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名石鉴赏及收藏
6819900000010

第10章 雨花石收藏家——马文斌(2)

收藏雨花石,实在是个创造的过程。作诗得有诗眼,凭着这诗眼,读者能轻易地进入诗之境界;画家作画,临末总要标上个题儿,以便暗示给观众其创作之意;作为天然艺术品的雨花石,自然在创造之时,无以题名,这题名的事情便落到了收藏家身上。

灯光,从紧靠中央路的一幢楼房四楼的窗户里透出。夜已深了,马文斌却还在为雨花石起名。

他忽儿像地质工作者,手握放大镜,凝视着色彩和纹路的分布;忽儿象寺庙方丈,双目似睁非睁,摩挲着雨花石,口中喃喃有词;忽儿又象酝酿腹稿的文学家,抱着双臂,时坐时起……

此刻,他正在为一枚雨花石起名。这是枚大纹路套小纹路、色中有色的“幻石”。马文斌已经琢磨数夜了,只觉得内中必有形象,只是为何物,一直未定。早几天,他隐约发现了一点熊的影子,又琢磨了几日,总算摸出了一个熊头的轮廓。然而,左转右盘之中,似乎更象企鹅,再一静神,又觉得好似袋鼠……又像这,又像那,昏昏然,如坠五里雾中。直到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半夜,他才正式定名为“猪八戒”。瞧,那圆鼓鼓的大肚子,松散的衣袂,垂着大耳,举着四齿钯,活脱脱一个逞能领路的猪八戒!他喜不自胜,忙摇醒正在酣睡的妻子,连连说:“猪八戒,猪八戒!”妻子一听就火了:“谁是猪八戒?”直到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到他手中的石头,才恍然大悟,“噗哧”笑出声来……

多少个夜晚,马文斌在桌前凝神而坐。他的脸上现出平静的神态,头脑里则是“翻江倒海”,灵感一旦到来,他的嘴中便吐出惊人之语:“东郊水榭”、“七品芝麻官”、“太空人”、“嫦娥奔月”……他喜孜孜地展石于眼前,笑眯眯半晌舍不得放下。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妻女也从小如弹丸的雨花石里品悟出大千世界的无穷魅力,被马文斌带进了奇石天地。在马文斌众多雨花石中,“翠岗春晓”就是全家集体创作的珍品,十多天一次次地构思题名,便他们深知个中甘苦。在“翠岗春晓”定名之前,女儿连声说像幅国画,起名“春回山峦”;妻子找到了一只喜鹊,叫做“鸟鸣山更幽”;马文斌一一听之,不动声色。过了数日,马文斌才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一只报晓雄鸡,形神毕肖,妙在鲜红的鸡冠、紫灰相映的尾羽,“翠岗春晓”由此得名。

对雨花石的像形琢磨久了,一个疑问在马文斌的头脑中形成;雨花石是如何形成的呢?雨花石的色彩和纹路怎么会千变万化的?

七、知之为知之

马文斌对雨花石天花乱坠的神话不再满足了。他自个儿经常对雨花石进行琢磨,并结识朋友,共同探讨。

江苏地矿局第一勘察大队的李铁民及第二勘察大队的钟华邦两位均是工程师,又都偏爱雨花石,常在报刊上撰文介绍雨花石。他们与马文斌互相之间都知晓,只是无缘结识。到1986年,马文斌举办雨花石展览,在展厅里大家见面了,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马文斌与两位工程师经常来往,由此接触了许多新的知识。

他出差每到一地,必是先逛书店,先后买下了《宝玉石》、《地矿地貌学》及《浅谈矿物晶体》等书,反复阅读。

1976年至今,他坚持订阅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出版的《化石》杂志。他将十多年来从杂志上学到的关于化石的知识,用到对雨花石的形成年代的判断上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我国雨花石收藏界,马文斌第一个提出雨花石中有化石的见解。他对自己的众多雨花石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雨花石的断面结构有放射状、海绵状的圆点,判断此即为化石。

