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6775000000048

第48章 遨游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2)

“密度跃层”的厚度一般在几米以上,乃至于100多米不等。如果有某种外力(如月亮、太阳的引潮力,风、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于“密度跃层”,那么,“密度跃层”就会产生波浪。这种波浪处于海平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内波”。

在海岸附近,江河入海口处,常常形成“冲淡水”,盐度和密度显著降低,它们的下面如果是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就会形成“密度跃层”。夏季,寒冷地区的海面浮冰融化,含盐低的水层浮动在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时,也会形成“密度跃层”。南森遇到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时,如果船的航速比较低,螺旋桨的搅动就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如果内波的运动方向同船航行方向相反,内波的阻力就会使船速减低,船就像被海水“粘”住似的寸步难行。后来,是风的推力超过了内波的“粘”力,才使南森的船脱险。

海洋中的淡水区

稍懂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都是又苦又涩又咸的。在海面上航行,即使渴极,也不能饮用海水。那么,在茫茫大海中,有没有淡水呢?

哥伦布在第三次横渡大西洋时,曾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口附近的海面上,发现了一块淡水区。

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以东海面上,也有一块直径约30米的淡水区。看上去它的颜色和周围海水不大一样,仿佛是深蓝色的软缎上镶了一块圆圆的绿宝石。摸一摸,它的水温和周围的海水也不一样,掬上一捧尝尝,一点儿也不咸。

在中国闽南的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面,有一个盛产紫菜的小岛叫菜屿,距菜屿约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处奇异的淡水区,叫“玉带泉”。在广袤的大海中,四周海水皆咸,而唯独此处是淡水,过往的船只都到这里补充淡水,以解燃眉之急。

大海中的淡水区还有很多,如日本著狭湾和千叶县东京湾侧一带海域就有淡水区。据查,仅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附近浅海区就发现了200多处淡水渗水点。

大海中为什么会有淡水区呢?这些淡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原来,濒临海洋的陆地表面渗入雨水后,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层或裂隙向海里倾斜,而且海底岩层又有不透水层,那么渗入地下的水就会形成一个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这条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层下面。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就会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就这样,泉水在海中日夜喷涌,在风力流的影响下,从泉眼斜着上升到海面,从而形成了奇特的海中淡水河。

除了海底喷泉能产生淡水河之外,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于水量巨大,往往也能形成类似的淡水河。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在太平洋一个水域发现大片海底淡水。这种海底淡水不是海底泉水喷涌出的,也不是大河河口的延伸。科学家认为,这是降水积聚引起密度升高而造成的离子渗透现象。

海底岩石中有水汽,沉到海底的降水中也有水汽。当沉入海底的降水团在水压作用下密度升高被压入海底岩石层时,水汽会产生异常高压,海底仿佛处于沸腾状态,淡化了的蒸汽水就会从海底不断渗透出来,形成海底淡水河。

分开大海的神秘海路

每年7月,韩国珍岛附近的海水就会自然分开,露出一条神秘的小路,人们会竞相踏上这条神奇的海路。

珍岛是韩国的第三大岛,这条海路在珍岛的陆地同海上的小岛茅岛之间,满潮或退潮落差较小时,海路隐于水下;只有退潮落差较大,海水变浅时,海路才露出水面。

每年阴历的3月和5月,各有两三天潮水落差最大,每天在海上便会出现一条长达28千米、宽40多米的“海路”,将大海一隔为二,时间仅有1个小时,人们可以沿着这条“海路”一直走上茅岛。

借着“海路”这个东风,珍岛郡每年都要举办“珍岛神奇海路节”,吸引了国内外的40多万游客。随着潮水退尽,一条蜿蜒的海路出现在人们面前。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着彩色水靴争相踏上海路。一时之间,人潮涌动,从岸边一直通往海中的茅岛,形成了一个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

有人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天然海路距海平面比较低,平时被海水掩盖着,当海水的落差比较大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形成天然海路。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区位于北大西洋西部,是由7个大岛和大约150个小岛以及一些礁群组成的群岛。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神秘莫测的海域,在这里,先进的仪器都会失灵,而人员一旦遇险则没有生还的可能。因此这里被称为“魔鬼三角”,是令人恐怖的神秘之所。

在百慕大三角区船只遇险的可怕情况,在5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哥伦布于1502年第四次去美洲时,在进入百慕大三角区后,巨大的风暴袭击了他的船队。那种可怕的情景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当时的情况告诉了西班牙国王:“浪涛翻卷,连续八九天,我两眼见不到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见过各种风暴,可是从来没有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

