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6775000000057

第57章 揭秘独特的动物世界(4)

夏季的潮汛来了,蟹苗们开始在它们父母出海的江河口岸集结,随着汹涌澎湃的大潮溯江而上。潮退时,它们则匍匐于河底,等待下一次涨潮再继续前行。它们日夜兼程,沿河上溯,先是列队前进,队伍解散后又单独行动,最后分散到它们双亲生活过的江湖中生长发育,又开始了爬行和穴居生涯。它们的洄游规律和繁育方法,代代相传,亘古不变。

小蟹苗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们父母的生活之地的,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乌龟回家之谜

在福建南部的南靖县,有一个畲族自然村过沟钟村,村里的畲民历来有爱龟的习俗。人们遇到乌龟,不但不会伤害它,反而是带回家去,好好地喂养一番,然后做下记号,将它放归大自然。

有趣的是,这些乌龟也颇通人性,在一段时间之后,它们也常常回到这个村子看看,有时还携儿带女,十分热闹。

在我国,关于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1947年,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镇杨苗州村的焦秀金在一只乌龟底壳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将乌龟放到不远的长江里。两年后,刻有他名字的乌龟奇迹般地出现在他家附近。

这次,焦秀金重新雕刻了原来的字,然后把它放到长江里的一座孤洲上。没想到,七八年后,这只乌龟又出现在他家附近。以后,这只乌龟也曾被多次放生,但奇怪的是,乌龟总能找回来,而且就像家庭的一员,不管吃好吃歹,始终不肯离去。

1972年6月,焦秀金狠下心来,把乌龟带到离他家几百里的武汉黄鹤楼放生。然而,1987年的一天,这只乌龟仍然逆江而上回到了他的家中。

自1947年捡到这只乌龟后,已经12次放生,它也12次找回了家。

有关乌龟回家的传说很多,但乌龟是否真的能认路回家,目前在科学上还无法解释。

奇特的比目鱼

在浩瀚的海洋深处,有一类长相十分古怪的鱼,它们的两只眼睛长的位置与众不同,在头的同一侧,人们把它们称为比目鱼。比目鱼的身体都是扁的,左右很不对称,它总是侧着身体躺在海底沙层上,那突出的长着两眼的一面,总是朝上的。

有趣的是,比目鱼并非天生这副模样,当它从卵中刚孵化成小鱼时,和一般的鱼类一样,两眼位置端端正正地生在头部两侧。当生活了20天左右,小比目鱼的身体逐渐发生变化,它们以每天1000米左右的速度开始向近海游动。

这时,它们的体形开始渐渐变成侧扁形,左右也不对称了,游泳时逐渐把身子侧了过来,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更为奇妙的是,侧卧的那边的眼睛,会移动位置,经过一段时间,两侧眼睛竟长在一边了。

比目鱼是怎样改变眼睛的位置的呢?这是因为它的额部首先突出成鼻部,然后向前垂下,由于比目鱼是向右边侧卧的,所以右眼就从鼻状额部与头部前方之间的狭缝伸出。后来,鼻状的额部和头部变成鱼的吻部,随着这一变化,右眼挤到左边,和左眼长到了同一侧。

比目鱼不光眼睛的位置会变,皮肤的颜色也能随海底土质的颜色不同而发生变化。更有趣的是,在鱼缸下面放一张画上黑白相间的方格图画,或是黑白相间的圆圈图画(这种背景对比目鱼来说,在自然界中是从来不会碰到的),把比目鱼放入鱼缸中,半小时后,它的身上竟会出现同样图形的斑纹来。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形成,再通过遗传来实现的。

传说中的美人鱼是什么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美人鱼雕像,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去参观游览。然而,美人鱼真的存在吗?

传说中的美人鱼,她的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身体,而下半身是一条像鱼一样的尾巴。早在2300多年前,古巴比伦的史学家巴罗索斯在《古代历史》一书中,就有关于美人鱼的记载。

在西方,著名的荷马史诗《奥德塞》中的主角塞伦,就是一个美人鱼,她以美妙的歌声迷惑水手,使他们因疯狂而触礁淹死;在东方,我国的《山海经》和日本的《和名抄》中也有美人鱼的记载。东、西方的美人鱼比较起来,西方的人鱼大多属于美丽动人之物,而东方的人鱼却多半有鬼怪的色彩。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一般认为,美人鱼是一种海牛目动物,包括儒艮和海牛。海牛目动物的乳头长在前肢根部的后方,也就是我们认为的胸部,在进入哺乳期的时候,它们的乳头会突出,胸部变大,而幼崽在吮吸乳头时,通常的位置是从侧后方靠上来,看上去就像是母亲怀抱着婴儿。

