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6775000000032

第32章 发现地外的宇宙空间(6)

冥王星的亮度变化也很奇怪。自发现后,冥王星一直朝着近日点运动,按理说亮度该越来越亮,可是它却恰恰相反,平均每10年变暗0.1星等。

冥王星之外的神秘天体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轨道经常被一个神秘的天体扰乱,使得轨道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观测不相符合,偏差的数值虽然很小,却无法用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的引力作用来解释。

于是,科学家设想,在冥王星的轨道之外,一定还存在着一颗未知的天体,在冥王星未被降级以前,它一直是科学界争论得沸沸扬扬的“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科学家表示,这个未知天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一颗行星,其质量、大小与海王星或天王星相同;二是一个暗淡的约有太阳大小的星体,这个星体在距离冥王星的轨道约80亿千米的地方;三是一种大约是太阳质量10倍的物体,由于自身的奥秘,潜藏在160亿千米远的黑暗之中。

新西兰布莱克伯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认为,这颗未知行星有地球3~5倍大,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1000年,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5倍。

但遗憾的是,人们不能通过直接观测来证实它的存在。因此,也有人认为这颗“行星”并不存在。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批专家,建立了一个太阳系运行模拟系统,经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表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异常是“随机的”,与“冥外行星”无关。英国菲尔德大学的戴维·休斯教授则断言,“冥外行星”根本不可能形成。凝聚成行星的原始星云,还没有扩散到比冥王星轨道更远的地方,它的形成需要100亿年,而太阳系的年龄仅46亿年,还不到它的一半。

月球形成之谜

月球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要围绕着地球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地运转?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月球曾是地幔的一部分。大约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速度很快,在离心力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它被地球甩了出去,慢慢形成了球的形状,不断地围绕着地球转动。

为了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有人还从地理上找到了证据:在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巨大的洞。那就是又深又广的太平洋盆地,今天已经被太平洋的海水淹没了。你只要朝地球仪上看一眼,就会发现,地球上的陆地,差不多都集中在一边,而美洲和亚洲之间的太平洋地区,却几乎是空的。

这就是月球原来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根据岩石采样分析,月球的地质年龄也是46亿年。但许多专家并不认为这种浪漫的想象有道理,因为太平洋盆地有自己的形成原因。随着地球的板块在这里挤撞、摩擦,盆地的“洞”也越来越大。

另有一种“俘获说”的说法。研究者认为,月球原本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小行星,大约在30亿~40亿年前,当它运行到地球附近时,被地球强大的引力所俘获,转而成了地球的卫星。这种观点对为什么月球上没有铁,作了很好的解释。

但另一方面,地球和月球的关系也太偶然了。仅仅是因为地球抓住了月球,月球就能用恰当的速度、在恰当的角度上围绕着地球转动吗?而且速度和方向也配合得天衣无缝?

第三种说法是“孪生说”,也叫做“地月同源说”。

研究者认为,地球和月球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太阳系诞生之初,他们都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一大片分散的星云。后来,一大团以铁为核心的星云吸附了许多熔岩物质,率先凝聚成了地球;一小团运行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也接着凝聚成了月球。这种理论当然也无法得到证实。

此外,还有人认为,月球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行星相撞而产生的,这种说法被称为“巨大撞击说”。

2001年,我国泉州地震局的地理学家黄金钟提出了“弹性碰撞说”,即“先碰撞,后俘获”的月球形成假说。

月球辉光之谜

月球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风、云、雷、电,没有火山爆发和地震,当然,更不会有人。

但是,从古至今,许多天文观测者都看到过一个“活动”着的月球:闪闪烁烁的辉光,整齐庞大的建筑,来去移动的物体,时有时无的景象,真叫人莫名惊诧!

最早的月球辉光报告出现在800多年前。1178年6月25日,5个英国人在不同地点发现弯弯的月亮钩上有一种奇异的闪光。

1949年,英国科学家穆尔接连两次看到月面辉光。

1967年9月11日,天文学家组成的蒙特娄小组发现“宁静海”出现“四周呈紫色的黑云”。

据有关方面统计,有关月球辉光的报告,已有1500份之多,报告者大多是专业的天文工作者和资深的科学家。

现在,人们不再怀疑,月球上确有不明发光体,但始终找不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月球上可能还有少量火山爆发。但是,科学探测表明,月球的火山活动已经停止了30亿年,火山爆发说没有事实依据。

有人说,月球辉光可能是某种摩擦放电形成的电火花。但是,月球上没有物体运动,摩擦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太阳风与月球作用形成的荧光。但是,地球距太阳1.5亿千米,而地、月距离仅38万千米,差距微乎其微,为什么地球上没有发现这种荧光?