马文斌毕竟是机械专业出身的,他无法肯定自己的观点。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找到化石专家王尚启教授。王教授对马文斌提供的12枚疑有化石成份的雨花石一一进行鉴定,最后发现其中的一枚雨花石内有鹦鹉螺(局部)化石,余下的雨花石中有9枚雨花石内含珊瑚化石。马文斌的观点被证实了,他的功夫没有白花。由此,他推翻了时下普遍认为雨花石形成于30万年以前至100万年间的流行说法,提出了雨花石成于3亿年前的见地。

马文斌也是第一个提出雨花石几次形成观点的人。他藏有一石,名曰“大陆板块结构”,此石从表面看,有数百条裂痕。经研究发现,此石在初始时并非一块,而是数百块,在以后的火山运动中,熔液复将他们浇铸在一起。他另有一石,名曰“紫水晶”。此石奇妙无比,从正面看,石质精美,呈透明状,内含紫色色块,但在石的四侧及底部竟裹了一层常石,此也系二次形成的缘故。

1986年,马文斌在雨花石展览中又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李立文结识并建立联系,同他进行探讨。李教授也藏石,他有一枚透明的雨花石,石内有一红色色片,很觉疑惑。正巧,马文斌也有一石,名为“赤柱林立”,石上有许多条红柱,唯一条成片,同李立文的石中红片相似。马文斌进行推理,他用蓝墨水滴入水中作比,可发现墨水先成蓝柱,如加外力,则速成蓝片。他据此对李立文雨花石红色色片之形成作出解释,认为外力在此雨花石形成过程中产生作用。李教授听后,认为有道理。

对雨花石的形成时间、形成过程等研究,采样极为重要。马文斌在近万枚石子中寻觅最佳石子进行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收获颇丰。1986年,他在济南出版的《知识与生活》杂志上,对雨花石的形成作了具体的介绍:“其实,雨花石并非天外仙品,而是含有二氧化硅的彩色玛瑙砾石。成因是由于火山岩石中含有二氧化硅,火山爆发时喷出炽热的岩浆,高热的二氧化硅夹着各种融化了的矿物质流入岩面孔洞,缝隙,冷却后,因所含的矿物质不同而色彩各异。如:红的含钛,绿的含镍;含锰会长出紫色的小花等。石中含元素越多,色彩就越鲜艳”。关于雨花石何故独产于南京周围,他也作了解答:“远古时,南京界长江和支流的会合处,这些色彩斑斓,不规则的石块,经历了地壳的无数次变动,经风蚀、水流冲刷磨洗,形成了卵状、饼状大小不一的雨花砂砾,和泥沙混合在一起,在南京的雨花台附近沉积下来。玛瑙矿在自然界分布是较广的,但象雨花石这种五彩缤纷的花玛瑙和泥沙混合在一起的,在世界上唯独南京及其附近江宁、六合、仪征有。六合雨花石多且质优。”

八、藏石与化学

1989年9月,南京乌龙潭公园里竖起了一块石板,其石上“嵌着”竹笋似的图案。这块石板是乌龙潭公园的同志在安徽青阳县发现的,在南京乌龙潭公园作为一个景点向观众展出,其“竹笋”图案则被称为“笋化石”。

马文斌闻说此处有“笋化石”,便特地来此观赏。一看,便生出了疑惑。他在自己的雨花石中找到了鹦鹉螺化石局部,眼前的“笋化石”他也认定是鹦鹉螺化石。马文斌走访请教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角石专家陈挺恩教授。陈教授实地察看后确认那古化石不是植物化石,而是生活在距今5亿年前的鹦鹉螺一类的古代动物化石。

乌龙潭公园接受了马文斌和陈教授的见解,很快将化石名称改正。

对马文斌来说,识别石头真假,已非难事。

说起来已是数年前的事了。一天中午,马文斌正在用餐,一阵敲门声过后,他的一位石友喜孜孜地走进他家。他告诉马文斌,他觅得雨花石中的宝石了。接着,他将手中的布包递给马文斌。马文斌并没打开布包,他用手在布包上捏了几下,便招呼石友用餐。

