三角暗码,抢得三角暗码的三个人便是公推出来的开奖人员,其中1人负责拋杯,一人负责执杯,一人负责唱票。拋杯人先将2只木杯在天平上过秤,以示重量相等,然后放在同一盆内用力向上一拋,高度必须高于面前所拉的绳索高度。杯子落地后由执杯人拾起。落地时,如两只杯子一只口朝上一只口朝下就报“胜杯”,两只口都朝上报“阳杯”,两只口都朝下报“阴杯”。负责唱票的人在拋杯的同时,根据“铺票”票底所印的字一个一个唱出,然后选择其中几个拋得“胜杯”最多的字为中奖号码,称为“票”。中字最多的为头票,次之为二票,再次之为三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投注站每次在出售“铺票”收入中,提取10%归还捐借款,提取3%作为开奖经费,提取27%为修堤专款(以上合计40%);提取36%发给头票,15%发给二票,9%发给三票(以上合计60%)。
清末,慈禧太后以筹措海防经费为名,大开赌禁。广东一些赌商便向财政厅长提出承包“铺票”销售。开票仍用12个字,方法沿用杯卜法,奖金则从60%提高到70%,每月开票12次。民国元年曾一度禁赌,但1915年赌商又趁广东水灾之机,请求开设实为铺票的“有奖义会”。此时,已改杯卜法为搅球法,仍旧开出12字。
“铺票”彩票看起来很公平,实则内幕是很多的。首先是在每一券铺票中(1000张)偷偷塞进一票;其次,按塞进一票上所固定的字,混入搅珠中几颗体积较小的圆珠。这样,开票时小圆珠就会先行漏出,以保证塞入的那张铺票中得头奖。这种方法,很具隐蔽性。
山票彩票又叫“十五字有奖义会”。其赌法是投注站(票厂、赌场)出120个字,由彩民购买。彩民在其中选买15个字为一条,每条押注15分,条数不限。聘用一批“下岗工人”称作“带家”,走村串户上门推销彩票,这一点与花会彩票相同。
山票彩票每月逢2日、12日、22日开奖三次。开奖过程,是通过“搞珠”的方式,在预定的120个字中开出中彩的30个字。“搞珠”时,投注站备有3套圆球,第一套120个无色圆球,每个球上各刻有山票上的1个字;第二套30个红色圆球,无字;第三套90个白色圆球,无字。开奖时,在公证人员公证下,先检查开奖台两旁各一个大圆筒内空无一物,然后把120个字球倒入左边圆筒内,再把30个红球和90个白球倒入右边圆筒内,封盖完后开始摇动。两个圆筒均设有机关,每摇一次都会滚出一个球来。例如,摇动左筒滚出一个“河”字,而此时摇动右筒滚出一个红球,则表示“河”字已被选中;如果此时摇动右筒滚出来一个白球,则表示“河”字末中。如此这般,等到左筒120个全部摇出,则其中必定有30个字是与右筒的红球相配应,即有30个中彩的字开出。开出完毕,检查一下左右圆筒均无余物,开奖宣告结束。
开奖次日,投注站印发中奖通知单称为“谢教单”。奖金总额为出售山票总收入的65%,头奖占其中的60%、二奖占25%、三奖占15%。这种山票对彩民吸引力极大,常常引得普通百姓趋之若鹜。
山票彩票是不是就公平了呢?其实远远不是。彩民购买的15个字中,至少要有11个字以上才有可能中得小奖。相对于今天电脑福利彩票中的中大奖率为120选15,中彩之难就可想而知了。
白鸽彩票是由于最初它是以猜哪一只赛鸽得胜来下赌注而命名的。赛鸽时,鸽用《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字来进行编号。例如,比赛结果有一只名为“宇”的鸽胜出了,那么凡是猜“宇”胜出的彩民都为中奖者。