月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月球的表层下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

“阿波罗”探月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设置在离坠落点72千米处的地震记录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这种声音犹如一只大钟和大锣鼓所发出的声响。

在“阿波罗13号”探月时,碰撞月球所制造的月震持续了3小时20分钟。参与观测的地震学家无不面面相觑。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能持续1分钟左右。这生动地说明了,月球是一个表面覆盖着坚硬外壳的中空球体。

此外,月球的平均密度是3.33克/立方厘米,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几乎相差一半。但是,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岩石密度却为3.2~3.4克/立方厘米,而地球岩石密度仅为2.7~2.8克/立方厘米。

这就是说,月球的表层密度大大高于地球,而整体密度却又大大小于地球,除了说明它有一个更坚硬、更厚重的月壳外,还说明它外强中干,核心空虚!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所罗门博士说:“根据月球轨道环行器的观测……月球内部很可能是空的。”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球专家威尔金斯博士在《我们的月球》中甚至确切估计:月球中有体积约2250万立方千米的空洞。

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瓦西里和晓巴科夫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撰文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世界。”

月球形状之谜

月球不是规则球形,而是极半径略小于月球赤道半径的天体。仔细观察月球的形状,我们会发现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极“挤”过一样。

早在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状不规则的月球自转时会发生“颤抖”。

月球的赤道半径约3474千米,比极半径约长4千米,说明月球形状不规则的程度较轻微。但参照月球27天7小时43分钟11.5秒的自转周期,月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长度差异仍比理想值大了一些。“谜团在于月球太扁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与行星科学教授玛丽亚·T.朱伯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

20世纪60~70年代,太空探测器发现,处于月球与地球地心连线上的月球半径被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沿月球赤道把月球分成两半,截面不是正圆,而是像橄榄球一样的椭圆,“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无人能就月球当前形状的成因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月球比地球更为古老吗

令科学家难以相信的是,从月亮上采集来的岩石,90%以上的要比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还要古老。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月球的“静海”带回的第一块岩石被测定为36亿年,其他岩石分别是42亿年、45亿年和46亿年,还有一块竟然超过了53亿年。

相比之下,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只有37亿年。而整个太阳系的年龄也不会超过50亿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月球的形成不只比地球早,而且比太阳系早。那么,它到底来自哪里呢?这仍然是一个谜。

月球是否在逐渐远离地球

几十年前“阿波罗”号登月时,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面镜子。此后,科学家从地球上向这面镜子发射激光,并通过激光的往返时间测算月地距离。结果显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

现在的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它的一面总是朝向地球。科学家估计,和现在约38万千米的距离不同,早期的月地距离可能只有约2.6万千米。由于天体运行轨道半径与天体转速有关,按照这一假设,1︰1的自转公转周期比,可能解释当前月球形状不规则的现象。

还有一些科学家假设,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公转周期比为3︰2,也就是公转2周期间自转3周,这种情况至多持续了几亿年,最后因为潮汐力而自转降速,自转公转比稳定为1︰1。计算结果表明,这段自转比公转快的时期可能提供了足够的力,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状准备了条件。

月球与地震有关吗

人们很早就知道,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会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起潮落。大海有规律地起伏着,就像在进行着一呼一吸的生命运动。然而,人们并不清楚在海水涨落起伏之时,固体的陆地也会受月球的影响,做着相应的起伏运动。

1933年,美国海军观察站的测量员,发现圣地亚哥和首都华盛顿之间的距离与7年前测定的数据相差了15米。这在讲究分毫不差的大地测量学上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后来研究者才发现,是月球把40万千米下面的“固体”地球拉起来了,地面就形成了凸起,因此,两端距离缩短。这一定会对已经积累了巨大压力的地壳中某个部位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从而使地球发生地震。

美国科学家发现,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狭窄的地区内,地震的发生与12小时、半月和18.6年的月球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自1966年以来,在河北平原发生了4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全部发生在初一或十五的前后,并且与附近塘沽港海潮的高潮时刻相接近。

