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6775200000058

第58章 科学革命(5)

在此期间,诺贝尔经常到郊外游玩,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砸石头,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他们劈山斩岭,花费很大心血和劳动。这在他的心中留下很深印象,他经常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花费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两年后诺贝尔返回彼得堡。当时诺贝尔的父亲正帮助俄国人造水雷,诺贝尔回来后做了父亲的助手。

老诺贝尔发明的水雷爆炸能力极差,使用也很不方便。能不能创造一种更好的水雷呢?诺贝尔就此与父亲多次探讨。“好的水雷要有好的炸药”,老诺贝尔提出了问题的关键。“可目前没有更好的炸药。”1859年,在获得父亲的支持后,诺贝尔回到瑞典,创建化学工厂,专门研究炸药。

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炸油”,被全世界普遍使用。但这种液体炸药非常容易爆炸,运送它的火车和船舶常常因震动和颠簸而引起爆炸。

“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声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诺贝尔毫不气馁,忍住悲痛,继续研究。

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以后,经过自己艰苦、认真地工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诺贝尔把液体炸药吸入一种硅土中,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摩擦、震动,炸药也不会爆炸,它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这样,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就问世了。相应的,诺贝尔还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使人类有计划的利用炸药,进行开山劈路,钻隧打井,节省了很多力气。

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投入了艰苦而又复杂,而且是更加危险的试验。

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索,双眼盯着火星缓缓蔓延,一动不动地站着。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心脏在“怦怦”地跳动,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是时候了,“轰!”雷鸣般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涌出室外。听到声音的人都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地上挣扎着爬了起来。他顽强地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875年,诺贝尔发明了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威力强大、没有浓烟的炸药——无烟炸药。于是,诺贝尔在很多国家建造炸药厂,并申请专利,很快便成为拥有巨富的“炸药大王”。

诺贝尔根本没有料到,他发明的这种火药并未局限于工业使用,而是更多地充当军火,用于战争。面对这种情况,诺贝尔十分忧伤,他经常夜不能寐,眼望苍茫的夜空,苦苦思索。

1888年,诺贝尔的哥哥去世,报纸错误地以为是诺贝尔去世了,因此评论道:靠发明火药大发横财的诺贝尔终于死了,整个世界将会变得太平。看过文章,诺贝尔流出眼泪。他为自己的发明感到内疚,并在1895年写道:“由于炸药,世界上死了不少人,我得为此补偿。”

诺贝尔一生没有结婚。临终时,他在遗嘱中说,把他100多种发明奖金和专利费——920万美元,全部存入银行,并把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文学、和平五项事业上成就最突出的人,而不是破坏与战争。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金”的来历。

从1901年开始,全世界已有500多位科学家(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家、经济学家及和平战士和十多个群众团体获得讨诺贝尔奖金。

X光的发现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其中x射线的发现,揭示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1895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傍晚,在德国沃兹堡大学的校园里,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正独自走向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

他就是该校的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教授。最近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试验一个经过改良的阴极射线管。因为他白天有许多行政工作和教学任务。只好把自己的科学实验放在夜晚进行。

伦琴教授走到实验室,先把厚厚的外衣脱下,换上工作衣后,就坐在实验台旁。连续做了几个小时的实验后,他像往常一样,并没有发现什么新东西。他觉得有点疲乏,便熄灭电灯,准备休息。

在黑暗中,他忽然发现一束奇异的绿光。起初,他怀疑是自己的眼睛产生的幻觉,待他定神仔细观看,发现绿光确实存在,仿佛传说中的幽灵一样。

“这光是从哪儿来的呢?”伦琴心中想道。他奇怪地向四周看看,并未发现什么。于是他切断电源,光电管熄灭了。再看那道绿光时,绿光也不见了。

接着,他连续试了多次,只要电源一通,光电管一亮,绿光就出现了。于是他划了一根火柴,看看小工作台上到底有什么东西。

原来,那里有一块硬纸板,上面镀着一层氰亚铂酸钡的晶体材料,神秘的绿光就是它发出来的!

“可这块纸板又为何能发光呢?”伦琴不得而知,暗问自己道。“难道是这光电管中有某种未知的射线,射到纸板上引起它发光的吗?

想到这里,他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把它挡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推断。可使他惊奇的是,这种光线不仅是光电管内放射出来的,更奇怪的是,纸板上还是发光。他又将纸板挪远一些,上面仍然发光。

“上帝呀!这种射线竟能穿透固体物质!”伦琴欣喜若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忘记了四周的一切。他紧接着用木头,硬橡胶来做障碍物,进行了反复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物体都不能挡住这种射线通过。就这样,不知不觉,已到了第二天早上。

妻子发现他一夜未归,派人叫他吃早饭。他嘴里应着,可手仍在不停地做实验。经过几次催促,他胡乱吃了一点,一句话没说,又回到实验室。

接连几天,都是如此,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外边的一切似乎对他都毫无意义,一门心思都用到这种无名的射线身上。他又在屏幕和放电管之间放了多种金属进行实验。结果,除了铜和铂以外,其他都被射线穿透。

有一天,他无意之中把手挡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一下子惊呆了,他清楚地看到每个手指的轮廓,并隐约地看出手骨骼的阴影!

“这怕是人类第一次看到活人身体内部的骨骼!”伦琴惊惧的想道。冷静了一下,他决定继续自己的试验,直到能从理论上说明以后,才对外公布。

近一个月了,他忙忙碌碌,沉默寡言。同事们见他不声不响,家里人也觉得他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家都很替他担心,可是谁也不敢多问些什么。

他的妻子对此疑虑重重,见他日渐消瘦脸庞和疲惫不堪的身躯,关切地问道:“你今天一定要说清楚,最近在实验室究竟干些什么?”