17世纪,海盗袭击曾一度成为船舶神秘失踪的原因,可是岸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船员的尸体和船只的残片。到了19世纪,海盗几乎绝迹,可是船舶失踪的事件依然不断发生。

到了现代,大量的飞机在飞经这一海域时,也经常发生仪器失灵、飞机及人员神秘失踪的事件。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救援者在出事现场既没有看到舰船、飞机的残骸,也看不到遇难者的尸体。更神秘的是,一些失踪的船只在许久之后竟重新在此海域出现,可船上却没有一个人影。

为了找出百慕大三角区神秘事件的原因,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加以探测,但至今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此外,一些人还把百慕大三角区同“时空隧道”、外星人基地等联系起来,这些无疑又给百慕大三角区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海洋中最大的船舶墓地

古德温暗沙位于英国东南端的多佛尔以东约9千米处,是一道南北长约20千米,宽约8千米的灰黄色浅滩,历来有“海洋中最大的船舶墓地”之称。每当潮涨潮落,时时有倾斜的船桅、生锈的烟囱露出水面,黑黝黝的很像是墓地上的十字架,令人望而生畏。

古德温浅滩的基本构成是流沙,船只刚刚被推进浅滩之时,沙子总是平平地垫托着船底,似乎非常安稳。但是,来自某一面的暴风推动激流,很快就会把船只一侧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的沙子掏空,使船体向一边倾斜,流沙承受不住船体的重压,纷纷退让,形成一个陷阱,倾斜的船只便会缓缓下沉,船员们则在受尽了恐怖煎熬之后,无望地死去。

这里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水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道怪物似的浅滩呢?对此,英国人没有一致的看法。

地质学家认为,这是隆起的海底被侵蚀的结果;水文学家认为,剧烈涨落的潮水,与英吉利海峡、北海、泰晤士河出海口的激流在此处相遇、相激,共同孕育了这个怪物;而地形学家则认为,这里原本是一座岛屿,由于地壳运动,直到1099年才降到海平面以下,形成了这个浅滩。

“魔鬼海”日本龙三角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数巨轮在日本以南空旷清冷的海面上神秘失踪,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失踪前没有能发出求救讯号,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解答它们失踪后的相关命运。如果在地图上标出这片海域的范围,它恰恰是一个与百慕大极为相似的三角区域,这就是令人恐惧的日本龙三角。连续不断的神秘失踪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科学工作者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去揭开魔鬼海之谜。

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寻找失事的巨轮德拜夏尔号,还有对其失事原因的研究,来揭示这片海域的秘密。

大卫·莫恩是一名失事船只搜寻专家,在确定沉船地点方面业绩辉煌,同时,他始终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从纯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找出答案。

1994年7月,由大卫·莫恩率领的海洋科技探险队向魔鬼海进发,他们坚信可以揭开事实的真相。

通过对探测器传输回来的图片资料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沉船的答案:

当年德拜夏尔号行驶到这片海域时就遇到了飓风,但像德拜夏尔号这样的巨轮应该可以抵御最大的飓风,所以船长也自信地认为他们最多也就是晚几天到达目的地。但这时又突然发生了海啸,海啸形成的两个涌浪将钢铁之躯德拜夏尔号架了起来,于是悬空的德拜夏尔号被自己的重力压成了3段。随之巨浪进舱,致使整艘巨轮快速下沉,下沉的速度之快使得船员们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此外,巨轮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水压力的增大,被挤压变形,最后沉到海床上时已变成一堆扭曲的钢铁。

这一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结论不仅为日本龙三角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同时足以告慰那些碧渊深处的亡灵,也给了那些长久沉浸于痛苦之中的亡者亲人们一个圆满的答案。迄今为止,人们依然无法知道在浩瀚的大洋之下,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等待着去探索、发现的秘密。

古地中海之谜

在距今100年前,德国地质学家诺伊玛尔根据中生代侏罗纪(1.95亿年前至1.37亿年前)海的形成层次的分布及其化石,认为从中美洲直到印度,曾有一个东西延伸的海,这个海被称为“中央地中海”。

按照他绘的古地图,中央地中海的南侧有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以及由此分出的印度半岛和马达加斯加岛;北侧是包括北美、格陵兰在内的尼亚库蒂克大陆和斯堪的纳维亚及丘朗的岛屿;东侧是被太平洋隔着的中南半岛、澳大利亚。

他的岳父奥地利著名的学者修斯则认为,这个地中海东边还经过云南、苏门答腊而延长到帝汶岛,修斯把这个海取名为特提斯海,并将北侧的大陆命名为安哥拉古陆,南侧是有名的冈瓦纳大陆。所说的特提斯是出于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俄刻阿诺斯的妻子之名。