后来,白鸽彩票的玩法有了许多改变。首先是由投注站将〈千字文》中前面的80个字印制在彩票上,每个彩民可在彩票上圈定10个字。开奖时,投注站开出底字20个,凡是有5个字以上相符便可中奖。由于白鸽彩票每张只需3厘,即使到了国民党“废两改圆”制以后,也只有1分或几钱,所以极为便宜,吸引了广大民众参与其中。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白鸽彩票在香港、广州等地还特别风行。如今,在香港、台湾的白鸽彩票,其玩法也与此相似,只不过引进了电脑技术。白鸽彩票后来流传到日本,被运用在赌相扑上,称为相扑彩票。
回力球彩票
回力球彩票是借助回力球下注赌钱的一种方式,回力球比赛分为单打和双打两种形式。单打一般6人,其中两两对打,逐个淘汰从而产生优胜者,6人每赛一次就叫一盘。双打一般12人,2人编为一组,两组两组对打,逐个淘汰从而产生优胜者,12人每赛一次叫一盘。一般一个晚上可以赛上8至16盘。
回力球场有跑票员100多人,专门替彩民买彩票,兑领彩金。打回力球时,球员背上都有编号。彩民估测几号球员胜出希望大,就买几号的彩票。一旦几号球员胜出猜中,凡是购买该号球员彩票的彩民均可赢得几倍奖金。彩民中了彩,跑票员就能从中分得1份赏金。所以,跑票员在当时实在是个肥差,不但收入颇丰,而且为了能进场当上跑票员,还常常要走后门贿赂官员,交上数千元押金。做得好的跑票员,在当时就自置汽车,专门跑有钱人的公馆。有些阔绰的彩票“大户”,同样在回力球场派驻有“驻场员”,随时用电话机报告比赛情况,公馆内则用电话指挥驻场员何时下注、下多大的注。
回力球彩票在今天的香港、台湾地区仍然存在,但已经没有球员现场比赛了,只需发行彩票即可。
番摊彩票
番摊彩票是不限人数而进行的一种不定期的赌博方式。由于是与番摊馆赌,所以多到十人八人少到一人都可以进行。赌法简便易行,易输易赢,往往在一夜之间便能使人破产,所以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番摊彩票的具体方法是,先在桌子上放一大堆铜钱或圆形青色光滑小瓷片作为“摊皮”然后从中叉开一小堆,将有短柄的铜制盅盖(称为摊盅)盖住。另外取一块正方形锡片或木片(称为摊正)摆在一小堆摊皮之前,叫彩民猜买一、二、三、四。如果彩民猜的是一,则把押注押在摊正靠一小摊摊皮的那一边;如果猜二,则把押注押在摊正的右边;如果猜三,则把押注押在摊正的对面;如果猜四,则押在摊正的左边。开摊时,揭去摊盅,用长约一尺的竹片(称作摊竹)将一小堆摊皮往大堆摊皮那边拨动,每次四个(称作一皮)。这样,最后剩余的摊皮数量不足一皮时必定会出现剩一个、剩二个、剩三个或没有剩余的情况。所余剩数与彩民所猜一二三四数量相符时则胜出,否则即告输掉。
以上讲的是只买一门的赌法,称为“番”还可以买一门为主、邻门为辅的方法。如猜的是三搭四,则开出三时赢彩1倍,开出四时正好保本,开出一和二时为输。这种方法称为“捻”第三种是可以兼买两门邻门,如猜的是三和四,则开出三或四时都可以中彩,开出一或二时则为输,这种方法称为“角”第四种是买一门为主、邻近两门为辅的方法,如猜的是三,则开出三时为中彩,开出二和四时为保本,开出一时为输,这种方法叫“正”。第五种是可以猜三个数(门),如猜的是三,则开出二三四时都叫中彩,只有开出是一时才告输,这种方法叫“射三红”。第六种方法是猜相对的两个数(门),如猜的是三,则开出三和一时都中彩,猜出二和四时即告输,这种玩法叫“两头番”。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玩法。
番摊彩票投注站的主要收入是“抽头”或叫“抽水”。如果彩民中彩了只能得彩910,还有1/10要交抽头;但如果彩民输彩了,则要输个精光。所以,番摊馆永远是只赚不亏。而且,碰到有几个彩民同时押注的时候,彩民之间输赢相抵,番摊馆更是可以抽头多多。不仅如此,番摊馆还常常在特制摊皮上作文章,使得一颗变成二颗,或者抽烟吐雾模糊视线,或者每次多扒少扒的伎俩来稳操胜券。