伦琴笑了笑,轻描淡写地答道:“只是一般的实验。”妻子十分了解伦琴,知道他一定有重大的秘密,出于对丈夫的关切和自己的好奇,硬要求丈夫把她带到了实验室。当妻子亲眼见到这种现象时,也感到异常的惊奇。伦琴见机行事,对妻子说:“你是否愿意充当实验对象?”

妻子见丈夫一本正经的样子,便不敢把这当做好玩的事情,想拒绝又怕影响丈夫的工作,只好勉强同意了这件事情。

她小心翼翼地按着丈夫的安排,把手放在装有照相底片的暗盒上,伦琴急忙开通电源,用光电管对着照射了15分钟。可当他把照片送到妻子的面前时,吓得她浑身打颤,瞪大了恐怖的眼睛。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毕露的骨骼,竟是自己丰润的手!

这是历史上第一张“X”射线照片。这是伦琴给这种射线起的名字,因为这种射线不知是什么,所以伦琴用X来代表。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它称为X射线。

整整7周的研究,伦琴写成16个专题,发表了《关于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的论文。

X射线轰动了物理学界。人们奔走相告传送着这一伟大的发现,伦琴也成为新闻人物。但除了很多表示祝贺的人之外,还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更有甚者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他们认为,这是对神圣人体的亵渎。

伦琴对此不屑一顾,毅然于第二年元月,在自己研究所里举行第一次报告,并现场作了表演。在报告中,伦琴激动地谈道:“X”射线的发现,将对物理学尤其人体医学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

全场响起了暴雨般的掌声。一位年迈的解剖学家激动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学术大会。于是就带领与会者向伦琴欢呼。大家提议,把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如今X射线已经在晶体结构研究、金属探勘,医学和透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音。为了表彰伦琴教授的杰出贡献,诺贝尔奖金基金会决定把第一年的物理学奖授给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居里夫人和镭

镭,是一种亮晶晶的稀有天然元素,自身能够发光发热,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元素是由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因此被称为“镭的母亲”。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童年的玛丽娅对学习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为了多挣点钱,能让自己和姐姐出国读书,她,一个18岁的姑娘选择了远离亲人、家乡去独自谋生,将要去过完全孤独的日子,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远行,但为了心中的目标,她别无选择。

1891年的冬天,玛丽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在她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起初,玛丽住在德意志的姐姐家。姐姐、姐夫待她很好,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自己经济上的困难也小了些,但是在那里不能专心用功。姐姐、姐夫是医生,常有病人、朋友来访,姐夫又喜欢弹钢琴,夜间找上门来的病人的铃声常把她吵醒。

另一方面,那里离学校太远,路上太浪费时间,而且往返车费也是一笔开支。一番思量后,玛丽毅然决定搬家,她在学校附近的拉丁区租了一间房子,这是一家6层楼房的顶阁,又窄又暗,但是很安静,房租也便宜。学习环境有了改善,生活环境却更艰苦了,冬天时房子里很冷,而玛丽的被子又很薄,为了取暖,她甚至把椅子都压到了被子上,以压住被子。

由于长期的过度学习和营养不良,玛丽患上了贫血病。有一天她突然昏倒了,同学们都吓坏了,连忙去喊她的姐夫来救治。玛丽的姐夫赶来时,她已经苏醒过来,并在预习明天的功课了。姐夫检查了玛丽的身体,又查看了干净的碟子和空空的蒸锅,全都明白了。原来,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只吃了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睡了4小时。

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人。

就在他们结婚的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中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相似的奇妙射线。为什么铀矿中能放射出这种射线呢?居里夫妇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居里夫人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这一年,居里夫人才31岁。

当时,居里夫妇很想提炼镭。可是,要提炼镭元素,必须得有足够的沥青铀矿,可这对居里夫妇来说太难了,因为这种矿不但稀少,价格还很昂贵。居里夫人要提炼“镭”的消息传到奥地利,奥地利政府决定支持她,无偿为她提供了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

由于居里夫人只是理论上推测但无法证明新元素镭,所以巴黎大学的董事会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员,她只能在校内一个无人使用的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旧大棚子里进行实验。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他们利用简陋的设备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的镭,并初步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镭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为了表彰两人的贡献,法国在1899年10月授予他们物理博士学位。几个月后,居里夫妇获得了伦敦皇家学会的最高奖励——戴维奖章。不久,他们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已经非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居里夫妇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翁!”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

1911年,居里先生去世后的第五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在当时的科坛上,全世界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的只有她一个人。

莱特兄弟与飞机

美国的莱特兄弟梦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从古至今,想飞的人绝不只他们两个,但是他们兄弟二人第一次圆了人类想飞的梦。

莱特兄弟,哥哥叫威尔伯,1867年4月16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米尔维尔,弟弟叫奥维尔,871年8月19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达顿城。

他们的父亲米尔顿·莱特,是一所教堂的主教,收入微薄,但为人正派,心地善良,而且知识丰富。母亲的过早去世,使兄弟俩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他们的少年时代是靠拾骨头、捡破烂度过的。尽管生活艰辛,但也充满了幼稚的欢乐。

年幼时,这对兄弟俩就已经显出对机械设计、维修的特殊能力。他们善于思考,富于幻想,每当他们闲暇时,兄弟俩要么讨论某一个机械的结构,要么就去看工匠们修理机器。他们手艺精巧,还经常做出好些有创新意义的小玩具,比如会自由转弯的雪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