饭毕,马文斌从布包里取出“宝石”。石头半透明,呈淡绿色,颇招人喜爱。马文斌将石头在水泥地上磨了数下,只见石头给磨掉了些许。

“这不是雨花石中的宝石,这是萤石。”马文斌说道。

他的石友已是额角渗汗。石友告诉马文斌,这是以400元购得的。

萤石,也叫沸石,其硬度仅有3度,而雨花石则有7度。此石可雕刻作底座用,大量萤石则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作提渣用,实属一般之石。

石友听马文斌一席话,直喊上当。

九、1984年的初秋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到1984年吧。

秋天,大地一片金黄,谷子成熟了,果子坠在枝头,期待着人们的收获。

收获是令人激动的。

马文斌和他的石友们被一种念头折磨着,他们显得那样地不安。终于,他们走到一起来了。他们中,有的早已熟悉,有的却虽闻其名,未见其人。他们好激动哟,互相间观看着对方的藏品。

他们举办了南京首届雨花石珍品展。马文斌提供了“鹦鹉集会”等40多枚展品。

历史上,雨花石也曾为人珍爱过的。据说,宋代大诗人苏轼(东坡)是赏玩雨花石的鼻祖。苏东坡曾在齐安河上用饼换取小孩拾到的五彩石,回家后放在铜盆蓄养。由于东坡先生的倡导,觅石、购石、咏石成为长盛不衰的风尚,雨花石成为文人雅士不可缺少的玩物。明代着名书画家米万钟任六合县县令时发现雨花石玲珑可爱,自出高价,广收奇石,于是,采石、卖石、藏石之风又盛。当时,不但文人雅士,即便是老百姓也卷了进去,六合出现了雨花石集市,卖石者往来六合、南京一带,陈继儒记载道:“甲午八月,游秣陵(南京),贾客以白瓷盎贮五色石以售之,索价甚高。”

雨花石虽早为人识,视若珍宝,每有所得,便题雅名,但大都藏之密室,不示于人。南京首届雨花石珍品展开历史先河,将数百枚雨花石珍品荟萃于一厅,供来往游人观赏,此真可谓是雨花石历史的里程碑。由此开始,雨花石为更多的人知晓,引得更多的人慨叹不已。

那阵子,马文斌忙碌不停。作为组织者及参加者,许多事得由他做。他具体负责宣传,既要找单位打印材料,又要接待采访人员,介绍展览情况。

马文斌择空在他的雨花石前停留,看着游人们在“鹦鹉集会”等石前发出惊叹,他觉得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

南京的大街小巷里,都有人在谈论雨花石。

一个月后,南京首届雨花石珍品展结束了。马文斌不愿再将他的雨花石“湮没”在家中了,他知道许多人急着想一睹雨花石的丰采。

马文斌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出雨花石,展览地点有常州、宜兴、金坛、镇江、南通、扬州、上海、青岛、天津、连云港、景德镇、岳阳等地,参观人数达数百万。

1987年,马文斌出任中国南京雨花石协会副会长;1988年,他又出任中国南京职工雨花石协会会长。同年,南京市旅游产品总公司聘请他筹建南京雨花石珍品收藏馆,出任馆长。

十、最美的石头

南京鼓楼公园地处南京市中心,由于人流量大,这小巧玲珑的公园也便常有游人进出。

1985年4月3日,我国第一个雨花石珍品陈列馆——南京雨花石珍品陈列馆在鼓楼公园成立。馆里展出了南京市8位雨花石收藏家珍藏的400枚雨花石精品,马文斌的“印度舞女”、“美人痣”,等数十枚石子也在其中参展。

1986年6月,马文斌在鼓楼盆景园举办“石上动物园”展览。展出的100多枚雨花石珍品都有动物形态,飞禽走兽,尽在石中,形意俱备,妙趣横生。

在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中,一位肤色红润的外国人跨进了展室。他用鄙夷的目光扫了展室一眼,然后埋下头,看着展橱里的雨花石。

他在一个个展橱前逗留,脚步越来越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