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航天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6775700000009

第9章 航天人物(9)

2005年4月15日,克里卡廖夫与美国宇航员菲利普斯、意大利宇航员维托里一起,乘“联盟TMA—6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他和菲利普斯组成的第11宇航组,接替第10宇航组成员焦立中和沙里波夫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工作,值守飞行175天。在太空居留期间,他们两人将一同进行二次太空行走,参加41项生物医学实验。2005年8月16日10时42分,克里卡廖夫累积在太空居留770天,打破了太空停留累计时间的世界纪录。原纪录是他的同胞阿夫杰耶夫创造的,为747天14小时14分11秒。

鉴于克里卡廖夫在太空飞行方面的经验,他被授予“苏联英雄”奖章、“列宁”勋章、“法国国家荣誉”勋章、俄罗斯“人民友谊”勋章及“俄罗斯英雄”奖章。1994年、1998年分别获得美国宇航局的“太空飞行”奖章。

克里卡廖夫在太空停留的时间累计达803天。有趣的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克里卡廖夫正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执行任务,返航时所回到的国家已变成了俄罗斯。克里卡廖夫也因此得了个“最后一位苏联公民”的外号。

约翰·杨六入太空

美国宇航员约翰·杨是航天史上宇航员生涯最长,执行任务最多的宇航员之一。他是第一个6次进入太空的人,两次去过月球。到2006年为止,他还是唯一操纵过4种航天器的宇航员。

约翰·杨出生于1930年9月。32岁时,约翰·杨作为第二组宇航员的成员进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双子星3号原来的指令飞行员谢泼德被禁飞后,他的搭档托马斯·斯塔福德也随之被杨替换。杨因此成为了第二组宇航员第一个获得太空任务的成员。在与维吉尔·格里森一道执行双子星计划第一次载人任务时,约翰·杨还创下了美国航天史上的另一个“第一”——将一块牛肉三明治悄悄带上了飞船,因而受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严厉批评。这给他的宇航员生涯涂上了一个小小的污点。1965年3月23日,约翰·杨乘双子星座3号飞船首次升空,完成了对双子星座飞船的全过程试验。

1966年7月18—21日,作为双子星座10号飞船的指令长,他第二次进入太空,完成了预定太空交会的任务。1969年5月18—26日,约翰·杨以“阿波罗”10号飞船指令舱驾驶员的身份第三次进入太空,完成了月球交会和跟踪设想中的月球着陆点的任务。

1972年4月16—27日,约翰·杨第四次进入太空,执行“阿波罗”16号登月任务,他担任飞船指令长。在与杜克漫步月球的过程中,约翰·杨开着月球车,杜克当乘客,他们以每小时17公里的速度行进。当然沿途也要排除路障,每挖到一块石头,他们都会把它举到摄像头前问地面控制中心:“要不要这一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再装到塑料袋里。他们还收集了近100千克月岩样本,驾驶月球车在月面上行驶了近30公里。

1981年4月12—14日,约翰·杨作为指令长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五次太空飞行。这是航天飞机的首次载人飞行,在历时54个半小时的飞行中,航天飞机绕地球飞了36圈,验证了发射、在轨和载入过程中各系统的性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跑道上着陆的载人飞行器。

1983年11月28日—12月8日,约翰·杨作为指令长乘哥伦比亚号第六次进入太空,飞行中,约翰·杨和其他5名宇航员一起,进行了94项科学试验,带回大量科学技术数据。此外,约翰·杨还是另外5次太空飞行的候补宇航员。他模拟训练的时间超过15000个小时。在飞机和航天器上度过的时间超过15100小时,其中6次太空飞行累计时间为835小时。

挑战者航天飞机事故发生以后,约翰·杨公开对美国宇航局管理层表示不满,于1987年4月被调离宇航员职位。2004年12月31日,74岁的约翰·杨正式退休,他在航空航天局工作了42年。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批宇航员的一员,约翰·杨对美国航天史上最初的几个航天计划都有过贡献。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双子星、阿波罗号航天飞机计划中都担任过指令长的宇航员,约翰·杨可以说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女机长柯林斯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两年多后,美国航宇局终于决定让发现号航天飞机恢复航天飞行。2005年7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10时39分,满载7名太空勇士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入太空。这次飞行承载了停飞两年半积聚的沉重压力,还承载了全世界人们殷切关注的目光……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飞行。而勇挑这一重担的飞行指令长就是航天飞机第一位女机长——艾琳·柯林斯。

