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6822800000044

第44章 寓言的哲理(3)

他觉得小伙子走路的样子像小偷;说话的声音像小偷;就连长相都像个小偷。总之,浑身上下,一举一动,没有一处不像小偷。

后来,他自己把那柄失落的斧头找回来了。原来他上山砍柴时,不小心把斧头掉在山谷里了。

第二天,他又碰见邻居的儿子,就觉得小伙子走路的样子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说话的声音也很正常,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偷东西的人。

一个人如果戴上有色眼镜,他就看不到世界的真实颜色。不作实际的了解,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一样,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的人合奏,每次听吹竽,都要组成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他给竽师的待遇很高,因此很多竽师都想到他那里去吹竽。

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本来不会吹竽,也混在吹竽的人群中凑数,每当演奏的时候,他就混在吹竽的人群中充数,装模作样,鼓起腮帮,嘴唇翕动,做出非常卖力的样子,其实根本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就这样,他居然也得到齐宣王赏给的丰厚薪俸。

南郭先生凭此混了很多年,一点儿吹竽的技艺也没有掌握。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他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的习惯和他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轮流独奏。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生怕被揭穿,挟着铺盖连夜逃走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是要露出马脚的。

悲泣不遇

从前,在周这个地方,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坐在大路旁边号啕大哭,好像很伤心的样子。

行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老人回答:“我的命运是这样不幸!我的胡子都花白了,却从来没有碰上过一次做官的机会。”

行人很奇怪:“怎么会连一次好的机会都碰不到呢?”

老人回答:“我年轻时候是学文的,学成之后准备考官,可是那时社会上都尊重老年人,年轻人再有学问也不被看重,我也跟着倒霉。后来换了一位新国君,他崇尚武功,我就弃文学武,等我学成了,年纪也老了。那时候社会上又开始重视年轻人,老年人武艺再好,也不被重用。就这样,我碰来碰去,碰得满头白发,还没有碰上过一次做官的机会,天啊,好不让人悲伤!”

在求学上赶时髦,一味追求时尚,吃别人剩下的饭,结果只能失败。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老头很喜欢猴子,因此在家里养了一大群。

日子一长,他对猴子的性情就了如指掌,而猴子好像也懂得了主人的心意似的,经常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来逗老头开心。

于是老头愈发喜欢这些猴子,宁可让家里人饿着肚子,也要让那些贪心的猴子顿顿吃饱。

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他想减少猴子的饭量以节省粮食,但是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一晚上也没想出个好办法,害得老头整夜也没睡好觉。

第二天一大早,老头就起了床,走到猴群面前,对它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每天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你们看怎么样?”猴子们一听,都乱蹦乱跳,龇牙咧嘴表示不满。

“好吧,好吧。”老头连忙又说:“增加一点,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总该满意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摆尾趴在地上,表示十分满意。

只知道盲目计较的人,其实最无知,最容易上当受骗。

郢书燕说

一天夜里,有个住在楚国郢都的人,写信给他在燕国做宰相的朋友。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

他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对这突兀的“举烛”两字百思不解。他苦心揣摩了半天,忽然高兴地说:“啊呀,老朋友写信过于含蓄了,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朋友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国君,国君也点头称是。以后燕国就十分注重选拔重用人才,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治则治矣,但郢人信中“举烛”两字绝非这个意思。现在人们把那些穿凿附会、曲解原意的做法,叫做“郢书燕说”。燕相曲解郢书,居然获得了国家大治的好结果,这只是很特别的例外,在现实中,“郢书燕说”的危害性倒是很大的。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先举起盾牌,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我这盾牌呀,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

停一会儿,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我这矛呀,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有个人就问他:“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这个商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赶紧收拾了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离开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赤刀火布

周穆王派军队讨伐西边的犬戎。犬戎人害怕,就进贡了大批奇珍异宝来求和。

在这些珍奇异宝中,有一柄锟铻之剑,长一尺八寸,是取昆吾山所产的纯钢铸造而成的,寒光四射,非常锋利,用它切坚硬的玉石,竟像削泥一样。还有一种火浣之布,用它缝制衣袍,沾上污垢油腻,不用水洗,只消投进熊熊的火焰中,布立刻烧成火红色,而污垢则呈现布色。从火中取出,稍一振抖,衣袍皎然生光,竟像白雪一般洁净。

西周国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异的东西,宫廷中人个个惊叹不止,皇太子听说了,认为他们胡说八道,因为布匹是最怕火的,又怎么能用火来洗污垢呢?而钢刀砍在硬木上都会卷刃,又怎么能削玉如泥呢?因此天下是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的。

