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讲述李静眼中的80后:做自己
681000000020

第20章 青春无价 郭敬明(4)

还记得郭敬明刚刚出道的时候,就是几年前,大家对他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不停地有人提点他该讲什么样的话,应该做怎样的事情,力图把他塑造成年轻人的样板,但是其实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完美,即使伪装地披上完美的外衣,那也不是他自己,而且那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

我们的编导通过郭敬明对整个80后有个特别清晰的感受:人生匆匆数十年,何其短暂,如果活得很不开心,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所想来生活的话,似乎是很不值得的。用郭敬明的话说——“因为可能我死的那一天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后面的人怎么评价我那也是我感受不到的,所以我不太去在乎那种东西。我希望我在这个生命里面,能过得特别开心、特别快乐就行了!”

他是属于文字的

郭敬明与书的渊源很深,自小他就喜欢听故事,很多故事母亲讲一遍他就能背诵下来,而且在陌生人面前胆子也大,每每有叔叔阿姨到家来玩,他都能眉飞色舞地给大家讲故事。后来他懂事了,父母不再主动为他灌输什么,而是由他自己去选择,这时候他迷上了读书,每次去新华书店都要捧着一大摞的书回家,而且要一口气把它们读完,连父母叫他吃饭也舍不得放下书本。

回头去看,郭敬明第一次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作品是14年前,当时读初中二年级的他在《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不久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10块钱稿费和样刊,这让他欣喜万分,父母自然也是对儿子赞赏有加。这10块钱稿费给他带来的价值和益处远远超出了钱的本身。

不得不说,上海是郭敬明的福地。2000年的冬天,《萌芽》杂志举办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郭敬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抽了半个小时便完成了题目为《剧本》的文章参加初赛,一个月后便收到了杂志社的邀请,去上海参加决赛。自贡距上海千余公里,坐火车也得花两天时间,他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远行,而且不负众望地获得了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