艾琳·柯林斯于1956年出生于纽约州小城艾米拉。这里是美国的“滑翔机中心”,拥有美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滑翔机博物馆。从懂事时开始,柯林斯就会跑到滑翔机博物馆旁,花上几个小时,出神地凝望各式各样的滑翔机起飞降落。

1963年,苏联女宇航员瓦捷列什科娃独自一人驾驶太空飞船遨游太空71个小时。这时,柯林斯才刚刚6岁。10岁时,她开始跟随兄长参加模拟火箭的发射活动并非常热衷飞行。柯林斯家并不富裕,她的父母甚至买不起一张飞机票。不过,柯林斯的梦想并不局限于坐一趟飞机。她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用来看书———从滑翔机的历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各种战斗机的介绍。16岁开始,高中生柯林斯开始在校外打工挣钱,到她19岁那年,终于攒够了1000美元。这个内向、腼腆的女中学生带着这笔“巨款”,来到离家最近的飞行学校。当时,几乎还没有哪个飞机驾驶学校收过女学生。不过,飞行学校的老师、一个开过战斗机的越战退伍军人收下了勇气可嘉的柯林斯。

1978年,大学毕业后的柯林斯如愿以偿地进入空军,开始接受为期一年的飞行训练。此后,她担任了T—38飞机的教练飞行员,并多次驾驶C—141大型运输机向海外运送美军部队和武器装备。她累计飞行时间高达5000多小时,曾先后驾驶过30多种不同类型的飞机,飞行经验极其丰富。1985年,柯林斯进入俄亥俄州空军技术学院深造,198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又在韦伯斯特大学获航天系统管理硕士学位。1990年她被选入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试飞员学校学习,第二年即被选拔为预备宇航员。此后的日子里,柯林斯开始作为一名航天飞机的驾驶员与33名男同事一起进行标准化训练。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闯入以男性为主的航天驾驶领域,她推迟了婚期,也没顾上要孩子。她的丈夫杨斯是一名飞行员,对她十分理解和支持。经过5年的努力后,柯林斯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航天飞机驾驶员。

1995年2月3日凌晨,柯林斯驾驶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与另外5名宇航员一起开始了美国航天飞机的第67次飞行。这让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性驾驶员。这次飞行为期8天、行程580万公里。柯林斯要驾驶航天飞机实现与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会合,飞行难度相当大,且充满了危险。2月6日,柯林斯驾驶发现号在距地面385公里的高空轨道上追上了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在相距800米时,柯林斯将自动驾驶改为手动控制飞行,将两个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距离缩小到11.3米。它们以相对于地面时速2.8万公里的速度并肩飞行,机下是湛蓝的太平洋。柯林斯的成功显示了妇女在太空飞行中的卓越才能。当她返回地面时,记者问她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担任航天飞机的指令长了!”两年后的1997年5月15日,柯林斯再次驾驶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天。与6名宇航员一起完成了与和平号空间站的第6次对接飞行。在历时9天的飞行中,把美国宇航员福勒送上空间站,并把在空间站居留了4个月的美国宇航员利宁杰接回。同时给空间站运去了2吨急需的补给品和设备。

1998年3月,柯林斯被召往白宫,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白宫正式宣布任命她为美国宇航局唯一的女性航天飞机机长。在此之前的美国航天史上,从未有一个女性能够成为航天飞机的领导者,担负起完成一次重大航天行动的重任。

1999年7月23日,柯林斯以指令长的身份率领4名宇航员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天飞行。尽管这次飞行由于燃料积聚超标和天降暴雨而两度推迟发射,但柯林斯不急不躁,沉着等待,终于成行,这体现了她良好的心理素质。航天飞机起飞5秒后,柯林斯发现电源短路,立即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电池箱发生故障,结果查明是电力系统出现暂时短路,对飞行没有影响。进入轨道后,她指挥成功释放一架质量为20吨的“钱德拉”天文望远镜。7月25日,和平号空间站指令长阿法纳西耶夫通过无线电向柯林斯发来祝贺:“我从心底向你表示祝贺,你是一个勇敢的女人。”7月28日在柯林斯的指挥下,“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夜幕中平稳地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跑道上。一个3岁的小女孩儿跑向从舷梯上走下的柯林斯,扑进她的怀里,迎接母亲结束这次250万公里的太空飞行的胜利归来。地面控制中心对这次任务的评价是:一次“非常漂亮”的飞行。

