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植物科学探索发现
6776100000012

第12章 植物学重大发明、发现(6)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到百岁就算长寿了。但是人的年龄比起一些长寿的树木来,简直微不足道。在植物王国,年龄超过100岁的树木有很多:苹果树可以活100~200年,梨树能活300年左右,枣树可活400年,榆树可以活500年,樟树则可以活800年以上,松树可以活1000年。有人说,雪松能活2000年,银杏能活3000年,红桧能活4000年,它们应该算是长寿植物了,但与“长寿之星”龙血树相比,它们只能算是小弟弟。

龙血树原产非洲西部的加那利群岛。这些岛屿是古代火山爆发以后形成的,遍布群岛的肥沃的火山灰土和温暖的气候造就了岛上葱茏的植被。1799年,德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洪堡德与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一起,赴中南美洲考察,历时5年。稍后,洪堡德一个人来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加那利群岛,马上被岛上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所征服。在浩瀚如海的树林中,他发现了一棵树皮略显灰白、在高高的顶端分枝的老树,其主干高达15米,树干围粗达5米,在长长的枝条端部簇生着剑形的叶片。只是由于树干的中心已被蛀空,因此在离地3~4米处被大风吹断而斜倚在地上,断处的直径也有l米多粗。洪堡德将树干外围的年轮仔细地数了一遍,发现光是外围的年轮就有2000多圈。如果加上蛀空的部分,估计年轮约有8000多圈,就是说它已经生长了8000多年。后来几经鉴定,确认这棵树就是百合科的高大乔木——龙血树,并且确认龙血树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树。

龙血树茎干上的树皮如果被割破,就会分泌出深红色的像血浆一样的黏液,这种液体是一种树脂,暗红色,俗称“血竭”。加那利群岛上的当地人传说,龙血树里流出的“血竭”是龙血,这是巨龙与大象交战时,血洒大地而生出来的。在古代,人们用龙血树的树脂做保藏尸体的原料,因为这种树脂是一种很好的防腐剂。另外,它还是古人们做油漆的原料。后来人们发现“血竭”能当药物,有止血、活血和补血等三大功效,是治疗内外伤出血的重要药品。

龙血树之所以长寿除了和它的生长速度有关之外,也与它能够分泌“血竭”有关。我们知道,长寿的植物往往生长缓慢,龙血树在一年之内树干加粗还不到一厘米,一棵树干直径一米的龙血树年龄早过百年。所以龙血树长寿和它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有密切关系。其次,也和木质部能分泌防腐树脂有关系。各种树木到了老龄时,树皮往往开始破损,病虫也随之侵入,里面的木质部就会开始腐烂,出现树洞。如果木质部进一步腐朽,整个植株就会死亡。事实上很多树木都是死于根茎木质部的毁坏。龙血树的红色树脂具有防腐作用,很好地保护了根茎,使生活了几千年的老树根茎仍然强健。另外,在岛屿上环境气候变化不大,龙血树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寿命自然长久。

龙血树为百合科龙血树属植物,同属的植物约有l50种,其中除有高大的乔木外,还有直立单茎和矮生多茎的种类。不少种类的叶片上具有色彩斑斓的条纹和斑块,所以龙血树还是观赏价值很高的观赏植物。

知识链接

我国科学家于1972年在西双版纳的石灰岩地带,发现了大片野生的龙血树。这种龙血树的叶片形似剑状而坚挺,故称剑叶龙血树。它虽然与加那利群岛上的龙血树不同,但分泌的“血竭”成分却完全一致。现在,它与传统的“云南白药”并称为“云南红药”。珙桐的发现

有这样一些植物、它们曾在几亿年前的地球上生长过。开始人们只是在化石中发现过它们的踪迹,但忽然有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里人们又发现了它们的身影。它们悄悄地、不惹人注意地在这个角落里自由地生长着,并不在乎现今植物“户籍”中没有自己的“户口”,这种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珙桐就是这样一种珍稀植物。

珙桐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它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当地球上第四纪冰川期过后,很多树种都绝灭了,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在局部区域保留下一些古老的植物,珙桐就是那时候幸存下来的成员之一。

1896年,曾在我国发现了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法国神父戴维在四川省穆坪看到了珙桐。当时正值开花季节,珙桐树上一对对的白色花朵躲在碧玉般的绿叶中,随风摇曳,十分有趣。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群白鸽躲在枝头,摆动着可爱的翅膀,作出振翅欲飞之态。顿时,这位神父被眼前的奇景迷住了,回国后向人大肆宣扬自己的亲眼所见。从此以后,许多欧洲植物学家,为了一睹奇树的真容,纷纷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不畏艰险,深入到四川、湖北等地进行考察。1903年,珙桐首先被引种到英国,以后又传到其他国家;渐渐成为欧洲的重要观赏树木,并被欧洲人誉为“中国鸽子树”。