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形状为朔、望、上弦、下弦前后的日子,地震发生的概率比其他日期的要高。

月球是怎样诱发地震的呢?这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继续研究。

月球上有人工建筑吗

1954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科学部编辑约翰·奥尼尔宣布,他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大型桥状建筑物,全长约20千米,桥下还有明显的建筑物投影。

1956年,日本明治大学的丰田博士观察到月面上有一些黑色的物体,它们似乎排列成了“PYAX”和“JWA”字样。

1966年,前苏联“月神9号”探测器登陆“雨海”后,拍摄到两排金字塔状结构物,它们的距离相等。根据阴影长度估计,大约有15层楼房那么高。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探测器2号”在“宁静海”上空46千米处,也拍摄到了一些金字塔形结构物,估计高度为15~25米。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球专家威尔金斯博士表示,他在“卡西尼A”环形山的内侧,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00米的巨大洞穴,洞穴内壁像玻璃一样光滑,他相信,这些洞穴是通往月球内部的入口。

更有趣的是,美国有关媒体报道,他们在月球环形坑里发现了二战时失踪的美国战斗机。但是,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彗星是凶星吗

古人认为,彗星在天空的出现,总是重大事件的预兆,多数是凶兆,如战争、瘟疫、洪水或地震等。因为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因此又被称为“扫帚星”,它的出现,常常会引起一阵紧张和惊恐。因此,古人们求神拜佛,烧香许愿,希望逃脱这场上天预示的灾难。

那么彗星是凶星吗?答案是否定的,彗星只是一团夹杂着冰粒和宇宙尘埃的冷气流。

彗星的头部有一个固态的“彗核”,一般来讲,那不过是一只直径10千米左右的“脏雪球”。它的周围披散着一层云雾状的光辉,直径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千米,被称为“彗发”。

彗星的尾巴,即“彗尾”,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接近太阳的时候,受到太阳的引力才形成的。它在最长时可以延伸到几亿千米。

“彗发”和“彗尾”都是由“彗核”挥发出来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这些气体非常稀薄,比地球大气边缘的气体密度还要稀薄好几万倍,如果把8000立方千米的彗星气体压缩成地球地面的大气,还不到1立方厘米。

这样稀薄的气体扫过地面,连一阵清风也不是,地球上当然不会出现任何灾害了。

彗星来自哪里

彗星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它们的轨道大多呈扁长的椭圆形,当它们运行到离太阳和地球比较近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看到它。

彗星周期以200年为界,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周期最短的是“恩克彗星”,周期为3.3年,从1786年发现以来,已出现过40多次了。

著名的“哈雷彗星”,是短周期彗星的代表。它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最先发现的。它的周期是76年,最近一次出现在1986年,下次它来到太阳附近将是2062年。

这些彗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指出,在远离太阳约4万天文单位(6万亿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彗星贮藏库,里面冰冻着沉睡的无数彗星,至少在1000亿颗以上。只是由于某种说不清楚的外来因素,才使得少数的彗星苏醒过来,离开“仓库”,开始了周而复始的绕日运行,人们才因此能够看到彗星迷人的风采。

后来,人们把这个彗星贮藏库叫做“奥尔特云”。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柯伊伯后来提出,就在离地球不太远的星际空间,还有一个第二彗星“仓库”。人们称它为“柯伊伯彗星带”。这个彗星带是个环状带,它可能就在海王星轨道外面不远的地方,估计有三四千颗彗星。

1977年,科学家科瓦尔在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轨道很特殊的小行星,取名“奇伦”。后来发现“奇伦”应该是颗彗星。有人认为,“奇伦”就是从“柯伊伯彗星带”来的。

以上,都只是彗星形成的一些假说,彗星真正的形成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揭开。

彗星会不会撞到地球

彗星和地球一样,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许多彗星都沿着固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行。那么彗星会不会撞到地球呢?

从理论上说,这完全有可能,而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亿年中,地球也很可能不止一次地经历过这种劫难。

例如曾经统治地球的庞大的恐龙家族在6500万年前突然绝种,以及20世纪初发生在俄罗斯通古斯地区的一次大爆炸,均被天文学家推测为是彗星撞击地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