2005年7月26日,柯林斯作为资深宇航员,承担了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重任,她担任了“发现号”的机长,率领6名宇航员,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阴影中重新起飞。这次成功的飞行,柯林斯和她的机组成员以完美的表现,挽救了因“哥伦比亚号”失事而遭受打击的美国宇航局的声誉乃至命运。

柯林斯是一位打破航天领域性别壁垒的巾帼英雄,她于2006年退休。一年后,也就是2007年10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与空间站成功对接,而指挥对接的航天飞机指令长梅尔罗伊与空间站指令长惠特森都是女性,从此航天事业进入了女性“掌权”的时代。

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1985年4月29日,美国“宇宙飞船”“挑战者号”载着7位科学家和2只松鼠猴及24只白老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宇宙飞船”上5位科学家中包括2名医生、2位物理学家和1名化学工程师。其中两位物理学家中的一位就是王赣骏博士——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从事自己设计的科学实验的科学家。

王赣骏祖籍中国江苏盐城,1940年6月16日生于江西南昌,童年在上海度过,10岁随家迁往台湾、香港。1963年在美国攻读物理,获博士学位,1972年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同任何一位有建树的科学家一样,王赣骏为跻身于当今人类科学的尖端科研行列,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1982年,美国宇航局终于开始在科学家中招募有效载荷专家到太空执行技术性较强的任务。消息一经传出,几万名科学家踊跃报名。王赣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这几万人的应试者队伍中。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名科学家都梦想能登上航天飞机,可是要进入太空搞科学实验,不仅要有科学家的高超本领,还得有飞行员的强健体魄,所以美国国家宇航局规定的挑选条件非常苛刻。经过挑选,最早参加训练的科学家有几百名,一年半后被淘汰剩下4个人。经过反复的口试、体检、反应测试和观察,最后,只剩下王赣骏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3年中,王赣骏博士进行了6000多次失重训练,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取得了飞上太空的资格。

1985年4月29日,王赣骏搭乘“挑战者”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开始了7天的太空飞行。这次飞行中,王赣骏做了一项“失重条件下液滴状态研究”太空科学实验。在航天飞机上,他放了一个空箱子,从箱子的一边伸进一根细管,液滴从这个管子的口中“吐”出,吐出时液滴的大小可以调节。从箱子的四壁发出声波来驱动漂浮在空箱中的液滴,由摄像机和电子计算机记录下液滴形状变化和运动情况。宇航员也可透过箱子的玻璃口观察液滴的变形与运动。试验由王赣骏亲自操作。在失重情况下操作试验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拿在手中的工具无论大小都没有重量,手的动作幅度掌握不好的话,或者手边的工具不小心一碰,就会飘得无影无踪。飞行一开始,液滴试验设备就发生故障。王赣骏连夜抢修,加班加点,1天工作15小时,花了2天时间才修好,终于成功地进行了失重条件下液滴形状和运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王赣骏在太空所做的失重条件下的液滴动力实验,即在失重状态下的流动力学研究,不仅对研究液体在失重条件下的变形和运动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为在失重条件下悬浮冶炼技术奠定实验基础,同时对无重力无容器情况下的物质加工也有重要应用价值。

飞上太空的宇航员都有一项“特权”,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小物品经检查和登记后,可以随宇航员飞上太空。作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王赣骏在1985年访问中国时,将他带上太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赠给中国政府,以表达他对故土的深切情意。

张福林七上太空

从加加林开始,宇航员就成为亿万人瞩目的焦点,也是地球人心目中真正的天地英雄。1981年8月,美国宇航局出现了第一位华裔职业宇航员——张福林。

张福林于1950年出生在哥斯达黎加,襁褓中就随家人搬到委内瑞拉居住。8岁那年,也就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改变了他的一生。母亲告诉张福林,天空中多了一颗新的星星,它是我们人类制造的。终有一天,人类将能建造太空飞船,坐在里面探索天上的秘密。神秘的太空从此迷住了张福林,他决心成为一名太空探索者。不久,张福林一家又迁回了哥斯达黎加。此时,张福林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过着平常的生活。不过,他在学校里算得上是名模范生,而且很早就流露出对实验科学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人类的太空探索梦想一步步走向现实。张福林跟踪月球探险的每一条新闻,他再次沉醉在九天揽月的美梦中,再次把自己未来的职业与科学家和太空探索者挂钩,想前往美国,加入职业宇航员的行列。而此时的张福林,中学还没有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