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联合国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便想建立一个由它操纵的国际组织。苏联也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际组织,使自己不再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封锁。在大国达成共识之后,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一种“广泛永久的安全体系”。
1942年,美、苏、英、中四国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并决定草拟一份宣言,但当时没有确定合适的名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次讨论名称问题,他们曾考虑用“同盟”或“联盟”,但总觉得不太完美,只好暂时作罢。
一天清晨,罗斯福起床更衣,突然叫喊一声:“天哪!我想到了!”他忙命令仆人推着他来到丘吉尔的房间对丘吉尔说:“哦,温斯顿,你看叫‘联合国’如何?”
丘吉尔说:“太好了!”
这样,宣言的名称就确定为“联合国宣言”了。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时,就沿用了这个响亮的名字。
后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共同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为联合国勾勒了发展的前景。
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正式决定“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召开了制宪会议,并于6月25日通过了赫赫有名的《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会议办公地址设在美国纽约。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6个,它们是: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联合国大会、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安全理事会、协调全球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经济与社会理事会、负责监督联合国受委托管理领土行政事物的托管理事会、处理国家之间诉讼的国际法院和执行联合国计划和政策的秘书处。
趣味链接:联合国徽章有什么寓意?
联合国是人类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其主旨体现在徽标中。
1945年4月,美国战略服务处为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设计了这个徽章。联合国的徽章,是一个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投影平面图。地图的陆地为淡蓝色;水域为白色,八条经线延伸至南纬60度,纬线由五个同心圆表示。整个图案由两根交叉的金色橄榄树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象征着世界和平。
用橄榄枝代表和平,起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据《圣经》描写,远古时代,万能的上帝看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心里十分生气,决定发一场大洪水,把人类全部毁掉。上帝认为诺亚是世上唯一的好人,就派使者通知他们一家准备一只方形的大木船,并在各种动物中挑选一对雌雄,带到船上,以逃避灾难。
后来洪水退去。诺亚派乌鸦和鸽子到其他地方探察情况。不久,鸽子衔着一枝橄榄枝飞了回来。这表明洪水已退,幸福的日子来临,诺亚一家便走出船来重新生活。从此,橄榄枝和鸽子就成为和平的象征了。
所以,联合国徽标用橄榄枝衬托地球是有良好寓意的,表明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和保卫和平的决心。
由于这个图案较好地体现了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的宗旨,所以1946年12月7日在纽约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会议通过决议,将这个图案定为联合国的徽标。
1947年10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联合国的白色徽章置于浅蓝色底旗的正中,作为联合国的旗帜。
002、国际法院的由来
国际社会之所以成立国际法院,是想用和平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通过了《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据此公约设立的常设仲裁院,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起过重要的作用。
在常设仲裁院无法以法律武器解决各种争端时,就产生了创建国际法院的设想。在国际联盟的努力下,终于在1922年2月15日于荷兰海牙和平宫成立了名叫“常设国际法院”的机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常设国际法院共审理了65起案件,作出过29个判决,发表了27项咨询意见,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被解散,常设国际法院也不复存在。
后来,在成立联合国组织的同时,建立了一个新的法律机构——联合国国际法院,它实际上是常设国际法院的继续。
现如今,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其主要司法机关。之所以称为“主要司法机关”是因为除它以外,联合国大会还可就某些国际争端或特定目的成立特别或专门法庭。
003、绿色和平组织的由来
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环境保护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核试验、工业废弃物、垃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种情况引起了爱护环境人士的关注,各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党派、团体等随之产生。
1971年,一名工程师在加拿大发起并组织了绿色和平组织,宗旨是反对核试验和运输核废料,反对捕捞鲸鱼等海洋动物,反对环境污染。由于绿色象征和平与生命,因此这个和平组织就以绿色命名。该组织在全球变暖等国际环境问题处理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趣味链接:鸽子为什么成了和平的象征?