另外,海牛和儒艮的外鼻孔和人类一样,都是两个,碰巧它们有的又长有稀疏的短毛,这么几个特征综合起来,让在海上看到海牛或儒艮的人,自然而然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不过,儒艮和海牛都没有秀美的长发,嘴也并不好看,从人类的审美观点来看,同“美人”的标准相距甚远。因此,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仍然在苦苦探索,他们宁愿相信另有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存在。

大王乌贼之谜

在众多海怪的传说中,至少有一种从前人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的海中巨怪得到证实:那就是大王乌贼。

1861年11月30日,法国军舰“阿力顿”号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开往腾纳立夫岛途中,遇到一只长着巨大触手的海上怪物。船员们同它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最后,海怪逃脱,只留下了一块重约18千克的怪肉。

19世纪70年代,几次发生大王乌贼的残骸在加拿大海滨被冲上岸的情况,其中最少有一次还是活的。这怪物的身躯超过7米,有的触手长达11米以上,触手上的吸盘直径达10厘米,眼睛的直径足有46厘米。

借助这些实体,人们终于了解了大王乌贼的一些情况。

大王乌贼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体长约20米左右,重约2~3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它的性情极为凶猛,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并能与巨鲸搏斗。

国外常有大王乌贼与抹香鲸搏斗的报道。据记载,有一次人们目睹了一只大王乌贼用它粗壮的触手和吸盘死死缠住抹香鲸,抹香鲸则拼出全身力气咬住大王乌贼的尾部。两个海中巨兽猛烈翻滚,搅得浊浪冲天,后来又双双沉入水底,不知所终。这种搏斗多半是抹香鲸获胜,但也有过大王乌贼用触手钳住鲸的鼻孔,使鲸窒息而死的情况。

最大的大王乌贼会有多大呢?在加拿大海滨捕获的那只大王乌贼已经够大了,但从捕获的抹香鲸身上,曾发现过直径达40厘米以上的吸盘疤痕。

由此推测,与这条鲸搏斗过的大王乌贼可能身长达60米以上。

鲸群自杀谜案

在各种动物自杀事件中,最为悲壮的是鲸群的“自杀”。早在公元前4年,在我国的著名史书《汉书》中就记载了7头鲸在莱州湾集体自杀的事件。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有关鲸集体自杀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

1966年12月1日,总计有102头鲸,在菲律宾库约群岛海岸“集体自杀”。1972年2月3日,在离澳大利亚的贡纳玛牧海滨浴场半千米地段内,死去36头鲸。1976年12月,一大群小齿鲸在加拿大东南部塞布尔岛集体自杀,死鲸的尸体排满了17英里的海滩。

鲸并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哺乳动物。然而它为什么会突然厌弃祖祖辈辈早已习惯了的海洋生活,把死亡置之度外,不顾一切地硬闯陆地呢?

这种现象,令许多生物学家、海洋学家迷惑不解。

一些科学家认为,鲸是因为“定位装置”发生故障,而迷失了方向才这样冲上大陆的。因为鲸的行动基本上是依靠听觉来引导的。它们的鼻部和咽喉部的气囊能发出一种特殊的高频声波,利用回声定位来辨别方向和觅食。如果它们游到平坦多沙或者泥质的浅海水域时,反射回来的是低频声波,使得鲸无法对环境进行判断,便会迷失方向,冲上海滩。

还有的学者认为,涨潮、退潮、暴风雨、海啸所造成的水位波动、海滩倾斜,水下沙嘴、沙洲、沙坝等地形障碍,是导致鲸类遇险的重要原因。

还有人认为,鲸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一旦有同伴迷路搁浅,必然会发出求救信号,其他的同伴便会奋不顾身地前来营救,最后导致集体搁浅,全部死亡。

美国的一些地球生物学家还认为,地球磁场与许多生物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发现,鲸搁浅的地方,往往是磁力较低或极低的区域。他们认为,当鲸沿着磁力较低的路线前进时,容易搁浅在海滩上。正是因为磁力作用,也很难把它们赶回深海。

还有人认为,高科技的声呐系统,是诱发当代鲸类频繁冲滩搁浅的一个重要因素。1996年在地中海进行声呐实验时,有12头鲸海滩搁浅。两年前,当这种声呐在巴哈马群岛海域进行实验时,16头鲸在海滩搁浅死亡。科学家发现,这些鲸的耳内严重出血。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猜测,具体的原因还有待科学家们继续研究。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在人们的心目中,海豚一直是一种友善而神秘的动物。长年生活于海边的居民中,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动人传说,人们还送给海豚“海上救生员”的美名。有确凿的记载表明,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救人。

1967年,美国海岸警卫队一艘快艇的官兵们亲眼看到这样一幅奇观:因帆船失事落入海里的爱德华先生,被80多条海豚围在中间,一群大鲨鱼被海豚赶得远远的,爱德华从而得救。

那么,海豚为什么会救人呢?是因为它们的大脑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还是出于一种本能呢?