珙桐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世界各地重要的园林树种,观赏花木中的上品。珙桐虽然曾经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但在我国重新发现它却比较迟。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日内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他下榻宾馆的院子里看到了珙桐树。总理感到新奇,询问此树何名,宾馆主人回答说:“这是从贵国引进的树种,名叫‘鸽子树’。”周总理回国后,向有关人员打听,并希望植物专家能寻找到“鸽子树”。不久,昆明的一个植物研究所报告说,他们在云南发现了这种树。从此珙桐才开始进入我国的庭院。

关于珙桐,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2000年前的汉代,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妇。她日夜怀念故乡,每日清晨总要向南祈祷。天长日久,随王昭君同去的白鸽也跟着一起向南点头。有一年新春佳节,昭君怀念故乡,于是便写了一封书信托白鸽送去。于是,一群白鸽结伴传书,一路上穿云雾,搏风雨,翻越了99座山,飞过了99条河,经历了99个日日夜夜,终于飞到王昭君的故乡秭归,这群白鸽栖息在鸽笼般的桐树上,化为振翅欲飞的洁白鸽子花。此后,每年春天,鸽子花开,表示它们代表昭君在向故里的乡亲们问好。至今,珙桐仍然有着和平的象征意义。2008年12月23日,17棵珙桐树苗与大熊猫“团团”“圆圆”一起,搭乘专机飞往宝岛台湾,成为了两岸人民相互扶持的见证。

珙桐现在是我国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属于珍稀名贵观赏植物。另外,珙桐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它的果实含油量为47%~67%,种子和果皮都能榨油,是优质的食用和工业用油。它的果肉可提炼香精,木材又是制作细木雕刻、名贵家具的优质原料。

知识链接

我国自然野生的珙桐都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如湖北的神农架、贵州的梵净山、四川的峨眉山、湖南的张家界和天平山以及云南的东北部地区。它们大多生长在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最大的可高达30米,树龄超过百年以上。

形形色色的“光棍树”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偶尔会遇到一种怪怪的树:整个树身不见一片叶子,满树尽是光溜溜的碧绿的枝条,若折断一小根枝条或刮破一点树皮,就会有白色的乳汁渗出。根据它的奇特形态,人们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光棍树”。

光棍树属大戟科灌木,高可达4~9米,因它的枝条碧绿,光滑,有光泽,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绿玉树或绿珊瑚。为什么光棍树不长叶子呢?它靠什么来制造养分,维持生存呢?要想揭开这个谜,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故乡的生活环境吧。光棍树原产东非和南非。由于那里的气候炎热、干旱缺雨,蒸发量十分大。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为适应环境,原来有叶子的光棍树,经过长期的进化,叶子越来越小,逐渐消失,最终变成今天这副怪模样。光棍树没有了叶子,就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避免了被旱死的危险。光棍树虽然没有绿叶,但它的枝条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植物生长的养分,这样光棍树就得以生存了。但是,如果把光棍树种植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它不仅会很容易地繁殖生长,而且还可能会长出一些小叶片呢!生长出的这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从而达到保持体内水分平衡的目的。

非洲沙漠中还有一种叫阿康梭锡可斯的丛生灌木。这种葫芦科植物同人差不多高,全身也不长一叶,但它身上却布满了成对的尖刺,原来这就是它退化了的叶子。这种植物根系十分发达,向下可深达15米,能钻入沙漠深处吸收地下水。根深,叶子缩成针状,就是它对付干旱的两大绝招。

最有趣的是原产欧洲的假叶树,人们看到的“叶片”全是假的,而真正的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当鳞片状真叶子长出不久,便从叶腋间长出扁平状的短枝,它不仅形状像叶子,而且还是绿色的,能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到了开花季节,在叶状枝的中央开出淡绿色的花,不久便结出惹人喜爱的小果,果实成熟后呈红色,形成“叶上果”的奇观。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梭梭也是一种叶子已经退化的“光棍树”。梭梭一般高1~5米,它的根系十分发达,一般主根深达2米多,最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梭梭耐风沙,即便受到沙埋以后,仍然生长旺盛。所以梭梭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对治理沙漠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沿海还可见到另一种不长叶子的植物——木麻黄。它原产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屿上,我国引进后主要用做滨海防护林带,控制风沙的侵袭。