1940年,法西斯德国部队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坐在桌前,听到远处隆隆的炮火声,心情异常沉重。
“铃……”门铃响了,他急忙跑去开门,原来是满脸伤痕的邻居米什伯伯。毕加索意识到老人一定发生了不幸,连忙请他进屋坐下。老人捧着一只死鸽子,放在桌上,便泣不成声地叙述起来。原来,老人有个孙子,名叫柳辛,非常喜欢养鸽子。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了。柳辛非常悲痛,对法西斯强盗产生了无比的憎恨。
一天,他正在房顶上放鸽子,几个法西斯强盗冲上楼来。小柳辛看到报仇的机会到了,便勇敢地冲上前去,与强盗们厮打起来。但是,小小的柳辛哪是敌人的对手,强盗们打昏了他,并把他从几层楼高的窗口扔了下去,当时就摔死了。那些鸽子也被强盗们凶残地掐死了。
最后,老人提出画一只鸽子以纪念惨死的小孙子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马上动笔画了起来。他满怀对死者的怀念和对和平的向往,画出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后来,他把这幅鸽子图献给了巴黎世界和平大会。从这以后,鸽子就成了和平的象征。
004、红十字会的由来
“红十字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援助组织,以救死扶伤为目标,开展各种医疗援助活动。
100多年以前,法国拿破仑三世和撒丁尼亚盟军一道,在意大利北方索尔费里诺小镇与奥地利军队发生了一场战斗。
据统计,双方军队共有6000人丧生,还留下4200名伤兵,其中绝大多数伤兵无人照顾。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状,使偶然来这里的日内瓦商人亨利·杜纳特为之胆寒。他决定为救护这些伤兵出份力。
于是,杜纳特在小镇的教堂附近,组织了许多妇女,无偿地救护这些伤兵。事后,杜纳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沙法利诺回忆录》的书。
他在书中呼吁:“准予合法的组织志愿人员,以热心、慈爱为宗旨,到战时各地去救护伤兵。这种中立行动是受国际道义的支持的,应得到保护,不受侵犯。”
他的书在1862年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64年,就交战双方伤兵救助问题,举行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拟出草案。
草案在杜纳特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设立野战医院和医疗救护的措施,并以“红底白十字”的瑞士国旗为参照,设计出“白底红十字”的标志。这就是红十字会的起源。
1880年,“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红十字会。1919年又诞生了各国红十字会联合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协会。
005、政府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
在唐朝,封建社会各种体制已经成熟,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发展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汇集之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事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政事堂。这大概是“政府”一词的最早出处。
不过在今天,“政府”一词早已演变成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代名词了。
006、圆桌会议的由来
古今中外,越是正式的会议或宴会,就越是讲究主宾的席位座次。一般来说,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依据其身份、地位、辈分,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侧。但有时碰巧客人们都是显贵尊长,应该怎么排呢?这个难题在公元5世纪时被英国的亚瑟王巧妙地解决了。
英国国王亚瑟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他忽然灵机一动,命令属下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避免了与会者因席位上下而引起的无谓纠纷。这样,就形成了“圆桌会议”的称呼。英国威尔士的温彻斯特古堡现在仍然保存着这样的圆桌。
由于圆桌会议不把上下尊卑分得那么清楚,可以避免因席位而产生的争议,又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所以政治家们很欢迎这种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会议采取圆桌会议形式的渐渐增多。有时候,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很多,也可以用方桌在会场中摆成一个圆圈的形式来举行圆桌会议。
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他国际会议以及在举行国际政治谈判时,也大多采用圆桌会议。
007、黑名单的由来
黑名单一词来源于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这些学校规定,对于品行不端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姓名、行为备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较轻的会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严重的甚至会终生臭名远扬。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总是小心谨慎,严防越轨行为的发生。
这个方法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借用,以惩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
事情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是商人们觉得这个办法好,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不少工厂老板把参加工会的人的名字列在“不予雇佣”栏下。于是,黑名单便在工厂主和商店老板之间秘密地传来传去。
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麦卡伦法案》。同年12月,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宣布美国处于“全国紧急状态”,正式实行《麦卡伦法案》,他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黑名单,按名逮捕和迫害大批进步人士。从此,黑名单的做法被固定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008、不记名投票的由来
在各种选举中,“不记名投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选举方式,既可以发扬民主又可以保住个人隐私,受到国内外选民的一致认可和赞同。
“不记名投票”是外来词,出自意大利语ballot,是“球”的意思。早在公元5世纪时的古希腊,就曾采用以球代替选票的方法进行投票。选民投票时,只需将手中的小球投入一个特制的箱内即可。这种方法事先约定,球分两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对。
用球作为选票当然是不用记名的。1884年后,美国也开始使用这种投票法,但却不拘泥于小球,也有用蚕豆或玉米粒代替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纸张文字的应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走向世界,并演化为在选票上写上被选举人的名字而不署选举人自己名字这种形式。由于不记名投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选举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世界上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选举活动一般均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
趣味链接:我国为什么有采用“正”字计票的形式?
在小型投票选举中,总有人唱票作统计,写票人会用“正”字来计票数。这种做法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
当时戏院没有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人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5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计数十分简便,算账也很清楚。后来有了戏票,这种办法自然被废除了。
在工作中,一些小型投票计数依然借用这种方法。纵观唱票的历史,“正”字计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统计方式。
009、乌纱帽的由来
在戏曲舞台上,凡是古代当官的,都要戴一顶“乌纱帽”。提起“乌纱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制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直到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从明世宗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清朝初年,顺治帝入关,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乌纱帽。等到清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010、元首的由来
元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这和南欧历史大国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元首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近代以来,一般指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表示着不同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
罗马共和国时代,元首指的是元老院的第一名元老,即首席元老。元首享有极高的威望,但不担任行政长官。只是当执政官征询意见时,元首有权第一个发言。元首一般都由监察官根据财产、声望等,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
公元前29年,古罗马的三位实力派人物之一屋大维,凭借自己雄厚的军事力量,重新统一了古罗马。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他以执政官的身份对元老院进行了“清洗”。清洗后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拥护屋大维的新贵,从此元老院成为屋大维的权力工具。
屋大维在表面上宣布恢复共和制,可实际上罗马共和国的一切重要官职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是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及首席法官。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意思是“神圣的”和“至尊”)及“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与执政官合二为一。
趣味链接:总统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