枪场彩票
枪场彩票是一种彩民与赌场赌输赢的游戏。其主要方法是,在一个大型轮盘上绘着一至十二个号码,另外还有一个零和一个花星共14门,有些类似于今天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大转盘。在距离轮盘一定远的地方有一支猎枪,彩民投注后则用猎枪向轮盘射击,射中的号码即为中奖号码。如果射中零号或花星,则无人中奖。发展到今天,枪场彩票大多已演变成靶场博彩,其基本玩法则无多大变化。
赛马彩票在清朝末年时就从国外传到上海,1851年上海正式出现了跑马厅,但主要是供外国人参与,直到1909年才对中国人开禁。
早期赛马是由七八匹至十多匹马一起竞跑,每匹马都有一个编号,马上的骑师穿着五色彩衣,驾马奔跑。赛马彩票早期称为香槟票,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代销处,先是在烟杂店,后来又有专门的彩票店来经销赛马彩票。开奖时先要经过赛马,然后才摇彩来决定。彩票的名堂也有不少,如A字香槟、B字香槟、大香槟、小香槟等等。那时候,每个星期都要有一二次赛马活动。
赛马的结果与骑师有很大的关系。骑师操纵着马,但骑师又由马总会操纵着。从道理上讲是跑得最快的马得奖,但实际上这匹马的彩票又总是卖得最少的。虽然说,赛马彩票中彩的也确有其人,但却少得可怜,而且多为外国人,或者是中国人中的知名人士。普通彩民买赛马彩票多是有去无回。
流传最广,后来被编入京戏和各种地方戏的“枪毙阎瑞生”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1920年的上海。当时有一位洋行职员阎瑞生,因为迷恋买赛马彩票而输得倾家荡产,便去专门骗取妓女的钻戒,卖掉后买彩票。后来,阎瑞生专门去骗当时上海有名的妓女王莲英坐着汽车去城外兜风,当车开到北新泾农田旁边时,阎瑞生勒死了王莲英,抢走首饰后逃往徐州,后在火车上被捕,被军阀枪毙。类似的悲剧在当时不少。
足球彩票
足球彩票是通过猜冠亚军、猜哪个球员先踢进球来进行赌彩的一种游戏。玩足球彩票,除了对有关足球知识方面要有所了解外,还需要掌握足球彩票的技法。目前的意大利有“足球联合国”之称,意大利的足够彩票“十三分”在西方国家中颇具代表性。但在过去可不是这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蹴鞠”游戏的记载。所谓蹴鞠,其实就是足球的原形。到了宋代,高俅堪称是中国的第一位大球星,既因踢球踢得好而发迸,又因此成为宋朝的宠臣。到了现代,国际上公认英国是现代足球的摇篮,但起初英国人踢的并不是足球,而是“丹麦人头”
在公元1017—1042年,丹麦人占领了英格兰,英格兰人对之痛恨之绝。后来丹麦人撤退后,英国人在打扫战场时辨认出了一个丹麦人的骷髅人头,便你一脚我一脚地踢了起来。英格兰人踢得很有劲,但骷髅人头实在经不起踢,几个头脑聪明的英格兰人便去弄来牛膀胱吹足了气当作骷髅踢。此后,“踢丹麦人头”成了当时的一种游戏。游戏开始时,双方没有规则地在市中心踢着用牛膀胱替代的“丹麦人头”谁要是先把这个“不祥之物”踢进对方阵营,谁就取得胜利。1234年,英国政府下令这种游戏改在空旷的广场上进行。再后来,由于它方便,好玩,很快就风靡整个欧洲,成为民间与王室不可缺少的体育竞赛项目。及至足球彩票的发行,更使足球运动増添了无限光彩,同时也使得足球彩票风靡全球,令彩迷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