有位名叫萧叔的大臣摇摇头说:“皇太子也太自信了,以为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天底下就不会有了。”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要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调查研究,而并不是要我们对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姓叶的员外,别人都尊称他为叶公。他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龙。在他的房屋里,所有梁、柱、门、窗都雕上了龙的花纹,墙壁上绘着龙的生动形象,甚至衣服被帐上也都绣上了龙。

叶公好龙出了名,最后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大为感动。于是有一天,真龙便下凡降临到叶公家里:龙头从窗口伸进来,龙尾巴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是真龙,登时吓得魂飞魄散,拼命往外逃跑了。

真龙见到这种情况十分失望,才知道叶公喜欢的并不是真龙,而是假龙。

真的还是假的,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真心还是假意,它们是有天壤之别的。

田父弃玉

魏国有一个农民在田野里犁地。忽然,犁头当啷一声,碰着了一个硬东西。农民就在那里挖,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挖出来一块磨盘大小的怪石头。

农民左右打量着这块雪白晶莹的石头,半天也看不出名堂来,就招呼邻居过来瞧。

邻居跑来一看,心中登时怦怦乱跳。这分明是一大块宝玉呀!

他四下里张望一下,对农民说:“这是一块怪石,放在家里,满门遭殃,据说在上古时候,就有人曾经得到过它,后来这块不吉利的石头将他全家都害死了,你还是赶快把它重新埋到土里吧。”

这个农民将信将疑,由于石头晶莹剔透,十分漂亮,这个农民舍不得扔掉,还是把石头抱回家,放在廊屋的过道上。

夜半时分,这块怪石忽然光彩四射,把一屋照得通亮。农民一家吓得战战兢兢,忙跑去告诉邻居。邻居故作惊慌地叫道:“不得了,鬼神就要降临了。快把怪石丢掉!”

农民慌忙抱起石头,飞跑出村,把它远远丢在野外。邻居暗中尾随,等他把石头丢掉以后,这个邻居又重新把它捡了回来,藏在家中。

第二天邻居就把石头拿去献给魏王。魏王看见这块斗大的宝玉,十分惊异,连忙叫玉工来鉴别。

玉工进门远远一望,倒头拜贺说:“大王洪福,得此无价之宝!”魏王问他值多少钱,玉工答道:“卖掉五座城池,也只够看它一眼。”魏王大喜,立刻重重赏赐那个献玉的人。

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没有真知灼见,陷于真伪不分、是非莫辨的情形下,也正是他最容易受骗上当的时候,骗子们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破除迷信,加强对事物的具体调查和研究。

凿壁移痛

有一个人生了脚疮,流血流脓,痛不可忍。过了一会儿,他实在忍不住了,便呻吟着对家里人说:“快,你们快把墙壁给我凿个洞。”

家人问他凿洞干什么,他不耐烦地说:“你们不用管了,只管凿就是了,快点!”

不一会儿,洞凿成了,他忙把那只痛脚伸进邻居家里。

家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道:“让它痛到邻家去吧,这回跟我没啥相干!”

出现了问题,不去寻找和解决内在的根本原因,不承认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而一味推卸责任,把矛盾上交或转移他人,都是于事无补的。

不识车轭

有个郑国人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他拿在手上左看看,右看看,也没看出来是个什么东西。

“哎,”他拉住一个过路人问,“这是什么东西呢?”

“是个车轭,”过路人说。见他还不大明白,就用手在他脖子上比画着,“就是套在牛脖子上拉车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这个郑国人又捡到一个车轭。

“等等!”他一边叫,一边追上那个过路人问,“这又是啥东西呢?”

“这也是车轭。”

“又是车轭?”这个郑国人勃然大怒,“我先前问你,你说是车轭,现在问你,你又说是车轭,哪来那么多的车轭?这明明是你在欺骗我嘛!”他越说越生气,捋起袖子要跟人家打架。

事实已经出现在眼前,就应该尊重事实,不顾事实,只根据经验去判断问题,难免会干出蠢事来。

黔驴技穷

相传古时候,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奇事的商人从外地买了一头驴子,专门用船运了回来。周围的人听说了,都非常好奇,纷纷前来观看。过了一阵子,观看的人少了。但是贵州山多,驴子派不上用场,那商人只好把驴子放在山下,随它吃草。