修斯认为,特提斯海是从古生代末二叠纪(2.3亿~2.85亿年前)开始,中生代继续存在,到新生代第三纪(0.025亿~0.67亿年前)因阿尔卑斯造山运动陆地化。现在的地中海,仅是古地中海的残余部分。自那以来,古地中海的古地理及生物相,被许多学者探讨着。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魏格纳认为,古地中海是横穿联合古陆东西的浅海。

到20世纪50年代,根据古地磁学的研究,致使大陆漂移学说复活。而且,关于大陆分裂、漂移前的古地理的复原也不少。一般认为,古地中海是包围联合古陆的超大洋——泛大洋,是从古太平洋方向,以楔形插入联合古陆的海洋。

不过,也有人把在石炭纪(年代)以前的古地中海叫“古地中海”。不过,它与本来定义的从二叠纪至中生代的古地中海是很不一样的。1977年有个叫阿宾杰的学者称它为“赫尔西尼亚海”。

另外,在地球膨胀论中,古地中海是被大陆围着的狭窄的地中海。

魔海:南极的威德尔海

威德尔海是南极的边缘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最南端达南纬83°,北端达南纬70°~77°,宽度在550千米以上。它因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首先到达于此而得名。

威德尔海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流冰的巨大威力。南极的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墙,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有时中间还漂浮着几座冰山。

有的冰山高一两百米,方圆200平方千米,就像一个大冰原。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使人胆战心惊。船只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异常危险。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所吞噬。

威德尔海的狂风也是令过往船只胆战心惊的一大因素。在刮南风时,流冰群向北散开,这时在流冰群之中会出现一道道缝隙,船只就可以在缝隙中航行;如果一刮北风,流冰就会挤到一起,把船只包围,这时船只即使不会被流冰撞沉,也无法离开这茫茫的冰海。

在威德尔海,不仅流冰和狂风对人施加淫威,而且鲸群对探险家们也是一大威胁。夏季,在威德尔海碧蓝的海水中,鲸鱼成群结队,它们时常在流冰的缝隙中喷水嬉戏,别看它们悠然自得,其实凶猛异常。特别是逆戟鲸——一种能吞食冰面任何动物的可怕鲸鱼,当它发现冰面上有人或海豹等动物时,就会发起攻击。正是逆戟鲸的存在,使得被困威德尔海的人难以生还。

绚丽多姿的极光和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是威德尔海的又一魔力。船只在威德尔海中航行,就好像在梦幻的世界里漂游,它那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既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又令人魂惊胆丧。

红海扩张之谜

1978年11月14日,北美的阿尔杜卡巴火山突然喷发,浓烟滚滚,溢出了大量熔岩。一个星期以后,人们经过测量发现,遥遥相对的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增加了1米,也就是说,红海在7天中又扩大了1米。

红海是个奇特的海。它不仅在缓慢地扩张着,而且有几处水温特别高,达50多摄氏度,红海海底又蕴藏着特别丰富的高品质金属矿床。这些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被称为红海之谜。

红海之谜在20世纪60年代才有了端倪。海洋地质学家解释说,红海海底有着一系列“热洞”。在对全世界海洋洋底经过详细测量之后,科学家发现大洋底像陆地上一样有高山深谷,起伏不平。从大洋洋底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长约7.5万千米,宽960千米以上的巨大山系纵贯全球大洋,科学家把这条海底山系称作“大洋中脊”。

狭长的红海正被“大洋中脊”穿过。沿着“大洋中脊”的顶部,还分布着一条纵向的断裂带,裂谷宽达13~48千米,窄的也有900~1200米。科学家通过水文测量还发现,在裂谷中部附近的海水温度特别高,好像底下有座锅炉在不断地烧,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热洞”。

科学家认为,正是“热洞”中不断涌出的地幔物质加热了海水,生成了矿藏,推挤着洋底不断向两边扩张。

1974年,法美开始联合执行大洋中部的水下研究计划。考察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类似红海海底的亚速尔群岛西南124千米的大西洋中脊裂谷带去考察。

经过考察,科学家把海底扩张形象地比作两端拉长的一块软糖,那个被越拉越薄的地方,成了中间低洼区,最后破裂,而岩浆就从这里喷出,并把海底向两边推开。海底就这样慢慢地扩张着。根据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测量,我们已经知道了红海的扩张速度是每年2厘米。

平顶海山之谜

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斐济群岛一带的深海海底,有一座座奇异的海山,它们的顶部像被截掉一样,都是平坦的,被称为“平顶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