动物学家发现,海豚的救人行为,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就像它们经常把其他物体托出海面、推动着这些物体前进一样,救人只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动作。

海豚是用肺呼吸的海洋哺乳动物,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把头露出海面呼吸,否则就会窒息而死。雌海豚有时会用嘴唇轻轻地把刚出生的小海豚托出水面,直到小海豚能够自己呼吸为止。海豚发现同伴在水下受到窒息和死亡的威胁时,也会赶去营救,把受难者托出水面,帮助它完成呼吸动作。

这种本能是在长时间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保护同类、延续种族是十分必要的。海豚的这种举动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动作,救助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子女和同类了。有人曾做过许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面前漂过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死海龟、旧气垫,还是救生圈、厚木板,海豚都会投入极大热忱,施以救援。

此外,对小海豚进行照料并不限于它的母亲,别的雌海豚也乐于这样做,它们往往相互配合,一起救助某个小海豚。这就能说明为什么海豚救人往往是集体行动了。

海豚睡眠之谜

动物运动了一段时间,就会疲劳,就需要睡眠。任何动物在睡眠时总有一定的姿势,这时身体的肌肉是完全松弛的。可海豚却从未出现过肌肉完全松弛的状况,难道海豚不睡觉吗?

美国动物学家约翰·里利认为,海豚是利用呼吸的短暂间隙睡觉的。这时睡眠不会有呛水的危险。经多次实验,他还意外地发现,海豚的呼吸与其神经系统的状态有特殊的联系。

里利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发现:把海豚放在一张实验台上,然后给它注射一定量的麻醉剂,剂量是每千克体重约30毫克。半小时后,令人沮丧的后果发生了:海豚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死了。以后的实验证明,海豚不宜注射麻醉剂,否则会死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初步的解释是,海豚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睡眠的。因而对海豚的神经系统施加轻度影响,必然导致海豚死亡。

海豚的睡眠之谜,引起了研究催眠生理作用的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微电极来统计海豚入睡后的状况。结果表明,海豚在睡眠时,呼吸活动依然如故。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海豚在睡眠时依然游动,并有意识地不断变换着游动的姿势。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睡眠中的海豚,其大脑两半球处于不同状态。一个半球处于睡眠状态时,另一个却在觉醒中;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活动状态变换一次,很有节奏。正是海豚大脑两半球睡眠和觉醒的交替,维持着其正常呼吸的进行。

而麻醉剂一下子破坏了海豚大脑两半球的正常平衡,使之都处于休眠状态,从而阻塞了呼吸的进行。

到目前为止,人们仍没有真正看到睡眠中的海豚。但科学家们正在作出极大的努力。他们坚信,研究海豚的睡眠,必将为揭示人类睡眠之谜提供新的启示。

企鹅起源之谜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看做是南极的象征。那么,南极企鹅的老家在哪里?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动物进化来的?这些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谜。

有的科学家认为,南极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一种会飞的动物。在大约距今2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和解体,南极大陆被分裂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动物在海洋上空飞翔,发现漂移的南极大陆是一块王道乐土。

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议论着,最后降落到了这块土地上。起初,它们生活得很美满,日子过得很舒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这块大陆的南移,气候越来越冷,离温暖的大陆越来越远,它们想飞离这块地方已经不可能了,只好在这块土地上安分守己地待下去。

不久南极大陆漂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日久天长,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地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了下来。

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翅膀退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行走的姿势也变成直立的了。与此同时,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食性也有所改变。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终于变成现在的企鹅。

上面的说法有些离奇,但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多少有些科学根据。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它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也许就是企鹅的祖先。

企鹅起源问题的探索,仍然是生物学家求索、研究、探讨的课题。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企鹅不会飞,它们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摆摆的,往往“憨态可掬”,就像一位穿着燕尾服的绅士。

冰雪覆盖的南极是企鹅的家园,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没有一只企鹅。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对此现象有如下的解释:

首先,是炎热的天气阻挡了企鹅北上的路。企鹅的祖先是从赤道以南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企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待在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有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赤道温暖的水流和较高的气温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