有一天,山上下来一只饿虎,猛然看见这头驴子,因为它从来没有见过驴子,觉得驴子的个头比自己高,腿比自己长,蹄子比自己硬,不禁大吃一惊:“哎呀,这个庞然大物是什么东西?大概是神灵下凡。”老虎不敢暴露自己,慌慌张张躲进茂密的树林,偷偷观察驴子的动静。

第二天,老虎按捺不住好奇心,便试探着走出树林,想悄悄地走近驴子。谁知被驴子瞧见,猛然间大吼一声,吓得老虎拔腿就跑。

老虎拼命地跑了一阵,却发现后面没有动静,老虎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看到驴子还照样在那里吃草。老虎壮着胆子接近驴子,接连几次,老虎发觉这头怪物并没有多大本事,就连那空洞的叫声也已经听惯了,觉得虽然声音洪亮,但是并不凶狠。

于是,老虎越来靠越近驴子,又试着用爪子去挑逗它,然后再用身子去撞它。驴子对老虎的这种挑衅有些受不了,恼羞成怒,扬起后蹄朝老虎踢去。这一踢可就露了底,老虎灵活地躲开了,暗自高兴说:“好家伙,原来只有这点儿本事!”

于是,老虎大吼一声,猛扑上来,咬住驴子的喉管。任凭驴子吼呀踢呀都无济于事了。老虎舔干了最后一滴血,才满意地离开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早晚都会被强者打败的。要想战胜敌人,就要摸清对方的底细。

专修皇冠

古时候,有个小手艺人靠磨磨剪刀,敲敲铁皮过日子。

有一天,他挑着货担串村走户揽生意,在路上恰巧碰见当朝皇帝在郊外游玩,因不小心跌坏了皇冠。同行的太监便拉住小手艺人,请他修补。补好后,皇帝很满意,赏给他一笔银子。

回家途中,他经过山林,看见有一只老虎正在路旁痛苦地呻吟,见人来了,举起一只血淋淋的脚掌,做出求救的样子,原来虎掌上戳进一大根竹刺。小手艺人便取出铁钳拔出竹刺。老虎非常感激,立即衔来一头鹿作为报答。

小手艺人高兴极了,回到家里对妻子说:“好日子要来啦!我有两样技术,包管马上发财。”

第二天,他凑足一笔钱把门面装修一新,并挂起一块大招牌,上面写道:“专门修补皇冠,兼拔虎掌竹刺。”

皇帝的皇冠损坏和老虎掌上戳进竹刺都是极其偶然的事,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事件上,放弃自己的努力,结果只会一无所获,闹出笑话。

盲人坠桥

古时候,有一个盲人过一座桥,由于不知道河里的水已经干涸,所以走在桥上非常小心,摸到桥当中时,忽然一脚踩空,盲人整个人都跌落了下去,他慌忙攀住桥栏,而下半身已经荡在了空中。他拼命喊救命,两手抓得紧紧的,生怕一松手就要落进深水里。

来往的行人看见了,就告诉他说:“不要怕,河水早就干了,放手吧,脚下就是实地。”

盲人说:“你们胡说,我上次来的时候还听见这里水流的声音,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干了呢?你们根本就是在看我的笑话,想让我掉进水里,你们好看热闹是吗?你们这帮小人,都给我滚开。”

他根本不相信别人对他说的话,还是继续凄厉地号哭着。

终于,他实在支撑不住了,手一松掉了下去,当得知脚踩的是实地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自己骂道:“早知道脚下是实地,何必自找苦吃呢?”

我们要时刻注意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随时适应这种变化。抱残守缺,不知通权达变,只能是自讨苦吃。

割肉相啖

战国时期,齐国有两位非常有名的勇士,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一天,两人偶然在街上相遇,非常高兴,都说好久不见了,应该找个地方喝上几杯。

于是两个人找了一家酒楼,先要了几碗酒,老板把酒端上来,两个勇士都迫不及待地端起酒就喝。

喝了几杯之后,一人说:“光这么干喝没意思,你等着,我去买几斤猪头肉下酒。”

另一个说:“真是多此一举,你我身上有的是肉,又何必另外找肉呢?”

于是两位勇士相视大笑,拔出刀来,割下身上的肉交换着吃,没吃多久,就都血尽而死了。

勇敢本来是人类最可贵,也是最稀有的品质,可是勇敢如果用错了地方,就成了愚蠢。这样的勇敢,反而会害了自己。

荒野中的野鸡

有一只生活在荒野中的野鸡,它每天都要忙忙碌碌地寻找食物。它通常要走很远才能啄一口食,用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