木麻黄是一种高可达20米的常绿乔木,在它轻柔的枝条上长有许多灰绿色的针状物,远看上去,倒是有点像松树的松针,为此它又叫“驳节松”。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同松树完全不同,木麻黄那灰绿色的针状物其实是它的枝条,可它的功能却与松针一样,里面都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不过,木麻黄实际上也可说是长有叶子的,细看的话,在它的枝条上有许多节,节上轮生着细小的鳞片状物,那就是它退化了的叶子。由于枝条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抵抗强风和干旱的需要,这些叶子很自然地就将自己缩小,以至于我们几乎看不出来了。

知识链接

有人误以为光棍树也是仙人掌科植物,其实不然,它属于大戟科植物。大戟科植物多数有乳汁,花很小,可与仙人掌科植物相区别。此外,大戟科植物多有毒性。像蓖麻、乌桕、木薯、油桐等都是大戟科植物。

橡胶的历史

橡胶、钢铁、煤炭、石油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橡胶是用橡胶树上分泌的乳汁经人加工制成的。虽然世界上能分泌出胶汁的还包括橡胶草、银色橡胶菊以及中药用的杜仲树等植物,但产胶量最高、胶质最好的还是橡胶树。

橡胶树又名巴西橡胶树,三叶橡胶树,它是一种高达20~40米的高大乔木。从橡胶树干上割取的乳液即为干胶,是目前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

橡胶树的故乡在南美洲,当地印第安人称之为“卡乌巧乌”,意思是“树的眼泪”,因为橡胶是从橡胶树皮里流出的白色树汁。印第安人早就将树汁晒干,得到弹性很强又能防水的橡胶,聪明的印第安人把它做成黑色的圆球、雨鞋等物件。

1493年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美洲的海地岛时,看到印第安人在唱歌时,用一种球按歌的节拍在玩耍,这种球落到地面会弹得很高,使哥伦布大为惊奇,他向印第安人打听后才知道,它是用“树的眼泪”——橡胶做的。于是,哥伦布把这种橡胶球带回欧洲,它曾经成为西班牙王宫里的新鲜玩意。然而,橡胶虽然来到欧洲,当时人们却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就此,它进了博物馆,竟在博物馆沉睡了300年之久,无人问津。

到了1823年,人们再也不愿意橡胶在博物馆再沉睡下去了。一个名叫马幸托斯的苏格兰人,首先投身于解放橡胶的事业。马幸托斯把橡胶压成薄片,用两层布夹着它再缝合起来做成雨衣。虽然,这种雨衣可以防雨,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带给人麻烦,因为,它在夏天,会变成糨糊般黏稠,冬天又会变成玻璃般硬脆,因此,不受人们欢迎。马幸托斯创办的雨衣厂,不久就倒闭了。

真正把橡胶从博物馆里解放出来的是美国工人古德伊尔。古德伊尔出身于穷苦工人家庭,小学没有毕业就去做工。他是一个地道的“化学迷”,一有空当,就把自己的破房当实验室,把炉子、锅子、勺子等简陋物件当做仪器,埋头做起化学实验。1830年,古德伊尔下决心要把橡胶从博物馆里解放出来去为大众服务。他用各种化学试剂放进橡胶浆中熔化,力图改进橡胶性能,成为工业上的用品。几年过去了,橡胶还是不听他使唤,他累得病倒了,朋友劝他放弃实验,去干别的,但古德伊尔毫不气馁地仍坚持做实验。1838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古德伊尔已做了一天实验,十分疲劳,偶然失手,将一包硫粉掉进熬热的橡胶锅中,于是,他焦急地把锅中的橡胶刮了下来,此刻他惊奇地发现橡胶变得更干燥、更富弹性了。机智的古德伊尔此刻已意识到自己的重大发明了。接着,古德伊尔一次又一次观察硫磺放到橡胶中的试验,找出了最佳的配方,最终成功地创立了橡胶硫化法。这种方法改良了橡胶的弹性和耐用性,大大促进了橡胶的用途。从此,橡胶的需要量大幅度增加,野生橡胶林已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1875年,英国政府指派一个名叫威凯姆的商人从巴西弄回7万棵橡胶树苗,种植到英国皇家植物园,结果只有3%成活,而且长势也不好,究其原因,是橡胶不适宜在英国寒冷的天气下生活,于是,威凯姆把其中的22棵移到马来西亚种植,结果获得成功。如今,橡胶树已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我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

橡胶是一种技术性要求很强的热带作物,不但栽培管理要有技术规程,割胶也有严格的制度。割胶制度规定了割胶最适宜的季节,割胶天数,割胶时间,割胶树皮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以及每天的割胶株数等。从橡胶树取橡胶汁的方法是用刀把树皮割开,划成一个“V”字形,这时,橡胶树内便会渗出许多白色的乳汁,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形、干燥即得天然橡胶。

值得一提的是,橡胶树是有毒植物,其种子和树叶有毒,小孩误食2~6粒种子即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四肢无力,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和休克。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